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进口原版 > 医学 > 中医经典诵读精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医经典诵读精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医经典诵读精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医经典诵读精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郑玉玲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1-01

书籍编号:30611590

ISBN:978711721505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32637

版次: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全书内容:

中医经典诵读精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医经典诵读精选/郑玉玲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ISBN 978-7-117-21505-3

Ⅰ.①中… Ⅱ.①郑… Ⅲ.①中医学-基本知识 Ⅳ.①R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241872号

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

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中医经典诵读精选

主  编:郑玉玲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1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1505-3

策划编辑:张科

责任编辑:孔烈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

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前言

王冰在所注的《黄帝内经素问》序言中说:“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医学而言,其登书山之“径”与泛学海之“舟”所指的就是中医的经典。这些经典集中了中医学的精髓,是中医先贤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因此,历代医家都非常推崇研习经典,把熟读、背诵经典视为“取法乎上”之举。张仲景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医圣”,正是因其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思求经旨,演其所知”。当代许多名医大家的成长经历也都充分说明,打下深厚的经典基础是其成才、成名、成功的必由之路。如岳美中先生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谢海洲先生更是深有体会、语重心长地指出:“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有了熟读乃至重点篇章能够背诵的硬功,博览各家各派,才能抓住重点。老一辈所以能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如数家珍,就是因年轻时下过一番苦功。经典读熟了,以后才有豁然贯通之妙……背,不单纯是记忆的问题,还有加深理解的作用。学习方歌、药物更是如此,不背不成。熟背才能得心应手,口到笔到,熟能生巧……这种背诵的‘童子功’,对学中医的人是必备的。”

鉴于此,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中医经典诵读精选》。本书主要从中医经典及传统文化经典书目中选取最为精要、实用的原文编撰而成,分为上、下篇及附篇三部分。上篇为“中医经典歌诀精选”,主要遴选《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湖脉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汤头歌诀》、《经络歌诀》等的部分内容,主要为歌诀形式,以便初学者背诵。下篇为“中医经典原著精选”,主要遴选《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四大家相关著作的部分内容,主要采用条文形式,旨在诵读“中医经典歌诀精选”后加深理解,促进升华。考虑到中医学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背景,我们还选取了《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易经》、《孙子兵法》等国学经典中的名言名句,旨在熏陶、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健康的思想理念、高尚的人格品行及优雅的风度气质。

全书歌诀精致工整、富有韵律,条文言简意赅、论述精当,均较易于上口诵记,其中加“※”者为推荐重点背诵内容。本书对夯实中医基本功底,加强经典学习理解大有裨益,尤适于中医初学者或爱好者学习参考。

