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进口原版 > 医学 > 庞赞襄中医眼科验案精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庞赞襄中医眼科验案精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庞赞襄中医眼科验案精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庞赞襄中医眼科验案精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庞荣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9-01

书籍编号:30611613

ISBN:978711719360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92436

版次: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全书内容:

庞赞襄中医眼科验案精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庞赞襄中医眼科验案精选/庞荣,张彬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ISBN 978-7-117-19360-3

Ⅰ.①庞… Ⅱ.①庞… ②张… Ⅲ.①中医五官科学-眼科学-医案-汇编-中国-现代 Ⅳ.①R276.7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4)第 175830 号

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

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庞赞襄中医眼科验案精选

整  理:庞 荣 张 彬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9360-3

策划编辑:李 丽

责任编辑:崔长存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

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作者简介

庞赞襄中医眼科验案精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庞荣,系庞赞襄主任医师之嫡孙女、庞氏中医眼科第五代学术继承人。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医学硕士。现任河北省人民医院中医眼科主治医师。自幼受医家世传的熏陶,年少习医,深得祖父庞赞襄的亲传以及庞氏中医眼科第四代学术继承人家母魏素英、师叔张彬副教授的亲自指导。从事中医眼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十余年来,将家传学术思想和经验应用于临床实践,采用中医药、针刺等方法治疗眼病取得了良好效果,擅长治疗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麻痹性斜视、上睑下垂、视神经萎缩等疑难眼病。在国家及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庞氏中医眼科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和《农村急病防治》,并参编《中小学生眼病防治300问》、《五官科金方》等眼科类书籍数部。

作者简介

庞赞襄中医眼科验案精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张彬,河北省人民医院中医眼科主任中医师,副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河北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拜师于庞赞襄主任医师,为庞氏学术传承人,从事中医眼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26年。擅长应用中医药、针刺治疗角膜炎、色素膜炎、麻痹性斜视、上睑下垂、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病,效果显著。主编《庞赞襄中医眼科经验》、《中医眼科全书·方剂精选》、《针刺治疗眼病图解》、《中西医结合诊治眼病》、《中医治疗视神经萎缩》。在国家及省级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获河北省卫生厅、石家庄市及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8项。

庞赞襄教授简介

庞赞襄中医眼科验案精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庞赞襄(1921年1月28日—2005年5月19日),字书宸。

14岁开始跟随其父庞金庆(庞信卿)学习中医眼科,18岁独步杏林。1942—1945年在河北省邢台市自立中医眼科诊所,1955年成立河北省邢台市联合诊所,1956年5月加入河北省邢台市医院(现邢台市第一医院)任眼科主任。1956年9月调往保定市河北省中医研究院工作,历任眼科临床组组长、眼科研究组组长、眼科副主任。1965年随省会迁调天津市河北省医院,任眼科副主任;1968年随河北省医院迁址于石家庄市,先后任中医眼科主任、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等。

庞赞襄教授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一届理事,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名誉主任委员、第二届高级顾问,《河北中医》杂志顾问,河北省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政协第四届委员,河北省政协第五届、第六届常务委员。1978年4月参加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受到表彰。1978年6月参加全国医药卫生科学技术大会。1978年参加河北省科学技术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大会。1979年12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荣获金质奖章一枚和证书一本。1982年2月被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北省劳动模范”称号。1982年9月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3年获卫生部“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1987年获卫生部“全国卫生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 称号。1990年被卫生部、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首批500名老中医带徒导师,并被河北省卫生厅命名为“白求恩式的医务工作者”。1991年7月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5年3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评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2002年2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评为“河北省资深省管优秀专家”。

庞赞襄教授著有《中医眼科临床实践》一书,1976年5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年再次印刷。1984年《庞赞襄中医眼科临床经验选编》,由河北省卫生厅中医处印刷发行。撰写论文40余篇发表在国家和省级医学杂志上,其中《中医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204例》被《中国医学年鉴》1984年载入期刊重要文献。他研制的“银花解毒汤”、“养阴清热汤”、“泻肝解郁汤”、“清肝解郁益阴渗湿汤”等,经临床多年应用,反复验证其效,具有较高的价值。《眼科临床实践》(天津眼科医院编)、《眼科学》(上海第一医学院眼耳鼻喉医院编,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编)均将其方选入书中。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中医眼科学》教材,还将庞氏“银花解毒汤”、“散风除湿活血汤”编入教材中,推广使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中医眼科学》、《中医眼科学》(成都中医学院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都将庞赞襄教授载入。

高序

庞赞襄主任医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眼科专家,为庞氏中医眼科第三代传人,也是庞氏眼科中坚奠基者。14岁始继祖业,读《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原机启微》、《审视瑶函》等古代典籍,习内科,钻眼科,18岁独立应诊。沉酣岐黄,博采众长,又积极学习西医,使洋为中用,治学严谨,坚持实事求是,注重治疗效果,在中医眼科界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我们在继承庞赞襄主任医师经验时,发现应用银柴胡治疗眼病是其一大特色。

《中医眼科临床实践》为继承和发扬庞氏中医眼科奠定基础:庞赞襄主任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善于撷取内、外科之长,以补眼科之不足,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灵活运用于中医眼科临床实践。同时为弥补中医眼科检查方法之不足,积极学习西医现代检查方法。经西医检查明确诊断后,施以辨证论治,提高了眼病的正确诊断率和治愈率。其在总结祖传三代中医眼科宝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著成《中医眼科临床实践》一书,该书先后印刷两次,共发行21万册,在中医眼科界影响颇大。该书的问世为继承和发扬庞氏中医眼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标志着庞氏中医眼科迈向系统化,庞赞襄主任医师本人也在庞氏中医眼科发展中起承前启后、创造性奠基之作用。

