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 艾叶实用百方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艾叶实用百方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艾叶实用百方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艾叶实用百方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梅全喜,陈一玮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5-01

书籍编号:30495580

ISBN:978711722452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7840

版次: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科普

全书内容:

艾叶实用百方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艾叶百科系列》丛书编辑委员会

主任委员 梅全喜

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肖本大 张迎峰 陈一玮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朱 珠 朱翠玲 李红念 张 健

陈 敏 范文昌 胡 莹 洪智华

高玉桥 唐志芳 梁方旭 董鹏鹏

程佳佳 温 娟 谭 战 戴卫波

前言

艾叶,在我国不仅是一味常用的中药,也是一种民俗用品,更是艾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远古时艾叶被用于取火及保留火种,其后被用于巫术及祭祀,到后来艾叶逐渐被应用于“避邪”,慢慢发展到最后,艾叶成为端午节的一个民俗用品。艾叶辟邪的应用也从早期的悬挂艾叶,发展到后来的熏艾烟、洗艾澡、饮艾酒、食艾糕等应用形式,并逐步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和治病等医疗保健方面,艾文化也逐渐渗透入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现代的研究已从多方面证实了古代艾叶“避邪”的认识是有科学道理的,艾叶确实能抑制或杀灭导致瘟疫流行的“邪气”(细菌和病毒)。为什么肆虐欧洲导致千万人死亡的流感大流行在中国没有如此猖獗呢?我认为这与中国民间的风俗与卫生习惯有关,风行于我国历代的端午节悬艾叶、熏艾烟、洗艾澡、饮艾酒、食艾糕等习俗(传统认为能避邪)对于防止流感等瘟疫的大流行确实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可以说,几千年来艾叶为保护我国人民的繁衍与生存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艾叶不仅是一味重要的中药,也是一味“伟大”的药物。

艾叶用于防病治病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收载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诗歌总集的《诗经》中就载有艾:“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后,由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撰写的长诗《离骚》中也提到艾,云:“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从这两部公元前的著名诗集中均载有“艾”的情况看,艾叶在当时的知名度已经很高,说明艾在公元前就已普遍应用。这种应用当然是以医药用途为主的,这一点可从与《离骚》同时期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一书的记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中得到证实。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叶治病的两个疗法,即艾灸疗法和艾熏疗法。

艾叶作为药物正式记载始见于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该书对艾叶的药性理论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艾叶实用百方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避风寒,使人有子”。而在此之前,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的附方中有2个用艾的处方,即胶艾汤和柏叶汤,是艾叶复方应用最早的记载,前方仲景用其治经寒不调或胞阻胞漏、宫冷不孕等症,取艾叶之暖宫止血作用,后方仲景用其治吐血不止,取艾叶“主下血、衄血”之功,此二方至今仍是中医临床常用之方。

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艾叶有详细的描述,附有艾叶治病的单、验方52个,是《本草纲目》中收载附方最多的药物,而《本草纲目》也成为收载艾叶附方最多的古代医药专著之一,为推动和指导艾叶的应用作出了积极贡献。此外,李时珍对于产自家乡的道地药材蕲艾更是十分推崇,他指出:“(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此述被后世视为有关蕲艾的经典论述而被历代医籍所转载,蕲艾也因此而名传渐远,闻名天下。

艾叶的应用在民间也十分普及,有许多老百姓都掌握着不少的艾叶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单方、验方,这些简便实用的单验方为普通人家的防病治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我国民间早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

艾叶最早的用途是灸,秦汉时期灸疗就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基础理论和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灵枢经》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说明灸疗在当时的适应证已是很广,有些疾病应用灸疗更能取得治疗效果。《灵枢经》又曰:“其治以针艾”,说明在《黄帝内经》成书前,针石和艾灸结合应用治疗多种疾病已经很盛行,“艾”在此时已作为“灸”的代名词了。艾灸疗法在历代都受到医家重视,明代李时珍对艾灸更是充分肯定:“艾灸用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大矣”。今天,艾灸疗法不仅仅是在医疗单位广泛应用,在民间也已被普通的家庭所接受。艾灸已成为艾叶应用最重要、最广泛的一个方面。

