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进口原版 > 医学 > 川芎嗪的化学、药理与临床应用(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川芎嗪的化学、药理与临床应用(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川芎嗪的化学、药理与临床应用(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川芎嗪的化学、药理与临床应用(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陈可冀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5-01

书籍编号:30611652

ISBN:978711718911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05614

版次: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全书内容:

川芎嗪的化学、药理与临床应用(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川芎嗪的化学、药理与临床应用/陈可冀主编.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ISBN 978-7-117-18911-8

Ⅰ. ①川… Ⅱ. ①陈… Ⅲ. ①心脏血管疾病-药理学②心脏血管疾病-用药法 Ⅳ. ①R972②R540.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073584号

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

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川芎嗪的化学、药理与临床应用


第2版

主 编:陈可冀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8911-8

策划编辑:张科

责任编辑:孔烈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


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序 言 第2版

《川芎嗪的化学、药理与临床应用》自1999年3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到现在,前后已过了15年。此后的十多年,该药在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都又有不少新的进展,并被列入200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应用表明,该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椎动脉供血不足、急性冠脉综合征、紧张性头痛、慢性肾功能不全、肺动脉高压及肺心病急性期等多种疾病,都有很好的不同程度的应用价值。川芎嗪的口服制剂、川芎嗪与阿魏酸的复合制剂,也都有类似的功效。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研究中心王世真院士应用核医学方法,并进一步证实了川芎嗪与阿魏酸的复合制剂可增强其抑制抗血小板活性的作用。

近一些年来,川芎嗪的基础医学研究也有进展,在cTnT (R141W)转基因小鼠扩张性心肌病模型中证实了川芎嗪具有抑制心肌扩大与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在家兔及大鼠实验中,还注意到其具有预防海马神经元病理变化的作用。实验研究还表明应用川芎嗪有改善术后肠粘连的作用。以上皆说明川芎嗪确有继续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前景。

鉴于本书第一版面世后十多年来的进展,很多研究者在国内外相继发表了很多很有价值的相关论著,说明川芎嗪有进一步研发和应用的潜力,尽管在临床案例观察上有些还缺乏完善的设计,有些例数还较少,但毕竟提供了不少进一步应用的启发,更由于该药毒性及不良反应很小,因此认为增订再版本书仍有其必要性,这个建议得到人民卫生出版社张科编辑的支持,刘玥博士进而做了很多具体的组织增订及编写工作。希望本书的再版,会对川芎嗪的临床合理应用起到促进作用,是以为序。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会长 陈可冀


2014年元月,北京

导言

川芎嗪(Ligustrazine,tetramethylpyrazine),是著名活血化瘀而兼有理气功用中药川芎的一种生物碱,近二十余年来,经我国城乡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历久不衰,对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肢体血管疾病、部分泌尿系统疾病及眼耳鼻咽喉科等有关系统疾病,取得了相当的效果,安全而无明显毒副反应。检索这类文献,可多达数百条,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合理应用本药,并深入开展应用基础的研究,避免滥用,我们邀请有关不同专业的专家合作撰写这册《川芎嗪的化学、药理与临床应用》一书,算是1995年11月出版的《活血化瘀药化学、药理与临床》一书(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姊妹篇。

在丰富多彩的12 000余种传统中草药中,我们临床医生最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约近百种,其中除丹参、川芎、赤芍、红花、益母草等植物药及水蛭、虻虫、川芎嗪的化学、药理与临床应用(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虫等动物药外,还有一部分如自然铜、花蕊石等矿物药。这些药物是流传久远、古老而又实用、富有生命力的防病治病武器,令人自豪。

活血化瘀药物是针对各种具有传统血瘀证候的疾病而设的,适应证很广,除上述提到的疾病外,对结缔组织病、月经病、外科及骨伤科疾病等,也常显示出良好的效果。20世纪60年代我曾目睹已故名老中医蒲辅周治疗妇女月经不调,并不是一出手就是归脾汤类补益药方,而是喜用化癥回生丹等活血化瘀类方剂。已故著名老中医岳美中教授治疗头痛及心绞痛等痛证,也十分善用川芎以活血理气定痛。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患“中指挛缩”病,当时医生也是处以四生丸(五灵脂、补骨脂、川乌头、当归)取效。所以清代血证专家唐容川云:“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此话虽有些过重,但蕴有真知灼见。

我在临床诊疗中也十分喜欢应用川芎治病,我十分赞赏《本草纲目》总结川芎为“血中气药”的观点,常有屡试屡验之感。除了王清任名方含川芎的补阳还五汤及血府逐瘀汤常用之外,治偏正头痛之《局方》川芎茶调散,治眩晕的《宣明论》方川芎丸(与天麻并用,重用川芎,川芎与天麻剂量比为16∶4),治妇科病的《傅青主男女科》生化汤(川芎与当归、桃仁、黑姜、炙草同用),以及《金匮要略》的胶艾汤(重用川芎)等,临床都是很得心应手的。1972年我国在甘肃武威下五畦大队汉墓出土一批医简,处方中治瘀也用川芎和当归、丹皮等,这是二千年前的医药史料,使人弥足惊叹。

