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理论 > 政府治理评论(第5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政府治理评论(第5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政府治理评论(第5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政府治理评论(第5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荣誉出版

作者:黄其松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3-01

书籍编号:30611825

ISBN:978752016015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26494

版次:1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全书内容:

政府治理评论(第5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卷首语


《政府治理评论》为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贵州省欠发达地区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的学术集刊,旨在搭建平台、砥砺学术,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本集刊主要设置时政聚焦、政策与治理理论前沿、地方政府治理实践、书评等栏目,每卷围绕上述栏目组织出版专栏、专题文章。本卷自征稿以来,共收到稿件24篇,经编委会匿名审阅、仔细甄选,最后通过编委会会议挑选出10篇论文作为本期的内容。现将此次发表的论文在各个专题下做一介绍。


“大生态与绿色治理专题”共刊发了4篇论文。第一篇是清华大学孔锋的《国家安全视域下的区域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与风险融资战略思考》;第二篇是贵州大学徐中春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初探》;第三篇是贵州大学冯媛媛与田倩的《城市居民垃圾分类参与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南省怀化市Y社区中4个小区为例》;第四篇是贵州大学刘郁、刘忠雨和胡士民的《LB县全域旅游对生态的影响研究》。第一篇论文在对现代灾害风险典型特征剖析的基础上,提出灾害风险治理研究中的“转入-转出”机制,并展望灾害风险融资的发展趋势。第二篇论文在梳理气候变化对城市系统影响的基础上构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框架,并进行城市适应类型划分进而提出适应对策。第三篇论文以湖南省怀化市Y社区中4个小区为例,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城市居民垃圾分类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第四篇论文从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两个方面对LB县全域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前两篇论文属于理论研究,分别对区域灾害风险防范治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进行了很好的总结与归纳。后两篇论文属于实证研究,分别对案例区的居民垃圾分类参与度影响因素、全域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这四篇论文从多领域、多视角探讨了目前生态环境基层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大生态背景下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思考。


“基层治理与公共服务专题”共刊发了4篇论文。第一篇是武汉大学尹小恩的《21世纪初我国乡村治理思想浅析——基于2004~2018年15份中央一号文件的考察》;第二篇是福建师范大学张园园的《整体性治理与选择性回应: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偏差的一种解释》;第三篇是贵州大学刘升的《行动者视角下的城管执法政策研究——以ZJ城管为研究对象》;第四篇是贵州大学许鹿和明慧的《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影响因素组合探析》。第一篇论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党和政府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阐释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思想的内容组成、主要特点以及重大意义。第二篇论文以S省教育厅为分析个案,从“动员式与常规式”和“指令性与计划性”两个维度与四种模式来解析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程度,进而揭示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偏差的发生机理。第三篇论文以ZJ城管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社会行动者视角探讨各自应对城管法规的实施过程及其影响。第四篇论文以G市与A市的12个社区为例,通过SERVPERF量表测量分析,从政策支持、社会组织协调、居民参与、组织承诺、党组织领导等方面来提炼促进社区服务中心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组合路径。


“社会保障专题”共刊发了2篇论文。第一篇是贵州大学廖煜娟等的《贵阳市养老照顾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Y区养老服务的调查与反思》;第二篇是贵州大学洪露和曹晨的《积极福利视角下贵州省留守儿童福利发展方向和路径》。这两篇论文围绕养老服务与留守儿童照护的社会关注热点,基于地区发展实践来剖析现存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书评”刊发了1篇论文。厦门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于文轩的《〈我国地方政府绩效与生态脆弱性协同评估——面向西部45市的探索性研究〉书评》,视角宏大,从社会关注的热点——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出发,阐述著作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大生态与绿色治理专题


国家安全视域下的区域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与风险融资战略思考[1]


孔锋[2]


摘要:化解重大灾害风险已成为当前国家和社会安全健康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首先从现代灾害风险的定量评估入手,介绍了经济学和工程学领域风险定量评估的方法与特征。其次,阐述了在互联互通的全球化进程中,巨灾风险对社会-生态系统影响的全球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凸显。再次,国家在灾害风险治理中要统筹考虑“转入-转出”机制,有效克服风险治理实践中的理论局限性,协同结构性减灾和功能性避险并举理念,统筹协调减灾资源在需求和供给中的平衡,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以化解重大灾害风险。然后,基于化解重大风险的现实需求和科学理念,本文提出五个方面的前沿话题。同时,梳理了当前灾害风险融资的发展趋势并进行展望,分析了灾害风险分散转移面临的五个方面挑战。最后给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灾害风险融资 巨灾风险防范 互联互通 灾害级联效应 “转入-转出”机制


国家安全重大事件与重大风险防范已成为当前国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郭君等,2019;史培军,2017;孔锋等,2018)。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即小概率大影响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即大概率大影响事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领域的“黑天鹅”事件有增加趋势,突出表现为巨灾,其影响具有全球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史培军、孔锋等,2014;史培军、王季薇等,2017;周洪建,2017)。巨灾表现形式复杂多样,集中体现为多灾种、灾害链和灾害遭遇,在互联互通背景下,其影响超越了灾区本身,往往形成连锁联动效应(吴吉东,2018;孔锋、史培军、方建等,2017;孔锋、吕丽莉、方建等,2017;宋长青等,2018)。自然灾害领域的“灰犀牛”事件,如果不加以防范往往会通过级联作用造成更大的灾害损失,形成系统性风险(孔锋等,2018;程昌秀等,2018;崔鹏等,2018)。本文在当前国家安全与化解重大风险的新形势要求下,介绍现代灾害风险防范的定量研究学科特点,阐述互联互通背景下灾害风险的特征及“转入-转出”机制,并初步探讨灾害风险治理实践中的五个前沿话题,并给出政策建议,以期为化解重大风险的国家需求提供可能的思路和参考(见图1)。


