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师襄诊传心回忆录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侍师襄诊传心回忆录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世民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8-01
书籍编号:30534099
ISBN:978711722890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7187
版次: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版权信息
书名:侍师襄诊传心回忆录
作者:王世民
ISBN:9787117228909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8-01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作者简介
王世民,男,1935年生,河北省元氏县人,山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首批山西省名老中医,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医师、主任医师、副所长及附属医院副院长,山西中医学院副院长兼方剂研究所所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历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西分会理事兼秘书,中华中医药学会微量元素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山西省微量元素学会名誉会长,山西省中医药学会药膳养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省药膳养生学会终身名誉理事长,山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友会山西分会名誉会长;山西省卫生系列、科委系列及普通高校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药品评审委员,国家卫生部新药审评委员;《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微量元素研究》《山西中医》编委、《中医药研究》杂志副主编、《山西中医学院学报》主编、名誉主编等。系山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高级顾问,2007年获太原市“名老中医专家”称号。
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同年分配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工作。先后师从孔嗣伯、白清佐、谢海洲、印会河、刘寿山等。1990年调入山西中医学院,是中医实验方剂学的首创者和开拓者。在临床上提倡方剂辨证,善用补与泻和药膳食疗。编著或参编《中医方药手册》《局方别裁》《中药新用手册》《中华本草》《微量元素与中医药》《生命元素与药物应用研究》《印会河抓主症方解读》等8部,协助整理的老中医著作有《谢海洲医学文集》《谢海洲临床经验集录》,孙华士老师的《幼科金针》《小儿药证直诀释义》,印会河老师的《中医内科新论》等。先后获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三项,已发表医学论文、译述、实验研究报告及杂论150余篇。1992年获山西省青年科技奖伯乐奖。
徐序
王世民教授系我校第一届毕业生,是山西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省首批名老中医,我国著名的中医方剂学专家,因在中医药学术领域做出突出贡献,故早从1992年起就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先后担任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副所长及附属医院副院长,山西中医学院副院长等职务。在我国实验方剂学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早年在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读书期间,王世民教授曾受我校建校初期许多著名中医大师的教诲,并跟随他们临证实习,深得这些名医大师的真传,颇有心得累积。工作期间,王世民教授曾将这些真传心得整理成《侍师医话》,凡10篇,连续发表在《山西中医》上,受到业界,特别是初入中医之门的许多晚辈学者的欢迎和好评。
现在,王世民教授年已古稀,也已成了后来学者值得尊敬的师长。在我校建校60周年之际,他将自己从师的这些真传心得整理成《侍师襄诊传心回忆录》一书,并交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为他纪念母校60周年生日的礼物献给母校,既继承先贤之智,又启迪后来之学,深深为之感动!于是写出如上一些话,是为序!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2016年6月27日
吕序
汉·扬雄云:“师者,人之模范也。”忆20世纪60年代初,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随施今墨、秦伯未、祝谌予、刘渡舟等诸位名家求教问难,耳濡目染,体味感受,意会深切。回顾当时,意气风发,求知汲汲,每日往返于诸师门诊之间,为得多看、多学、多问、多临证。对于侍师之经验,重意蕴、心得之领会,速记速录,多是提纲要点;事师之医话、轶趣,更是疏于文字记述。如今恩师们均已故去,余每思之,此诚为人生憾事!
近幸得睹同窗好友——我国中医实验方剂学创始人、山西省著名中医临床家、方剂学家王世民师弟所著《侍师襄诊传心回忆录》书稿。细细读来,有如时光倒流,重侍诸师之傍,又恩耳提面命;其中个个趣事、所录医案,生动活泼,犹如当时场景再现。不由得心花怒放,难以释卷。“师道立则善人多”,王世民教授,余北中医同班同学,曾与余共游学于诸师门庭,嗣后,又一起并肩支援山西建设,到山西省中医药研究所(现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工作,再后来一并调入新成立的山西中医学院。细数至今已有60年。其治学精勤,渊博务实,著作等身,临证善于独辟蹊径,确为现代中医学者之楷模。其精诚著此书,可解余之憾矣!
