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浅释与验案实录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神农本草经》浅释与验案实录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罗杰坤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2-01
书籍编号:30611598
ISBN:978711725172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87681
版次: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神农本草经》浅释与验案实录/罗杰坤,邱新建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ISBN 978-7-117-25172-3
Ⅰ.①神… Ⅱ.①罗…②邱… Ⅲ.①《神农本草经》-研究 Ⅳ.①R281.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224634号
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
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神农本草经》浅释与验案实录
主 编:罗杰坤 邱新建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10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5172-3
策划编辑:陈小蕾
责任编辑:陈小蕾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
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神农本草经》浅释与验案实录
主 审 唐 涛
主 编 罗杰坤 邱新建
副主编 宋炜熙 王 哲 曹美群
编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哲(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王素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李云辉(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宋炜熙(湖南中医药大学)
邱新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张花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张春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罗杰坤(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赵琳琳(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曹美群(深圳市老年医学研究所)
崔寒尽(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审简介
唐涛,男,1972年12月8日生于贵州省威宁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中医系。先后师从我国知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黎杏群教授、梁清华教授和神经病学专家杨期东教授,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现任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2009年赴美国亨利福特医院任访问学者1年。主攻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含脑外伤),男科病及恶性肿瘤。
主编简介
罗杰坤,男,1970年8月17日生于湖南省新化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针灸专业本科,2002年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获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学位,导师及第一师承黎杏群教授;为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人。第二师承胡随瑜教授,兼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负责人,现任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
社会兼职: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和秘书长,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湖南省中医学会男科专业副主委,中国性学会委员,2013年赴美国新墨西哥州大学任访问学者。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男科疾病,脑血管病及颅脑损伤。主张男子必于阴中求阳的治疗原则,极大地提高了男性不育和性功能障碍等疾病的临床疗效。
邱新建,男,1981年11月28日生于湖南省涟源市,主治医师。2005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骨伤专业,2011年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获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学位,导师陈泽奇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在职博士后,导师黄惠勇教授。现兼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学术秘书,师承胡随瑜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及教学近10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睡眠障碍,抑郁症,男性功能障碍。
序
我与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事业颇多交集,曾因参加教育部“211项目预审”、为金益强及黎杏群教授等编著的《中医肝脏象现代研究与临床》一书作序等事,与湘雅诸位专家都有过深入的交往与学术探讨。现在,这所中国建立最早的西医医院,有这样一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胡随瑜传承工作室年轻的团队,为了中医药学术的传承与创新,聚集在有丰富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经验与学识的专家周围,这本身就说明了中医药学的巨大魅力,也反映了中西医结合学科后继有人的兴旺景象。
众所周知,《神农本草经》乃我国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世有神农尝百草之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与经验支柱。著名学者朱自清教授曾说过:“做一个有相当教养的国民,至少应对本国的经典有直接接触的义务。”一直以来,《神农本草经》是我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生及药师的必读典籍,但是现在却被很多医药学者所疏远,取而代之为学读“立竿见影”的教材。殊不知经典包含古圣成己成物的智慧与境界,代表学有渊源。弃经典,学术则无根,学术发展就会经历曲折与艰难。经典贵在心悟,教材与手册在于便用,两者之间互补则强,替代则弱。发挥所长,则是值得注重的联系实际的读书方法。
《〈神农本草经〉浅释与验案实录》一书反映了该团队成员对中医药学传承的自信与担当。该书上卷记录了阅读《神农本草经》时,有疑则问,有问必答的生动、活泼传承教学方式。内容涉及《神农本草经》相关基础知识,古圣用药特征与规律,以及中药未来发展的必备技术知识等。正是他们体悟经典,学习、传承古典药学知识的特有写照。下卷汇集临床验案150例,除实录胡随瑜教授对各类患者的诊疗过程外,在其按语中详析辨证论因,遣方用药,特殊药对的配伍等,从中心悟经典并临床效验。
该书解惑经典,提倡读经典与临床验证、传承与心悟相结合,对提高阅读《神农本草经》的兴趣,丰富临床遣药配方等,均大有裨益,承胡随瑜、罗杰坤及唐涛教授之邀,谨以此序祝愿《〈神农本草经〉浅释与验案实录》一书早日面世,以飨读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 陈可冀
2017年元旦于北京
前言
《〈神农本草经〉浅释与验案实录》一书由罗杰坤副教授、邱新建博士共同主编,参加编写者均为胡随瑜传承工作室师生。全书由上篇《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浅释、下篇验案实录两部分构成。
上篇以问答式,回答了如何阅读《本草经》、领悟《本草经》论药规律,并从中药新药研究的思路、程序等入手,分析了中药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某些疑点与难点。生动记述了传承工作室专家胡随瑜教授答疑解惑的教学实践。
下篇汇集了胡随瑜教授近三年间临床验案150例。按病证名分10节。每个病案除完整记录其治疗、康复过程外,均在按语中分析了胡随瑜教授选方用药的独到经验,诸如生石膏、细辛、熟地黄、金银花的大剂量使用;丹参与沙参、法半夏与夏枯草、桃仁与杏仁、百合与知母、牡丹皮与芍药药对的巧妙搭配,显示了通变化裁之妙用。
附录1跟师心得汇集了跟师者的学习心得,学生亲临其境,观察记录了所述病证的诊疗全过程,各抒己见,有感而作。既反映了跟师者心路,也为传承工作的教学相长提供了范例与经验。
本书体现了编著者重视经典传承,提倡读书与临证、传承与领悟相结合,详尽总结了中医临床经验与中医药创新的心得体会,也是出版本书之缘由。
在病案收集过程中,博士生王文波、易敏、周静,硕士生王胜、江菊、刘俊杰、齐明皓、何振宇、张怡歆、郑飘、周露、姚叶、崔曼、廖艳等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致谢,愿他们在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中矢志不渝,学有所成。感谢王勇华、李朝仪老师协助摄影。
编者
2017年9月
出版资助:
《〈神农本草经〉浅释与验案实录》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国中医药人教发[2014]20号)项目资助。
上篇 《本草经》浅释
一、问曰:如何解读《本草经》书名的内涵?
