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病到天年:调理脾胃治百病真法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无病到天年:调理脾胃治百病真法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路志正著
出版社:云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4-01
书籍编号:30534524
ISBN:978754165753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81086
版次:
所属分类:生活休闲-健康养生
版权信息
书名:无病到天年:调理脾胃治百病真法
作者:路志正
出版社:云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4-01
ISBN:9787541657535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第一章 养生应该从何入手
先养脾胃,而不是急于补肾
上天有时候似乎是不公平的,有的人天生身体素质好,有的人从小就体弱多病。中医有“肾为先天之本”的说法,认为这些区别是由先天精血遗传所决定的。但上天却又是公平的,因为后天的生活环境与习惯可以弥补先天不足的缺陷。同时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不足可以通过调理后天的脾胃来弥补,所以有“以后天补先天”之说。因此我们看一个人30多岁以后的身体差异状况,基本上是由他自己的生活习惯造成的。
我们的身体禀受父母的精血,出生之后,一个人身体的先天素质就已经决定了。肾为先天之本,就是指受自先天的元精。同时,您的肾中精气是否充足,也会决定孩子的先天素质。但是先天因素只是决定身体素质的条件之一,您身体的实际健康情况,看的还是后天的调养。就像一个水缸,缸的大小决定了能装多少水,这是先天因素;而水缸里实际装了多少水,看的就是后天因素了。后天的生活方式及环境可以改变先天基因的序列,所以中医也讲“补养后天来资助先天”。
去年的时候,一个患有变异性哮喘的4岁小男孩问我:“爷爷,我能跑得像刘翔那么快吗?”我告诉他:“能啊,只要你勇敢坚强,不挑食,长大以后就能跑得像刘翔那样快。”这句话并不是安慰他的,其实天地生养万物,待人最厚,人体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从先天的角度来说,每个人跑步速度的极限都是很高的,大多数人都能跑得跟刘翔一样快。但是实际能跑多快,就得看后天的训练了。当然,先天素质越好,训练的效果就越明显。
先天因素决定了一个人寿命的极限,所以称为“天年”。人的天年一般能达到120岁而不衰,只是现实中很少有人能活到“天年”,因为一个人的实际寿命更主要是由后天因素所决定的,而后天的关键就在于脾胃,在于个人饮食有节,生活规律。
上天给了人很长的“天年”,这是上天和父母的恩赐。我们要知道珍惜,才能无灾无病活到“天年”。现在,我们很多人不知道珍惜身体,年轻时似乎也看不到有什么不适的反应,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正处在蓬勃旺盛的时期,但是30多岁以后,人近中年,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就逐渐显露出来了。
就说古代的武状元和现代的运动员,他们魁伟强健、精力充沛,可以说是先天素质比较好的人了,但是他们的平均寿命都偏短。生卒年有史可稽的武状元,平均寿命只有60多岁,比手无缚鸡之力的文状元低很多。而现代运动员的平均寿命更短,甚至已经低于普通人的平均寿命。
为什么先天素质优越的人寿命反而不如常人呢?《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说的就是精力不可过度用尽,极则必反的道理。事物过分强壮了就会走向反面,过分恃强好胜,不知爱护体力精力,不合养生之道,结果就会出现问题。
现代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包括很多人平时锻炼身体的方法,大多建立在超负荷的基础之上。他们运动量大,消耗的能量物质多,身体正常的恢复和补充能量的能力供应不上。在过度消耗之后,我们的身体出于一种补偿机制,会让身体的某些部位得到超量恢复,这跟会哭的孩子有糖吃的道理是一样的。某个部位消耗过度了,受损伤了,就开始向身体母亲喊委屈,身体就调动元气,让这个部位得到超量的补充。但是我们身体的恢复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无休无止地满足超量恢复,这种锻炼方式通过身体的补偿机制,让肌肉发达了,让肺活量增加了,让心肌增强了,但是在这种超量恢复的过程中,脾胃这个为身体补益元气的后天之本被损伤了,人就会元气不足了。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动力,也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精微物质。