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40年临证手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杏林40年临证手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舒鸿飞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7-01
书籍编号:30611643
ISBN:978711718269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34654
版次: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杏林40年临证手记/舒鸿飞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ISBN978-7-117-18269-0
Ⅰ . ①杏… Ⅱ .①舒… Ⅲ.①中医学-临床医学-经验-湖北省-现代 Ⅳ.①R249.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262981号
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
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杏林40年临证手记
著 者:舒鸿飞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epub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8269-0
策划编辑:陈东枢
责任编辑:李剑光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
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作者简介
舒鸿飞,男,1944年5月出生,湖北省英山县人,1969年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2002年获首届湖北省知名中医、黄冈市知名中医称号。
从医以来,发愤钻研中医理论,潜心从事中医临床,业余兼职中医教学。对中医治则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对现代医学的“病”与中医学的“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古典医籍尤其是《伤寒杂病论》做过深入钻研,于医学论文写作多有心得。在治学上,重博览,更重精读;重理论,更重实践;重继承,更重创新;重辨病与辨证,更重辨病辨证相结合;重立法立方,更重守法守方;重一病(证)一方,更重一病(证)多方。讲究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辨病辨证与单方验方相结合。临证之际,喜用经方,不薄时方,重视专方,钟爱单(验)方。对疑难病证有一定的研究。累计发表文章100余篇。独著《中医临证发微》被评为黄冈市科技成果并获科技成果三等奖,主编《杏林写作心录》一书,并于2009年10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并参与《中医呼吸病学》、《<本草纲目>精译》和《中医妇科秘方大全》等书的编写工作。其部分事迹刊于《中国中医药报》“群星璀璨”专栏和《黄冈日报》。
前 言
《杏林写作心录》问世后,一则由于脑膜瘤手术,二则由于多种慢性病缠身,身体日趋衰弱,因而对于笔耕用脑之事本不打算干了,享受一下夕阳之际的天伦之乐。但总觉有一事萦绕心头,于心不甘。这就是将行医40余年来的点滴所得,整理出来,付诸文字,倘能公开出版,奉献于同道面前,若有能按书中所述而使患者得以恢复健康,幸莫大矣!这也是笔者晚年对中医事业的一点微薄贡献。
余在拙著《杏林写作心录》和《再谈撰写中医论文的体会》一文中提到,中医写作成功的三个关键之一是“勤于积累”。这积累一是将在读中医书刊时的所得,诸如某专(单)方(药)治某病,某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某临床研究的结果等,随时“勤”记在专用的笔记本上,以供临床验证后运用。二是每诊一病,均将患者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处方用药等“勤”记在“门诊日志”上。三是“勤”于临证时,若有某专(单)方治某病、某老中医经验、某临床研究成果经验证有效者,在患者的姓名下简略地用几个字记下心得,用红笔标出,下班后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将患者姓名、就诊时间和某方(法)治某病等补记在专用的笔记本或电脑上(名曰“杂记”),以便总结经验或撰写论文时查阅。本书就是基于这“三勤”而成,故取书名为《杏林40年临证手记》。其中“验证专方集成”和“钟爱单方拾零”部分就是撰写本书时根据笔记本和电脑上所载,去查“门诊日志”中原始记录,经舒锡钧、张磊、徐云祥、段刚等协助整理而成。有关临床的体会随时付诸笔端,陆续在省级以上中医刊物发表。故书中有关临床病例和体会是临证的真实记录。
本书的特点在于“三并举”:一是临床与教学并举。本书是一本临床心得(经验)集,但书中有关升降散的临床运用等也可供中医院校学生学习《方剂学》时参考。二是普及与提高并举,既有专方和单方这些适用于基层中医工作者、患者及其家属等具有普及性质的内容,也有变法的运用和有关治疗疑难病证研究等具有提高性质的内容;三是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并举。
本书内容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余40多年来逐渐形成的学术见解、学医方法和临证心得(经验);第二部分“验证专方集成”和“钟爱单方拾零”两项主要在于介绍前辈医家或当代名老中医以及中医同行们的临床经验。
余何人斯,竟以“临证心得(经验)”集的形式出版小册子,然“竹头木屑,曾利兵家”,或许基层中医工作者、中医院校学生以及广大患者及家属能够从中受益一二,也就不枉费老朽的一片心血了!
