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听如何说:高效能沟通的逻辑与秘诀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如何听如何说:高效能沟通的逻辑与秘诀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如何阅读一本书》姊妹篇,带你解码高效能沟通的逻辑与秘诀。
作者:(美)莫提默·艾德勒,王留成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0-05-01
书籍编号:30611733
ISBN:978752171609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3153
版次:1
所属分类:职场进阶-社交沟通
版权信息
书名:如何听如何说:高效能沟通的逻辑与秘诀
作者:(美)莫提默·艾德勒
译者:王留成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0-05-01
ISBN:9787521716092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第一章
如此妙计无处学
1
你知道怎么走进别人的内心世界吗?当你尝试走进那人的内心世界时,他又该做何回应?
我们有时会通过哭泣,或者做出面部表情、手势,或者发出一些其他的肢体信号,但更多的时候,是通过使用语言来实现与他人心灵的互动交流——更具体一点来说,互动的一方靠写和说,另一方则靠读和听。
听、说、读、写,语言的这四种运用方式又可划分为两对平行的组合:写和读是一组,听和说是一组。显然,每一组的两种运用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无人阅读,写作就无意义;如果无人倾听,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我们都知道,有些人非常擅长写作,不管是基于天生的禀赋还是基于后天的努力练习,或者兼而有之,反正他们总是能比别人写得更好。但是无论多么能写的人,如果他的作品落到不善阅读的人手里,也不会产生任何效果。众所周知,阅读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训练的,而有些人的阅读技巧要远远高于别人。
读、写如此,听、说亦然。有些人可能很有天赋,能够成为比别人更好的演说家,但还必须多加学习和练习,才能使这种天赋得到充分发挥。同样,想要拥有过人的倾听能力,如果不是天赋异禀,那么就要认认真真地多加训练。
总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需要听、说、读、写这四种截然不同的活动来实现,而要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对听、说、读、写中的每一种,你都需要具备出色的技巧。这些技巧中,有多少是学校教过你的呢?又有多少是你的孩子正在被教授的呢?
或许你会脱口而出,你在学校学了阅读和写作,你的孩子也正在学这些。或许,你也会立即再补充一句:虽然受到的这些教育还不能让人完全满意,但至少在小学阶段,学校在阅读和写作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尤其是写作,这方面的课程并不会随着小学阶段的结束而结束,相反,直到高中甚至大学的早期都还会有很多写作课程。但是,阅读方面的课程就很少有超过小学阶段的了。这显然非常不应该,仅仅是小学阶段教授的那些基础的阅读技巧,对理解那些最值得阅读的优秀著作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也正因为如此,四十年前我撰写了那本《如何阅读一本书》,旨在提供一些远在小学程度以上的阅读技巧,以弥补中学、大学教育在这些方面的不足。
对“说”的指导又是什么情况呢?我怀疑,没有人记得在小学阶段曾经得到过像写作和阅读训练那样的关于说话技巧的指导。事实上,除了部分中学和大学开设的一些诸如“公开演讲课”之类,以及为那些有语言障碍的人开设的特殊语言课程之外,再没有任何关于说话的一般性、通用性技巧培训课程了。
我们再来看看有关如何听的教育情况。有什么人或者什么地方对你进行如何听的培训吗?似乎大家都想当然地认为,倾听的能力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根本不需要任何培训。这真是不可思议!这样的现实也让人无法想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没有任何阶段在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倾听方面做出努力——至少能够实现听说循环的闭合,从而更好地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交流。
造成如此不可思议、无法想象的局面的原因是,“听”和“说”这两种基本不被教授的技能,事实上比阅读和写作更难掌握,也更难教授。至于为何如此,且让我慢慢道来。
