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秉宜治疗肛瘘经验传承与创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朱秉宜治疗肛瘘经验传承与创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谷云飞,陈玉根等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9-01
书籍编号:30611654
ISBN:978711719661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1001
版次: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朱秉宜治疗肛瘘经验传承与创新/谷云飞,陈玉根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ISBN 978-7-117-19661-1
Ⅰ. ①朱… Ⅱ. ①谷… ②陈… Ⅲ. ①肛瘘-中医治疗法 Ⅳ. ①R26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197831号
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
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朱秉宜治疗肛瘘经验传承与创新
主 编:谷云飞 陈玉根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9661-1
策划编辑:郝胜利
责任编辑:郝胜利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
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周 序
一位名医就是一面旗帜,一位名医就能铸起一座丰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医院不在大,有名医则名,故曰先有名医而后有名科、名院也。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国家总理周恩来亲自委命姑苏名医叶橘泉出任江苏省中医院首任院长,开创国家兴办大型综合性中医院之先河,中医药界群情振奋,豪情万丈,一时引得江苏各地多少名医、大家纷纷来附,同心协力,旨在振兴中医大业矣。承淡安、邹云翔、张泽生、施和生、童葆麟、曹鸣高、马泽人、周筱斋、颜亦鲁、沙星垣、马云翔、邹良材、邱茂良、江育仁等一位位地方名医、大家,携家带口,义无反顾,纷至沓来。他们或来自吴门医派、孟河流域,或为世医之家、御医后代,或秉承家学、享誉一方。群英汇聚钟山脚下、扬子江畔,石婆婆庵8号开门悬壶济世,著书立说,开坛讲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医学术之新风,既为医院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学术根基,并为新中国各地开办中医医院摸索出了有效的经验与全新的模式,更为新中国的中医药学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不可磨灭的贡献。
“逝者如斯夫”,一个甲子春秋转眼过去了,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努力,薪火传承,中医药学在这片沃土上已经枝繁叶茂,花香四溢,江苏省中医院已飞越嬗变为一所现代化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享誉海内外。而这一切荣耀与辉煌,与我们后来诸多名医们继续高举“大医精诚”的旗帜指引作用密不可分,与诸多名医们的持之以恒地辛勤耕耘和传承创新密不可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的名医们在繁重的临床诊疗工作之余,仍然不忘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与创新,且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因此我们才得以有机会在医院60周年庆典之际一次性地看到这部丛书,一部涵盖今日江苏省中医院里的27位名老中医的个人学术经验的丛书。他们中既有内科的名医,也有消化科、老年科、肛肠科、骨伤科、心内科、呼吸科、耳鼻喉科、妇科、生殖医学科、肾内科、肿瘤科、针灸康复科、血管外科、眼科、儿科、推拿科、风湿科、神经科的名医,因此又是一部集大成的现代中医临床各科学术经验总结的丛书。