“疾学在于尊师”。中医璀璨流传数千年,优秀的师承授受方式在学术传承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那个时代宗师们的致敬,对继承中医名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了解和发扬前辈们的高尚医德传统,亦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中青年学者树立了德艺榜样。师恩似海,标榜后人,故欣然为之序。
山西中医学院教授、国医大师
吕景山
2016年3月22日于并州寓所
自序
2006年,我接受《山西中医》原副主编任光荣主任医师的嘱托,曾把笔者在北中医(今北京中医药大学,下同)跟随中医老前辈学习、临证时的临床经验、心得体会以及一些人文轶事,乃至只言片语,不拘一格,收集整理成《侍师医话》,凡10篇,连续发表在《山西中医》上,反映还不错,还受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陈东枢编辑的关注,希望笔者修润充实,汇集出版。因为时间已过了半个世纪,这些先辈师长,不少都已作古,就连我自己也加入了“年已古稀”的队伍中,当年的寒窗好友,也都是天各一方,谁都是“自顾不暇”地奔忙,难以伸出援助之手,所以一直拖着未完成任务。“车到山前必有路”,就在这时,山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张鹏鹏大夫前来救援,自愿帮助。张君是在我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系毕业后,又攻读了武晋教授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同时又得到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系门九章教授的悉心栽培,旋入山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且受到了中医科主任的青睐。张君在我院读书期间,就是学生社团的“记者”,也是《新中医青年》的编辑之一,聪明伶俐,甚为活跃,与彼时做《新中医青年》顾问的我交往已久,一直未中断联系。在张君的帮助下,我绞尽脑汁追忆,查阅了相关的资料、笔记,并将收集到的资料、照片等做了些整理补充,但是由于这些资料来源不一,写作的时间已久,体例文字的多少、长短更不统一;另外,因为有些内容是我随师襄诊时的感想或体会,有些是为了论证老师的某些思维方式或用药经验而征引了某些文献写成的,可能这些东西不一定都是老师们的意愿,甚或难免有有悖师意的地方,但其目的是为了彰显老师的高见卓识,更是绿叶托红花之意,并非掠他人之美也,很可能还有画蛇添足的东西,故权曰《侍师医话附余》,虽然基本上泾渭分明,但如有混肴或错误则罪不我贷,在此向已仙逝师长的在天之灵谢罪。今将付梓,遵照陈编审意见,定名《侍师襄诊传心回忆录》似更妥切。
本书共收录了16位老师,按姓氏的第一个字的汉语拼音顺序排列,其中11位是北中医的老师,3位是在北京同仁医院毕业实习时的带教老师,白清佐、刘寿山先生是毕业后工作中的老师。侍师襄诊的时间长短虽然不一,但都是耳提面命,受到了亲炙的恩师。其写作体例首先是每位老师的照片及其简历,然后是医话、回忆录等。由于时间已久远,资料短缺,难能全面统一。如陆石如老师找不到照片,孙华士老师生平简历不详,只能容后找到相关资料后补缺了。医话、回忆录有短有长,主要是侍诊和交往的时间不同,只能知多写多,知少写少了,敬请读者鉴谅。
回顾这一工作,首先应该感谢《山西中医》任光荣副主编及人民卫生出版社陈东枢编审的策划和支持;今又蒙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教授和同窗学长、国医大师吕景山教授赐序,还有北中医图书馆邱浩先生提供有关资料以及鹏鹏贤弟的悉心帮助,才得以顺利脱稿。谨向他们致以衷心的谢忱!
