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农垦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宁夏农垦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荣誉出版
作者:廖周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2-01
书籍编号:30611801
ISBN:978752015743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23148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版权信息
书名:宁夏农垦史
作者:廖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2-01
ISBN:9787520157438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总序
宁夏社会科学院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唯一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把“建设成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建设成自治区党委政府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建设成宁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作为时代担当和发展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培根铸魂”为己任,以新型智库建设为着力点,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不断推动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积极担负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崇高使命,按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的要求,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工作,通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结项和博士论文的修改完善,产出了一批反映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前沿的研究成果。同时,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要抓手,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智库,推出了一批具有建设性的智库成果,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科研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前景。
加快成果转化,是包含多种资源转化在内的一种综合性转化。2019年,宁夏社会科学院结合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按照“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原则,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达成合作协议,分批次从已经结项的国家、自治区级社科基金项目和获得博士学位的毕业论文中挑选符合要求的成果,编纂出版“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库”。
优秀人才辈出、优秀成果涌现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库”,从作者团队看,多数是中青年科研人员;从学科内容看,有的是宁夏社会科学院的优势学科,有的是跨学科或交叉学科。无论是传统领域的研究,还是跨学科领域研究,其成果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较高学术水平,集中展示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体现出当代宁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志向和优良传统。
“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库”是宁夏社会科学院新型智库建设的一个窗口,是宁夏社会科学院进一步加强课题成果管理和学术成果出版规范化、制度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建设,实施学科建设规划,着力培养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集聚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支立场坚定、功底扎实、学风优良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要求科研人员在具备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将自己的专业特长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以一己之长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我们希望以此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服务于自治区高质量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宁夏社会科学院将以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特色的新型智库为目标,坚持实施科研立院、人才强院、开放办院、管理兴院、文明建院五大战略,努力建设学科布局合理、功能定位突出、特色优势鲜明,在全国有影响、在西部争一流、在宁夏有大作为的社科研究机构。同时,努力建设成为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强阵地,成为研究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重要力量,成为研究宁夏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地,成为开展对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自治区党委、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的地方特色和区域特色鲜明的新型智库,为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撑。
宁夏社会科学院
2019年12月
前言
中国农垦究其本质是一个农业企业,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说其特殊,主要有三点:一是新中国农垦大多从军垦发展而来,特别是边疆和民族垦区,兼有屯垦戍边的国防及维稳职能;二是农垦的基层农场大多开荒自人烟稀少的亘古荒原和盐碱滩地,由于远离城市,农场需要自主兴办教育、卫生、科技、治安等社会事业,建设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担负相当于乡级政府的部分职能;三是农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在计划经济时代,任务由国家下达,粮食上交国家,农工有定额工资,负有保障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及技术推广、资源开发与保护、开发及储备国有土地的事业性功能。