答曰:这是一个涉及文献考据与中国医学历史的题目,因为《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药名均以马继兴辑本为蓝本)为医道之载籍中最古之作,且原书已佚。故此处只能就“神农”“本草”“经”三个名词作说文解字的浅析。
神农,传说中的古帝,又称炎帝,烈山氏,与伏羲、燧人同为三皇。相传神农氏教民众农耕,尝百草而治众病。故《历代名医图赞》载:“仰惟神农,植艺五谷,斯民有生,以化以育。虑及天伤,复尝草木,民到于今,悉沾其福。”(引自张岱《夜航船·卷十四·历代名医图赞》)。
冠“神农”之名的古籍仅为此书。《本草经》三百六十五味药,每药必经由祖先千锤百炼,反复验证而确立之。正如清·邹澍《本经续疏》云:“阴阳纾敛,期之以时日……何况取以研核物之形色气味,用以衡量人之强弱疾厄,自宜积岁月乃得要领,以故历数十年始增一物,更千百年得一会归。不然,周秦以上三百六十五味固托始神农,汉魏以下,迄于齐梁,药物已倍,何不闻又有神农耶?”由此可见,书冠“神农”至少有两义,一是首倡医药,记载了古圣(夏、商、周)治疗众病之艰难历程,非寻常本草之说或杂学所能比拟;二是托圣之名,借以确定书之神圣地位。
当然,“神农”虽说是传说中的人物,但也不同于神话虚构。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云:“神农尝草而作《本草经》,实无可考,其为开天明道之圣人所传无疑。张仲景,华元化起而述之,陶隐居之说不诬也。汉时去古未远,二公为医中之杰,遵所闻而记之,谓非神农所著可也,谓为神农所著亦可也。”
“本草”一名始见于《汉书·郊祀志下》,但《汉书·艺文志》仅记黄帝内外经,无《本草经》。此说明《汉书》成书之时,班固、班昭兄妹可能尚未见过《本草经》原书,有待考证。
早在西汉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就有“本草待诏”之官职。“本草”实际上是一门学科的名称,也是相关著作的通用名称,即记录、研究药物的专著皆称本草,并沿用至今。《帝王世纪》载:“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至于本草的具体含义,正如五代·韩保升云:“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众也。”(引自唐慎微《证类本草·卷第一》)。
“经”,即经典。经者,径也,有路径之义。刘勰《文心雕龙》载:“圣哲彝训曰经。”在佛学经典中,视“经”为法本,为涌泉,为绳墨,为恒常(不变)等。说明经典之神圣与权威。《本草经》之所以以经名,有两个重要因素:
一是三百六十五味药是周秦以前世代祖先的实践经验与总结,才有“五药养其病”的归纳(五药是指草、木、虫、石、谷,见《周礼·天官》)。正如唐慎微云:“三坟之书,神农预其一,百药既辨,本草存其录,旧经三卷,世所流传,名医别录,互为编纂。”
二是《本草经》文字精确,言简意赅。药止三百六十五味,每药主治不过三四证,及六七证而止,古圣洞悉所以然之妙,而得其长,此非世俗诸书所能及。文字统计佐证:《本草经》四卷共20 946字,每药字数少者仅11字,最多115字,平均50字左右。
总之,上古圣人仰观天之六气,俯察地之五行,论草木、金石、禽兽之性,而合于人之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始有生生之术。
二、问曰:《本草经》书名有哪些略称?本草图书代表作有哪些?
答曰:古籍中存在大量散见的《神农本草经》佚文,辑注者引用书名时,往往用以下略称。比如:《神农》《神农经》《神农四经》《神农本草》《神农本经》《神药经》《本草经》《本经》《本草》等。
有关《神农本草经》的古注及佚文传本是一个较复杂的医学史问题,主要原因是各家取材来源不尽相同。《神农本草经》非一人一代之作。包括了夏、商、周各代的医药实践经验与成果,成书不晚于战国末期,所以,在先秦时期就已产生极大影响。如先秦古书《礼记》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记述。唐·孔颖达疏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法,又云:夫子脉诀。若不习此三世之书,不得服食其药。”。孔氏之说足以说明《神农本草经》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神农本草经》被历代本草著作视为典范,因原本失传,原文辗转引用,或论述,或注疏,或补证,从而有不少古注本及佚文传本,形成一脉相承的传本系统。
以下简略图示历代相关的本草图书的代表著作,见图1,供查阅参考。
图1 《本草经》传承略图
三、问曰:如何解释《本草经》原书的失传与传承?
答曰:众所周知,《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可是,它却不像《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那样幸运地被广泛阅读。
《本草经》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四世纪(战国时期)。著作者不详,前面提到清代陈修园的见解。原本失传后,古传本的佚文辗转抄录于各类本草及中医文献,或其他文史类书籍中。《本草经》早期传承大概如下:公元前三、四世纪(战国时期)《本草经》原本出现→先秦最早注本《桐君采药录》《雷公药对》《名医别录》等记载365种药→《本草经集注》载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