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医论——李德新临证经验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杏林医论——李德新临证经验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于睿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2-01
书籍编号:30611630
ISBN:978711717256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21474
版次: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杏林医论:李德新临证经验集/于睿等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辽宁中医”名老中医经验丛书)
ISBN 978-7-117-17256-1
Ⅰ. ①杏… Ⅱ. ①于… Ⅲ. ①中医学-临床医学-经验-中国-现代 Ⅳ. ①R249.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089436号
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
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杏林医论——李德新临证经验集
主 编:于 睿 张 杰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7256-1
策划编辑:陈东枢
责任编辑:陈东枢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
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辽宁中医”名老中医经验丛书
编辑领导小组
顾 问:
李德新 周学文 马 智
张静生 郭恩绵 田维柱
组 长:
杨关林 吕晓东
副组长:
张 兰 吕 静
组 员:
张 哲 王 辰 姜维娜 李思琦
【李德新简介】
李德新(1935—),男,辽宁营口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全国名老中医李德新教授传承工作室指导教师,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优秀专家。1964年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现辽宁中医药大学),并在辽宁大学哲学系哲学研究班研修。现任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兼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题专家组副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理论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标准化建设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中医中药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李德新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40年,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文史哲医,潜心研究,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精通中医理论,临床经验丰富,学贯中西,卓有建树,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为中国中医药学术界著名的学科带头人。临证以调理脾胃、调畅气机为特色,以治疗肝胆、脾胃、情志疾病及疑难杂症见长,擅用经方,疗效显著。
【杨 序】
1929年2月,在国民政府召开的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上,余云岫等提出“废止旧医(中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竟遭会议通过。此案一出,众皆哗然。于此历史关头,一代名医如施今墨、马二琴等,恰巧以中医理法治愈了某些当局头面人物或其家属的重病,用高超的医术予当局者以讽刺的回应,并影响其决策,更因中医人士的愤然请愿,故此案虽言通过,却并未完全实行。
时至今日,中医已几度秋凉。如今,国家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同仁当齐心协力,趁势振兴!“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医道之隐现,中医之存废,不仅取决于政策的支持与否,更为重要的,是中医药人才的出现与否,所谓人能弘道。历史证明,中医名医、大家,无疑是捍卫中医,彰道于天下的引领者。名医之属,教育即可成之,大家之流,非天机不可造就。然而,要想成就名医和大家,即便天资深远,聪慧玄通之人,亦需要学习之参考或借鉴,故历代贤德将学术思想和经验总结成书,无疑为有志于医的人创造了一定的成才条件。
“辽宁中医”名老中医经验丛书,乃秉承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中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之精神,汇集我校附属医院李玉奇、李德新、周学文、马智、张静生、郭恩绵、田维柱七位名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而成。诸老皆长好医术,不慕荣利,溯源《灵》、《素》,问道长沙,理论独树一帜,临证颇有所得。如:李玉奇老首次提出了“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其“观舌识病”、“排斥脉象”等诊疗技法亦成为“医林一绝”;周老创新性地提出了胃癌前状态性疾病的“毒热”病因学说,并研制出了一系列组方,其中的“消痈溃得康”在十五年前便获得了国家新药证书,并据“从脾论治、内清外柔”的论治思想,组方“血脂络欣”,干预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效果明显;马老认为,万病不离“痰”、“瘀”、“气”、“血”四字,倡“化痰瘀,调气血”之思想,自创“眩得康”、“清肺消炎饮”等方,已制成院内制剂,疗效颇佳;张老自主开发的中药“黄芪复方颗粒剂”(专利号:ZL200610047921.9)、“冠心康颗粒剂”(专利号:ZL200410020644.3)均获国家发明专利;李德新老临床主张“调脾胃以安五脏”,以此为指导,临证每多获效;郭老常年从事肾脏疾病的研究,尤其对肾小球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有一整套疗法和方药,所创玉肾露、肾衰饮、尿感灵等颇受广大患者欢迎,发明的可保留灌肠的“降氮煎剂”,更是附属医院肾脏病科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拳头产品,用于临床二十多年,疗效显著,深受国内外患者好评;田老尽得眼针创始人彭静山先生之真传,以“进针柔和,透皮不痛,得气明显,注重感传”而享誉于临床,并先后受美国、意大利、韩国、荷兰、也门等国邀请前往讲学和从事医疗活动,深受国外医学界的欢迎。
诸老不仅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在科研及中医药教育事业上也披肝沥胆,战功赫赫。他们中有国家“973”计划中医专项专家组副组长、“863”计划的负责人,有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科技攻关项目承担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也有国家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等。他们身兼数职,眼界开阔,理验俱丰,堪为良师。
因此,整理和挖掘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不仅有利于中医后学研习,其中鲜明的学术特色和丰富的临床案例,亦可以弥补中医药教材泛泛之弊,对于辽宁中医药大学乃至中医界亦多启发。他们高尚的医德、严谨的学风,亦必将激励中医学子慨然奋进!
