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进口原版 > 医学 > 李玉奇临证经验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李玉奇临证经验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李玉奇临证经验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李玉奇临证经验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垂杰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2-01

书籍编号:30611628

ISBN:978711717232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15600

版次: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全书内容:

李玉奇临证经验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李玉奇临证经验集/王垂杰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辽宁中医”名老中医经验丛书)

ISBN 978-7-117-17232-5

Ⅰ. ①李… Ⅱ. ①王… Ⅲ. ①中医学-临床医学-经验-中国-现代 Ⅳ. ①R249.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090156号

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

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李玉奇临证经验集

主  编:王垂杰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7232-5

策划编辑:陈东枢

责任编辑:陈东枢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

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辽宁中医”名老中医经验丛书

编辑领导小组

顾 问:李玉奇临证经验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李德新 周学文 马 智

张静生 郭恩绵 田维柱

组 长: 杨关林 吕晓东

副组长: 张 兰 吕 静

组 员: 张 哲 王 辰 姜维娜 李思琦

李玉奇简介

李玉奇临证经验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李玉奇教授(1917-2011),辽宁银州(今之铁岭)人。他天资聪颖,机敏过人,饱读诗书,过目不忘。为解苍黎之苦,他不择仕途,发奋学医济世,先后拜银州名医明星垣、丁乙青、姜弼臣三位先贤为师,孜孜七载寒窗,刻苦专攻医术,博采众家之长,撷取临床秘验,28岁时终于学业有成,悬壶济世,走上从医之路。他以济世活人为宗旨,恪守医德,解病人之疾苦,不计得失。由于其口碑极佳,大众力推其担任吉林省辽源市中西医师研究会会长。1949年任辽源市市立医院副院长,后调入辽宁省卫生厅工作,由省厅保送到北京学习,毕业后调回辽宁省卫生厅筹备成立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1955年任辽宁省卫生厅中医处处长,主持中医工作。1956年策划组建辽宁省中医院。1977年任辽宁省肿瘤医院副院长。1978年任辽宁中医学院副院长、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1991年享受第一批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为国家人事部、卫生部遴选的全国五百名老中医之一。2009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李玉奇先生“国医大师”称号。

李玉奇先生是辽宁中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悬壶60载,为无数黎民百姓解除痛苦,行医不分贵贱,不计官民,遇有沉疴痼疾屡奏奇效。他在诸多领域有精深研究和重大建树,著书立说颇丰,并首次提出了“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为中医辨证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在中医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杨 序

1929年2月,在国民政府召开的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上,余云岫等提出“废止旧医(中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竟遭会议通过。此案一出,众皆哗然。于此历史关头,一代名医如施今墨、马二琴等,恰巧以中医理法治愈了某些当局头面人物或其家属的重病,用高超的医术予当局者以讽刺的回应,并影响其决策,更因中医人士的愤然请愿,故此案虽言通过,却并未完全实行。

时至今日,中医已几度秋凉。如今,国家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同仁当齐心协力,趁势振兴!“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医道之隐现,中医之存废,不仅取决于政策的支持与否,更为重要的,是中医药人才的出现与否,所谓人能弘道。历史证明,中医名医、大家,无疑是捍卫中医,彰道于天下的引领者。名医之属,教育即可成之,大家之流,非天机不可造就。然而,要想成就名医和大家,即便天资深远,聪慧玄通之人,亦需要学习之参考或借鉴,故历代贤德将学术思想和经验总结成书,无疑为有志于医的人创造了一定的成才条件。