“古为今用,根深则叶茂;西为中用,老干发新芽。知常达变,法外求法臻化境;学以致用,实践创新绽奇葩。”盛世修典,在现代医学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医药仍能以顽强的生命力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一方面是中医药自身蕴含着深刻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历代名家学者的学术经验总结与传承。我们在感恩于这些名医们诲人不倦“仁心”之时,更应悉心学习研究他们的“仁术”,让更多的患者早日享受他们的“仁术”,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感恩”与“回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勿忘继承,繁荣中医学术,积极开拓未来,不断提高疗效,丰富治疗手段,走自主创新之路,才能不断继续推动中医药事业向前发展,福泽天下苍生。
午马年秋于金陵
朱 序
江苏省中医院是我省乃至全国中医院的典范和楷模,因为医院在筹建过程中,就十分重视人才的遴选,邀集了当时省内著名的中医大家,如邹云翔、叶橘泉、马泽人、张泽生、曹鸣高、马云翔、沙星垣、江育仁等名医专家(马、沙二位后因军区需要而调出),随后又有邱茂良、邹良材、许履和等名家的到来,可谓高贤毕至、群星灿辉,极一时之盛,学术气氛浓郁,仁者之风熏陶,患者慕名云集,青年医师纷来求教,声誉鹊起,名扬四海,充分显示了“纯中医”的优势、特色,令人赞不绝口。几代人秉承优良传统,坚持中医主体,保持“纯”的真谛,默默奉献,拯济群黎,培育新人,弘扬岐黄,振兴中医。这是江苏省中医院的优势特色,“纯”的味道。迄今还保持着,这是很了不起的。
当然,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应跟上新的形势。当前中医药工作是形势大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令人欣喜。但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有些浮躁,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中医现代化研究”已成为风气,诊疗、科研、著书立说均套上许多新名词,片面的实验数据,看似新颖,却少实用,由于脱离中医原理、临床实际,收效不著。个人认为,中医的研究,必须确立自我主体,而不是削弱、消融自己的理论体系,更不是用现代医学来论证、解释或取代自己。近代著名学者蔡元培先生关于学术研究,曾有中肯的评述:“研究者也,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也就是要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保持原有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应用特色,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以达到创新的目的。而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更重要的、最现实的是深入临床实际,所以匡调元教授曾经说过:“没有临床实践,就没有中医学,因为中医学不是从解剖室和实验管理分析出来的。”我完全赞同这个认识,“实践出真知”,这是真理。振兴中医,必须回归中医,以中医经典、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才是。我的老师章次公先生早在1929年提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主张,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基础是中医创新的源泉,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基础,离不开历史条件与环境。老友顾植山教授曾指出:“将被淹没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就是创新;将被后人曲解了的中医药理论重新解读,修正现行错误模型,就是创新,而且是首要的、更重要的创新。”这是很正确的。这在江苏省中医院就得到明确的印证,如今拥有干祖望、周仲瑛、徐景藩、夏桂成、徐福松等专家教授、学术带头人近百名之多,值得我们学习和赞颂。
2014年是江苏省中医院创建60周年的诞辰,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由“螺蛳壳里做道场”(李国光院长语,意为房屋虽窄,人才众多)的环境,变为高楼耸立、雄伟壮观的大厦,而且人才辈出,科研成果丰硕,成为当代省级中医院的典范,为广大病员解除疾苦,为繁荣中医学术,作出卓越贡献,始终保留着“纯中医”的元素,“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这是一份十分珍贵的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应该发扬光大。所以医院领导为了向60周年院庆献礼,就有策划《中医名家临证传真》系列丛书(共27册)的编写,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合作梓行。院里专家精心撰写,每册都传递着“纯中医”的元素,闪烁着继承创新的光芒,将是一份高雅珍贵的纪念礼品,值得大家珍藏和应用,为回归中医,弘扬岐黄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愚有幸先睹为快,赞赏不已,乐而为之序。
