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进口原版 > 医学 >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姚乃礼,王思成,徐春波等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3-01

书籍编号:30611642

ISBN:978711718234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14258

版次: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全书内容: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下册/姚乃礼,王思成,徐春波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ISBN 978-7-117-18234-8

Ⅰ.①当… Ⅱ.①姚…②王…③徐… Ⅲ.①验方-汇编 Ⅳ.①R289.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258056号

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

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


(下册)

总 主 编:贺兴东 翁维良 姚乃礼 孙光荣

执行主编:姚乃礼 王思成 徐春波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8234-8

策划编辑:曾 纯

责任编辑:郝胜利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

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编委会

主任委员 李振吉 李大宁 王晓方 马燕合 杨 哲

副主任委员 贺兴东 翁维良 姚乃礼 孙光荣 苏钢强 李 昱 张兆丰

委  员

陆建伟 王思成 邱 岳 陈丽娜 贺晓璐 徐春波 张润顺 顾晓静

白 桦 包文虎 白宇宁 刘 震 高凡珠 占永立 齐文升 高荣林

朱建贵 李文泉 胡元会 冯兴华 花宝金 李曰庆 李国栋 高健生

刘瓦利 周 卫 赵瑞华 马 堃 安效先 王映辉 黄石玺 梁 峻

总主编 贺兴东 翁维良 姚乃礼 孙光荣

执行主编 姚乃礼 王思成 徐春波

副 主 编 张润顺 白宇宁 刘 震

编写人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刁军成 于慧卿 马红珍 马艳东 幺 远 王风雷 王克林 王 迪

王金榜 王 顺 王 萍 王 寅 王辉皪 王耀光 戈 焰 毛丽君

巴元明 巴卓玛 古学奎 古容芳 叶 青 史仁杰 吉保民 吕文亮

朱明芳 朱彩凤 向 阳 刘华宝 刘如秀 刘 涛 刘 彬 刘静秋

齐元富 江一平 许庆友 许 红 许 昕 孙忠人 严 芳 严季澜

李小娟 李伟莉 李红毅 李应存 李 晓 李 翔 杨悦娅 时国富

吴文平 余小萍 汪 静 沈其霖 沈敏鹤 张卫华 张 宁 张永康

张 冰 张 红 张国梁 张孟仁 张钟爱 张勉之 张惠勇 陈立典

陈 民 陈志斌 陈秀华 陈 岱 林 丽 林丽珠 季 远 金香兰

周文强 周彩云 庞学丰 荣文舟 胡思源 骆仙芳 秦国政 袁智宇

贾立群 贾 敏 柴 巍 高天旭 谈 勇 黄政德 崔庆荣 崔 炎

彭 玉 董秋梅 储浩然 曾斌芳 蔡 敏 薛 莎 薛敬东 魏绍斌

编委会办公室

徐春波 张润顺 顾晓静 白 桦 包文虎 白宇宁 刘 震 高凡珠

刘敬霞 郑保平 刘 明 朱昱翎 郝威威 邵 倩

课题承担单位
(按单位名称首字母笔画为序)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上海市中医医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

山西中医学院

山西省人民医院

山西省运城市中医药研究院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市公安医院

云南中医学院

云南省中医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201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中蒙医院

长春中医药大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甘肃中医学院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石家庄市中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协和医院

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辽宁中医药大学

西安市中医医院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

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省中医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武汉市中医医院

青海省中医院

杭州市中医院

河北医科大学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

陕西中医学院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市中医院

贵阳中医学院

重庆市中医研究院

泉州市中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浙江省中医院

海南省中医院

常州市中医医院

绵阳市中医医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省中医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

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

鞍山市铁东区中医院

衡水市中医院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收录经验方的名老中医名单

(按姓氏笔画为序)