我们经常会看到,总是有人抱怨现在的中学甚至大学毕业生读写技能水平低,而很少有人抱怨他们的听与说的水平。其实,虽然那些完成了十二年甚至更长时间学业的学生的写作与阅读水平较低,但他们的说话水平要更低一些,而他们的倾听水平又往往是最低的。
2
在古腾堡发明印刷机之前的时代,人们受到的教育中,听和说所占的比重是远超过读和写的。这种情况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在没有印刷书且手抄本只是极少数人拥有的奢侈品的时代,那些有机会受到教育的人,不管是跟着私人老师学习,还是在古典时代的学院学习,或者是在中世纪的大学学习,都只能依靠恭恭敬敬地倾听老师的讲解学习知识,概莫能外。
在中世纪的大学里,虽然老师也被称为“讲师”,但和我们现在经常用的“讲师”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在那时候的课堂上,只有老师才拥有一本书的手抄副本,其中包含着上课时所要讲授的知识及相关解读。因此,正如“讲课”(lecture)这一词汇的词源所表示的,讲课的过程就包括大声朗诵一段讲义,并适时穿插一些点评。在这个过程中,不管学生们学到了什么,都是靠一丝不苟地听讲来学习的。故此,他们越懂得倾听的技巧,越会听课,才能学到越多的知识。
在中世纪的著名大学中,诸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巴黎大学、帕多瓦大学和科隆大学等,基础教育均包括古人们称为“文科”的艺术和技巧性知识培训。这些艺术技巧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和语言运用相关,另一部分和算术运算、数学符号使用相关。
中世纪的大学秉承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是学习掌握听、说、读、写这些语言运用技巧的必备课程,而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则是学好测量、计算和估算的基础学科。
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就是七门文科课程,那些中世纪的大学生只有熟练掌握“文科七艺”才能获得文科学士学位。拥有“学士”学位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对婚姻奥秘一窍不通的未婚男性,[1]相反,这意味着他们已经接受了足够多的基础教育,已经有能力去学习法律、医学或神学等更高阶段的大学课程了。
更准确地说,在中世纪的大学,学士学位只不过是张准入证,是一张进入更高学习阶段的通行证。它不代表学位持有人已满腹经纶、学有所成,它仅仅意味着他们成功掌握了学习的技能,以及运用语言和其他符号的技能。
今天,虽有很多人谈起“文科”或“文科教育”,但他们并不了解这一概念在古典时期和中世纪的教育体系中的真实内涵,以及它曾经在我们如今称为“基础教育”的阶段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究其根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那种文科教育已经逐渐消失了。
随手翻翻美国的教育机构在18世纪的课程表,你仍然能从中找到语法、修辞和逻辑等课程,说明这些内容在当时仍被视为语言运用的技艺,即使不包括听,也仍包括了说、读、写。
可是到了19世纪末期,修辞和逻辑就从基础教育中被剔除了,只有语法课程被保留下来。而到了20世纪,连语法课程也慢慢消失了,只剩下一些零零散散的相关知识。
今天,基础教育中那些传统的文科课程被英语教学取代了。那些所谓的英语老师,不仅教授基础的阅读技巧,还教授基础及高阶的写作技巧。然而可悲的是,在高阶写作课程中,他们往往沉溺于所谓的“创新写作手法”,却忽略了观念的传达——包括想法、知识及理解等。听、说教育方面的情况往往更糟糕,虽然某些学生得到过一些公开演讲方面的培训,但要掌握高效演说的所有技巧,那些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至于倾听能力,则正如我反复强调的,完全没有任何相关课程给以指导。
3
那些抱怨目前的大学、中学毕业生阅读和写作水平低下的人,陷入了一个错误的假设里,那就是只要补齐了短板,则万事大吉。在他们的错误幻觉里,一个人如果学会了阅读和写作,那么他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听和说的精髓。事实却远非如此简单。
事实上,虽然都是语言的具体运用,但听、说是和读、写有着根本性区别的。这种区别导致充分掌握听、说的技巧往往更为困难。这背后的深层原因且听我细细分解。
从表面上看,听、说似乎和读、写呈现一种非常完美的平行关系。这两组活动都涉及语言的运用,都是一方通过语言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另一方,而另一方也借由语言予以回应。如果一个人能通过写作的方式很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为什么换成说话的方式就困难重重了?同样,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好地阅读文本并做出回应,又为什么不能很好地倾听并回应讲话者呢?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口头交流具有流动性和流畅性。我们在读一本书时,可以翻来覆去地读,然后把它理解得更好,并借此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自己在阅读伟大的著作时,往往就是这样。
