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进口原版 > 医学 > 陈道隆学术经验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陈道隆学术经验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陈道隆学术经验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陈道隆学术经验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丁学屏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2-01

书籍编号:30611605

ISBN:978711717632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85155

版次: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全书内容:

陈道隆学术经验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陈道隆学术经验集/丁学屏等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ISBN 978-7-117-17632-3

Ⅰ.①陈… Ⅱ.①丁… Ⅲ.①中医学-临床医学-经验-中国-现代 Ⅳ.①R249.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278020号

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

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陈道隆学术经验集

主  编:丁学屏 陈梦月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7632-3

策划编辑:李 丽

责任编辑:崔长存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

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题词

陈道隆学术经验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先生生平】

陈道隆先生(1903—1973),杭州人,1922年毕业于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曾任该校附属中医医院院长、校政监督。善治温热病,驰誉浙杭,颇有独到之处。1937年12月,杭州沦陷前夕,拒任维持会会长而迁至上海。性好钻研,博览群书,治病以谛审虚实、细致入微著称,脉案多骊体骈文,妙语连珠,佳句迭出,千言立就,为沪上同仁瞩目。建国后曾经广慈医院、华东医院中医顾问,遗有《陈道隆医案》稿,1978年曾有与张耀卿著作合刊的《内科临证录》问世。

陈道隆学术经验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陈道隆学术经验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63年11月23日,陈道隆开膏滋药方时写的脉案

陈道隆学术经验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63年11月23日,陈道隆开的膏滋药方

陈道隆学术经验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陈道隆学术经验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 言】

考医案肇始,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当晋昭公时……赵简子为大夫……简子疾,五日不知人……扁鹊入视病……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间,间必有言也。”居二日半,简子寤……其后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国中治穰过于众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蹶’者也……色废脉乱,故形静如死状。太子未死也……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痛,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以色脉决生死,技之精也,故《内经》有“望而知之为神”之论,非虚语也。

仓公姓淳于,名意,曾为太仓长,曾受业于公孙光、公乘阳庆。意录其生平治验,凡二十,名“诊籍”,即今之医案也。详病者姓氏,病名,察色脉,析病因,定治则,或汤或散,或针或灸,见效神速,不过三日之间。且能决死生,断凶吉。先秦时代,有此识验,是吾民族智慧之光。

历代先贤之治验,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方书。明代江瓘《名医类案》十二卷,自秦越人、淳于意、华佗诸人始,下迄元明诸名医,庶拾殆遍,分二百五十门,各详病情方药,及瓘随事评述,俾学者有所遵循焉。清代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六十卷,集清以前医案之大成焉。迨至近代,浙绍名医何廉臣氏,刊《近代名医验案类编》,症因脉治,罗罗清疏,病机治则,丝丝入扣,教人以规矩法程焉。

忆自1962年10月,笔者从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就职于第二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中医科。时仁济医院规定,凡西医学习中医者、青年中医师,均需师从一位名老中医为师。在同学王昆伟引荐下,有幸拜在陈道隆先生门下,每周四、日上午,去陈师诊所侍诊。当时先生年事已高,与病员并排而坐,中间置一几,在几上察色按脉,凭脉辨证,尔后高声朗诵脉案,大师兄陈寿松代笔书写,及门诸弟子团团围坐在两桌合并的书案上,奋笔记录。案语为丽体骈文,四六对仗,千言立就,如大河滔滔。侍诊两年,耳濡目染,口诵心记,造就了我一气呵成朗诵脉案的功夫。其案理法方药完备,病机剖析,纤毫不爽,文笔潇洒,酷肖先生神韵,使同仁、学生刮目相看,此师承有自,决非空谷来风。

先生视疾,察色按脉,谛审虚实,理法方药,出口成诵。他认为中国医学源远流长,既有医经典籍的哲理,又有名贤望达之心传,千百年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理与法是处方用药之依据,是中医之精髓所在。而方与药的选择与配伍,更饱蕴着汉唐宋元明清历代医家之经验积累和心血结晶,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恒古以来,自太仓公始,历代名家圣贤十分重视脉案的书写,医案既是病情进展、演化、蜕变的忠实记录,又是治疗得失的客观反映。医案书写的精妙与否,可以直接度量医者理论水准之高下,又是从医者处方是否老到审慎的试金石。读先师医案,辨证细致入微,剖白病机,如剥茧抽丝,一层深入一层,治法紧扣病机,又相互照应,处方法度严谨,用药恰如其分,又有独到之处。

