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儿童游戏地图:给父母的陪玩陪学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0~6岁儿童游戏地图:给父母的陪玩陪学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云妈著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0-01
书籍编号:30561924
ISBN:978751271767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70662
版次:1
所属分类:家教育儿-亲子互动
版权信息
书名:0~6岁儿童游戏地图:给父母的陪玩陪学手册
作者:云妈
出版日期:2019-10-01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ISBN:9787512717671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序言 儿童在游戏中发展
几年前,我在微博上认识了云妈。当时她已经辞职,干起了“全职妈妈”这个全天候的工作。正是因为和女儿长时间的相处,让她常常思考:怎么陪孩子一起玩呢?所以她报考了中科院心理所在职硕士,重要目标就是学习儿童游戏,她的微博名字也叫“和孩子一起玩吧”。
这几年,云妈不改初衷,一直致力于儿童游戏的思考和实践。她不仅仅是写写公众号文章,而是脚踏实地,做了一期又一期的亲子营,广受好评。很多家庭从全国各地来到上海,在亲子营度过难忘的集体生活。我听说过几则故事,也读过一些妈妈写的关于参加亲子营之后自己和孩子发生的改变,很让人感动,也让人振奋!这些父母和孩子有缘经历亲子营,不经意间,人生也发生了一点改变呢。
现在,云妈要把她这几年的积累写成书,告诉更多的父母怎么陪孩子一起玩,形成一本父母陪玩、陪学宝典。
这本书可不是基于她个人经历的案例分享。云妈是中科院心理所的硕士,还在我的饭团课堂“从心理解孩子”沉浸了一年之久。这本书的理论扎根于发展心理学,把丰富有趣的游戏放在儿童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的框架中进行介绍和详细讲解。
游戏是儿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游戏要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社会化发展以及情绪发展相适应。也就是说,儿童需要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经历一定的社交的发展以及情绪的发展,才能进行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游戏。所以,必须认识并了解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具备什么条件,这样才能陪孩子玩适合的游戏。另一方面,游戏会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社会化发展以及情绪发展。因为儿童的生活中充满了游戏,儿童通过游戏认识生活,获得经验。游戏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这已经被很多研究所证实。
云妈的这本书,有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对各个年龄段儿童的特点进行分析,对应各个年龄段,设计了不同的游戏;对应不同学科的启蒙,也介绍适当的游戏。不仅如此,云妈有很丰富的陪玩经验,给父母提供了一些陪玩的锦囊妙计。最后,她还把父母常常发愁怎么选择琳琅满目的玩具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建议父母不要割裂开书中的理论,仅从这本书找几个游戏来玩。游戏是好玩的,肯定也能有收获,但是这么做就有点“资源浪费”。希望父母首先要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理解在某个阶段,什么能力范围能允许儿童玩什么游戏,什么游戏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希望父母能建立起这个完整的构架图。然后,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个性、喜好,可以从这本书学习一些游戏。当然,更要在这本书所介绍的游戏基础上,自己能有所创造,才是活学活用。
祝大家和孩子一起玩得快乐!
美国发展心理学博士陈忻
2019年6月于美国
自序 好好游戏,就是教育
陪女儿玩什么呢?这个问题曾经是我每天都要想的。
女儿排行老二,上头有一哥哥,兄妹俩相差8岁,所以我不是第一次当妈妈,但有了女儿后我成了全职妈妈,全天候24小时带宝宝是第一次。
我希望女儿健康、快乐、独立、自信、友善,有朋友不孤单,有好奇心不畏探索,希望她既能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也能在书桌前专注学习,希望她了解自己并懂得关爱自己与他人……
其实,这个期望不仅是对我自己的孩子,我还希望更多的孩子也拥有这样的品质。我能为此做些什么?我很好奇这个问题的答案,好奇大人的陪伴会如何影响孩子的成长。于是我进入中科院心理所,开始系统地学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实践中观察、反思、调整。
儿童游戏是我最迫切想了解的领域,因为喜欢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我想知道,从儿童心理学的视角有什么游戏会让孩子喜欢,而这些游戏又是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的。这样,我就可以顺应孩子的天性去帮助他们成长,这岂不是家长最省力、最高效的陪伴方式?
