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医案三家注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叶天士医案三家注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李成文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5-01
书籍编号:30508749
ISBN:978711725726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9205
版次:1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版权信息
书名:叶天士医案三家注
作者:李成文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117257268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叶桂(1667—1746),字天士,号香岩,别号上津老人,清代江苏吴县人。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并师从父之门人朱某及其当时名医周扬俊、马元仪等17人,汲取诸家之长,融会古今,灵活变通成法,自出机杼,勇创新说,提出卫气营血辨证纲领,而尤重临床,留下大量医案。经门人华岫云、华玉堂、邹时乘、秦天一、蒋式玉、姚亦陶、丁圣彦及后人万青等总结,纂为《临证指南医案》《种福堂公选医案》《叶氏医案存真》《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叶天士医案》等,一经问世,备受青睐,后世名家争相研读批注。如略晚于叶氏的徐大椿纂《徐批临证指南医案》与《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俞震纂《古今医案按》批注叶氏医案,周学海纂《评点叶案存真类编》,张寿颐纂《古今医案平议》批注叶氏医案。其中以徐大椿、周学海与张寿颐三家评注水平最高,影响最大,故精选千余所注医案,参考中医教材,重新分类,以科为纲,以病为目,突出实用,贴近临床,勒为《叶天士医案三家注》,以冀研读者掌握叶案精髓,启迪临证思路,指导择方用药。正如秦天一所谓:“若求金针暗度,全凭叶案搜寻。”(《临证指南医案》)。周学海也在《评点叶案存真类编》中谓:读古方不可不熟求其理,理熟则运用在心,不袭成迹矣。
本书由李成文编写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卫向龙编写第一章第三节、第四节,申旭辉编写第一章第五节,方芳编写第一章第六节;赵释疑、吴瑞娜、李媛编写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李成文通审全稿。
承蒙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编辑的大力支持,使本书得以付梓。
限于编者水平,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李成文
2017年仲夏五十有八
凡例
徐批、周批、张评叶案并非全部评注,部分未评注医案因内容翔实或复诊次数多,也一并选录。
医案分为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14岁及以下归入儿科。内科医案按肺病、心病、脾胃病、肝胆病、肾病、杂病排序,妇科医案按经带胎产杂排序,儿科医案参考内科排序,外科医案按疮疡、皮肤病、其他排序,五官科医案按眼科、鼻科、耳科、口腔科、牙科、喉科排序。
每病案前首列叶氏门人所概括其临证经验,便于了解用药心法。
三家同注医案按徐、周、张排序,注释与眉批并举者先注后眉,所有案注眉批标明出处(用仿宋体字)。
案中只有方名者补出组成放置括号内,加标编者注以示区别(用楷体字)。
对案中需要特别说明的问题,放在案末标记为【成文注】(用楷体字)。
凡入药成分涉及国家禁猎和保护动物(如犀角、虎骨等)者,为保持古籍原貌,原则上不改。但在临床运用时,应使用相应的替代品。
第一章 内科医案
第一节 肺病医案
感 冒