“辽宁中医”名老中医经验丛书,乃秉承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中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之精神,汇集我校附属医院李玉奇、李德新、周学文、马智、张静生、郭恩绵、田维柱七位名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而成。诸老皆长好医术,不慕荣利,溯源《灵》、《素》,问道长沙,理论独树一帜,临证颇有所得。如:李玉奇老首次提出了“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其“观舌识病”、“排斥脉象”等诊疗技法亦成为“医林一绝”;周老创新性地提出了胃癌前状态性疾病的“毒热”病因学说,并研制出了一系列组方,其中的“消痈溃得康”在十五年前便获得了国家新药证书,并据“从脾论治、内清外柔”的论治思想,组方“血脂络欣”,干预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效果明显;马老认为,万病不离“痰”、“瘀”、“气”、“血”四字,倡“化痰瘀,调气血”之思想,自创“眩得康”、“清肺消炎饮”等方,已制成院内制剂,疗效颇佳;张老自主开发的中药“黄芪复方颗粒剂”(专利号:ZL200610047921.9)、“冠心康颗粒剂”(专利号:ZL200410020644.3)均获国家发明专利;李德新老临床主张“调脾胃以安五脏”,以此为指导,临证每多获效;郭老常年从事肾脏疾病的研究,尤其对肾小球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有一整套疗法和方药,所创玉肾露、肾衰饮、尿感灵等颇受广大患者欢迎,发明的可保留灌肠的“降氮煎剂”,更是附属医院肾脏病科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拳头产品,用于临床二十多年,疗效显著,深受国内外患者好评;田老尽得眼针创始人彭静山先生之真传,以“进针柔和,透皮不痛,得气明显,注重感传”而享誉于临床,并先后受美国、意大利、韩国、荷兰、也门等国邀请前往讲学和从事医疗活动,深受国外医学界的欢迎。

诸老不仅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在科研及中医药教育事业上也披肝沥胆,战功赫赫。他们中有国家“973”计划中医专项专家组副组长、“863”计划的负责人,有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科技攻关项目承担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也有国家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等。他们身兼数职,眼界开阔,理验俱丰,堪为良师。

因此,整理和挖掘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不仅有利于中医后学研习,其中鲜明的学术特色和丰富的临床案例,亦可以弥补中医药教材泛泛之弊,对于辽宁中医药大学乃至中医界亦多启发。他们高尚的医德、严谨的学风,亦必将激励中医学子慨然奋进!

当然,众编者亦嘱托我强调,言其才有不济,加之时间仓促,虽三易其稿,仍觉有未尽之意、未明之言,其间肯定亦有错误不当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最后,感谢为整理本丛书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专家、领导、老师,感谢为此次丛书出版付出大量心血的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同仁!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丛书早日付梓,功行天下。

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


李玉奇临证经验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2013年1月2日

吕 序

余尝闻《伤寒》之序,不禁恻隐奋然。求学时,亦怀远志,皆精究方术,救死扶伤类语。然人世微微,几经辗转,今吾已为一院之长,勤于管理,疏于临证,深知自非圣学所传之人,叹矣!后觉,医生固能救人,若得深谋管理,则群贤聚,才尽用,乃活人无算。余自不敢狂诩深谋,却慨然以之为任,故凡有益于中医药继承创新之事,自不遗余力,尽心策略。

古文学之士多不读医书,医家又往往少通文学,文学既不能通,何著医书以救世?我院国医大师李玉奇等七君,素好方术,德艺双馨,喜闻七君众徒,各尽其力,将其师之学术思想、擅长理法、医论医话、个人小传等整理成册,欲以付梓,不胜振奋。又嘱余作序,遂慨然允诺,欣然命笔。纵览七书,喟叹名医之路多有相似,略加总结,兹列如下以代序。

一曰矢志于医。西学东渐,中医几度浮沉,学子每多怀疑中医济世之功,多所彷徨,恐学非道,未敢尽力勉学;当今世界,时有诱惑,今人遂少青灯黄卷之沉寂,多有见猎心喜之浮夸;更有学医为谋业而论,时有见中医就业稍逊,便随世左右,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嗟夫!所谓嗜欲深者天机浅,屏气凝神尚难登堂探奥,朝秦暮楚岂能救命活人。有近贤总结“学经典,做临床,跟名师,读百家”之学医途径,若无坚定之念,亦妄谈实施矣。孙思邈言:“古之哲医,寤寐俯仰,不与常人同域,造次必于医,颠沛必于医,故能感于鬼神,通于天地,可以济众,可以依凭……”,诚可信也。

