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甲午战争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作品!
作者:戚其章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4-01
书籍编号:30611744
ISBN:978720812125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90290
版次:2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版权信息
书名:甲午战争史
作者:戚其章
ISBN:9787208121256
出版日期:2014-04-01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出版说明
今年适逢甲午年。120年前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具有决定性、全局性和深远性影响的一场重要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日两国在近代的走势。由于战局复杂、战事跌宕、影响深远,甲午战争一直是近代史研究的一个焦点。
在汗牛充栋的甲午战争研究成果中,戚其章先生的《甲午战争史》因史料渊富、考订精严、内容全面、持论公允,自1990年首次出版以来即广受各界好评,被海内外学界公认为甲午战争研究领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为此,在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本社特隆重推出插图版的《甲午战争史》,既帮助读者更准确、全面地了解那段历史,也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同时以本书再版纪念2012年去世的戚其章先生。
上海人民出版社
甲午岁首
再版前言
《甲午战争史》原由人民出版社于1990年9月刊行,迄今已有15个年头了。现在回过头来看,它之得以成书,与有关方面和学术界同仁的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开始对甲午战争史产生兴趣,着手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并展开实地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先后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两本小书——《中日甲午威海之战》(1962年4月出版)和《北洋舰队》(1981年8月出版)。曾有人问过我:为什么不写一本完整的甲午战争史?我的回答是:斯事体大,无论资料积累还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皆有不足,难当此任。这是我当时的心里话。
到了1982年4月,中华书局总编辑李侃先生来济南,住在珍珠泉宾馆,我去看他。他告诉我,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教授向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李一氓先生建议,认为我国50年代编辑出版的大型资料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贡献甚大,仅在美国培养的历史学博士就不下于200名,但此后新资料不断发现,《丛刊》已经不能适应进一步研究的需要了,应该组织编辑出版《丛刊》的续编。李老很重视费正清的建议,决定纳入工作计划,责成中华书局组织实施。李侃先生问我:你能否就甲午战争资料部分的续编代拟一份计划?虽然事情来得突然,但我还是应承下来,两天后便将草拟的一份《续编甲午战争资料的设想》交给了他。不想这份《设想》竟得到李老的认可,于1983年1月12日由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发文,正式委托我担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之一的《中日战争》主编。我之所以写这本《甲午战争史》,与此事是大有关系的。