河南中医学院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玉玲


2015年6月于郑州

上篇  中医经典歌诀精选

第一章 中医基础

一、医学源流

医之始 本岐黄 灵枢作 素问详 难经出

更洋洋 越汉季 有南阳 六经辨 圣道彰

伤寒著 金匮藏 垂方法 立津梁 李唐后

有千金 外台继 重医林 后作者 渐浸淫

红紫色 郑卫音 迨东垣 重脾胃 温燥行

升清气 虽未醇 亦足贵 若河间 专主火

遵之经 断自我 一二方 奇而妥 丹溪出

罕与俦 阴宜补 阳勿浮 杂病法 四字求

若子和 主攻破 中病良 勿太过 四大家

声名噪 必读书 错名号 明以后 须酌量

详而备 王肯堂 薛氏按 说骑墙 士材说

守其常 景岳出 著新方 石顽续 温补乡

献可论 合二张 诊脉法 濒湖昂 数子者

各一长 揆诸古 亦荒唐 长沙室 尚徬徨

惟韵伯 能宪章 徐尤著 本喻昌 大作者

推钱塘 取法上 得慈航

注:选自《医学三字经》。

二、五脏歌

肝脏歌

色青形象木,位列在东方。

含血荣于目,牵筋爪运将。

逆时生恚怒,顺候脉弦长。

泣下为之液,声呼是本乡。

味酸宜所纳,麻谷应随粮。

实梦山林树,虚看细草芒。

积因肥气得,杯覆胁隅旁。

翠羽身将吉,颜同枯草殃。

心脏歌

心藏身之精,小肠为弟兄。

象离随夏旺,属火向南生。

任物无纤巨,多谋最有灵。

内行于血海,外应舌将荣。

七孔多聪慧,三毛上智英。

反时忧不解,顺候脉洪惊。

液汗通皮润,声言爽气清。

伏梁秋得积,如臂在脐萦。

顺视鸡冠色,凶看瘀血凝。

诊时须审委,细察在叮咛。

实梦忧惊怪,虚翻烟火明。

第二章 中药

一、四气、五味、七情、六陈歌

四气歌

四气寒热与温凉,寒凉属阴温热阳,

温热补火助阳气,温里散寒功效彰,

寒凉清热并泻火,解除热毒又抑阳,

寒者热之热者寒,治疗法则此为纲。

五味歌

五味辛甘酸苦咸,治疗作用不同焉,

辛行气血主发散,甘和补中急能缓,

苦燥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且软坚,

酸能固涩又收敛,淡渗利水要记全。

七情歌

相使一药助一药,相须合用功效添,

相杀能制它药毒,相畏毒性被制限,

相反增毒要记牢,相恶配伍功效减,

单行无须它药配,七情配伍奥妙显。

六陈歌

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

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注:六陈歌选自《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其余为自编。

二、十八反、十九畏、妊娠服药禁忌歌※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注:选自《儒门事亲》

十九畏歌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中医经典诵读精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炙煿莫相依。

注:选自《医经小学》

妊娠服药禁忌歌

斑蝥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

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及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

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

注:出处不明

三、引经药与治病主药诀

引经药

手足太阳经,藁本羌活行。

少阳厥阴地,总用柴胡去。

手足阳明经,白芷升葛根。

肺芷升葱用。脾升白芍应。

心经黄连使。肾独加桂灵。

分经用此药,愈病即通神。

治病主药诀

头疼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巅顶之痛人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肢节之疼用羌活,去风去湿亦其功。小腹痛用青皮治,心(下)痞黄连枳实从。腹痛须用白芍药,因寒加桂热黄柏。腹中窄狭苍术宜,胀膨厚朴姜制法。腹中实热何所施,大黄芒硝功有力。虚热虚汗用黄芪,肌肤浮热黄芩宜。胁下疼痛往来热,日晡潮热柴胡宜。脾胃受湿身无力,怠惰嗜卧用白术。下焦湿肿兼火邪,知母防(己)龙(胆草)并酒(黄)柏。上焦湿热用黄芩,中焦湿热黄连释。渴用干葛天花粉,半夏燥脾斯时禁。嗽用五味喘阿胶,枳实黄连治宿食。胸中烦热栀子仁,水泻芍药(茯)苓白术。调气必当用木香,若然气盛又非良。补气必须用人参,肺经有热不相应。痰涎为病须半夏,热加黄芩风南星,胸中寒痰多痞塞,白术陈皮两件增。胃脘痛用草豆蔻,若然挟热(黄)芩(黄)连凑。眼痛黄连当归根,惊悸恍惚用茯神。小便黄时用黄柏,涩者泽泻加之灵。气刺痛时须枳壳,血痛当归上下分。痢疾当归白芍药,疟疾柴胡为之君。血痛桃仁与苏木,气滞青皮与枳壳。枳壳青皮若用多,反泻元气宜改作。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缓其力,寒热相杂亦用之,调和其性无攻击,惟有中满不食甘,临症还须究端的。

注:选自《医学传心录》。

第三章 诊法

一、望诊

诊色歌

五色辨证,望诊之要。色分常病,浮沉泽夭。

微甚清浊,散抟宜晓。合参脉证,顺者相应;

相生为吉,相克逆征。一生不变,是为主色;

四季转移,名为客色。饮酒跑路,七情所为,

风土职业,种族不齐,都非疾病,属常色兮。

病色异常,善恶宜量。含蓄明亮,预后佳良;

