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职场进阶 > 理财投资 >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机制与挑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机制与挑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机制与挑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机制与挑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樊纲、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对外投资、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外经济开放

作者:樊纲,许永发等编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5-01

书籍编号:30608224

ISBN:978751364533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19546

版次:1

所属分类:职场进阶-理财投资

全书内容: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机制与挑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作者简介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机制与挑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樊纲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理事长、院长、经济学博士、教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硏究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6月15曰,经国务院批准,再次被任命为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暨转轨经济学。近年来被世界银行、UNDP、ESCAP、OECD等国际组织聘为经济顾问,应邀到许多国家讲学访问、参加学术会议与合作研究,在国际经济学刊物上发表英文论文多篇。2005年和2008年,两次被英国《外交政策硏究》与《观点》杂志评选为“世界最受尊敬的100位公共知识分子”之一。2015年10月26日,高票获得中国经济理论界最高奖项—第七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机制与挑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许永发


深圳市综硏软科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法律学系经济法专业毕业。教授级高级政工师。曾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石油集团办公厅主任、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亚洲LNG市场论坛秘书长、中国亚洲天然气和管道合作研究中心执行副主席。长期从事中国石油、天然气产业政策与发展战略研究,先后在燃料化学工业部、石油化工部、国家经委、石油工业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作。在国内外期刊和论坛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持和承担的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获得奖励。

前言


2014年中国实际对外投资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对外投资出超额约200亿美元,2015年中国对外投资再次出超,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万亿美元。由资本输入国到资本输出国的转变,对中国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它是中国迈向世界经济大国的重要标志,是中国由对外贸易大国迈向对外贸易强国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积极影响全球金融和经济格局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中国政府将“开放”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发起并成立亚投行、人民币加入SDR、自贸试验区纵深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说明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内涵正在进一步深化,确立了“双向开放”的新格局。


深圳市综研软科学发展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关注中国经济长期发展问题,并资助了一系列相关公共政策研究项目。2016年5月7日,基金会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在北京发起主办“2016综研基金·中国智库论坛”,并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机制与挑战”为主题,就是要探讨未来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如何创新对外直接投资的机制体制,如何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方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互对接,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如何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提前做好投资环境和市场风险评估,建立风险规避机制和必要的保障体系。


本次论坛邀请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银国际研究公司、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等多家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趋势、“一带一路”发展机制、企业“走出去”的风险规避。2016年8月6日,深圳市综研软科学发展基金会又在深圳举办了“中国企业‘走出去’:路径、风险与创新”研讨会,邀请了中集集团、深圳地铁、TCL集团等多家走向海外的中国企业分享“走出去”的经验。


本书就是以上学术活动成果的汇编,全书共四篇,分别为“构建更高层次的开放经济”“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与挑战”“企业‘走出去’的机遇与路径”“论坛精彩观点综述”,希望能推动决策层、研究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与实践问题。

第一篇 构建更高层次的开放经济

不完美但不可抗的经济全球化


金碚(1)


工业革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是彻底改变人类命运和世界面貌的三位一体历史过程。时至今日,世界仍然处于市场经济纵深发展、工业化创新推进、经济全球化势头强劲的时代。可以将自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之前,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称为第一次经济全球化;20世纪中叶直到当前称为第二次经济全球化。当前,世界正在兴起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进入经济全球化新时代。中国在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时代国运衰落,在第二次经济全球化时代寻求复兴,必将在经济全球化新时代占据重要国际地位,发挥影响全球的大国作用。中国的“一带一路”构想,将成为经济全球化新时代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伟大壮举。


一、经济全球化:完美的理论与坎坷的现实


综观世界历史,人类最伟大的制度创造是市场经济,最伟大的发展壮举是工业革命。当市场经济插上工业革命的翅膀,人类发展进入工业化时代。研究和论述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一书中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扩张性特征构建了系统的理论逻辑,即基于人类所具有的交换本能和追求财富的本性,劳动分工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率不断提高,经济产出不断增长,国民财富大量积累,推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在本质上不仅是“全国化”的,更是“全球化”的,即不仅要求形成包罗本土的统一全国市场,而且要冲破国家界限实现一体化的全球市场和全球经济。


另一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以其所创立的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论证了国际间自由贸易的合理性,即各国只要根据自己的要素禀赋,专业化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同自己生产的其他产品相比),通过国际自由贸易,就可以获得对各贸易国都最有利的结果。如果全世界各国都这样做,也就能够实现全世界的福利最大化。这样,古典经济学家们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论证了经济全球化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不仅主张商品贸易自由化、国际投资自由化,而且主张人员的国际流动也要自由化,即移民自由。


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向全世界的扩张,马克思曾经做过精辟的论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国际主义”的,也正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看来,工业革命是没有国家界限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国际性和全球性的,一切阻碍商品、资本、劳动在国际间自由流动的国境壁垒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看来,未来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也将是全球化的,而国家则是必然要“消亡”的。1904年,颇具盛名和争议的英国地理学家哈·麦金德则从地理学和地缘政治的角度提出:“世界是一个整体,它已经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体系。”(2)