经云:风为百病之长。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暑风,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兼火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也。其余五气,则不能互相全兼,如寒不能兼暑与火,暑亦不兼寒,湿不兼燥,燥不兼湿,火不兼寒。由此观之,病之因乎风而起者自多也。然风能兼寒,寒不兼风,何以辨之?如隆冬严寒之时,即密室重帷之中,人若裸体而卧,必犯伤寒之病,此本无风气侵入,乃但伤于寒,而不兼风者也。风能兼寒者,因风中本有寒气,盖巽为风,风之性本寒,即巽卦之初爻属阴是也。因风能流动鼓荡,其用属阳,是合乎巽之二爻、三爻,皆阳爻也。若炎歊褥暑之时,若使数人扇一人,其人必致汗孔闭,头痛、恶寒、骨节疼等,伤寒之病作矣。斯时天地间固毫无一些寒气,实因所扇之风,风中却有寒气,故令人受之,寒疾顿作,此乃因伤风而兼伤寒者也。故有但伤寒而不伤风之症,亦有因伤风而致兼伤寒之症,又有但伤风而不伤寒之症,有因伤风而或兼风温、风湿、风燥、风火等症。更有暑、湿、燥、火四气各自致伤,而绝不兼风之症。故柯韵伯所注《伤寒》云:伤风之重者,即属伤寒,亦有无汗脉紧,骨节疼诸症。此柯氏之书,所以能独开仲景生面也。至仲景所著《伤寒》书,本以寒为主,因风能兼寒,故以风陪说,互相发明耳。学者看书,不可不知此理。若夫脏腑一切内外诸风,各有现症,具载《内经》,尤当详考。(《临证指南医案·风》)
【成文注】
这是叶天士门人华岫云根据叶氏诊治伤寒医案经验所做的总结。
【徐大椿眉批】
所列诸案即俗所谓伤风轻症也。(《徐批临证指南医案·风》)
高年气血皆虚,新凉上受,经络不和,脑后筋掣牵痛,阴气安静,乃阳风之邪,议用清散轻剂。
新荷叶、青菊叶、连翘、藁本、苦丁茶。(《叶氏医案存真》)
【张寿颐注】
脑后经掣牵痛,乃风邪之侵入太阳经,今人谓之邪入风池,即仲圣之所谓项背强也。唯桂枝汤一剂可愈,纵在高年,五七分之桂枝,辅以白芍,何嫌何疑!乃畏圣法而不敢用,改用藁本,若谓此亦升阳之药,未始非活法运用。然藁本直达顶巅,实是太过,不若桂枝之稳。仲师成法,断不容浅学附会更张也。若荷叶、竹叶等,虽曰新奇,有何功力!而无误者竟谓此是叶老独得之秘,竟相仿效,自诩叶派真传,不其陋欤?阴气安静一句,全无着落。(《古今医案平议·感冒》)
【成文注】
张氏引用本案时略去青菊叶而更为竹叶。
某,二七。风伤卫,寒热头痛,脘闷。
苏梗一钱、淡豆豉一钱、杏仁三钱、桔梗一钱、厚朴一钱半、连翘一钱半、通草一钱、滑石三钱。(《临证指南医案·风》)
【徐大椿注】
风伤卫。
【徐大椿眉批】
此方甚平妥,有先民之风。(《徐批临证指南医案·风》)
某,二八。劳伤阳气,形寒身热,头疼,脘闷,身痛。
杏仁三钱、川桂枝八分、生姜一钱、厚朴一钱、广皮一钱、茯苓皮三钱。(《临证指南医案·寒》)
【徐大椿注】
劳倦阳虚感寒。(《徐批临证指南医案·寒》)
某,五二。复受寒邪,背寒,头痛,鼻塞。
桂枝汤加杏仁。(《临证指南医案·寒》)
【徐大椿注】
风寒伤卫。(《徐批临证指南医案·寒》)
三益号。劳倦吸入冷气,营卫不行,则形寒战栗。今中焦未醒,宜和脾胃。
当归、白芍、桂枝、炙草、大枣、煨姜。(《叶氏医案存真》)
【周学海注】
何以加当归?若因劳倦,何不加人参,加术?凡小劳伤气在脾肺,大劳伤筋乃及肝肾。(《评点叶案存真类编·时疫》)
沈。虚人得感,微寒热。参归桂枝汤加广皮。(《临证指南医案·风》)
【徐大椿注】
体虚感风。(《徐批临证指南医案·风》)
伤 寒
伤寒症,仲景立法于前,诸贤注释于后。先生虽天资颖敏,若拟其治法,恐亦不能出仲景范围。其所以异于庸医者,在乎能辨症耳。不以冬温、春温、风温、温热、湿温、伏暑、内伤劳倦、瘟疫等症误认为伤寒。其治温热、暑湿诸症,专辨邪之在卫在营,或伤气分,或伤血分,更专究三焦,故能述前人温邪忌汗,湿家忌汗,当用手经之方,不必用足经之药等明训,垂示后人,此乃先生独擅见长之处也。若夫《伤寒》之书,自成无己注解以后,凡注疏者不啻数百家。其尤著者,如《嘉言三书》《景岳书》《伤寒三注》《四注》等篇,近有柯韵伯《来苏集》《伤寒论翼》《方翼》,王晋三《古方选注》中所解一百十三方。诸家析疑辨义处,虽稍有异同,然皆或登仲景之堂,或造仲景之室者。业医者当日置案头,潜心参究,庶乎临症可无误矣。(《临证指南医案·寒》)
【成文注】
这是叶天士门人华岫云根据叶氏诊治伤寒医案经验所做的总结。华氏所谓柯韵伯《方翼》应为《伤寒附翼》。
