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的成长——中关村创新型创业人才案例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创业者的成长——中关村创新型创业人才案例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中关村创业者的成长经历和创业之路
作者:胡贝贝,武蕾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5-31
书籍编号:30578323
ISBN:978751365564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2430
版次:1
所属分类:职场进阶-创业必修
版权信息
书名:创业者的成长——中关村创新型创业人才案例研究
作者:胡贝贝,武蕾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5-31
ISBN:9787513655644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作者简介
胡贝贝,1984年生,博士,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与海淀园中海纪元数字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站博士后,数十年来专注于创新政策、产业发展、科技园区发展方面的研究工作,曾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等几十项相关研究项目。先后在《科学学研究》《科研管理》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若干。
武蕾,1979年生,经济学硕士,中级经济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现任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副院长,主要负责学院教育培训和产业研究工作,以及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职教集团的运营管理工作。曾负责《中关村西区业态调整规划(2011—2015)》等课题研究,主持出版《中关村“创客军团”》,主持策划和实施海淀区双创导师培训、产业双创特训营等项目。
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创建于1999年,是由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创办,经北京市教委批准的非全日制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学院不同于传统的院校,是专门传授创新理论和交流创新创业经验的场所,是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是没有围墙的大学。
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以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前沿科技专业建设为支撑,以创新教育服务模式为手段,聚焦产业人才的研究、培养和孵化三个领域,与龙头企业及大学广泛合作,构建中关村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服务体系,打造战略新兴产业“智库”和产业人才“黄埔军校”,把学院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应用型大学。
北京中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于1993年设立,是海淀区国资委一级监管企业。
中海投资公司致力于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全价值链金融投资服务商。聚焦科技成果发现、企业培育、融资上市三个环节,构建从前沿技术到企业上市的“全业务链条”,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持续建设大数据平台,以产业投资、产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服务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未来,中海投资公司将以“城市大脑”建设为抓手,以城市数据资源为基础,通过数据资产运营,实现城市增值,成为全球领先的城市级数据资产平台运营商。
编纂指导委员会
组 长:柳进军
副 组 长:罗 晖 赵新良 尧 川
成 员:张慧秋 石 磊 邓守毅 滑 毅 赵志虎 杨 光
编写组
主 编:胡贝贝 武 蕾
主要执笔人:马文良 明 星 韩 甜 李彦彦 范松梅 左 健 张 培
联合出版单位
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
北京中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友情支持单位
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
北京科技大学留学人员创业园
北京赛欧科园科技孵化中心有限公司
序言PREFACE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要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强国。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创新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导力量,而创新型创业人才则是创新人才中的关键。他们复合开展创新与创业活动,运用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将科技成果和创意转化为创新产品或服务,形成新市场和新产业,促进创新的发展与产业的转型升级,被誉为经济增长的“灵魂”,其数量多寡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创新型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的重要议题。
着眼当下,伴随着全球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繁荣开展。但是我们也开始注意到一些问题的存在,如创业成活率低、创新项目水平不高等。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创新创业者本身的素质和能力较弱。所以,如何提升创新创业者的素质,提升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水平也是当下面临的现实问题。
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是为科技园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专门机构,我们有责任面向新时代,结合新形势,研究创新型创业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创新型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模式,并进行转化应用。为此,学院联合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单位,联合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课题组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创新型创业者为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和案例研究,归纳和总结新时代创新型创业者的特征,发现人才成长规律,为我国开展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评价和激励工作提供思路和支撑;以多样化的案例展示,为新时代各类创新创业者的成长及其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
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院长
2019年4月
第一章 创新型创业人才与中关村的发展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以陈春先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人员走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中关村创办民营高科技企业,掀开了中关村创新发展的序幕。至今,中关村已经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40年的发展中,中关村持续保持创新活力,实现了创新创业的繁荣,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涌现和成长,一直在我们国家的区域创新发展中起引领和示范作用,并逐步从国家创新中心向全球创新中心跨越发展。
回顾和总结中关村40年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创新型创业者作为创新活动和创业活动开展的复合主体,作为将创新成果市场化的主体和将创新活动引入市场的主体,是中关村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正是一代又一代不断成长的中关村创新型创业者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创造了中关村、成就了中关村。