政府治理评论(第5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 区域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与风险融资分析框架


一 现代灾害风险防范的经济学和工程学定量研究


现代灾害风险防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定量研究方法,且这些定量方法多来源于其他学科(史培军等,2014)。从学科来看,这些定量方法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应用在经济学中的方法;第二类是应用在工程学中的方法(吴吉东,2018)。经济学的风险防范方法指导个体与集体行为理性地凝聚在一起,工程学的风险防范方法则是在经济学的风险防范方法指导基础上进行防范风险的实践行动。两类方法皆依靠数学的概念和方法,嵌入尚未统一和规范化的论述中,并利用这些概念形成人文学科领域,例如灾害经济学、灾害社会学、灾害民族学、灾害政治学等。


(一)经济学视域下的灾害风险定量研究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现代灾害风险防范在处理风险和不确定性时,最重要的概念就是个体理性的理念(史培军等,2014)。本文所指的个体可以是单个的人、家庭、商业团体或政治机构等。根据个体理性的理念,在具体情境下,个体能够自主保持喜好理性。无论其是否面对其他个体,也无论其他个体是否保持理性,对于该个体而言在进行决策时,其都可以自主保持喜好理性,即一贯性。市场、机构、社会则可以被视为各种理性主体的集合体。风险防范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致力于寻找和改进在面临风险时做出更为合理的选择的方法。现代风险防范的目标是试图让理性主体的集合体能够像个体一样表现出始终如一的理性,这样可以使个体与集合体表现出一致的理性。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情况下,当集合体中主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可以被忽略掉,并产生具有代表性的主体时,即可使个体与集合体表现出一致的理性。为了协调个体与集合体的合理性,学界建立了资源的财产专属权,从而将资源清晰地分配给单个主体。


(二)工程学视域下的灾害风险定量研究


从工程学的角度来看,风险应对是指通过评估可能发生的不同后果的概率,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工程学主要是通过工程性设防措施,增加承灾体韧性或降低孕灾环境的不稳定性,从而降低承灾体可能面临的风险。例如,相同强度的地震或洪涝灾害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其最终导致的人员伤亡往往差异巨大,这表明工程性设防不仅增强了承灾体自身的韧性,同时分布在同一区域的承灾体协同集聚也降低了区域孕灾环境的不稳定性。综上可知,工程学改变了承灾体及其所处的孕灾环境的物理特征,因此,工程学在应对区域风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互联互通背景下的现代灾害风险典型特征


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超过以往任何时代,产生了多种类型的联络网,最为典型的即是生产链和供应链。连通性在全球社会-生态系统中快速增长,无论是人文领域的区域间经济相互依赖性、贸易往来、信息交流、人员交往以及电信网络等,还是自然领域的生物和非生物过程,两方面的全球化联结程度均在加强。人类活动以及活动间联系增加,并扩大到了全球范围,通过国际贸易、通信网络、文化交流、跨国犯罪等多种途径,人类活动也开始在全球不同尺度上与生态进程联系起来。改变连通性对于系统的恢复来说有很多不同的意义。连通性的增加有利于信息、人口、决策更迅速地传播,但是同时也导致病毒和疾病更快速地散播。在某种程度上,加速全球化对于增强全球性和系统性风险防范是必不可少的,同时,高度的连通性对于风险防范还有其他效用。在互联互通的背景下,骚乱迅速在市场与社会之间转移,并且处于不断变化中,从而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变化的起源地和最终受影响的地区相隔甚远,时间上也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滞后。政策成本与效益无法准确评估,全球各类系统的不确定性加剧。从体制方面来看,为了处理这种“分布式因果关系”的情况,需要对体制做重大调整,甚至产生新的制度。


连通性的增加还有另外一个让人更为不安的因素。长期以来建立的各类网络由不同部分构成,且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往往是随机的。网络系统复杂程度的增加,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整个系统的不稳定。也即随着相互关联的单元数量增加、连通的密度增大以及相互关联的单元间的互动强度增高,系统不稳定的概率会增大。研究表明,复杂性和连通性的增强,特别是非演变的和非计划内的连通性增强,将导致系统稳定性的降低和系统脆弱性的增加,同时导致成本与误差的陡然上升。当前社会-生态系统的发展不是一个随机的网络,在全球化增加全球社会-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及其强度的同时,全球社会-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间新的联系将源源不断地产生,从而导致系统性风险增加。


三 灾害风险治理研究中的“转入-转出”机制


灾害转入机制是指决策转变的程序,包括调度和重新部署行动、参与者和资源(史培军等,2014)。决策转变的程序与社会-生态系统中人类应对风险的前期准备有关。灾害转出机制是指在人类应对能力范围内,灾害事件发生后决策转变的程序,具体是指应对机制、参与人员、组织结构和过程回归正常状态,或者进入新的状态或转变后的系统。“转入-转出”机制标志着紧急状态的开始与结束,其研究中应当与系统事前、事后正常状态的不同变化模式有关。需要注意的是,应对能力的转变与社会-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系统,由于应对能力转变程度的差异,该整体在受到致灾因子影响后所产生的灾情可能有所不同。当新的系统或状态汲取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后,系统稳定性得到提升,有效性得以提高,人类的应对能力得到提高。当灾害发生导致人类的应对能力降低时,如果人类忽视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将导致系统在应对未来风险时变得更加脆弱。需要说明的是,紧急状态可以用以标记一个系统的两个不同长期状态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物理系统中相变的模拟,更是象征历史分叉点上的时刻,通过研究这些分叉点,克服当前风险管理实践者所建立的理论模式中的局限性,从而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