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真菌病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现代真菌病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廖万清,吴绍熙等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0-01
书籍编号:30505834
ISBN:978730912399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50287
版次:1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版权信息
书名:现代真菌病学
作者:廖万清,吴绍熙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0-01
ISBN:9787309123999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FOREWORD序
随着生物分类学的迅猛发展,真菌已与动物、植物等并列为菌物界。真菌界约有200万种,其中大部分真菌对人类直接或间接有益,但也有少数菌种对人类有害,引起人类疾病,目前被确认为致病菌的真菌已有560余种。医学真菌虽然只占其中的少数,但真菌引起的疾病在皮肤科门诊病例中占近30%,而在感染、呼吸、ICU、肿瘤、血液等科室,并发深部或浅部真菌感染者也屡见不鲜。据初步统计,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真菌病患者增加了30~50倍。随着对真菌病认识的增强,近年来不断发现原本认为“不致病”的真菌菌种均有引起严重疾病的可能。目前医学真菌学已被正式列为独立学科,各三级甲等医院已陆续成立真菌室并逐步发展壮大。
廖万清院士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皮肤病与医学真菌学家,为我国的真菌病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更是一位对祖国无比忠诚的军人,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为理想和事业,不断追求,矢志不渝;是一位低调的高人,学问高深但不孤芳自赏,技艺高超但不恃才傲物,智谋高远但不唯我独尊;是一位智慧的好人,胸怀大爱而不念小我,心藏大志而不屑小技,情系大义而不计小利。
由廖万清、吴绍熙、潘炜华、张宏主编的《现代真菌病学》立意新颖、内容丰富,是作者在医学真菌学领域从事多年系统、深入的研究后撰写的在理论上有重大创新、在实践上有重要发现的学术著作,也是我国老、中、青三代部分医学真菌研究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现代真菌病学》的出版对我国医学真菌学的临床、科研工作及学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海军军医大学校长
PREFACE前言
真菌病学是研究致病真菌侵犯人体后引起不同疾病的病原、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重要学科。浅部病原真菌可侵犯人体的光滑皮肤、毛发、指(趾)甲,引起各种癣菌,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全球浅部真菌病的患病率为20%~25%,危害广泛。深部病原真菌则可以侵犯人体的心、肝、脾、肺、肾、脑、血液、胃肠、骨骼等各个器官和系统,而且预后严重,死亡率高。特别是由于种种原因引起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患者容易发生真菌感染,如严重创伤,长期应用激素、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以及烧伤、器官移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肿瘤患者等。
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美国因注射污染的甲强龙引起的暴发性深部真菌感染达749例,死亡61例,鉴别后发现是以往认为不致病的嘴突脐孢菌引起的严重感染。近年来,笔者等发现指甲隐球菌、胶囊青霉等引起脑膜炎及肺部感染等不同疾病,引起了世界各国临床医务人员及基础研究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目前真菌病学明显表现为4个特点:①病原流行病学的变迁:说明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必须对变迁的病原真菌进行精确诊断和治疗;②新兴诊断技术不断发展:目前真菌病的诊断仍以镜检、培养、病理检查为主,血清学、影像学检查为辅,对特殊真菌必须做分子生物学鉴定,从而做出确切诊断。③耐药真菌不断增加:临床上必须注意真菌的药敏试验及处理。④病原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极为复杂:必须注意真菌侵犯人体的机制研究,最终才能控制真菌病。