它由先天精血所化生,依靠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培育,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脾胃如果受到了损伤,那么元气就得不到水谷精气的补充,这样“以后天资助先天”的基本生理活动就出现了问题,长期下来,身体健康怎么能不出问题?所以中医说:“存得一分胃气,便留一分生机。”平日我们的身体一旦出现什么问题,首先就会在胃口上反映出来。不管是伤风感冒、头痛小疾,还是患上重病,身体一旦不舒服,食欲就会下降。我们看一个病人是否彻底恢复健康,也可以看他的脾胃功能是否恢复,如果胃口开,吃饭香,就说明他基本痊愈了。这是因为脾胃在五行方位上居于中央,其作用就像大地一样,可以生养万物,所以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反之,身体其他部位产生病变,也会影响到脾胃。在旧社会,有一个让现代人听来发笑的习俗,那个时候,准女婿第一次上门,先要考验的就是饭量。能吃饭说明他身体没毛病,能干活,女儿嫁过去就不会吃苦受累。
如果脾胃出现了问题,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也必定会受到影响。脾胃是人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的源泉地,我们身体其他部位需要的物质和能量,都需要通过脾胃消化腐熟水谷而产生。而且,我们服用的药物,也是需要脾胃来吸收的,如果脾胃不好,补品和药物吃了也不能很好地被吸收,那再好的补品和药物也没有意义了。
脾胃健旺,自然后天营养充足,体力好,免疫力强,即使生点小病也好得快,这就是“四季脾旺不受邪”的道理。因为脾胃健旺,元气就会充足,病邪就不容易入侵身体。所以说,脾胃是无病到“天年”的关键,也是我们养生的入手之处。
看到我们的身体,不只看到疾病
庄子在《养生主》的开篇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讲的既是做学问的道理,也是养生的道理。现代社会信息发达,各种各样的知识铺天盖地而来,学习的时候,应有计划地选择,不宜盲目追逐无穷无尽的新事物、新概念,那样只会让你陷入混乱,无法真正地提高自己。
治病也是这样。现在每年都会出现几十个新病种,旧的疾病也会发生新的变化,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每年审批通过的新药也有相当的品种,但是药品研制的速度依然赶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这就是以有限的研发力量,去追逐无限的新疾病。
前几天有一个医生感慨地说:“要是有一种能够自动研发新药的机器就好了,出现一种新病毒,马上能研制出一种新药。”这种幻想中的机器能否成为现实呢?
其实这样的机器早就出现了,那就是人体。例如抑制病毒用的干扰素,最初就是从人体的淋巴母细胞和白细胞中提取的。病毒入侵人体,人体就自然产生出抗病毒的物质。天地生人的时候,就已经让人体成为一个包含检测、研发和制造等诸多功能的制药厂了。
人体研发药品的时候,我们的身体需要医生做什么呢?那就是提供原材料、畅通渠道、清理产生的垃圾,这样就够了。越俎代庖的治疗方式,事倍功半不说,还会损害人体这个天然制药厂的生产积极性。
当然,人体这个大制药厂,有时候也会失调,这个时候医生怎么办?经济学中有一个术语说得很好,那就是“宏观调控”。不是直接干涉,而是通过调节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畅通气机,消除痹阻,让人体自然恢复驱邪除病的功能。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什么?那就是省力。这里存在一个杠杆效应,可以四两拨千斤,你只要用很少的力,就可以收到很大的功效。同时,它也不会破坏人体自身的机能,所以副作用和后遗症都很少。
2003年SARS流行时,我们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吕炳奎先生以我、焦树德等几位老中医的名义写信给温总理,希望发挥中医的作用,抗击SARS。5月8日下午,吴仪副总理与在京的知名中医药专家举行了座谈会。当时我坐在右边第一位,我很激动,发言说:“单靠西药治疗‘非典’是片面的,一定要中医直接参与防治‘非典’,中医要在防治‘非典’的第一线,根据病人的情况,诊断、立法、处方,方能收效。”后来广东省中医院将中医药防治“非典”的经验推广到了香港,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扬,证明了中医参与新病种防治的必要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医药针对的目标从来不是单纯的疾病,不仅仅是病毒,更重要的是人体综合抗病的免疫力。医生要做的事情,就是做好宏观调控,既看到直接引起疾病的病因、病证,又要看到机体的综合抗病能力,既看到局部又看到整体,既强调驱邪又强调扶正。
再比如2007年冬天,一个东北的小孩子持续发烧,当地的西医院用了大量的抗生素,烧也没退下来。又做了大量的检查,结果一直诊断不出是什么病,医院就怀疑是血液病。家长急了,就带着儿子到北京三芝堂求治。我们只用了三剂健脾袪湿的药,高烧就退了。众人啧啧称奇,都问是怎么治好的,孩子到底得的是什么病?