得偿所愿,心理学打开了认知儿童发展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个体成长的普遍规律,看到了儿童游戏的全貌,这也是我最想收获的。因为具体的游戏数以万计,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想知道这个“宗”,然后由此推演变化出适合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具体陪伴方案。这也是我在公众号上分享陪女儿玩耍的初衷。
本书的出版,让我的这份理想接近了现实。书中有很多具体的陪玩案例、观察反思以及图片展示,我希望借此能让它更通俗易懂。但是,我也希望读者的收获不要止步于此,因为这些具体的案例就像一棵一棵树木,我们还要看到“森林”——一张帮助孩子健康发展的成长地图。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家宝宝喜欢的某一个具体游戏不一定能得到你家宝宝的青睐,所以授之鱼不如授之渔。在这本书里,你不仅可以用显微镜查看每一处细节,更能俯瞰整个童年游戏的全貌,从而开拓出适合自己孩子的陪伴路线,然后去践行。
写这本书的念头萌生在8年前,那时候女儿刚出生不久,当我每天都琢磨怎么陪她玩的时候就想:“如果有这样一本书该多好——既告诉我怎么陪玩,又告诉我这样做的道理,还很通俗易懂。”于是萌生一个想法:“也许几年后我能写这样一本书呢?”后来,因为我在微博上的陪玩分享,5年前有出版社找到我,问我想不想出书。我说:“想,但是我的积累还不足以出书。”这之后,我一边在中科院心理所学习,一边组织线下读书会和亲子营。3年读书会、5年亲子营,我面对面深度接触了上百个家庭,在生动鲜活的人际互动中实践理论、设计游戏、观察儿童,构建完善亲子模式。
如今这本书真的面世了,我有很多感谢的话要说,没有你们,就没有这本书。首先,要感谢我亲子营和读书会的爸爸妈妈,感谢你们给予我最宝贵的信任,让我有机会和孩子们一起玩儿,亲眼看见他们的独特之处,这些经验让我在写作过程中牢记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做到内容的普适性。还有很多网友给了我真实又独特的输入和灵感,谢谢你们。记得女儿上小学二年级时无意读了我随手放在沙发上的书稿,其中那些网友们关于假装游戏案例的留言,直到现在还为她所津津乐道,觉得弟弟妹妹的玩法好有创意。在确定要写这本书之后,我问网友们对这本书的期望,很快收到上百条留言,其中一位网友不辞辛劳地写了1000多字。这些建议我打印出来一条一条仔细阅读,分门别类放入了相应的章节里。所以这本书不仅有我最初的初心,更饱含着大家的期望和智慧,谢谢你们。此外,还有毛豆豆(豆点妈)、Cicci、东华、钮钮妈妈、小笼包妈妈、CQQ、小禾姐、狄老师、月月妈妈、灰灰、俊青、小刺猬妈妈、星尘妈、萌、毛毛、富贵妈妈……请恕我不能一一列全,谢谢你们特别用心地试读书稿,给了我很多诚恳的建议。副书名也是广大粉丝集思广益并票选出来的。书中插图有些来自我亲子营的现场抓拍,特别感谢星星哥、柚子爸爸、灰灰、白糖、琳琳为我们留下这些难忘的瞬间。
有几位朋友,他们于我亦师亦友,在这本书从想法到实现的过程中给了我莫大的帮助,谢谢你们。当我迟迟下不定决心开始落笔时,是小土大橙子(育儿畅销书《婴幼儿睡眠全书》作者)“推”了我一把,让我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美国发展心理学博士陈忻老师(家教畅销书《养育的选择》作者)读完全稿后从心理学视角给我提了许多具体的修改意见,几乎每一条都在细节处,由此可见她的认真和严谨,让我特别感动;我的导师,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儿童早期阅读与学习研究中心负责人、博士生导师,李甦老师,不仅带我走入心理学研究的大门,又鼓励我将实践和理论融会贯通在本书中;本书编辑,陈经慧老师,特别理解并支持我的理念,虽然我们身处不同城市,但是沟通特别好,在得知我想给本书附赠一个游戏卡片集合时,她特别努力地促成了这件事,并尽她所能兼顾我的想法和工艺成本。(游戏卡片尺寸为15cm×10cm,我们已经为大家打好了孔,大家用一根短绳或圆环穿起来,就能随身携带,随时可用了。还可以自行购买一些空白卡片来扩充游戏内容。)
还有我的家人,我先生为了让我有更多写作时间,主动承担起家里的做饭任务,厨艺也因此一路飙升,让一家四口享受着不一样的爱心美食。先生给的这份实实在在的支持,让我特别感动。儿子和女儿看我在工作也尽量不来打扰。有时候餐桌上聊起我写作的内容,他们会说自己的想法,给我建议,给我鼓励。我戏称这本书是我家“老三”,确实,全家人对这“第三个孩子”都挺照顾的,谢谢你们。
读一本书的过程也是认识作者、与作者交谈的过程,希望我们的交流能给你我都带去新的提升,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你育儿路上的左膀右臂。如有疏漏之处,望不吝指正。
云妈
2019年8月于上海
第一章 童年不能缺少游戏
01 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他们需要在游戏中成长
在我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里,时常收到这样的询问:
“云妈,我儿子每次看到别人搭好的积木就一把推倒,这么爱搞破坏,以后可怎么办?”