二曰砥砺德行。昔日我读医史,有所疑惑:人之体悟似与德行无关,奈何医术高超者,德行亦高?及阅历日久,方知无念天下苍生之胸怀,则动力不得深远绵长,稍遇挫折,辄思放弃;一遇诱惑,顷刻思迁。医术便为胸襟所限矣!近来又觉,德行非只道德而言,其亦赅意志、修养之谓。曾任清华大学校长之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里就认为:治学之精神与思想之方法,虽若完全属于理智一方面之心理生活,实则与意志之坚强与情绪之稳称有极密切之关系;治学贵谨严,思想忌偏蔽,要非持志坚定而用情有度之人不办。此论与我心有戚戚。学子当以德行为先,自觉承担济世大任,修身养性,澄澈世风。今亦列吾学医三境界之论,与读者共勉:下等境界学知识、学方法;中等境界学能力、学智慧;上等境界学胸襟、学气度!温故乃知新,任重而道远。

三曰功夫诗外。陆游辞世前一年,予其子陆遹一信,信中云:“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余论大抵世间智慧,多有相通。由此入此难,由彼入此或易。况若心惟系一物,心胸易仄斜,去路狭隘。不若寄情此物之外,求得平衡灵动。所以为医者,不可局限于医,于医学之外之事,亦当博览汇通,“修学储能,先博后渊”,琴棋书画,文理学科,均可成为修养之沃土,医学之启源。

“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世人或许亦知上述三点之重要,却难寻修行之法门。今此丛书所述之事,既有七君医道之总结,又有诠释上三论之经历,读者必有所益。行文止此,愿该书早日刊行,以飨读者!

李玉奇临证经验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李玉奇临证经验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壬辰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夜

前 言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而临床疗效是硬道理,是中医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源泉。中医学数千年来兴盛不衰,离开临床的强有力支持,教学和科研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临床经验的继承意义重大。国医大师李玉奇教授是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经验广博而精深。

本书对国医大师李玉奇教授宏富的学验进行了系统总结,主要分为学术思想、专病论治、杂病经验、用药经验四部分。其中,学术思想部分详细论述李老独特的脾胃学说思想及“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学说。专病论治部分主要介绍了李老治疗脾胃病的个人独特经验及部分脾胃病医案;杂病经验部分收录了李老除脾胃病外的其他杂病的验案;用药经验部分则收录了李老的处方用药心得等。

在编写过程中,承蒙辽宁中医药大学和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的悉心指导,特此致谢。本书虽经反复琢磨,然因涉及病种较多,加之吾辈水平有限,恐挂一漏万,有不妥及错讹之处,敬请同道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李玉奇临证经验集》编委会


2012年12月

第一章 学术思想

第一节 脾胃学说发微

一、脾胃病的发病机制

通常认为胃乃脾之刚,脾乃胃之柔,乃表里为因。《素问·经脉别论》谓:“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故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胃病则脾无所秉受而脾必病。反之,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胃亦病。如饮食不节则胃病,脾无所秉而后病。劳倦过度则脾先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胃后病,皆为脏腑气化相通之故。每见脾肿大或脾大性肝硬化患者脾切除后多现贫血、呕逆、食少、纳呆等胃的症状。

二、脾胃为病可引发诸多病症

现代医学认为,脾胃是两个器官,不能合一而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此诸病之所由生也”。临床常见,脾胃为病可引发诸多病症,如脾水,《金匮要略》指出:“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脾泄,《难经》认为:“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脾约,《金匮要略》指出:“趺阳脉浮而涩……大便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