第一章 中医诊疗肛瘘的理论与实践
“瘘”之病名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中山经》中“仓文赤尾,食者不痛,可以为瘘”。战国时期的《庄子·则阳篇》云:“并溃漏发不择所出”。《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寒邪滞留经脉,致“陷脉为瘘”。这里的“瘘”包括全身各部位的瘘管,而不单单指肛门部的瘘管。《神农本草经》云:“夫大病之主,痈肿恶疮,痔瘘瘿瘤”,泛指肛瘘等疾病。后《太平圣惠方·治痔瘘诸方》中也对痔瘘进行阐述,“夫痔瘘者,由诸痔毒气,结聚肛边……穿穴之后,疮口不合,时有脓血,肠头肿疼,经久不差。故名痔瘘也”。其后诸多文献也写作痔漏,古人依据本病主要症状是脓血污水,不时淋漓而下,如破顶之屋,雨水时漏,而命名为漏或瘘。《疮疡经验全书》称为“漏疮”,并对痔瘘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论述。《外科大成》不仅对漏进行了不同分类,对肛瘘的治疗也有所阐述,云“漏有八:肾俞漏,生肾俞穴。瓜穰漏,形如出水西瓜穰之类。肾囊漏,漏管通于囊也。缠肠漏,为其管盘绕于肛门也。屈曲漏,为其管屈曲不直,难以下药至底也。穿臀漏、蜂窝漏,二症若皮硬色黑,必内有垂管,虽以挂线,依次穿治,未免为多事。通肠漏,惟以此漏用挂线易于除根”。“肛漏”之名见于清《外证医案汇编》:“肛漏者皆属肝脾肾三脏气血不足”。古籍中对于肛瘘的病名除了“瘘”及“漏”的不同外,而部分也以“痔”总括之。《五十二病方》中最早提出牡痔、牝痔、脉痔、血痔四痔分类,将“瘘”归入“牡痔”之中,其中牡痔条提到:“有蠃肉出,或如鼠乳状,末大本小,有空(孔)其中”。《千金要方·卷二十三》描述牡痔症状:“生肉如鼠乳,在孔中,颇出见外,妨于更衣。”《圣济总录·卷一四一》也说:“其状肛边生鼠乳,或痒或痛,脓血时下,谓之牡痔”。从这些相似的描述中可看到牡痔的症状与瘘管的症状表现相吻合,即外口生于肛边,疼痛作痒,时流脓水。《五十二病方》牡痔条下又提到“多空(孔)者,亨(烹)肥羊俞,取其汁脊(渍)美黍米三斗,饮之……”。所谓“多孔者”,系指瘘管较多的牡痔,亦即现代所说的“复杂性肛瘘”。另外,从《五十二病方》中“有数窍”的牝痔,以及《医学入门》中“痔则有穿肠、穿臀、穿阴者”等症状的描述看,这里的“痔”是指肛瘘。
一、 肛瘘的病因
(一) 外感六淫之邪
《本草纲目》云:“漏属虚与湿热”。如《河间六书》云:“盖以风、热、燥、火、湿邪所致,故令肛门肿满,结如梅核,甚至乃变而为瘘也”。《医门补要》云:“气伤泻,则湿聚,湿聚则生热,热性上炎,湿邪下注,渗入大肠而为热。”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亦说:“大抵外伤四气,内窘七情,与夫饮食乖常,染融蠢动,含灵之毒,未有不变为漏疮,穿孔一深,脓汁不尽,得冷而风邪并之,于是涓涓而成漏矣”。李东垣曰:“饱食、用力、房劳,脾胃湿热之气下迫……赘于肛门而成痔。盖为病者,皆是湿、热、风、燥四气所伤,而热为最多也。”明代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中总结前人所论,得出“痔漏总为湿热风燥四气所成”之结论,明确肛瘘与风、燥、火、湿邪侵袭人体有关。
(二) 痔疮久而不愈
《诸病源候论》云:“痔久不瘥,变为瘘也”。《疡科选粹》云“痔疮绵延不愈湿热痰久,乃穿肠透穴,败坏肌肉,销损骨髓,而为之漏焉。”元·徐春甫《古今医统》中载有“脓水流久……疮孔散出,形成蜂窝、烂瓜、肤残肉陷,久成痼疾,此皆外痔所致”。湿行于脉内则成痔,若得不到有效调治,久之,其湿内滞,渗溢于脉外,穿肠而出,自成渠道,“穿肠透穴,败坏肌肉”即形成瘘管。“痔久成瘘”之说是肛瘘病因病机认识的一个方面。
(三) 饮食肥甘厚味,恣酒,忧思,便秘,房劳过度
《丹溪心法》曰:“人唯坐卧湿地,醉饱房劳,生冷停寒,酒面积热,以致荣血失道,渗入大肠,此肠内脏毒之所由作也。”《外科正宗》云:“夫脏毒者,醇酒厚味,勤劳辛苦,蕴毒流注肛门结成肿块。”《外症遗案汇编》云:“肛漏者,皆肝脾肾三阴气血不足,始因醇酒辛辣,醉饱入房,疾奔久坐,筋脉横解,脏腑受伤。”
(四) 局部原因
《薛氏医案》云:“臀,膀胱经部分也。居小腹之后,此阴中之阴,其道远,其位僻,虽太阳多血,气运难及,血亦罕到,中年后尤虑此患。”据此,认为肛瘘与局部气血运行不足有关。
(五) 肛痈溃后所致
如《医门补要》云:“湿热下注大肠,从肛门先发疙瘩,渐大溃脓,内通大肠,日久难敛,或愈月余又溃,每见由此成痨者……若咳嗽而成漏者,不治。”《疮疡经验全书》有:“坐马痈,此毒痈受在肾经,虚毒气热,毒伤于内,大肠之经,并聚成毒,发为漏疮”。《医宗金鉴》“悬痈,毒生于会阴穴,一名骑马痈,其色红作脓欲溃,若破后溃深,久则成漏。”《医宗说约》“悬痈……又谓海底痈……溃而流脓,破后轻则成瘘。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