舒鸿飞
2013年5月1日
序
鸿飞学兄,湖北英山人氏。早年求学于湖北中医学院,毕业后长期在黄冈、英山等地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经过40余年的不懈努力,终究成为荆楚大地一代医德医风高尚、医术精湛优良的湖北省知名中医。
我与学兄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在浙江温州全国第二次中医治则学术会议上),尔后经年常有来往,即便本世纪初我从武汉母校调来深圳工作,仍相从甚密,故对其人品、学识甚是了解,十分钦佩。其长年在一线从事繁重的临床工作之余,不忘笔耕,勤于写作,时有经验心得见诸中医书刊,这对一位在基层工作的中医师而言实属不易。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学兄前些年退休后虽然罹患“脑膜瘤”(术后),仍带病伏案疾书,坚持总结多年的临证心得和经验教训,完成了20余万字的《杏林40年临证手记》(以下简称《手记》)一书的撰写。兄之敬业精神,从此可窥一斑。
综观《手记》全书,内容丰富,行文流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学兄之于学术,广猎群书,撷取精华,更喜用经方,善于总结个人临证心得;书中百余首经其亲自验证的专方,既源于前贤临床证实,又参入了个人长期用药体会,颇有独到之处,足资后学效之法之;其临证以中医内科疾患为所长,而外、妇、儿科亦有过人之处。尤其是一些单方验方,学兄毫无保留地公诸于世,如“七白药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验之临床,实属经验之谈。而对于一些临证治疗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或失误的地方,兄也表述出来以供后学从中吸取教训,如此更是难能可贵。
适逢《手记》付梓之际,有幸先睹为快,更为学兄辛勤耕耘、求实务实之学风所感染,故仅志数语,乐观厥成。
柯新桥
2010年12月28日
于深圳罗湖
第一章 学术见解
余以为,作为一名中医医师,在理论上,贵在融会贯通;在实践上,力求博采众长。
一、重视博览,更重精读
凡做学问,要处理好精与博的关系。“博而不精则杂,精而不博则陋”。此言只博不精则知识面过于宽泛而不专,故难成大器;只精不博则知识面过于狭窄而不广,亦罕有成就。然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因而为医者既要博览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相关书籍,更要精读或背诵几本经典著作。
余之父亲和叔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开一中药店谋生,受父辈的熏陶,余从少年起就立志学习中医。在13岁时,余就背熟了《医学三字经》、《雷公药性赋》和《汤头歌诀》等中医启蒙读物。大学毕业之后泛览了中医基础理论等书,在全县举行的业务统考中居中医师组第一名,精读了《诸病源候论》和《金匮要略》,通背了《伤寒论》,在临证中喜用经方并撰写《经方应用四要点》,均得益于此。在教学和临床的数十年间,完成了古典医籍的读书笔记和《伤寒论》、《内经》教案共55万余字。同时发奋钻研中医理论,如业余兼职教学时,撰写出《肺实证用药基本规律初探》和《运用类比法学习方剂学》;对中医治则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以《异病同治研究概况》、《同病异治研究概况》和《试论同证异治》为代表作;对西医学之“病”与中医之“证”二者关系做了有益的探索,写出了《从四组‘病’证看‘病’与证的关系》为代表的姊妹篇;对古典医籍尤其是《伤寒杂病论》做过深入的钻研,其读书心得《谈<伤寒论>辨证施治及组方用药特点》、《试论<金匮要略>中杂病的治则》和《<诸病源候论>对痰与饮的贡献》等7篇论文均得以发表。中医基础理论融会贯通,临床之时自然熟能生巧。如根据痰瘀相关和气虚不运而致气滞,认为中风偏瘫者常伴气滞痰阻,在治疗时常辅以行气化痰,疗效较单用益气化瘀法明显提高。
二、重视理论,更重实践