山西中医学院
拙医 王世民
2016年1月3日
白清佐
白清佐(1889-1967),字辅臣,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泥屯镇思西村人。白老出身于中医世家,五世以中医为主。他秉承家训,15岁从师学医,私淑黄元御、傅青主之学。18岁即在当时太原市多家药店坐堂行医。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太原市第十四联合诊所。1957年,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成立,时值白老年过花甲,却欣然应邀,在临床研究室工作。白老既有家传又有师授,学术上深入堂奥,于内科、妇科杂病,皆所擅长,有胆有识,善用大剂附、桂、参、芪,屡起沉疴,享誉三晋,是山西省“四大名医”之一。
白清佐先生是我在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今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工作期间的老师。1962年,我从北京中医学院(今北京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临床研究室。次年初,研究所分管业务的副所长(曾任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健康报》总编)何高民先生,指令我去做白老先生的徒弟,继承、整理白老的临床经验,并叮嘱要虚心学习,及时总结汇报。自此以后,我得以荣幸地侍师襄诊,开始了我临床医师的生涯。当时的临床研究室实际上是临床各科的一部分,我按时在白老的门诊时间侍师襄诊、抄方,记录病案。病人多时,白老让我单独处理病人,大概病人也看得出我是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满脸的不愉快,甚至声明“我要找那个老大夫看”,白老一方面向病人解释,指着我说:“人家是北京毕业的大学生,是我的新徒弟,让他先看看,记病历”。这自然是给了我锻炼的机会,也是对我的鼓励和安慰。至今仍时常想起白老和蔼的笑貌和谆谆教诲,倍感亲切,尤其是当初分配至山西刚开始工作,是白老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1962年第一版
2013年第二版
白清佐老先生可以说是位纯粹的临床家,行医半个多世纪,几无著述。1962年由陈重光、李长普整理其临证医案40余则,集为《白清佐先生临床经验辑要》,次年由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内部印行。2013年受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领导之嘱托,经笔者校阅,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一、脾湿肾寒说与附子
白老临证诊病,于五脏非常重视脾肾,于六淫特别注意寒湿,故经常倡导脾湿肾寒之说。他说:“脾为阴土而主升,胃为阳土而主降,乃一身之轮轴,升降之枢纽。脾自左升,肝肾随之,清阳得伸,故肝肾不郁;胃从右降,心肺随之,浊阴得降,故金火不炎,肾气不寒,五脏六腑皆受其荫,十二经之气始能通行上下左右,上清下温,阴平阳秘,是谓平人,所谓脾胃为“后天之本”,盖即指此而言。反之,若脾湿肾寒,则轮滞轴停,脾不升胃不降,阴阳乖戾,五谷之精气不能运达全身,五脏六腑必受其殃,大病将至矣。然脾胃之左旋右转,升降上下,又必须借重于肾气,犹如机器之轮轴转动,必赖锅炉之火气推动,火气微,则轮缓;火气灭,则轴停。《难经》曰:“肾间动气者,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即是此意。基于此,故论“治疗之法,舍温肾健脾,别无良途。”并引证黄元御之语:“泄水补火,抑阴扶阳,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无妙于此。”脾湿肾寒说大概就是白老善用大剂附子的理论根据。附子是临床上的常用药之一,尽管古今医家都认为该品有毒,但确是温阳救逆的要药,更是“火神派”扶阳补火的首选药物。附子可谓最有用也最难用,虽有“虎狼之药”的恶名,但白老临证治疗内科、妇科病,常用附子而获良效。对此,我曾于1964年撰成《侍师医话》一文,发表于《山西医学杂志》。白老尝谓:“附子者,附乌头而生,如子之附母,子食母气,以之得气最全,故名附子,以川产者为佳。近世医家,每惑于《本经》辛温大毒之说,视如蛇蝎,终生不敢用,孰不思所谓“毒”者,正所以起沉疴而能疗疾者也。观仲景一百一十三方,用附子者二十有三,其中生用者即有八方,仲景尝因附子有毒而废用乎?附子之用,上治心肺,中治脾胃,下治肝肾,无处不到,要在配伍得当,用之有法耳。”关于附子的配伍应用,约略有以下数条:附子配鹿茸,补阳填精,阳痿滑泄者宜;附子伍肉桂,补火力强,以治阳衰肢厥;附子配干姜,温中调脾;得肉豆蔻温脾燥湿,涩肠以止泄;附子配参、芪,大补中气,劳损虚疲者,参芪重用,其效尤著;附子配半夏,温中降逆,寒呕能已;附子配桂枝、白术,温经通络,善逐寒湿痹痛;得元胡、木香,温肾暖肝,以疗疝痛;附子配当归,温通血海,冲任虚寒不调者宜;尤妙在附子配腊茶,寒热并用,清热助阳,对于内真寒外假热,阴盛格阳证,每奏奇功。先生用附子,强调两点:一曰认证,凡确属三阴寒证,阳气衰微,脾湿肾寒者,必用附子;二曰知附子之性,附子大辛大热,能破阴回阳,生者宜于驱邪,熟者补虚为佳。凡阴寒弥盛,地气盖天,阳气竭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