暗晦暴露,其后不祥。五色主病,宜细分认。

五行五脏,各相配应。如青属木,春令肝经,

足厥阴色,余脏推应。青主风寒,又主痛惊;

青黑寒痛;青白虚风;青赤肝火,兼晦郁中。

如赤属火,夏令心经,手少阴色,是主热证。

赤微虚热,赤甚实热。虚人午后,两颧发赤,

肝肾阴火,上炎可识。面色娇红,戴阳标志。

如黄属土,长夏脾经,足太阴色,故主湿证。

黄如橘子,湿少热多;黄如烟熏,热少湿多。

黄而枯瘦,脾胃热疴;黄而色淡,脾胃气虚。

黄而暗淡,寒湿中滋;黄而暗滞,体内有瘀。

黄红点纹,脾虚肝郁。如白属金,秋令肺经,

手太阴色,是主虚证。阳虚主寒,脱血脱津,

又主夺气,白润旺征。如黑属水,冬令肾经,

足少阴色,包寒热证。瘦削焦黑,肾热久蒸;

青黑暗淡,阳虚所成。额黑如指,死证堪惊;

环口黑黧,肾绝之证。

注:选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医诊断学》1984年第一版。

二、闻诊

闻诊歌

五色既审,五音当明。声为音本,音以声生,

声之余韵,音遂以名。角徵宫商,并羽五声,

中空有窍,故肺主声。喉为声路,会厌门户,

舌为声机,唇齿扇助。宽隘锐钝,厚薄之故,

舌居中发,喉音正宫。极长下浊,沉厚雄洪。

开口张口,口音商成。次长下浊,铿锵肃清,

撮口唇音,极短高清。柔细透彻,尖利羽声,

舌点齿音,次短高清。抑扬咏越,徵声始通,

角缩舌音,条畅正中,长短高下,清浊和平。

喜心所感,忻散之声。怒心所感,忿厉之声。

哀心所感,悲嘶之声。乐心所感,舒缓之声。

敬心所感,正肃之声。爱心所感,温和之声。

五声之变,变则病生,肝呼而急,心笑而雄,

脾歌以漫,肺哭促声,肾呻低微,色克则凶。

好言者热,懒言者寒。言壮为实,言轻为虚。

言微难复,夺气可知。谵妄无伦,神明已失。

失音声重,内火外寒。疮痛而久,劳哑使然。

哑风不语,虽治命难。讴歌失音,不治亦痊。

注:选自《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三、问诊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问诊歌

声色既详,问亦当知,视其五入,以知起止。

心主五臭,自入为焦,脾香肾腐,肺腥肝臊。

脾主五味,自入为甘,肝酸心苦,肺辛肾咸。

肾主五液,心汗肝泣,自入为唾,脾涎肺涕。

百病之常,昼安朝慧,夕加夜甚,正邪进退。

潮作之时,精神为贵,不衰者实,困弱虚累。

昼剧而热,阳旺于阳。夜剧而寒,阴旺于阴。

昼剧而寒,阴上乘阳。夜剧而热,阳下陷阴。

昼夜寒厥,重阴无阳。昼夜烦热,重阳无阴。

昼寒夜热,阴阳交错,饮食不入,死终难却。

食多气少,火化新痊。食少气多,胃肺两愆。

喜冷有热,喜热有寒,寒热虚实,多少之间。

大便通闭,关乎虚实,无热阴结,无寒阳利。

小便红白,主乎热寒。阴虚红浅,湿热白泔。

望以观色,问以测情。召医至榻,不盼不惊,

或告之痛,并无苦容,色脉皆和,诈病欺蒙。

脉之呻吟,病者常情。摇头而言,护处必疼。

三言三止,言謇为风。咽唾呵欠,皆非病征。

黑色无痛,女疸肾伤,非疸血蓄,衄下后黄。

面微黄黑,纹绕口角,饥瘦之容,询必噎膈。

白不脱血,脉如乱丝,问因恐怖,气下神失,

乍白乍赤,脉浮气怯,羞愧神荡,有此气色。

注:“十问歌”选自清·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问证诗》;“问诊歌”选自《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第四章 方剂

一、解表剂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