川芎嗪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有一段发展过程。20世纪70年代初期,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加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防治研究,北京地区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协作组乃应运而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吴英恺院士担任组长,黄宛教授、郭士魁老大夫、金荫昌教授、陈在嘉教授、寇文镕教授、王晓云药剂师,以及西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大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同仁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十多家医院大协作。我和心血管科同志积极参加了这项在我国有一定开创性意义的心血管病复方的多中心协作科研工作。我们对由川芎、丹参、赤芍、红花、降香组成的冠心Ⅱ号复方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肯定了该方的改善冠脉循环和心肌供氧及提高纤溶蛋白活性的作用,确认了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此成果于1977年9月19~21日在北京友谊宾馆进行卫生部部级鉴定,并于次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我和郭士魁老大夫多次讨论该方的配伍特色,一直认为川芎是君药,动物实验也表明在增加冠脉血流量方面以川芎最显著,所以决定对川芎进行进一步的开发研究。经与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商定了协作计划,由该所化学室秦文娟教授等对川芎的化学成分挥发油、生物碱、有机酸和酚性物质等4个部分分离提取,经药理筛选,发现川芎生物碱和酚性部分有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作用,遂决定将生物碱部分(总生物碱)制成注射剂,临床观察表明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优于川芎浸膏。作为中医,郭士魁教授十分开明,十分主张这种拆方开发,以提高疗效为准则,令人敬佩。当时为了进一步探索其有效基础,又商定对川芎生物碱进行有效单体分离,秦文娟教授等分离出三个结晶,一号碱为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三号碱为perolyrine,遂进而对四甲基吡嗪进一步研究合成方法,并获得成功,成本低廉,为临床应用展示了良好前景。

鉴于在西苑医院病房观察到川芎总碱注射液治疗一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不仅心绞痛好转,而且所并有的内耳前庭动脉血栓形成也有改善,听力好转。大家联想到是否可能对其他血栓栓塞性疾病会有作用。我和钱穆英医师于1974年底至1975年7月对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病人进行川芎嗪静脉点滴治疗前后即时血小板表面活性和聚集性的电子显微镜比较观察,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贝时璋院士实验室的管汀鹭、张锦珠教授当时参加了合作。我们采用了Schatz的方法,这个方法是Schata IJ和Riddle JM二人于1970年在芬兰召开的血栓形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国际研讨会上介绍的,其主要内容后来发表在《心血管病学进展》(Advances of Cardiology)上。我们很高兴地观察到健康人圆形血小板(致密,有光整的外围,电镜下密度一致)占多数,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脑梗死病人则树型血小板(电镜下中央区致密,但伸出一些短而钝的伪足,或一些长的伪足,其黏附聚集性能增大)及扩大型血小板(几个血小板连接在一起,细胞浆重新分布或缺少)增多。但是,经应用川芎嗪后,病人的树型及扩大型血小板比例明显减少。这些监测所见,对于我们进一步应用川芎嗪防治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增大了决心和信心。此项结果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1975年第2期。此治疗和中医活血化瘀理论很吻合。Schatz用此方法也曾证实肝素和Pyridazine有类似的结果。

自1974年下半年开始,西苑医院很快就治疗了50例急性脑血栓形成病人,经一周左右治疗后,90%患者起效,70%可下地步行,自理生活或工作。由于该药合成方便,每天2安瓿(80mg),当时成本只一角钱。1975年8月我和郭士魁老大夫,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所长王普善教授共同主持了进一步推广的临床应用会议,由我作了临床使用情况介绍,北京协和医院谭铭勋教授,北京宣武医院肖镇祥教授,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素荣教授等都到会,随后本市35个医院进行协作研究应用,并以罂粟碱或低分子右旋糖酐作随机对照药观察,到1976年上半年共治疗545例,疗效与西苑医院过去结论一致,不亚于阳性对照药物。当时北京友谊医院还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作为穴位注射药,使有些病程达18年之久的偏瘫、吞咽困难得到改善。北京积水潭医院用于断手再植防止小血管吻合处微血栓,也取得效果。北京儿童医院用于急性传染病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也取得肯定效果。当时参加协作的北京师范大学对川芎嗪在小鼠体内代谢的研究表明,用14C标记经静脉注射后,可迅速通过血液循环,在血液中半衰期为29.25分钟,并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存在,以脑干居多,比大脑高4倍。川芎嗪在体内并不稳定,2小时后已在尿中大部分分解,转化为其他代谢产物,只有2%~4%在体内不经分解而以原形排出,因而本药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合适的。1976年11 月10~14日川芎嗪经过专家鉴定,并于当年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成果奖,进一步推广应用。

此后,全国各地不少医疗科研单位陆续发表有关论著,揭示川芎嗪的药理作用,临床适应证也得到进一步增加,已被列入公费医疗用药。临床表明,如应用剂量不过大,一般是安全的。1985年3月,吴余升教授和我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上介绍了我们观察到的川芎嗪对血栓素A2(TXA2)生物合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应用放射薄层色谱扫描、放射自显影及放射免疫测定等同位素技术,阐明川芎嗪有抑制肾髓质微粒体合成TXA2作用,主要是选择性地抑制了TXA2合成酶的活力,而对环氧化酶活性影响不明显,进一步证明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应用前景。1996~1997年,我室史大卓教授、马晓昌医师和钟蓓医师等,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证实了川芎嗪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1997~1998年,我的研究生于蓓医师进一步阐明了这一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是在于川芎嗪的具有诱导其凋亡的作用。1998年,台湾阳明大学医学院洪传岳、黄怡教授和我共同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张方直医师作了一系列川芎嗪对门脉高压影响的研究,得到确证,并认为可轻度增高心脏指数(Journal of Pharmacy and Pharmacology,1998,50:881~884)。以上结果都使我有理由相信,川芎嗪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还将得到深入,并从这一侧面进一步发扬光大我国传统医药学。

陈可冀


一九九九年,北京

第一章川芎和川芎生物碱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原名芎藭,又名雀脑芎、京芎、胡芎、抚芎、台芎、西芎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为常用中药。《本草图经》指出:“……今关陕川蜀江东山中多用之,而以蜀川者为胜。”并附有永康军芎藭图,系伞形科植物,永康军在现今四川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