其后,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会议在济南举行。分科讨论时,山东师范大学胡滨教授提出:听李侃先生说,甲午战争资料续编已确定由我省担任,作为甲午战争主要战场之一的山东省,还应该编写一部较为系统的《甲午战争史》,作为课题立项。并认为我是承担此课题的最佳人选。最后,会议采纳了胡滨先生的意见,将《甲午战争史》列为山东省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的一项课题立项。同年3月,为筹备甲午战争90周年学术讨论会事,我去北京与三家会议发起单位——中国史学会、《历史研究》编辑部和《近代史研究》编辑部(另两家发起单位为山东社会科学院和山东省历史学会)商量有关事宜。在京期间,还广泛征询学术界同仁的意见,有机会与人民出版社的张作耀先生相识。这是我们第一次会面,他就直截了当地提出,《甲午战争史》要交给人民出版社出版。他是一位办事非常认真的人,以后多次询问书稿的进展情况。还有一次开玩笑地说:千万别等到我退休了再交稿!他的不断催询,也使我感到寸阴尺璧,不敢稍懈。到1985年10月,国家教委又将此书列入了《高等学校历史专业教材编选计划(1985—1990)》。笔耕历时几近八年,此书终得面世。
《甲午战争史》的出版,受到了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出版的当年,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出通知,为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更好地配合爱国主义教育,特向读者推荐一批优秀图书,在书单中开列人民出版社刊行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著作5种,此书亦名列其中。学术界舆论对此书也表示认同,并作出了肯定评价。1992年,此书被评为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当初由于各方面的推动和鼓励,我才有勇气和决心承担《甲午战争史》的写作任务;今逢此书再版,我要向关心并给予帮助的有关部门、学术界同仁和热心的读者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这次本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我对全书又重新做了校订,错字改之,漏字补之。原来书中凡公元纪年、记时及单纯用作数词的数字,皆用汉字,今除引用文献仍保其旧外,余则统改用阿拉伯数字。对西人译名误从近人者,则根据清朝档案更正之,如戴乐尔(William F. Tyler)即是。原先此书梓行后,即有读者认为,书中应插印若干照片和地图,以期做到图文并茂。再版的责任编辑孙瑜先生也提出了同样的意见。这个建议非常好,这就是书中增加地图和照片的由来。另外,书后还附有一份《征引与参考书目举要》,以便于读者查阅。是否妥当,仍请读者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
著者
乙酉仲春于泉城
第一章 日本蓄谋发动侵略战争
第一节 朝鲜东学党起义与中日出兵
一 东学道的创立及其性质
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其所著《蹇蹇录》第一章中洋洋得意地宣称:“将来如有人编写中日两国间当时的外交史,当必以东学党之乱为开宗明义第一章。”日本抓住东学党起义这个时机,挑起了甲午战争,使日本跻身于列强之林,这是日本扩张主义者一贯自诩的得意之作。不过,即使当时不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还会利用别的借口来发动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的。所以,日本利用东学党起义而挑起战端,看来似乎偶然,其实是日本实行大陆政策的一个必然步骤。
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1843—1897)
东学党,自称“东学道”,即后来盛行于朝鲜民间的天道教、侍天教的前身。所谓“东学”,就是“东方之学”,是与当时叫做“西学”的天主教相对抗的。早在19世纪30年代,西方传教士就从中国偷渡鸭绿江,陆续进入朝鲜秘密传教。当时信奉洋教的教民,有不少是地痞、流氓和不法之徒,他们以教会为靠山,横行霸道,欺压良民,民教矛盾日趋尖锐。于是,以宗教为外衣的秘密结社东学道便应时而生。
东学道的创始人崔济愚(1824—1864),本名济宣,号水云斋,庆尚道庆州府人。父亲是乡村塾师,以道德文章名于一道。崔济愚十六岁丧父,家道衰微,无以为业,便遍游名山大川,访师求友。他见西方传教士努力布教,贫苦群众皈依者颇多,便萌发了创立新的宗教与洋教对抗的念头。于是,改名济愚,进入庆尚道梁山郡之千圣山,在内院庵内修道。数年之间,他对于儒、佛、道三教教义之长短进行了反复的忖量和比较。1860年5月25日,忽有所悟,感到儒教拘于名节,未臻玄妙;佛教入于寂灭,断绝伦常;道教悠游自然,缺乏治平之术。决定取三教之长,舍其所短,以“诚”、“敬”、“信”三字为要义以教人。并制成21字咒语曰:“至气今至,愿为大降侍,天主造化定,永世不忘万事知。”自称代天主布教济民,所新创之道为“天道”,学为“东学”,以与天主教为代表的“西学”相抗。东学道教义简明,信徒日众,以庆尚、全罗二道为中心,在几年的时间内渐及全国。崔济愚为道主,号天宗大神师,其下各道有大接主,郡县有接主,信徒主要是农民群众。东学道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统治者的极大恐慌。1862年,崔济愚被捕,当时由于数百名教徒群集官署请求而获释。次年,崔济愚和道徒二十余人再度被捕,以其咒语中有“天主”二字,被目为黄巾、白莲之流,决定严惩不贷。1864年4月15日,庆尚道观察使徐宪淳判崔济愚以左道惑民之罪,在道治太邱府处以斩刑。被捕的道徒也都被发配到绝岛或远恶之地。