“我家宝宝每次拿勺子,必须我递给她,换其他人就不行,固执得很!云妈,你有什么办法吗?”
“跟我儿子玩游戏从来都只能是他赢,输了就大哭大闹,好胜心特别强,我该怎么办呀!”
……
1岁半的宝宝看到积木就一把推倒,是爱搞破坏吗?
2岁多的孩子执着于某个固定流程就是固执吗?
3岁多的小朋友只能赢不能输就是好胜心强吗?
意识不到孩子和成人其实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这种情况在我们成年人当中非常常见。
于是,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时,我们就会不假思索地用成人思维去套,却发现套不上,并由此心生焦虑。
以上询问的三个问题,答案都是“不”。为什么?因为儿童不是同学阿李、同事小张、隔壁老王。
当小婴儿呱呱落地,他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即便是妈妈说话的声音,也和在子宫里听起来不一样了。
他不知道有些东西可以吃,有些不能吃;他不知道勺子一撒手就会掉地上;他不知道饮水机按钮按下就会出热水;他不知道抽屉里能放东西;他不知道妈妈不喝奶瓶;他不知道沙发涂上颜料不好洗……
在儿童眼里,这个世界处处未知。他们充满好奇,身体力行地做了很多实验:12个月的他捡起地上的石子迅速塞进嘴里;15个月的他坐在餐椅上把餐盘里每样东西都往下“扔”;18个月的他趁人不备就去按饮水机上的按钮;21个月的他在家里翻箱倒柜,把抽屉里所有的东西全都拿出来铺满一地;24个月的他把自己的奶瓶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妈妈;30个月的他在妈妈昏睡过去的某个午后,安静地用水彩笔给沙发涂满了颜色……
父母一边眼疾手快地拦下危险并收拾残局,一边摇头叹气——现在的孩子不好带。
其实,每个年代的孩子都这样。
因为他们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不是按下开关就能立即工作的电子产品,他们的“出厂配置”只有最基本的功能:呼吸、吸吮、哭、大小便……他们需要在成人创造的环境中“开发”出更多功能。
是的,环境。
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由遗传基因单方面来决定,而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
环境作用有多大?又是如何表现?心理学家对此做了研究。以智力为例,如下图中所示的橙、蓝、灰三条曲线,这三条线可以理解为环境对智力影响存在的三种模式。纵轴是智力测验分数,横轴是环境特征。横轴最左边意味着环境给予孩子的刺激输入极度贫乏,最右边意味着环境给予孩子的刺激输入非常丰富。将每个点上三类模式智力测验分数做平均,然后画出第四条线,也就是综合均值线。
当环境刺激从贫乏向丰富过渡时智力反应的三类模式
图片来源《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四版
从三条曲线的形态看,环境变化对每一类孩子的智力都有影响,因为智力值不是恒定不变的水平线。再看平均线,三类模式的共性也很明显:随着环境刺激输入的丰富,群体平均智力是上升的。
这项研究结果对我们做父母有什么启发?
首先,要给孩子尽量丰富的成长环境。若环境贫乏,就算基因再好也发挥不出来,还真不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出光,比如上图中A这个点。
其次,个体差异永远存在。图中这三条曲线的差别就不小,所以慎用“别人家孩子”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孩子各有不同,有的智商高,有的情商高,有的艺术天分高,不要用一把尺子来测量所有人。
你一定会问,这个环境刺激输入包括什么?是教他“一加一等于二”吗?是教他识字吗?是带他去上早教班吗?
这些会是其中一部分,但绝不是全部,也不是精华所在。在这些刺激输入中,儿童最喜欢的输入形式是游戏。所以很多儿童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说,游戏是孩子的功课,游戏是孩子的工作,游戏就是孩子的生活。
9个月的他喜欢往嘴里塞各种东西,通过这些“品尝”,他感知到了软硬、冷热、大小,以及味道……
1岁多的他喜欢扔东西,家里各种球、积木、毛绒玩具,以及妈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