其实,艾叶在发挥防病治病、保健养生方面的应用还体现在食疗上。早在唐代就有艾叶食疗的记载,唐·孟诜《食疗本草》最早介绍了艾叶的食疗方法及作用:“若患冷气,取熟艾面裹作馄饨,可大如丸子许”“春月采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馄饨如弹子,吞三五枚,以饭压之,治一切鬼恶气,长服止冷痢。”其后,历代医家均有应用艾叶食疗的记载。

在古代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均有食用艾叶制品的习俗。元·陈元靓《岁时广记》载“艾叶酒”云:“金门岁节,洛阳人家端午作术羹艾酒。”艾酒,即浸艾的酒。《辽史·礼志》六嘉仪下云:“五月重五日,午时,采艾叶和绵着衣……君臣宴乐,渤海膳夫进艾糕。”艾糕,即加艾制成的糕饼。随后,历代民间都有食用艾叶的习惯,并一直沿用至今。今天这些习俗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仍较流行,特别是江南地区、广东的潮汕地区和福建的闽南地区,食用艾叶的习惯更为流行,除了制作艾叶糕点食用外,在潮汕地区端午节还有用嫩艾叶炒饭食用的习惯。而大部分地区使用艾叶食品是在清明、端午时节,这些习俗除了祭奠先人,寄托哀思,纪念屈原,附加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外,同时,也认为艾叶有避邪作用,食用艾叶食品是为了避邪防病,今天的人们则认为艾叶食品对于一些轻微的病证和亚健康状况有食疗和调理作用而食用。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一股食用艾叶之风正从乡村刮到城市,偏僻山区的艾糍粑、艾叶煎蛋、艾叶肉丸子等相继进入了一些城市的食肆酒家,深受食客欢迎。

由此可见,艾叶在健康产业上的应用主要是包括了艾叶内服治病、艾灸治疗百病和艾叶食疗养生这三大方面。

艾叶全国各地均有产,但古今的研究均表明以湖北蕲春所产质量最优。作为蕲春人的我,一生可以说是与艾叶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艾叶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听父亲讲:在我出生3天时就洗过艾水澡,这是我家乡的一种习俗,艾叶应该是我最早接触的中药,艾叶也是我最早认识的中药。大学毕业后我即着手开展对艾叶的研究工作,30多年来在艾叶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发表艾叶文章30多篇,主编出版了《艾叶》和《艾叶的研究与应用》专著两部,为推动艾叶的研究、应用和开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两本书虽然是学术专著,但仍受到艾叶应用者、艾灸疗法爱好者和艾蒿食疗热衷者的欢迎。特别是近年来艾叶应用的普及、艾灸疗法的兴起以及艾蒿食疗的热潮,不少老百姓对艾叶应用、艾灸疗法及艾蒿食疗十分热爱。2014年和2015年在我的大力支持下,《大众医学》编辑部举办了两届艾文化节,分别介绍艾灸疗法和艾美食,许多读者积极参与,编辑部还把由我亲笔签名的艾叶专著作为奖品颁发给艾文化节活动的获奖者,受到读者们的热烈欢迎。有不少读者来信来电,建议我写一本艾叶的科普读物,经过认真地思考和仔细研究后,我提出了编写出版《艾叶百科系列丛书》的设想,该设想得到《大众医学》副主编许蕾和人民卫生出版社药学中心主任曹锦花编审的一致肯定和支持。

于是,我率领我的团队与国内从事艾叶研发及艾灸事业的三个知名企业的领头人:湖北蕲春东方博艾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陈一玮总经理、湖北蕲春李时珍地道中药材公司肖本大总经理和湖北蕲春李时珍蕲艾产业园有限公司张迎峰总经理合作编写了《艾叶实用百方》《蕲艾灸治百病》和《艾蒿食疗百味》一套三本艾叶应用系列科普丛书。其中《艾叶实用百方》介绍了艾叶的药性理论、配伍应用、中医临床应用艾叶治疗各科疾病的概况和古今常用的100多个简便实用的用艾方剂的组成、制备与应用方法及治疗疾病;《蕲艾灸治百病》介绍了蕲艾的基本情况、艾灸的起源与历史、种类、作用及机制、选穴方法、操作及注意事项,以及100多种常见病的灸疗方法;《艾蒿食疗百味》则介绍了艾叶的主要成分、药理作用、艾叶食疗的安全性、中医食疗的起源与历史、食疗的基本理论、食疗材料的选择配伍制作、不同人群不同体质的食疗要求、食疗注意事项以及100多种艾叶制作的食疗品种的制作与食用方法、食疗作用等。