崔济愚虽死,但东学道并未被镇压下去。当他被捕之前,先将秘法授予门下高徒崔时亨,以备不幸殉教之后可继承其衣钵。于是,崔时亨成为东学道第二世道主。崔时亨(1827—1898),初名庆翔,号海月堂,庆尚道庆州府人,与崔济愚同族。幼丧父母,生活贫苦,曾到造纸作坊学徒。1861年,投于崔济愚门下受教。及继任教主后,称海月神师,并遵教祖遗命避于太白山中。后辗转于庆尚、忠清、全罗三道之间,秘密传教。1880年,崔时亨集教祖之遗文,以《东经大全》之名刊行。到1883年,又增补再刊。因此,东学道之教义得以广泛传播,来投访者络绎不绝。此时,东学道的内部组织已渐完备,设教长、教授、都执、执纲、大正、中正六职。(1)
虽然东学道在隐蔽中继续发展,但仍被政府视为厉禁,不容许其存在。1885年以后,忠清道观察使沈相薰对东学道徒屡加镇压。及至1892年,赵秉式任忠清道观察使,继续侦察崔时亨之行踪。当时,崔时亨潜居于忠清道报恩县,有道众建议:天主教布教之禁已经解除,而东学道反禁,实为本末倒置,请教主集合教徒,向观察使请愿,申教祖之冤,为之建祠,并严禁迫害东学道徒。是年12月20日,各地教众会于全罗道参礼郡,到者数千人,草拟陈情书,向全罗道观察使李宪植申述。李宪植在陈情书上批曰:“勿再迷惑!”东学道众不服。25日,再上书李宪植,申述地方吏胥军校恣意没收东学党徒财物,以饱私囊,及其种种不法之举,并请求为先师雪冤。上书后,道众数千人留全州府不去。李宪植害怕道众暴动,于27日发布告示,禁止今后迫害东学道众。请愿道众归参礼郡后,以道祖之冤未能昭雪,议决再檄召八道道众向中央请愿。
1893年1月23日,崔时亨召集八道道众于忠清道报恩县,决定向中央呈递陈情书,陈述东学道教义及教祖之冤案。3月29日,以崔时亨门人朴光浩为疏首的40人,齐集景福宫光化门前,上疏于国王。疏称:
某等饮泣茹恨于兹三十年,先师之至冤至今尚未得伸。以是鸣冤锦营,呼吁定府(2),而淆世薄俗不辨底细,随而辄目之以邪学,被之党锢。以东学为名者,茫茫天地,无所归矣。盖东学云者,别无他意,但我先师居于东,学于东,以此名倡者,所以遏西来之学也。不意今日党锢之灰复燃,反助西教之左臂。悠悠苍天,此何人耶?
朝王以其上疏违制,不予接受,而下教旨曰:“尔等其各归家,各安其业,则依愿施行。”(3)朴光浩等不得已而离京返回全罗道报恩县。
东学道徒伏阙上疏,虽未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却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容庵弟子记》记此事说:东学道徒“来汉数十人,请韩政府尽逐各国官民,只留华人。揭榜挂西人门首,诟詈多端,外人均大恐。”(4)4月6日,袁世凯致电李鸿章,亦称:“东学邪教,联名诉请韩王,尽逐洋人。迭有揭帖榜文,沿西人门多端诟骂,称将逐杀。在汉洋人均大恐。日人多携刀昼行,尤骚讹。”(5)东学道的揭帖榜文保存下来的不多,现摘录一件,以见其斗争矛头所向:
今倭洋之贼,入于心腹,大乱极矣。试观今日之国都,竟是夷贼之巢穴。窃惟壬辰之仇(6),丙子之耻(7),宁忍说乎?宁忍忘之?今我东方三千里兆域,尽为禽兽之据;五百年宗社,将见黍离之叹。仁义礼智,孝悌忠信,而今安在哉?况乃倭贼反有懊恨之心,包藏祸胎,方肆厥毒,危在朝夕。倘视恬然而谓之安,则方今之势与投火薪上何异哉?生等虽草野蠢氓,犹袭先王之法,耕国君之土,以养父母。于臣民之分,虽有贵贱之殊,然忠孝何所异哉?愿效微忠于国家,而区区下情无路上达。伏想巡相阁下,以世家忠良,永保国禄,忧在进退,爱君忠国之忱,非生等之可比也。古语曰:大厦将倾,一木难擎;大浪将簸,一苇难航。生等数百万,同力誓死,欲扫破倭洋,而效大报之义。伏愿阁下同心协力,募选有忠有义之士吏,同遂辅国之愿。千万祈恳之至!(8)
这份充满爱国激情的揭帖,提出了“扫破倭洋”的口号,无异于一篇讨伐外国侵略者的檄文。
不久,东学道徒又开始酝酿再次伏阙上疏。4月26日,全国八道的东学道徒汇集于忠清道报恩县,达数万人之多。忠清道观察使赵秉式束手无策。消息报到京城后,朝鲜政府惊恐万状,下令革去赵秉式、李宪植观察使职务,以赵秉镐、金文铉代之。又派户曹参判鱼允中为宣抚使,速赴报恩县解散道徒。鱼允中派人密探东学道内情,得知道主崔时亨并无聚众暴乱之意。5月15日,鱼允中偕报恩县县令李圭白亲赴东学道徒之聚会处,传达国王的教旨,并当众宣布今后地方官吏如有非法杀害东学道徒没收财产等事,将处以严罚。崔时亨本无反抗政府之念,在鱼允中劝谕下,便令道徒解散,各自归家。
崔济愚、崔时亨领导的东学道,其宗旨是对抗“西学”,与中国近代的某些反洋教斗争有相似之处,从反对西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