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针灸治验精华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古今针灸治验精华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陈克正编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8-01
书籍编号:30532997
ISBN:978751321056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31217
版次:2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版权信息
书名:古今针灸治验精华
作者:陈克正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13210560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出版者的话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作为直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唯一国家级中医药专业出版社,自创办以来,始终定位于“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窗口,交流中医药学术的阵地,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载体,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不断锐意进取,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稚嫩到成熟的跨越式发展,短短的20多年间累计出版图书3600余种,出书范围涉及全国各级各类中医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中医药理论、临床著作,科普读物;中医药古籍点校、注释、语译;中医药译著和少数民族文本;中医药政策法规汇编、年鉴等。基本实现了“只要是中医药书我社最多,只要是中医药教材我社最全,只要是中医药书我社最有权威性”的目标,在中医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9年我社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为了进一步扩大我社中医药图书的传播效应,充分利用优秀中医药图书的价值,满足更多读者,尤其是一线中医药工作者的需求,我们在努力策划、出版更多更好新书的同时,从早期出版的专业学术图书中精心挑选了一批读者喜欢、篇幅适中、至今仍有很高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的品种,以“中医药畅销书选粹”系列图书的形式重新统一修订、刊印。整套图书约100种,根据内容大致分为七个专辑:“入门进阶”主要是中医入门、启蒙进阶类基础读物;“医经索微”是对中医经典的体悟、阐释;“名医传薪”记录、传承名医大家宝贵的临证经验;“针推精华”精选针灸、推拿临床经验;“特技绝活”展现传统中医丰富多样的特色疗法;“方药存真”则是中药、方剂的精编和临床应用;“临证精华”汇集临床各科精妙之法。可以说基本涵盖了中医各主要学科领域,对于广大读者学习中医、认识中医和应用中医大有裨益。
今年是“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将牢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创新,不辱中医药出版人的使命,出版更多、更好的中医药图书,为弘扬、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1年12月
内容提要
针灸学术,源远流长,历代针灸治验,散见于浩瀚的医学典籍中。本书作者以时代为序,上自秦汉,下抵当今,撷历代针灸学术之精华,融古今针灸治验于一炉,历时三载,成此佳作。读者有此书在手,便可对古今针灸治验之精华,一览无余。相信本书的问世,定会得到广大针灸爱好者的欢迎。
前 言
针灸学术起源于我国,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在中国历史上,针灸学家名医辈出,由于他们的不断努力,发展至今,针灸学不仅在国内现代医疗中必不可少,而且已经引起国外医界的普遍重视。针灸学属于中医学的一个部分。中医学有各家学说和流派,针灸学也有各家学说和流派。但是有关针灸各家学说、经验和流派的专著甚少,因此不揣浅陋,编写了本书。
在编写过程中,笔者以各家著作为主,参阅了近年来各地中医药杂志,并结合自己的认识,要求尽量达到“全面总结、重点突出”。但是发现有三大困难:一是由于年代久远,有一部分古代医家的学术已经散佚,如华佗、涪翁、郭玉等;一是有些医家虽有著作,但无自己的特色,如清代吴谦、李守先等;一是现代针灸家名医颇多,不少名家目前健在,还有发展。对于这三种人只能暂时不写。
有鉴于此,笔者将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导论,首列针灸流派概述;第一章至第四章,依次介绍古代针灸典籍和七十位针灸家的学术;第五章,介绍近代著名已故针灸家的学术,以及现代新发展的各种针灸学派精华。
由于这项工作比较复杂,限于笔者水平,缺点和谬误在所难免,欢迎大家不吝赐教。书成后,承蒙针灸界前辈赵尔康老先生不顾年迈赐序,特志谢意。