先生西去已37年,情景如在昨日,忆往昔之岁月,如饮朝露,如坐春风。先生之音容笑貌,永难磨灭。流光易逝,瞬息之间,我与先生女儿梦月师姐,已进入桑榆晚景。岁月催人,时不我待,为发扬光大先生之学识经验,检出旧藏,疏理归纳,编成《陈道隆学术经验集》一部。全书釐分道德风范篇、学术思想篇、临证实录篇、方药神会篇、翰墨流芳篇、杏庐春晖篇等篇。道德风范篇中,榆扬他崇高的民族气节、一丝不苟的医疗作风、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学术思想篇中,反映了他对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理解与诠释,既渊源于《灵枢》、《素问》、《难经》等典籍的哲理,复经他深思熟虑,组成清新婉约的文字予以恰到好处的表达,深入浅出,厚积薄发。先生之学术思想既秉承经旨,又自出心田,朗朗上口,便于记诵。这在他日常临证的脉案、膏方医案中有淋漓尽致的发挥。其深厚的中医造诣,来自五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临证实录篇中,分成外感热病、内伤杂病两个章节。先生早年以擅治温热暑湿而驰誉浙杭,来沪后又以杂病调理见长。外感热病章中,遗有四时感冒、春温、温热、暑湿、湿温、伏邪诸案;内伤杂病中,则以《内经》风痹痿厥四大证治,内科风劳臌膈四大疑难杂证为核心,集中反映先生在内科领域深邃的学养和高超医技。方药神会篇、翰墨流芳篇中,则是他从事中医事业55年中,孜孜以求,苦心磨砺的心血结晶,既折射出他处事果断、随机应变的睿智,又是其处心积虑、反复推敲的生动写照。杏庐春晖篇更是他承上启下、诲人不倦的精神风貌的历程之一。膏方集锦篇更是他心血凝成。膏方是中医治疗慢性疾病的传统方法,为丸、散、膏、丹之一,始见于宋代洪遵《洪氏集验方》引申铁翁之琼玉膏,以治劳瘵。明代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载集灵膏,以治诸虚不足。清代薛生白《膏丸档子》一书,是丸方、膏方之专著,其方崇尚滋养清润,方极轻灵可喜。江浙沪地区向有冬令进补习俗,近十几年来,膏方之风益发不可收拾,但如何使之中规中矩,亦是中医界同仁之历史使命。

先生之膏方,是调治多种慢性疾病的缓治方法。凡请先生膏方调治者,大多身患多种慢性疾病,相互交织,久治不愈。而历经诸多病痛折磨者,往往元气损耗,如肝肾不足、心肾交伤、肺肾并损、心脾两虚、中气怯弱、脾肾两亏、奇经暗损等等体气虚惫的证候。调治多种疾患,不能顾此失彼、理损补虚,又须多脏兼顾,非平时训练有素者,难以担此重任。先生既有深厚之内科根基,又具心细如发、把握纵横之功力。其治病气之有余,毋犯中下二焦,补脏腑之亏损,须远滋腻重浊之味,标本兼顾,虚实并调,熔多种治法于一炉冶,达到祛邪而不伤正,补虚而不碍邪之境地。遵《内经》“毋盛盛,毋虚虚,而遗人夭殃”、“毋致邪,毋失正,绝人长命”之训也。以故病人服膏方后,病气日损而体气来复,一改羸弱多病之体质,焕发朝气蓬勃之容光。膏方集锦篇中,录方千余,不少为累年复诊之病例,从中不难体味先生用药进退、收放自如之境界,犹可窥见到病者服膏之成效。若能反复研习此篇,自可得先生之真传神髓矣。

本书自1997年动笔伊始,历经四度春秋,三易其稿,始成是编。在整个编写过程中,笔者及诸再传弟子,又一次领略先生之风范学养,如醍醐灌顶,破译迷津。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聊志表数语,记其始末,祈请海内外同仁,不吝批评指教。