本书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反映当代水平、图文并茂的真菌病学高级参考书,全书系统地介绍了当前国内外真菌病学研究的现状、新进展及主要成果。除大量的临床诊断、治疗、预防的经验外,还介绍了真菌的生物学、超微结构,真菌感染的动物模型,真菌感染的宿主免疫,病原真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新技术、新方法。特别是载入了我国创新的防治真菌病的独特内容,图片精致,涉及真菌病学的各个方面。
本书由海军军医大学(原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暨南大学、复旦大学、贵阳医科大学、解放军总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等单位从事临床真菌病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专家、教授通力合作编就,读者对象为皮肤科、感染科及其他相关的各临床及基础学科的医师,以及真菌实验室、检验科、高等院校微生物学、医学真菌学工作者。
由于编者的水平所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者
2017年9月8日
第一篇 概论
1 我国病原真菌学研究的历史及重要进展
2 真菌的生物学
3 真菌超微结构
4 真菌感染的宿主免疫
5 真菌病的组织病理学
6 真菌学实验室检测方法
7 病原真菌感染的动物模型
8 抗真菌药物
1 我国病原真菌学研究的历史及重要进展
1.1 真菌病学研究
1.1.1 浅部真菌病
1.1.2 深部真菌病
1.1.3 深部真菌病治疗
1.1.4 真菌病的预防
1.2 基础理论
1.2.1 病原真菌
1.2.2 真菌毒素及致癌真菌
1.3 药物研究
1.3.1 抗真菌药物
1.3.2 药用真菌
1.3.3 新药研制及药敏测定
1.4 我国医学真菌学研究成果与展望
近半个世纪来,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客观的需要,尤其是随着整个医学的发展和需要,医学真菌学也应运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些真菌病患者增加30~50倍,尤其是一些机会致病真菌,更是致病情况层出不穷。有人甚至预言,今后有可能所有条件致病真菌均可致病。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医学真菌学必须不断发展。为此,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凡是三级甲等以上医院都必须设立真菌科以适应形势的需要。这些就更促进了医学真菌学的进一步发展。
(1)真菌在自然界的定位方面
早在200多年前,瑞典林奈首先将地球上的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个界,一直沿用至20世纪中期。而实际早在1860及1866年Hogg及Hoeckel已先后提出应加原始生物界(protoctista)或原生生物界(protista)的概念,即生物界应分3界,但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接受而采用。因为这时人们才更明确地认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差别更为重要。主要是由于这是生物进化的两个明显不同阶段,即生物界应首先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1956年,Whittaker明确提出真菌界应从原生生物界分出,而与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4界并列,而将其他藻类、原生动物、细菌、蓝藻保留于原生生物界。后来又因这样分类后原生生物界又太庞杂,至1969年又再分成原生生物、原核生物、植物、真菌和动物5界。1979年,我国陈世骧考虑5界中未能包括病毒而提出6界分类。1980年后,裘维蕃则认为真菌一名应改成菌物,并成立菌物学会这个一级学会。这些沿革似尚不完善,可能还会有新的分类,不过作为真菌应独立成界,观点比较一致。在医学真菌方面,老一辈的医学家杨国亮、曹松年、秦作梁、郭可大、尤家骏、胡传揆、秦启贤等在发现我国新的真菌病患者及菌种研究等方面做出不少贡献,尤其是在参加常见真菌病的防治工作方面起到带动作用。
(2)生态学方面
真菌作为一种真核生物,其多样性(diversity)是众所周知的。如以新生隐球菌为例,即有格特(gattii)变种和新生变种,有A、B、C、D及AD 5种血清型,还有尿素酶阴性和阳性、有荚膜和无荚膜类型等。1980年,廖万清等在上海地区发现格特隐球菌ITS C型(S8012)引起脑膜炎并成功救治。此外,吴绍熙等又先后从自然环境和非免疫缺陷患者中首次分离得到尿素酶阴性新生隐球菌,并证明从自然环境鸽粪中,尤其是在同一份鸽粪中同时分离得A和AD血清型,且发现当地临床分离的菌株其血清型又与之吻合。这些情况国际上尚未见类似报道。此外,从临床分离出的新生隐球菌83%~89%是neoformans变种,11%~17%是gattii变种。