伤寒一症,《内经》云: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又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其症有六经相传、并病、合病、两感、直中。《难经》又言: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再加以六淫之邪,有随时互相兼感而发之病,且其一切现症,则又皆有头痛发热,或有汗无汗,或恶风恶寒,不食倦卧,烦渴等,则又大略相同。故其症愈多,其理愈晦,毋怪乎医者临症时,不能灼然分辨。即其所读之书,前人亦并无至当不易之论,将《灵》《素》《难经》之言,及一切外感之症逐一分晰辨明,使人有所遵循。故千百年来,欲求一鉴垣之士(指医技高超的人,编者注),察六淫之邪毫不紊乱者,竟未见其人。幸赖有仲景之书,以六经分症,治以汗、吐、下、和、寒、温诸法。故古人云:仲景之法,不但治伤寒,苟能悉明其理,即治一切六气之病与诸杂症,皆可融会贯通,无所不宜。此诚属高论,固深知仲景者也。然余谓六淫之邪,头绪甚繁,其理甚奥,即汇集河间、东垣、丹溪及前贤辈诸法而治之,犹虑未能兼括尽善。若沾沾焉,必欲但拘仲景之法而施治,此乃见闻不广,胶柱鼓瑟,不知变通者矣。今观叶氏之书,伤寒之法固属无多,然其辨明冬温、春温、风温、温热、湿温之治,实超越前人,以此羽翼仲景,差可(即尚可之意,编者注)嘉惠后学,观者幸毋忽诸。(《临证指南医案·寒》)
【成文注】
这是华玉堂根据叶氏诊治伤寒医案经验所做的总结。
【徐大椿注】
此即俗名着寒之症。偶而受寒之小疾,不入经络之病也,何必牵引伤寒大症,发诸议论?及细阅此编,竟无治伤寒一门,即此数方为伤寒之法,不禁失笑。夫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故仲景之书只有二种,《伤寒论》治伤寒之法也,《金匮》治杂症之法也。而《金匮》之方则又半从《伤寒论》中来,则伤寒乃病中之第一症,而学医者之第一功夫也。今此编独缺此一门,则平日所习何书、所治何病耶?此老数十年医道大行,岂无数千百大症经手?乃竞只录此数方以了局,此非此老之过,乃编书之人胸中茫无定见耳。(《徐批临证指南医案·寒》)
包。老年隆冬暴中,乃阴阳失交本病。脉左大右濡,内风掀越,中阳已虚。第五日已更衣,神惫欲寐。宗王先生议,阳明厥阴主治法以候裁。
人参、茯苓、白蒺藜、炒半夏、炒杞子、甘菊。(《临证指南医案·中风》)
【徐大椿注】
肝胃同治。
【张寿颐注】
隆冬暴中,亦是老年阴虚阳越,更衣而神惫欲寐,厥脱堪虞。是方参、苓、杞、菊,养阴滋肾,柔肝熄风,未尝不是,但尚嫌药轻病重,未必中肯,而白蒺藜升散疏风,则大有可议。徐批谓方颇平稳,但并非阳明厥阴药。盖亦嫌其浮泛,不能精切耳。(《古今医案平议·脱证》)
口苦,恶热,腹满,虚烦,汗出。此阳明症也。《内经》云:邪中于面则入于膺。而未全归腑,故有是症。拟仲景栀子厚朴汤。
香豉、栀子、厚朴、连翘、枳壳。(《叶氏医案存真》)
【周学海注】
《内经》云:“邪在胃,逆在胆。故阳明有口苦证。”(《评点叶案存真类编·时疫》)
【张寿颐注】
身热恶寒,口苦心烦,而又自汗,仍在阳明经证,然皆是白虎汤证。烦热是内热,胡可谓虚?唯胸满非白虎证中所有,则更加泄满之药可耳。方中枳、朴,即以治满,“虚”字岂非蛇足!栀、豉非能治大热大汗者,但既不言脉,则症情犹不甚明了,可以存而不论。引经文邪中于面,则入于膺,亦是浮泛之辞。(《古今医案平议·阳明热病》)
第二节 心病医案
心 悸
吉,三五。心悸荡漾,头中鸣,七八年中频发不止,起居饮食如常。此肝胆内风自动,宜镇静之品,佐以辛泄之味,如枕中丹。(《临证指南医案·肝风》)
【徐大椿注】
风阳扰神。(《徐批临证指南医案·肝风》)
刘,三十七岁。操持用心,心阳扰动,暗耗脂液,上则悸怔气怯,下则肠枯便难,视色苍肉瘦,温补不受,先仿徐之才滑可去涩。
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冬葵子、杜苏子、麻仁。(《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徐大椿注】
裁缝尚能相体剪裁,操司命之责者,可不因人施治乎?此色苍肉瘦,不用温补之所以为高也。
用诸仁既可悦心,更滋肠液,切当清真,金针暗度。(《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某。骤惊,阳逆暴厥,为肝胆病。昼则心悸是阳动,夜则气坠属阴亏。用收固肾肝可效。
生地五钱,萸肉一钱,龙骨三钱,牡蛎三钱,五味一钱,真金箔三张。(《临证指南医案·惊》)
【徐大椿注】
肝肾阴虚阳浮。(《徐批临证指南医案·惊》)
徐,四八。色萎脉濡,心悸,呛痰咳逆。劳心经营,气馁阳虚,中年向衰病加。治法中宫理胃,下固肾真,务以加谷为安,缕治非宜。
煎药用大半夏汤(半夏、人参、白蜜。编者注),早服附都气丸(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再加附子名附都气丸。编者注)。(《临证指南医案·咳嗽》)
【徐大椿注】
中气虚。(《徐批临证指南医案·咳嗽》)
严,四五。营虚,内风逆,心悸头晕。
炒杞子、柏子仁、三角胡麻、川斛、生左牡蛎、冬桑叶。(《临证指南医案·眩晕》)
【徐大椿注】
营血虚。(《徐批临证指南医案·眩晕》)
自失血半年以来,心悸怔忡,胁左时动。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