丁书文 马 骏 马 智 王永钧 王成荣 王会仍

王灿晖 王国才 王翘楚 王道坤 王嘉麟 毛天东

孔光一 田从豁 丘和明 邢月朋 朱秉宜 朱宗元

伍炳彩 刘志明 刘尚义 刘复兴 刘继祖 孙申田

孙同郊 杜 建 李 可 李士懋 李孔定 李英杰

李佩文 李学铭 李维贤 杨家林 吴良村 邱健行

张 缙 张大宁 张云鹏 张永树 张志坚 张崇泉

张瑞霞 陈全新 陈彤云 陈昆山 陈宝义 陈景河

邵长荣 邵朝弟 林求诚 欧阳恒 罗本清 罗凌介

周岱翰 周学文 周绍华 周炳文 郑惠芳 房定亚

孟 如 赵玉庸 胡永盛 袁海波 聂惠民 夏桂成

原明忠 柴松岩 柴瑞霭 徐升阳 徐志华 徐经世

徐富业 高体三 郭诚杰 郭振球 郭焕章 郭赛珊

黄文政 黄世林 黄永生 黄吉赓 黄建业 黄保中

梅国强 曹玉山 崔公让 董克勤 焦中华 谢昌仁

蔡瑞康 裴学义 管竞环 廖品正 颜正华 禤国维

名老中医是中医药学术和临床发展水平的杰出代表,是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和传承研究的重要力量。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研究,是推动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与创新的需要,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探索符合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中医药文化和弘扬大医精诚医德医风的重要载体,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弘扬中华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名老中医传承研究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人口与健康”优先领域,把“中医药传承研究”列入重点研究内容,要求“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辨证论治方法的总结研究”。2011年,科技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正式发布了“十二五”医学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把“名老中医传承”列为重点内容。这些都为加强名老中医传承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

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名老中医的传承研究工作,特别是“十五”后期、“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将名老中医传承研究纳入国家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计划给予立项支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统筹,省市主管部门组织协调,专家顾问组指导,综合研究课题组和项目办公室提供技术支撑、过程监督管理,以承担单位课题组为实施主体,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的管理体系。通过项目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推动了临床中医人才的培养,推动了中医药临床疗效提高和学术进步。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和《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是继“十五”科技攻关计划之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在系统研究名老中医经验基础上,精选了全国97位名老中医2533则典型医案和364首经验方剂,涉及病症360余种,按学科分类编辑成10个分册(其中,典型医案集8册,经验方汇粹2册),计440余万字,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当代名老中医临证思辨特点和处方用药经验。其中,“名老中医经验方”的研究是首次纳入名老中医的传承研究课题中。经验方是名老中医多年临床经验的结晶,反映了名老中医的学术特色、临证思辨特点和用药规律,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传承和推广名老中医经验的重要途径。

纵观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历代名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学术经验之精华则集中反映于医案。医案在中医学术经验传承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在中医临床、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整理研究名老中医的典型医案,是做好名老中医传承研究的重要任务,要正确把握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和辨证论治规律,做好医案的整理研究。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和《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是当代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集萃,是学习、研究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范本,对指导临床、培养中医临床学科带头人和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下一步名老中医传承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始终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要高度重视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传承研究。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造条件,创新机制,给予更大的支持,进一步扩大项目覆盖面,使更多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得到传承。要遵循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个体经验总结和群体规律探索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全面采集名老中医相关综合信息的基础上,研究其临证经验、思辨特点和学术思想,挖掘个性特点,总结共性规律,并进而开展临床应用研究、理论创新研究,引导中医药学术创新,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编委会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编委会


2013年8月

前言

名老中医经验方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的有效方剂,是名老中医丰富临床经验的结晶和学术思想的具体体现。总结名老中医经验方是中医学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学习和推广名老中医经验,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的保证。从中医学的发展历史看,中医学术的传承发展和诊疗水平的提高,方药的总结和传承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历代医家特别是临床大家,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其理论建树和学术特色,无不集中体现在方药的运用上,形成了经验方剂。体现其学术思想和特点的代表方剂,传之于后世,为丰富和发展中医学术,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做出了历史的贡献。《伤寒论》总结了汉以前中医学术特别是临床医学的发展成果,形成了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成为影响中医学术发展的经典著作。但《伤寒论》被称为“方书之祖”,充分体现了在治疗学及方药学方面的巨大成就。它集中了这段历史时期的用药经验,形成了疗效肯定的有效方剂。这些经典名方千百年来在临床反复使用,多所效验。许多著名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其组方规律和理论一直指导临床用药,成为组方用药之典范。后世医家其学术成就、理论造诣亦多体现在代表方剂中。当代名老中医的经验方,反映了当前中医临床学术的成就和诊疗水平,是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和理论创新的结晶,也是学习和推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精华。认真总结和研究当代名老中医的经验方,是丰富中医学术宝库,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重要保证,也是为发展中医药做出的重大贡献。所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在课题一“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及数字化研究”中,将“名老中医经验方的整理研究”列为课题研究的重要任务,而其研究成果“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也成为项目研究的重要成果。

名老中医经验方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按课题组统一要求进行。

“名老中医经验方”的选择,是指名老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组方合理、相对稳定、主治明确、功效可靠的常用方剂。根据课题计划,列入课题研究的名老中医要求每人总结3~5首符合要求的经验方。并按照统一内容和格式,依“方名”、“来源”、“组成”、“功用”、“方解”、“主治”、“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验案举要”、“注意事项”及“参考资料”等十项内容进行整理研究。名老中医的经验方既是实践经验的凝炼,也是理论认识的结晶;既要做到学习整理,又要有利于传承推广,并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所以在研究中注意将名老中医经验方的整理研究同学习老中医的学术思想结合起来,将名老中医经验方的学习传承同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