庞赞襄主任医师提出“因郁致病”论,治疗多用银柴胡:庞赞襄主任医师提出“目病多郁论”,并指出实证为郁致滞,虚证为郁致虚。肝郁日久,久郁生热,治疗以开郁、解郁、清郁、散郁等法为主。《中医眼科临床实践》一书中列内服用药共66方,其中26方使用银柴胡,共48方次,这26方中有前人效验方如明目地黄丸、知柏地黄汤、加减逍遥散、补中益气汤、逍遥散、八珍汤、归脾汤等,也有庞氏方如清肝解郁益阴渗湿汤、舒肝破瘀通脉汤、健脾升阳益气汤、舒肝解郁益阴汤、滋阴濡肝清脑汤等。这些方药治疗范围包括胞睑、白睛、黑睛及瞳神疾病,涉及26种疾病,而用柴胡者仅两处,分别为治疗急性结膜炎之羌活胜风汤和治疗角膜炎之钩藤饮加减方。

庞赞襄主任医师应用银柴胡治眼病是家传经验:庞赞襄主任医师在《中医眼科临床实践》一书中,高频率使用银柴胡,然而作为庞氏家族的第三代传人,在其书中并未阐述为什么要用银柴胡,也没有鉴别柴胡和银柴胡之异同。据此,我们推测庞赞襄主任医师运用银柴胡治疗眼病不是他个人发挥,而是继承了庞氏家传的经验。那庞氏家族治疗眼病时为什么多用银柴胡而不是柴胡呢?庞氏家族应用银柴胡治疗眼病是有依有据的,通过认真阅读相关书籍和查阅文献,我们认为庞氏家族选用银柴胡可能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柴胡有“明目益精”之功的记载: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谓:“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此后,诸家均转载柴胡能“久服轻身明目益精”,说明柴胡的“明目益精”之功得到临床药学家的认可。自明代始,柴胡分三种:《本草纲目》分南北柴胡。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始将柴胡分为北柴胡和南柴胡,云:“北地所产者,亦如前胡而软,今人谓之北柴胡是也,入药亦良;南土所产者不似前胡,正如蒿根,强硬不堪使用。” 《本草汇言》分南北柴胡和银柴胡。明代医家倪朱谟在《本草汇言》 (1624年)将南北柴胡和银柴胡加以区分鉴别,如称:“银柴胡、北柴胡、软柴胡气味虽皆苦寒,而俱入少阳、厥阴,然又有别也。银柴胡清热,治阴虚内热也;北柴胡清热,治伤寒邪热也;软柴胡清热,治肝热骨蒸也……如《伤寒》方有大小柴胡汤,仲景氏用北柴胡也;脾虚劳倦,用补中益气汤,妇人肝郁劳弱,用逍遥散、青蒿煎丸,少佐柴胡,俱指软柴胡也。”《本草经疏》分柴胡和银柴胡。几乎和《本草汇言》同时期的著作,明代缪希雍在《本草经疏》(1625年)云:“柴胡有两种,一种色白而大者名银柴胡,专治劳热骨蒸,色微黑而细者为北柴胡,用于发表散热。”由此可见,自明代开始基本上将柴胡和银柴胡区分开了,且柴胡本身就有南北柴胡之分。

现代中药学也分柴胡和银柴胡两种。现代权威出版物及教科书亦区分柴胡和银柴胡。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将柴胡分为南北柴胡,然南北柴胡“性辛苦微寒。入肝胆肺经。功效均为和解表里,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满胁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银柴胡“性味甘、微寒。入肝胃经。 功效为清虚热,除疳热。用于虚劳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热”。又如《中药大辞典》(下)对柴胡和银柴胡都做的论述与药典相似。再如《中药学》将柴胡分为南柴胡和北柴胡,对于他们的功效未做细分,性味归经均为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均能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银柴胡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银柴胡的干燥根,主产于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性味归经为甘、微寒;归肝胃经。功效为清虚热,除疳热。

银柴胡“明目益精”之功的记载。《本经逢原》(1695年)“甘、微寒,无毒。发明:银柴胡行足阳明、少阴。其性与石斛不甚相远,不但清热兼能凉血。《和剂局方》治上下诸血,龙脑鸡苏丸中用之,凡入虚劳方中,惟银州者(银柴胡)为宜。北柴胡升动虚阳,发热喘嗽,愈无宁宇,可不辨而混用乎!按:柴胡条下,《本经》推陈致新,明目益精,皆指银夏者而言。非北柴胡所能也。”又如《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书中几乎全部录用《本经逢原》记载,说明认同银柴胡具有“明目益精”之功。柴胡、银柴胡统称“柴胡”的原因: 性状相似:北柴胡呈圆锥形, 常有分枝, 长5~16cm, 直径0.3~0.8cm, 顶端带有残留的茎基或纤维状叶基, 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 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脆, 不易折断, 断面呈片状纤维性, 皮部浅棕色, 木部黄白色气微香, 味微苦。南柴胡根较细, 多不分枝或下部少分枝, 根头部密被纤维状叶基残余。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 靠近根头部多具明显的横向疣状突起。质稍软, 易折断, 断面略平坦, 具败油气味。银柴胡呈类圆柱形。偶有支根, 长20~40cm, 有的更长, 直径1~2.5cm。根头部有多数茎的残基, 呈疣状突起, 习称珍珠盘。表面浅黄色, 有明显的纵皱纹, 常向左扭曲, 有的可见细根痕, 呈凹陷的棕色小点状, 习称砂眼。质较脆, 易折断, 断面不平整, 疏松有裂隙, 皮部甚薄, 木部有黄白色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 味甜。两者性味、归经相似:虽然现代中药学已经明了南北柴胡和银柴胡产地不同且分属两个不同科目但两者功效有相似之处。两者性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