入室弟子丁学屏敬识


庚寅年初夏

一、 道德风范篇

(一)少年才俊,肩担重任

陈道隆先生1903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自幼聪颖好学,在同龄孙辈中,因他的学习成绩最为优异而得到祖母的宠爱。先生过目成诵,能诗善文,在古汉语的训诂修辞方面,蓄积了较深的学养和内涵,这为以后学习中医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1917年浙江中医专门学校在杭州创立,祖母属意让他赴试应考,使祖上留下的中药铺日后可有自己的医师应诊。在1000多名考生中,他的作文“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和一手娟秀俊逸的小楷,赢得了主考老师的瞩目,名列第二被择优录取。荧雪五载,无问寒暑,苦心孤诣,广为涉猎。星期假日,同学中三五结伴,去西湖游玩,唯独他一人在宿舍内苦苦攻读。祖母常给他零用,他从不舍得花费,而用这些钱去梅花碑购买旧书。寒暑假中,他黎明即起,带着隔日的饭菜,去图书馆等候开门。馆长为之感动,破例允许他可以浏览馆内的所有藏书,这为他博览群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922年毕业时,他的学习成绩名列榜首,被任命为校政监督,浙江中医专门学校附院内科主任,授予教授职称,时年仅20岁。未几,又被浙江大学聘请为哲学系教授。

(二)力克瘟疫,初露头角

1914年,杭州暴发瘟疫,来势迅猛,哀鸿遍野,风声鹤唳,一时人心惶惶。斯时陈道隆先生年仅21岁,毕业才两年,并无多少临证经验,但他牢记“大医精诚”之训诫,心存怜悯恻隐之心,面对痛苦呻吟,症势危重的病人,犹如自身之疾苦。他深谙瘟疫为暴戾之气,传变最速,病之初起,即见卫气交迸,气血两燔,壮热烦躁险候,至疫毒入营,狂躁昏乱,势更嚣张,或热极生风,或透营转气,或凉血清心,或息风止痉。正因为他胸有成竹,胆大心细,诊治果断,临证治病,应付裕如,药到病除,救治了数以百计的病人。从此,陈道隆的名字不胫而走。他在杭州行医的十数年中,以善治温热病而驰誉钱塘江两岸。爰引先生诊治温热病的医案二则,藉以窥见他在温热病学的造诣及其足迹所至。

案一,1935年6月间,杭州中国银行金润泉先生,邀其至肖山诊陈季峤先生伤寒。陈先生病已一月,身热晨减暮增,疹  俱出,但不透达,错语杂出。初见时似曾相识,并致歉意,夜间犹烦陈师过江。仅说此二三句后,旋即语无伦次。诊其脉时,手足震颤,间或鼓颌,床笫为之摇撼。脉来弦细而小数。俟其神志清晰时,问其胸腹,称是舒适,寤寐常作惊窜。唇燥口干,但不甚欲饮,舌苔微黄略燥,边有红刺绽起。大便屡解,色如姜黄,不燥不薄,但量不多,小溲淡黄而短少。陈师到陈家时,适延有绍兴两位医生,惜未曾见面。二位名医诊过多次,见其立案,说是湿温热扰心营,方用银翘散加犀、羚;至宝合芳香开窍之品,服已十余剂矣,病未减瘥。此症确是湿温,但不是湿温邪盛热壮之时,而已至邪衰正虚之候。试与其问话时,何以始清后乱。如果系湿温病阳明热蒸而致谵语,或热扰心包而致谵语,则终日昏沉,谵语杂出,或厉声詈骂,若见此等症状,则非用神犀、至宝、紫雪等清心开窍以透神明之方不可。决不会先说几句清楚,继而胡说乱道,可见湿温伤寒发热之病例,在邪衰正虚之时,身热亦可日暮转增,不可以日暮热增而硁硁以为热邪尚盛也。观其胸腹舒适,即知其湿浊已化,气机宣畅之确据。舌苔微黄略燥、边有红刺,所以口干不甚喜饮,二便尚属正常,以此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