本套丛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艾叶应用的三大方面,是一套新颖实用、图文并茂的科普书籍,适合于艾叶应用、艾灸灸疗和艾蒿食疗爱好者以及中医药工作者阅读参考。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推动艾叶知识的普及和艾叶的推广应用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梅全喜

2016年春节于广东中山

第一章 认识艾叶

艾,又名冰台(《尔雅》)、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名医别录》)、灸草(《埤雅》)、蕲艾(《蕲艾传》)、黄草(《本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艾蓬、香艾、阿及艾(《中药大辞典》)。现代认为古代的艾是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及近邻种的复合名称,药用其叶,故药材名为艾叶,英文及拉丁名为“Leaf of argyi wormwood”和“Folium Artemisiae Argyi”,今天艾叶的药用正品就是Artemisia argyi,《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5、1977、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版)一部收载的中药艾叶都是这个品种。同属植物艾蒿A. vulgaris L.、野艾蒿(小叶艾)A. lavandulaefolia DC.、魁蒿(黄花艾)A. princeps Pamp.的叶在全国部分地区等同艾叶入药,且药用历史颇久,故《艾叶》等专著均把此三个品种列为艾叶的代用品。此外,在全国各地还有把朝鲜艾、宽叶山蒿、天山艾、蒙古蒿、红足蒿、歧茎蒿、蒌蒿(水蒿)、灰苞蒿、辽东蒿、阴地蒿、柳叶蒿、五月艾、白叶蒿、南艾蒿(南野艾)、湘赣艾、暗绿蒿、中南艾(中南蒿)、秦岭蒿、矮蒿等20多个与艾叶同科同属的植物混做艾叶入药。产自湖北蕲春的优质品种“蕲艾”是品质最优、质量最好的艾叶,《中国植物志》已收载蕲艾,并指出:家(蕲艾)、野艾的形态、气味和物理性质有本质的区别,故将蕲艾定为栽培变种,著名的蒿属植物分类学家林有润教授将蕲艾学名定为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cv. qiai,并认为应视为艾叶之正品。从古到今的研究和应用均表明,蕲艾无论是其品种质量还是其临床疗效都是最好的。

第一节 艾叶的药用历史

艾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使用较早的植物,收载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诗歌总集的《诗经》中就载有艾,《诗经·王风·采葛》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后,由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撰写的长诗《离骚》中也提到艾,云“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从这两部公元前的著名诗集中均载有“艾”的情况看,艾叶在当时的知名度已经很高,说明艾在公元前就已普遍应用了,这种应用当然是以医药用途为主的,这一点可从与《离骚》同时期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一书的记载中得到证实。《孟子》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庄子》中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

艾叶实用百方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采艾图

此外,《楚辞》有“萧艾于箧笥谓蕙芷而不香”。《春秋外传》有“国君好艾,大夫知艾”,孔璠之《艾赋》有“奇艾急病,靡身挺烟”等记载。可见艾在当时已成为重要而常用的治病药物。

但是,艾叶真正用于治病的最早记载是成书不晚于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该书中载有两个用艾治病的处方。我国第一部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是中医病理学、针灸学、诊断(切脉)学的基础,书中主要叙述的是医学理论,对于药物的记载较少,而艾叶却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为数不多的几种药物之一。

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撰《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后世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其附方中有2个用艾的处方,即胶艾汤和柏叶汤,前方仲景用其治经寒不调或胞阻胞漏、宫冷不孕等症,取艾叶之暖宫止血作用,后方仲景用其治吐血不止,取艾叶“主下血、衄血”之功,此二方至今仍是中医临床常用之方。

艾叶作为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