陈克正
序
针灸学术起源于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中,人才辈出。由于他们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使针灸学能屹立于世界,成为一门独特的医学。我国历代针灸学家的学术思想,散见于他们的著作之中。如果将他们各自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整理成册,以便今后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它,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陈克正同志,家学渊源,是我的同事。他平素热爱中医,阅读了大量文献,汇集七十余家学说,编著《古今针灸治验精华》。该书上自汉帛和《内经》,下至历代针灸家和当代新发展的各种针灸疗法,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历代针灸家的学术成就,值得一读。书成请我作序,谨书数语。
赵尔康
导论 针灸流派概述
针灸的起源,当在新石器时代之前。从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骨器、砭石、石针、石刀等,以及伏羲“尝草制砭”的传说,证明我们的祖先当时已经比较普遍地采用砭石、火熨等法治疗病痛,从而使砭石、骨针、火熨、艾灸刺激局部体表,逐步发展成为腧穴、经络、刺灸等理论,为针灸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我国针灸源远流长,针灸流派甚多,从各家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十一大流派。
一、考订经脉派
对经脉的考订,现存最早是汉墓帛书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内经》在此基础上,则发展成为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皮部等完整的经络体系,基本上已经定型。
其后不少医家,又在《内经》的基础上作了一些补充。由于《内经》对奇经八脉论述不够完整,所以《难经》对奇经八脉作了考订,它比《内经》较系统。《难经》还对十五络脉作出新解,认为应以阳统诸阳、阴
统诸阴,这与《内经》以督脉络诸阳、任脉络诸阴有异。晋代王叔和《脉经》又在《难经》的基础上,补充了奇经八脉的病候。元代朱丹溪重订了十二经脉病候,对《内经》有不少新的补充,并且还提出“合生见症”。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将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并认为这十四经是经脉的主体。明代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专门考订了奇经八脉。清代陈惠畴《经脉图考》对奇经八脉所属腧穴作了考订。
此外,明代张介宾、清代尤乘还把经络循行在人体各部,进行分部考订,如《类经图翼》有“诸部经络发明”。
近年来,兴起经络本质研究,提出各种不同的见解。主要有: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相关说,经络与神经节段相关说,经络与中枢神经机能相关说,经络-内脏-皮层相关说,经络与神经、体液调节相关说,经络与类传导说,经络与生物电说,经络与血管系、淋巴系相关说,经络是人体的综合发生系统说,经络与生物控制论说等。
二、考订腧穴派
对经穴的记载,《内经》仅载有160个,《甲乙经》载有349个,《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有354个,《针灸大成》载有359个。
对经穴的排列,在宋代以前,主要有两种流派:一种以经脉排列,如《内经》《黄帝内经明堂》《外台秘要》等;一种以身体部位分部排列,如《甲乙经》《千金》《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此外,唐代《铜人针灸经》虽分十二人形次序配列腧穴,但既不按经脉排列,也不按身体部位分部排列,似属另外一种明堂流派。直至宋代官修的《圣济总录》,把354个腧穴全部归属于十四经脉,基本上奠定了经穴排列的基础。其后,虽已以十四经脉排列处于主导地位,但身体部位分部排列仍时有可见,说明这两种流派还将并存。
对经穴的考订,除《内经》外,则以东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最为著名。可惜,该书已佚。此后,隋代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和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都根据该书作了经穴考订。宋代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宋代一次重要的经穴考订。其后,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元代忽太必烈《金兰循经取穴图解》、明代严振《循经考穴编》、清代廖润鸿《针灸集成》、近代黄竹斋《针灸经穴图考》,也是重要的经穴考订家。