当然,市场经济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没有阻力。其实,关于是否有可能走非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人类也做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其历史并不比市场经济短。但迄今的历史表明,一切非市场经济的制度选择均无成功希望,即使有过一时的兴旺也难以持续,很快就会归于破灭。在以市场经济为主流的世界经济系统中,任何国家或经济体如果试图走封闭发展的道路,终将丧失活力,自绝于繁荣,或者被市场经济的洪流所淘汰,或者被市场经济吞噬而重生。


总之,只要发展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就具有不可阻挡之势。19世纪,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发动了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浪潮。20世纪中叶,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领头羊”,推动了第二次经济全球化浪潮。在此过程中,许多后发国家虽都曾经拒绝过全球化,试图以闭关锁国的方式实现国家富强,但均无成功者。最终,各个国家都不得不实行开放政策,融入以“自由贸易”为旗帜的经济全球化体系。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曾经进行过非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最辉煌尝试的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等亚洲国家,在20世纪实行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经济成长业绩也曾一度超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甚至形成了另一个与市场经济相“平行”的世界,但最终未能取得成功:或者解体,或者“归顺”市场经济。因为,非市场经济的制度活力、包容性和国际竞争力终究无法与全球化发展的市场经济相抗衡,最终不得不放弃计划经济,并入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体系。


当前,世界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向各新兴经济体加速扩散、第三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第二次经济全球化浪潮走向极盛、第三次全球化浪潮正在兴起的时代。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基础的第二次经济全球化的长足推进,导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任何国家以至整个世界,若不再次变革就将难以适应危机四伏的复杂现实,难逃“盛极而衰”的命运。


尽管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历史必然,但后发国家进入经济全球化,并不就是走上了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而往往是踏上了一条荆棘丛生的险途,难免付出代价和经历痛苦。对于经济落后国家,承认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往往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因为,全球化意味着打开国门参与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意味着将自己的一切弱点都在经济开放中暴露无遗,失去保护。弱者能够同强者“自由贸易”“公平竞争”吗?尤其是,全球化的竞争规则是强国主导制定的,弱国只是规则接受者,缺乏制定修改规则的话语权。所以,可以理解,当孩子同巨人竞赛时,有理由寻求“保护”。因此,落后国家总是怀疑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以强凌弱的“新殖民主义”阴谋,试图以封闭作为避难所。


在西方国家进入工业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一直在封闭和开放的两难选择中徘徊。20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中国工业化进入起步阶段,但仍然强烈倾向于抵制经济全球化,视经济全球化为“洪水猛兽”。当时,虽然也看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工业和发达经济,因而也曾有“超英赶美”的目标。但是,对于市场经济的拒绝和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敌视,主宰了将近30年。这极大地限制了中国发展的战略眼界和施展空间。直到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才幡然醒悟,决意向市场经济转变,实行开放政策,勇敢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这样,历经短短30多年就获得了与经济全球化接轨的利益,实现了加速工业化和极大的经济扩张,取得出人意料的巨大成效。截至2010年,中国成为生产规模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继续迅速缩小同第一大国的差距,不断拉开同第三经济大国(日本)的距离。展望未来,只要继续走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向更广阔的世界市场拓展,中国的战略利益边界将不断延伸。总之,作为一个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的大国,走上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全球化的意义将无限深远。


接受经济全球化不仅是对历史必然的遵从,而且,经济学理论也可以令人信服地“证明”全球化的合理与“美妙”。但是,现实的情况并不像经济理论所描绘的那么美妙。我们可以看到,经过了19世纪和20世纪的经济全球化,迄今为止,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没有获得工业化的成功。整个世界仍然充满了不发达和贫困现象,明显地分化为南北国家,贫富差距巨大;世界经济的中心—外围格局以及由此决定的不平等现象仍然非常突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尚不彻底;但也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发达国家强行推进经济全球化和自由主义,导致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总之,世界上反对全球化的声音一向不小,而且也并非全无道理。他们的理据包括:弱肉强食的全球竞争不具道德正当性;全球化成为强国对弱国进行掠夺的借口;全球化并没有像其支持者鼓吹的那样使各国平等获益,而是导致更加巨大的国际不平等;而且,经济全球化损害了世界的文化多样性,让世界“索然无味”,即以追求物质财富为目标的人类异化现象畅通无阻,缺乏人道和人类尊严的正义性。


二、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可见,经济全球化并非天生美好。全球化利益的实现依赖于一系列现实条件。也可以说,在不同的现实条件下,经济全球化会表现出非常不同的状况和后果。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物质技术状况和基础设施条件、地缘利益格局和市场势力结构、国际制度安排即全球治理结构等。


关于经济全球化受到物质技术状况和基础设施条件的影响,这是很容易理解的。经济全球化要求在国家间、地区间,包括各大洲间进行大规模通商和交流,国际产业分工依赖于国际物流和人流的通畅性,这些都需要具有物质技术条件的保障,特别是海陆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国际通信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等,都直接决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容是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所以,由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