(一)科研人员下海与中关村的产生
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大会讲话中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同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自此,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发展和思想解放为鲜明特色的历史新时期。与此同时,在全球层面,信息技术革命使得新兴产业部门产生并快速扩张,全球信息产业建立,信息经济形成。在制度变革和产业变革的双重背景之下,中关村地区广大科技人员感受到“春天”的来临。一批科研人员开始采用辞职、兼职、停薪留职等方式,走出大院大所,在中关村开展创业活动,成为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
中关村第一代的创业者是典型的以技术创新见长的创新型创业者。他们怀揣科技报国梦,紧抓信息科技产业化的机遇,以创业的形式进入市场,尝试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大胆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从1980年10月23日,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等人在中关村创办第一个民办科技企业——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开始,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在中关村诞生,出现了以“两通两海”(四通新兴产业开发公司、北京信通电脑技术公司、北京京海计算机房技术开发公司、科海新技术开发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民办科技企业。以计算机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为主的科技产业在中关村得到了蓬勃发展。
到1988年底,试验区企业数量达527家,实现总收入14亿元,工业产值4.8亿元,上缴税费0.5亿元,出口创汇0.1亿美元。中关村地区形成了电子及计算机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集群,著名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诞生。到1998年,试验区总收入达到576.6亿元,是1988年的41倍,软件产业销售额占全国的43%,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海淀和北京经济新的增长点。(1)
(二)海外留学归国人才与中关村的二次创业
改革开放之后,大批学生出国留学。到20世纪90年代,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留学生学成。也是在这个时期,伴随数据库、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以及多媒体终端技术的迅速普及与实用化,互联网浪潮兴起,新的产业机会到来。中关村在此时也正处二次创业发展期,着力对接全球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提升创新能力。
在美国等国家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看到了互联网技术在我国本土产业化的机会。1995年,留美学生田溯宁和丁健归国,在中关村创立亚信科技(中国)公司,拉开了留学生归国在中关村创业的序幕。自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中关村科技园区留学人员创业服务总部共接待来访留学生21790人次,平均每个工作日有20人来访,有2家留学人员企业注册成立。到2009年底,中关村留学归国人员达到8000余人,创办企业上千家。截至目前,中关村海归人才超过3万人,累计创办企业超过8000家。(2)
海外留学归国的创业者凭借其创新能力和国际化发展能力在中关村二次创业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关村管委会原主任夏颖奇说,他们将先进技术带了回来,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带了回来,将先进企业文化带了回来;他们还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为中关村铺开了一张覆盖全球的人脉网络,将海外的资金和市场带到了中关村。(3)也正是由于他们,中关村一批富有创新活力、具有全球视野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迅速成长。例如,田溯宁创办的亚信科技2000年3月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成为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的第一家中国高科技企业。之后搜狐、百度等一大批中关村企业在境外成功上市。中星微电子的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在同类产品中占据60%的国际市场份额;畅讯信通公司研制的核心路由器交换芯片,打破了跨国公司在该领域的垄断;新浪、搜狐成为中国领先的门户网站;百度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等。留学归国人员为中关村的二次创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中关村发展的新时代
2010年前后,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正在全球深入开展,特别是互联网与移动互联技术创新速度加快,互联网垂直产业链不断深化,传统产业互联网化持续深入,全面渗透和改造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催生巨大的新生市场需求,引导产业爆发式增长,塑造了繁荣发展的互联网经济。以此为契机,形成了全球性的新一轮创新创业浪潮。中关村作为互联网经济的中心地带之一,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创新创业的重要聚集地。
这一轮创新创业,得到了线上线下交互的创新创业服务主体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创新创业过程中资金、技术、渠道等关键资源整合瓶颈,使得大众层面的创新创业活动繁荣发展。(4)以留学生、草根、大学生、离职创业者、连续创业者、80后、90后等各类群体共同构成的中关村新一代创新型创业者在中关村聚集和发展。2013年中关村新注册企业1.4万家,2017年中关村新注册企业超过3万家。(5)
当下的中关村创新型创业者,不再只侧重技术创新,而是将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等各类创新活动与创业活动相结合,使得中关村创新型企业不断诞生,新兴产业持续涌现,创新经济繁荣。例如,中关村高成长高估值企业不断涌现。2017年中关村共有独角兽企业70家,占全国的43%(6),仅次于美国硅谷,成为全球独角兽数量排名第二的区域。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石墨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竞相崛起,新技术、新产品引领全球。以人工智能为例,目前中关村已聚集了数百家人工智能机构,形成了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全产业链集群,多项产品及技术领跑全球。以分享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拓展,新竞争优势加快构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分享经济已经从生活领域逐步扩展到生产领域。目前中关村拥有涵盖出行、住宿、知识分享、生活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分享经济企业2000余家,引领行业发展新潮流。(7)
如今的中关村,老中青三代创新型创业者协同共生,快速成长。入选全球性人物榜单的中关村领军企业家越来越多,如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入选福布斯“2015全球权势人物榜”(56名);物灵科技联合创始人顾嘉唯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6年度35位35岁以下全球科技创新俊杰(TR35)”;猎豹移动CEO傅盛,真格基金合伙人兼CEO方爱之,果壳网、“在行”平台创始人嵇晓华,萝卜太辣CEO张尧4名中关村企业家入选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全球青年领袖”;2016年《商业周刊(中文版)》发布的“中国U25”创业者榜单中,近一半(12位)来自中关村;王兴等18人入选“中国40位40岁以下商业精英榜单”,占全国的近五成;22人入选福布斯“2018年亚洲十大领域30位30岁以下杰出青年”榜,占全国的近四成。伴随中关村创新型创业者影响力的国际化,中关村科技园区一步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
(1) 资料来源: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局等.创出历史造就辉煌——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二十年崛起之路[R].2008.
(2) 资料来源: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