对针灸经穴图制作,最早在魏晋葛洪《抱朴子》中,其后还有南朝秦承祖《秦承祖针灸图》、唐初甄权《明堂人形图》、唐代孙思邈《明堂三人图》、王焘《明堂十二人图》等,可惜都已亡佚。现尚存者,则以唐代《黄帝明堂灸经》和北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最早。
对针灸模型制作,以北宋王惟一主持的两座天圣铜人最早,明代也曾依样仿制过。此后,明代高武曾铸造男、妇、儿铜人各一座,是继王惟一之后的又一次创制。
对经外奇穴,魏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千金》、明代方贤《奇效良方》、清代陈廷铨《罗遗编》、应遵诲《挑疔歌诀》、张镜《刺疔捷法》,都有许多记载。
此外,唐代孙思邈《千金》最早载有“阿是穴”,宋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载有敏感压痛点。近年来通过敏感压痛点的研究,又发现了不少有效的新穴。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人体局部的全身腧穴,如头针穴、耳针穴等。
三、发挥穴法派
关于穴法,《内经》已经有五输穴、原穴、下合穴、络穴、募穴、背俞穴的论述。《难经》又补充了俞募穴的理论,又提出了八会穴;并且对五输穴的理论,作了许多新的阐发。例如:五输穴子母补泻法、泻南补北法、四时五脏取五输穴法、刺井泻荥法等。魏晋王叔和《脉经》对俞募穴的运用有新的发挥,他的脉法针灸实是对穴法的具体运用。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又提出了郄、穴、交会穴。宋代刘党《琼瑶神书》非常重视穴法,他对五输穴、八脉交会穴、十段锦穴、七星针穴、天星十一穴等都有论述,其中对五输穴和八脉交会穴论述更详。金代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以井、荥、原穴为主,提出“接经三法”和“大刺八关法”。金代张洁古和张壁父子的“大接经法”、“五输穴接经法”、“拔原法”都是对五输穴理论的发展。元代王好古《此事难知》,又对五输穴理论有系统的论述,分为天元、地元、配合、子母、兄妹、拔原五例。金元窦汉卿《针经指南》强调选用八脉交会穴、原穴、络穴、交会穴、门穴(如风门、神门等)、海穴(如气海、血海等)、俞穴、募穴,尤其对八脉交会穴的发挥更引起后世医家的重视。明代吴崑《针方六集》,看重五输穴、八脉交会穴。清代叶广祚《采艾编翼》有某经“综要”,在每条经脉下分别列出几个要穴,并注明该要穴的特点。
另外,还有取经派,即仅强调取某经,不具体指出取某穴。《内经》在不少病症治疗中就反映了取经派的特点,张仲景《伤寒论》中也有取经的记述。
对穴性的论述,以元代杜思敬《针经摘英集》、明代严振《循经考穴编》、近代李文宪《针灸精粹》三家较为突出。近、现代某些针灸家如承淡安、朱琏等,通过中西汇通提出现代医学的各种系统疾病的强壮、镇静、调整腧穴。近年来,不少医家通过实验发现某些腧穴有特异性,如针刺足三里和阑尾点多数出现肠蠕动亢进,针刺足三里、合谷后白细胞吞噬指数明显提高,针刺内关治疗心律失常效高,针刺神门治疗窦性心动过速效高等。
四、子午流注派
子午流注是按时取穴法,包括子午流注法、飞腾八法、灵龟八法等。
子午流注针法的创造者,为金代何若愚。他著有《流注指微赋》,为现存最早的子午流注针法著作,他主要介绍了子午流注纳甲法。
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又创造了十二经夫妻相配逐日按时取原法、灵龟八法(原书称为飞腾八法)。明代徐凤《针灸大全》又阐发了子午流注纳甲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这三法成为后世临床应用的主要依据。明代高武《针灸聚英》又创造了子午流注纳子法。明代李梴《医学入门》又创造了多元子午流注开穴法。近代吴棹仙是一位重视子午流注针法的医家。现代曹一鸣、李鼎等又发掘出养子时刻注穴法。
五、注重灸法派
注重灸法派,由来已久。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灸疗专书。《内经》虽然重针于灸,但对灸法已有补泻的记载。
此后,从晋代至宋代这段时期,注重灸法派占有很大优势。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陈延之《小品方》、唐代孙思邈《千金》,都是偏重灸法的医家。尤其是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唯崇灸法,其卷14说:“火艾特有奇能,虽曰针汤散所不及,灸为其最要。”唐代《黄帝明堂灸经》是专论灸法的专著。宋代庄绰、窦材、许叔微、王执中、闻人者年,都是注重灸法的大家。庄绰主张膏肓灸法治诸病;《西方子明堂灸经》系统介绍了灸治的腧穴;窦材《扁鹊心书》主张扶阳以灼艾第一,以肾脾着手,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等穴,并创制睡圣散可减轻艾灸时的痛苦。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又发展了伤寒阴证、伤寒结胸的灸法。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注重灸法,重视脾胃和心肾的作用。闻人耆年《备急灸法》是继葛洪之后的一位急救灸学家。
宋代以后,由于针刺手法派的兴起,重灸派虽有所减少,但仍代不乏人。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又是一位重灸于针的医家,多取中脘、气海、足三里灸治;朱丹溪《丹溪心法》重灸法,并认为灸法既可补火,又可泻火;胡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