中医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而来,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创新离不开实践;实践也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欲发展医学理论必须认真实践。医者是治病救人的,纵然有高深的医学理论,如果不付诸实践,也是空头理论。“实践出真知”,书本的知识、他人的经验必须经过躬身实践,去伪存真,才能为己所用。如升降散是赵绍琴等前辈医家喜用之方,余在《中医杂志》上读过之后,经常运用于临床,颇有心得,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升降散临床应用的文章,并在《升降散临床应用初探》中总结出有关升降散主治火郁病证的体会。当自己患某种疾病的时候就根据书刊上别人介绍的经验“以身试药”,如六味地黄汤加引火归原药治疗口疮,肺痹咳嗽方止咳,金水六君煎治疗咳嗽等,都获得了满意的疗效,随后经常运用于临床。
中医的精华在临床实践。因而余在读书时,坚持以学习前人的临床经验为主,兼以指导和充实自己的临床实践。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涯的,因而不可能每种病都通过自己的实践来积累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十分必要,也是提高临床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故余对有关前人临床经验的文章常潜心研读,以启迪思路,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学而不化,非学也”,前人的经验,有时虽是片言只语,但其中会有“零金碎玉”,融会贯通之后,会形成新的认识,这对于增长医疗经验是十分有益的。由于潜心临床之故,在历年发表的90余篇论文中,有关临床或涉及临床者达60余篇。
三、重视继承,更重创新
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必须以实践为基石,中医要在实践中继承,更要在实践中创新,脱离了实践,就疏远了继承,同时也远离了创新。继承的目的在于创新,因而在继承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才能使中医理论和临床疗效得到进一步发展,否则就失去了继承的目的。故既要重视继承,更要重视创新。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在如何对待前人的临床经验上,既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又要有自己的创见。如在继承阳和汤治疗坐骨神经痛方面,发现照搬阳和汤原方疗效并不满意,于是通过临床摸索,总结出加用四逆散、芍药甘草汤、牛膝和木瓜等,疗效明显提高。读过裘沛然《学习与教训》一文后,常以五柴胡饮治疗体虚感冒,效果非常满意。一患者服过该方之后,8年未感冒,遂认为该方还能预防感冒。用金水六君煎治疗肺肾阴虚咳喘时,裘沛然认为,熟地要用大剂量;程门雪谓熟地要以沸水汤泡或后下。余兼融两位前辈的经验,并于方中加入大剂量山药,常获得较满意的疗效,此外还用本方“冬病夏治”,以预防支气管炎的发作。
余非常重视总结临床经验,认为医者要博采众长,补己之所短。综观医者总结自己的经验多能为之,而吸取他人经验则非易事。因而余从医以来摘录中医书刊上专方和单方达1000余首,连同他人的临证经验,哪怕是“片言只语”亦予记录,约16万字,其中亲自验证的有效专方140余首,单方20余首,并有所发挥。如在运用夏度衡教授之肝胃百合汤治疗胃脘痛的过程中,总结出如下一些体会:“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服药后可有反应;临证只要辨证为肝胃气滞,或是胃癌术后或呃逆等病,都可以运用本方加减治疗,从而扩大了本方的治疗范围;在运用时不论何型均可加蒲公英;针对胃脘痛所属之西医学疾病加用某些针对性药物,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加用专药白花蛇舌草等。运用印会河教授的“舒肝开肺方”治疗肝性腹胀,并将其适用范围扩大到胆石症、胃脘痛甚至肠梗阻所致腹胀,如一患者因腹满胀痛,大便不通6天而被抬入医院,诊为肠梗阻,拟手术治疗,余用“舒肝开肺方”4剂,第3天即步行回家,此事在当地群众中曾轰动一时。
余不仅重视继承前辈医家的经验,还在前辈医家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自创多首专方,经临床验证,颇有疗效。如在芍药甘草汤的基础上,加入大剂量川芎组成“头痛六味饮”治疗头痛,并“以身试药”,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