其实我看的不是这孩子的病,而是他脾虚湿阻的内环境。我国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子女,从小娇生惯养,饮食偏嗜,又贪食冷饮,脾阳受损,湿气淤积体内。冬天的时候,受到风寒外邪的入侵,就容易发高热。你说孩子体内有病毒么?有细菌么?当然有,但是如果不调节改善患者自身内环境的平衡,不能发挥机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不可能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用抗生素也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一看孩子舌体胖大,舌质暗紫,舌苔多且黏腻滑润,再一把脉,就判断出他的病机在于脾阳受损,湿浊内盛,用了健脾袪湿的药,自然效果很好。对于这种发烧,吃点芳香化湿之类健脾袪湿的药物,就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其实,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在橘园行间种植一些藿香,能够防止螨虫害。藿香并不直接杀死害螨,但是却能为螨虫的天敌长期提供食料和生息场所,增加橘园害螨天敌的数量,从而抑制螨虫为害。
中医治疗“非典”的方法也是如此,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就是“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关注的是人体自身小环境的阴阳平衡,以及这个小环境与自然界大环境之间的协调。
盲目用药,治病变成了致病
现代不少中医在诊疗的过程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个现象:病人普遍已经吃了不少清热解毒的中药或是西药抗菌素,病情有没有改善暂且不论,但是他们的脾胃往往被药物所伤。
古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中医区分的辛、甘、酸、苦、咸五味中,药品的味道为什么都偏苦呢?其实,我们的身体在很多时候都可以本能地选择自身需要的东西。当身体的元气或者气血津液失去平衡的时候,它能通过对不同口味食物的偏好而自动调节,例如饿了就会喜欢偏甜的食物,酒醉了会喜欢偏酸的食物,这就是身体的智慧。苦味则是我们的身体最排斥的口味,因为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形成了口味偏好,对于苦味物品的判断就是:这是不适合食用的东西。但是当人体处于疾病状态时,就会对苦味的味觉有所变化或感觉不到那么苦。
药物入口,首先进入胃。中医说“是药三分毒”,这个毒指的是中药药物寒热性质的偏颇,正是因为这种寒热偏颇的药性,才能用来调节纠正我们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疾病。但是用之不当,用之过久,用时不考虑脾胃功能的健全与否,反而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损伤脾胃,不利于慢性疾病的长期治疗。所以医生在开药的时候,一般都会嘱咐病人在饭后吃药,就是为了减少药品对于脾胃的伤害。中药虽然药性平和、毒副作用较小,但其中一些性寒、味苦的中药,如果长期服用,也容易伤及脾胃。而西药中的抗生素类药品是最伤脾胃的。
服药损伤了脾胃,又进一步引发其他毛病;而脾胃功能不好,又会使药品无法吸收。所以说,在治疗其他腑脏的疾病时,也要时刻注意调理脾胃。
就以急性肝炎为例,急性肝炎为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急性肝炎,很多都是由于湿热蕴结在脾胃,阻碍了肝胆正常的升降功能而造成的。很多医生一看到“肝炎”的“炎”字由两个“火”字组成,就只看到火热为患的一面,使用大剂量的苦寒药,忽视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各腑脏之间的阴阳平衡和升降出入。结果就是病人的病情没有起色,甚至药后病情加重的也不乏其人。
1982年的时候,我接诊过一位张姓急性肝炎病人,就是属于这种情况。他是某广播学院的教授,当时51岁。11月初,感到肝区疼痛,全身乏力,同时一直腹泻。他怀疑自己的肝部出现了问题,就到某医院去化验肝功能,被确诊为急性肝炎。那个医院的医生袭于惯例,加上病情急,就使用了大剂量的苦寒和香燥药剂,结果病情反而转重。急性肝炎既然是“湿热”所致,那么就用苦寒的药降火,用香燥的药去湿,本是正治,为什么会出现不良的副作用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中医说的“苦寒化燥,败胃”,忽视了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和阴阳平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