我不太赞同在市场经济尚未完善和农垦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之前,单纯用“企业经营”数据考察农垦的发展成效。因为在那之前,社会与政治的影响高于以国营农场为主体的农垦经济生产。且不论历次政治运动和体制变更对垦区正常经营的干扰和影响,就企业的生产而言,就避不开各种政策性成本。首先,从垦区解决就业来看,农垦区安置了大量退伍复员军人、知识青年、分流人员,这种政策性的劳动力安置,体现的政治性高于经济性。在有的垦区,这种影响可能更大。比如在三年困难时期,新疆兵团收容安置了二十余万从各省、区流动到新疆求工就业人员,免除了这些人因饥饿或被遣返而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起到稳定社会的重要功能。其次,从工农差别政策的成本看,农垦的粮食等主要产品和全国农村一样,存在工农业产品价值的不等价交换,其巨额的“剪刀差”本身是难以计算的。再次,从民生成本看,农垦经济的发展成果在垦区得到较为充分的共享。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农工有固定工资,享受垦区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社会福利,虽然是低水平的,但与周边农村、农民相比,无论是政治地位、经济地位还是幸福指数都比较高。即使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多数垦区农工商一体化起步早,特别是工商服务业发展较农村快,有自成一体的物资供应和保障体系,农工的实际待遇和职业优越感也远高于一般农民。
就宁夏农垦而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原本处于城市远郊的国营农场,逐渐纳入城市郊区,乃至城市中心区。国营农场的土地资源不仅是企业的重要生产资料,也是自治区国有土地的重要战略储备。有数据显示,2003~2014年,宁夏农垦为自治区、银川市等重大项目提供土地约56万亩。所以,考察农垦的经济指标,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善之前的农垦发展成效,必须多角度考量这一组织的特殊性。当然,随着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特别是农垦逐渐剥离其社会职能,作为企业,盈利并保障发展成果为全垦区共享,就成为第一要务。
保供给、做示范是农垦安身立命的根本。保供给就是保障国家粮食供给和安全,中国有近14亿人口,粮食问题是头等大事。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农垦视察时再次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做示范就是要求农垦为农业现代化做示范。农垦今日之地位是在服从与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战略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也是在不断发挥“保供给、做示范”中得到保证的,两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有地位”是“有作为”的基础,“有作为”是“有地位”的关键,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总结好这两条历史经验,才能深刻理解中国农垦的“历史不可忘记,贡献不可磨灭,优势不可比拟,地位不可或缺,作用不可替代”,从而树立农垦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按照新时期党中央的要求,把农垦建成“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的示范带动力量”,推动中国农垦这一特殊组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迈向新征程。
最后,有必要对书中的用语作些说明。随着历史的变迁,一些概念和用语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军垦时期的农场亦称团场。大部分时期,国营农场和国有农场其所指一致,大约1989年以后,使用“国有农场”逐渐增多,但时至今日,在国家工商注册信息系统和官方文件中,“国营农场”仍然在使用。本书中有关“农场”“团场”、“自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农工”“军工”“牧工”“机农”“职工”、“支宁人员”“支宁青年”、“场部”“场镇”等用语均按照当时的文献使用,其中的差别一般不作说明。由于分期困难,文中有关“一段时期”“新世纪以来”“新时期”等用语,没有明确时间范围,只能做大概表述。
第一章 绪论
宁夏农垦史研究主要以宁夏行政区域内的当代农垦事业发展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夏各国营农场、军垦团场的建立、产业发展和梯次推进改革的过程,揭示中央、自治区方针政策的变动与宁夏农垦事业的发展关系,总结农垦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同时,本书对宁夏古代屯垦史及特点,当代国营农场的建立缘由,军垦及兵团体制的建立与撤销、知青在农垦、体制改革、产业发展及调整、土地经营与管理、社会职能改革、场镇建设、农垦移民等问题做重点分析。
第一节 宁夏农垦史文献述评
宁夏自古为边陲重地,亦是我国历代重要的屯垦地区。自秦汉以来,在宁夏土地上的屯垦开发,为历代边疆的稳定、战争的胜利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关宁夏农垦研究的学术史方面,自民国起,出于地缘政治和经济开发的考量,中国学界逐渐关注西北移民垦殖问题,其中包括对宁夏农垦历史的梳理。如高秉坊(1924)《论西北垦殖事业》,南运河工程局(1930)《西北垦殖计划》,安汉(1932)《西北垦殖论》,李积新(1934)《宁夏垦务概况》等著作,从战略及工程技术层面强调西北移民垦殖重要性的同时,也简略地涉及了宁夏农垦史。王国鼎(1933)《中国田制史》是较早系统论述自上古至元代中国地政的著作,并对屯田制度进行了分述。张君约(1939)《历代屯田考(上下)》论述了自西汉至明代的屯田历史,提出“屯田制是中国历史上仁政具体化之最大政策”的论断。1942年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纂《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其中有关水利、农业和土地整理与荒地使用等内容,是考察1933~1942年期间宁夏垦殖的重要史料。唐启宇(1944)《历代屯垦研究(上下)》上册主要论述历代屯垦制度,下册分地域探讨屯垦问题,该书将宁夏置入“甘青之屯垦”部分阐述。李贻格(1947)在《宁夏历代屯垦考》一文中简要地梳理了自秦汉至清末,民国行政区域内宁夏的屯垦开发及成效。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古代农垦方面的著作逐渐增多。如王毓铨(1965)《明代的军屯》、唐启宇(1985)《中国农史稿》、杨向奎等(1990)《中国农垦史(上中下)》、刘继光(1991)《中国历代屯垦经济研究》、赵俪生(1997)《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田澍(2007)《西北开发史研究》等著作,以西北区域为研究视角,研究屯田制度、经济开发与社会变迁,对宁夏农垦历史均有涉及。杨新才《宁夏农业史》(1998)与刘天明《移民大开发与宁夏历史文化》(2008)则重点以宁夏为研究对象,对历代屯垦对宁夏农业发展的贡献及屯垦戍边与历史文化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左书谔(1986)、刘菊湘(1996)、吕卓民(1997)、李蔚(2000)、薛正昌(2015)分别对明代屯垦、西夏屯田、屯田与水利开发等问题做了专题研究,这些文献都为古代及近现代宁夏农垦史的进一步梳理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础。
在宁夏历代屯垦综述性研究方面,主要有4篇著作。一是李贻格于1947年在《农业通讯》第10~11期上发表的《宁夏历代屯垦考》,这是研究宁夏历代垦殖开发最早的一篇文章。其二是和龑于1986年在《宁夏文史》上发表的《宁夏平原历代屯田开发探述》;其三是《宁夏农垦志(1950~1988)》,专设一章对历代垦殖业做了概述;其四是2007年西北师范大学吴超博士的论文《13~19世纪宁夏平原农牧业开发研究》。
在当代宁夏农垦史研究方面,由于新中国农垦史研究是近年来中国当代史新兴研究领域,当代宁夏农垦史研究尚处在文献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