随着生物界分类学的发展,真菌已与动物、植物并列为菌物界。据专家估计,自然实际存在的真菌物种约有160万种,而目前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种类约为10万余种。其中大部分对人类直接或间接有益,但也有少数物种对人类有害,引起人类疾病。目前被确认为致病菌的真菌有300余种。医学真菌虽只占其中少数,但真菌引起的疾病在皮肤科门诊患者中高达1/4以上,而其他科,如感染、肿瘤、血液等科并发深部或浅部真菌感染者也屡见不鲜。目前,医学真菌学已正式列为独立学科,在三级甲等医院已陆续成立真菌室。从其初创至今已数十年,主要是由于真菌病的增多而发展壮大。
2 真菌的生物学
2.1 真菌的概念、命名与分类
2.1.1 真菌的概念
2.1.2 真菌的命名
2.1.3 真菌的分类
2.2 与人类相关的真菌种类
2.2.1 对人类有益的真菌
2.2.2 对人类有害的真菌
2.3 真菌的形态
2.3.1 真菌的营养体
2.3.2 真菌的繁殖体
2.3.3 真菌的菌落
2.4 真菌的生活史
2.4.1 真菌生活史的概念
2.4.2 真菌生活史的类型
3 真菌超微结构
3.1 真菌的电子显微镜检查技术
3.1.1 扫描电镜技术(SEM)
3.1.2 透射电镜技术
3.2 真菌的超微结构
3.2.1 细胞壁以外成分
3.2.2 细胞壁
3.2.3 间隔
3.2.4 细胞膜
3.2.5 线粒体
3.2.6 溶酶体
3.2.7 核糖体
3.2.8 液泡
3.2.9 微体
3.2.10 微丝与微管
3.2.11 高尔基体
3.2.12 内质网
3.2.13 膜边体
3.2.14 鞭毛
3.2.15 细胞核
4 真菌感染的宿主免疫
4.1 抗真菌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4.1.1 非特异性屏障作用
4.1.2 非特异性细胞免疫
4.1.3 非特异性体液免疫
4.2 抗真菌感染的特异性免疫
4.2.1 抗真菌感染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
4.2.2 抗真菌感染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
4.3 真菌感染的免疫学诊断
宿主对真菌的识别和免疫应答是宿主的免疫系统与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病原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急剧增长趋势。真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及其发生机制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5 真菌病的组织病理学
5.1 采取活组织标本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5.2 采取活组织标本的技术
5.3 标本的切片制作
5.3.1 标本的固定
5.3.2 脱水与透明
5.3.3 包埋
5.3.4 切片、粘片及封固
5.4 真菌病理组织标本的染色法
5.4.1 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法
5.4.2 真菌的特殊染色法
5.5 真菌病的组织病理变化
真菌病的实验室检查对其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包括直接涂片检查、培养检查、生理测定和血清免疫检查等。此外,组织病理检查也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对深部真菌病的诊断意义更大,特殊染色配合常规苏木素-伊红染色明显提高阳性率。
6 真菌学实验室检测方法
6.1 病原真菌的鉴定方法
6.1.1 直接镜检与培养
6.1.2 API法鉴定真菌
6.1.3 产色培养基鉴定
6.1.4 G试验
6.1.5 GM试验
6.1.6 乳胶凝集(LA)试验
6.2 病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6.2.1 G+C含量分析
6.2.2 核型(EK)分析
6.2.3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6.2.4 核酸杂交分析
6.2.5 核酸体DNA序列分析
6.2.6 PCR相关检测分析
6.2.7 基因芯片检测分析
6.2.8 非PCR扩增核酸检测分析
6.2.9 蛋白分析
6.3 结语
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日趋增加,目前真菌致病菌已达400余种,真菌病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十分相似。因此,确诊真菌病,不论浅部或深部感染,几乎完全依赖于临床标本的真菌学实验室检查,而病原真菌的形态结构十分多样,在不同条件下同一真菌也可形成不同特点的形态。因此,在真菌的实验室检查工作中,必须熟练掌握各类真菌的形态特征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演变规律才能获得正确的判断。
真菌病临床标本的检验有:显微镜的直接检查、真菌培养;其他特殊检查方法有血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