当然,众编者亦嘱托我强调,言其才有不济,加之时间仓促,虽三易其稿,仍觉有未尽之意、未明之言,其间肯定亦有错误不当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最后,感谢为整理本丛书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专家、领导、老师,感谢为此次丛书出版付出大量心血的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同仁!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丛书早日付梓,功行天下。
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
2013年1月2日
【吕 序】
余尝闻《伤寒》之序,不禁恻隐奋然。求学时,亦怀远志,皆精究方术,救死扶伤类语。然人世微微,几经辗转,今吾已为一院之长,勤于管理,疏于临证,深知自非圣学所传之人,叹矣!后觉,医生固能救人,若得深谋管理,则群贤聚,才尽用,乃活人无算。余自不敢狂诩深谋,却慨然以之为任,故凡有益于中医药继承创新之事,自不遗余力,尽心策略。
古文学之士多不读医书,医家又往往少通文学,文学既不能通,何著医书以救世?我院国医大师李玉奇等七君,素好方术,德艺双馨,喜闻七君众徒,各尽其力,将其师之学术思想、擅长理法、医论医话、个人小传等整理成册,欲以付梓,不胜振奋。又嘱余作序,遂慨然允诺,欣然命笔。纵览七书,喟叹名医之路多有相似,略加总结,兹列如下以代序。
一曰矢志于医。西学东渐,中医几度浮沉,学子每多怀疑中医济世之功,多所彷徨,恐学非道,未敢尽力勉学;当今世界,时有诱惑,今人遂少青灯黄卷之沉寂,多有见猎心喜之浮夸;更有学医为谋业而论,时有见中医就业稍逊,便随世左右,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嗟夫!所谓嗜欲深者天机浅,屏气凝神尚难登堂探奥,朝秦暮楚岂能救命活人。有近贤总结“学经典,做临床,跟名师,读百家”之学医途径,若无坚定之念,亦妄谈实施矣。孙思邈言:“古之哲医,寤寐俯仰,不与常人同域,造次必于医,颠沛必于医,故能感于鬼神,通于天地,可以济众,可以依凭……”,诚可信也。
二曰砥砺德行。昔日我读医史,有所疑惑:人之体悟似与德行无关,奈何医术高超者,德行亦高?及阅历日久,方知无念天下苍生之胸怀,则动力不得深远绵长,稍遇挫折,辄思放弃;一遇诱惑,顷刻思迁。医术便为胸襟所限矣!近来又觉,德行非只道德而言,其亦赅意志、修养之谓。曾任清华大学校长之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里就认为:治学之精神与思想之方法,虽若完全属于理智一方面之心理生活,实则与意志之坚强与情绪之稳称有极密切之关系;治学贵谨严,思想忌偏蔽,要非持志坚定而用情有度之人不办。此论与我心有戚戚。学子当以德行为先,自觉承担济世大任,修身养性,澄澈世风。今亦列吾学医三境界之论,与读者共勉:下等境界学知识、学方法;中等境界学能力、学智慧;上等境界学胸襟、学气度!温故乃知新,任重而道远。
三曰功夫诗外。陆游辞世前一年,予其子陆遹一信,信中云:“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余论大抵世间智慧,多有相通。由此入此难,由彼入此或易。况若心惟系一物,心胸易仄斜,去路狭隘。不若寄情此物之外,求得平衡灵动。所以为医者,不可局限于医,于医学之外之事,亦当博览汇通,“修学储能,先博后渊”,琴棋书画,文理学科,均可成为修养之沃土,医学之启源。
“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世人或许亦知上述三点之重要,却难寻修行之法门。今此丛书所述之事,既有七君医道之总结,又有诠释上三论之经历,读者必有所益。行文止此,愿该书早日刊行,以飨读者!
壬辰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夜
【李 序】
中医传承工作长期以来得到国家之重视,自国家第一批老中医带徒至今,不觉已至第五批师承矣。时第一批跟师学徒人员今已成中医界之精英,深感国之师承工程之意义深远。
中医学之医籍经典浩如烟海,各种学说纷杂,往往令青年学子无所适从。学习中医时,往往粗读一二,便觉中医艰涩难懂,弃而求易。或见中医疗疾,非迅疾速效,便滋生对中医存疑之心。岂知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其神圣工巧、格物致知之理,若非潜心向学,焉能领悟。余常告诫诸多弟子,若习中医,必谨记三条:一曰志存刚正为人之道。“盖医之所以为医者,必先知其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为医者,必先明做人之道,光明坦荡,宽厚仁忍,方具备为医之基本。二曰心怀悲悯敬畏之意。“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之从业,无论医术高低,必怀悲天悯人之心,对生命存有敬畏,临证时心系病患,明察秋毫,审因辨病,不可稍有松懈,如是方可为一医者。三曰身历勤勉刻学之为。医学之职业,毕生辛劳,“活到老学到老”。平素应勤奋苦读,博习方书,熟谙经典,不断向学,方可成一良医。
余从医五十余载,悬壶以来一直从事中医之临床与理论研究工作,不觉已至古稀之年,今又有幸成为国家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之指导教师,深感责任之重大。老骥伏枥,不敢懈怠,希将毕生所学所悟所感尽数传于弟子学生,不枉为师。所幸诸多弟子尚能热爱中医,勤勉好学,将吾之医案及平素之言论一一详记,今整理成册,意欲付梓。余闻之备感欣慰,欣然提笔作序,以励后学。
2013年1月于沈阳
【前 言】
老中医丰富的临证经验及弥珍的学术思想是中医学之瑰宝。如何系统传承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是晚辈后学之要务。继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不仅为提高中医临床水平的有效手段,而且能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同时也是年轻中医成长的重要途径。
本书为全国著名老中医李德新教授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集要。
李老从医50余年,熟谙经典,精勤不倦,治学济人,学验俱丰,在临证中能融贯古今,汇通中西,长于治疗内科难治性病症。其一生致力于脾胃学说之研究与探索,在学术上,主张“调脾胃以安五脏”,临证以“调脾胃理气机”为特色,认为“土为万物之母”,脾胃居中焦而主运化,为五脏六腑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泉,乃后天之本。脾胃健运,则可化生水谷精微,运达周身,精神乃健。脾胃弱失,则脏腑不安,正气不存,邪有所侵,变生诸疾。李老根据脏腑相关理论以及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以“调脾胃安五脏”立论,以治疗肝胆、脾胃、情志疾病及疑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