在写作中,人们也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复修订,直到尽善尽美。一般情况下,作者在对自己写的东西感到满意之前,无须勉强给别人看。这也是我撰写书稿或者一些其他文稿的经验。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你必须了解的关键技巧,在于你要知道如何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而这个关键技巧,对提高听说能力毫无帮助。因为听和说的过程是转瞬即逝、一闪而过的,像表演艺术;阅读和写作则更像绘画和雕刻艺术,产生的作品具有永恒性。
那些表演艺术,比如戏剧表演、芭蕾舞、乐器演奏或交响乐表演,一旦曲终人散,无论舞台呈现是好是坏,都无法再改变。当然,艺术家可以在之后的表演中调整完善,但一旦站上舞台,他只能尽可能地在表演期间做到尽善尽美。当大幕缓缓落下,一切便已成定局,再也无法更改。
听和说的情形恰恰就是这样。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你不可能收回你说出口的话,进行修改后再讲出。但我们写作时,如果不满意,可以重新再写,直到满意为止。与写作不同,说话的过程永远是进行时,话一出口,就覆水难收。而如果一个正在说话的人,尝试收回刚说过的话,往往只能导致他的表达更加混乱,反倒不如听之任之。
当然我们可以在发言之前反复修订一篇演讲稿,但这篇演讲稿也无非是写出来的文稿。即兴演讲或临时发言则完全不在此列。
一个人可以努力在下一次讲话时表现得更好,但一旦开口说话,无论他发挥如何,都只能如此了。同样,你也无法改变某次已经过去的听讲的效果,你听到了多少就是多少,听到了什么也就是什么。
写作人员至少可以期冀他的读者们,通过多读几遍来准确理解文字所传递的信息,但说话的人却无法抱此奢望。他们必须想方设法组织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使听众在第一次听到时就能最大程度地理解。听和说在时间上是同步进行的,听到的必然是正在说的,说一结束,听也便同时终止。而阅读和写作却几乎没有任何时间限制。
4
正是考虑到读与写、听与说这两组行为的巨大差别,我在完成《如何阅读一本书》这部著作之后,并没有立刻着手写一部教导大家如何去倾听的姊妹篇。相对于教人如何阅读,教导大家如何更好地倾听无疑是一项艰难得多的任务,以致我一拖就是四十多年。如今,我想我无论如何不能再拖下去了。因为,我已越发深刻地认识到,大众在倾听方面的技巧缺陷是很普遍,并且显而易见的。
当我们在阐述改善阅读水平的规则和指导意见时,有可能完全无须谈及如何改善写作。我在撰写《如何阅读一本书》时,遵循的正是这一原则。在该书中,我主要关注的是如何阅读那些最好的、堪称经典的著作,而那些著作从写作质量上来看,当然也都是一流的。
当我们将目光从写作转向口头表述时,我们面对的将是完全不同的情况。阅读和写作教学可以分开,就像目前的学校都分开设置阅读课程和写作课程一样。但听说技巧的教学工作必须结合在一起,像阅读和写作那样分开设置几无可能,毕竟,最普遍、最重要的听说方式是谈话或对话,在这种双向活动中,参与的双方都既是讲话者又是倾听者,兼任双重角色。
当然,那种连续性发言的“说”是另一回事,这种表演技巧不需要“听”的技巧就可以获得。与此类似的是缄默式倾听,这种技巧也无须顾及有关“说”的艺术。但是,如果想掌握对话的技巧,比如谈话或讨论,就必须同时学习如何听、如何说了。
[1] “学士”的英文单词bachelor还有未婚男子、单身汉的意思。——译者注
第二章
个体化行为与社会化行为
1
在如何对待别人的想法上,我们的行为既可能是个体化的,也可能是社会化的。当我们享受着自由的时光,追寻宝贵的乐趣时,我们的行为同样既可能是个体化的,也可能是社会化的。我们既可以独自一人,形影相吊,也可以与人为伴,共享光阴。
而当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的交流互动时,这种行为则基本都是社会化的,而绝少是个体化的了。思想层面的个体化行为,只限于那些不涉及其他思想个体的活动。比如,我们可以独自研究自然现象,独自考察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制度,独自探索过去、遥想未来。
当然,我们也可以独自阅读,独自写作。事实上,我们人类大多数的读写活动都是独自一人待在安静的书房里,在书桌前、扶手椅上完成的。诚然,写作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别人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就是通过作者笔下的文字认识作者思想的过程,但这些也并不能说明读写活动是社会化的。
与大多属于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