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天9 > 中国科技天文史话(谷臻小简·AI导读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科技天文史话(谷臻小简·AI导读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国科技天文史话(谷臻小简·AI导读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国科技天文史话(谷臻小简·AI导读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著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5-20

书籍编号:30485210

ISBN: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349

版次:1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天文学

全书内容:

中国科技天文史话(谷臻小简·AI导读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一、三垣、二十八宿


1.星官与星图


人们用生产和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物品对这些图形进行命名,古代称为星官。把全天的星按照某种投影原理,画在平面上就是星图。


2.《步天歌》


汉以后,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与传播,人们感到需要一种能够帮助辨认和记忆全天星官的工具,于是有些人使用韵文、诗歌的形式介绍全天星斗。《步天歌》中,对星空的分区方法上也和以往所流传的各种天文书不太相同。


3.三垣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也称二十八舍,其含义与月亮在天空的行经有关,即月亮的二十八处宿舍。二十八宿分作四方或四陆,每方七宿,与四象相配。


4.关于二十八宿体系确立的时代


日本学者新城新藏曾提出西周初年就已形成了二十八宿体系。最早是战国中期,见于甘德、石申的著作。


5.陈卓星图


星图是一种能够帮助辨认和记忆全天星官的工具。陈卓星图是中国古代对星官认识的总结。


6.敦煌星图


把赤道附近的星画在横图上,而把赤极附近的星画在另一张以北极为中心的圆形图上。


7.唐与辽代的两幅墓葬出土星图


在1973年发掘的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发现一幅星图。另一幅星图是1971年在河北宣化的一座辽墓中发现的。

二、星表与星图


1、石氏星表


在唐代的著作《开元占经》中记载了一份古代观测恒星位置的星表,内容包括二十八宿及石氏星官的距星共121个星的赤道坐标,可以看到有关星占方面的内容,以及这个“石氏星表”。


2、星图


(1)汉代及汉以前的星图


(2)陈卓星图


(3)隋唐星图


(4)五代和两宋星图


(5)其他古代文物中的星图和星象示意图

三、异常天象的观测


古代所谓的异常天象,是指对日月食、新星和超新星、彗星、太阳黑子、行星出没与会合、流星雨、陨星、极光等现象的观测。


(1)中国古代对日食、新星及超新星的观测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就有了十分精细的天象观测记录。中国古代异常天象的观测是与星占——这一社会活动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文献记载中,中国古代把新星和超新星的出现,一般称作“客星”。


(2)关于1054年的天关客星


宋仁宗至和元年五月己丑,在天关星附近突然出现了一颗明亮的“客星”,这颗客星出现时间之久、亮度之大是罕见的。世界各国的研究者,都以极大的兴趣转向中国古代留下的关于新星的这些记录,把它看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对现代恒星观测的一项重大贡献。

四、天球坐标系与黄赤交角


1.赤道坐标系“入宿度”和“去极度”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其中二十八宿是用“距度”和“去极度”来记述的,而其他恒星,则是用“入宿度”和“去极度”来记述。


2.黄道坐标系


黄道是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轨道。虽然中国古代传统天文学中使用的是赤道坐标系,但是也较早认识了黄道。


3.黄赤道坐标系的变换


在东汉四分历中还有两张表分别是关于二十八宿在“右赤道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和“右黄道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各宿的“度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张黄赤道宿度变换表。


4.地平坐标系


中国古代的地平坐标系最初只有地平经度。它广泛用于以日晷测量太阳出没运行的方位角上。


5.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是天文学中的基本数据之一。我国古代又称黄赤大距。“黄”指黄道,“赤”指赤道。黄道是地球绕太阳转的那个轨道平面向外延伸和天球相交的大圆。

五、冬至时刻的测定和回归年长度的确定


1.冬至时刻的测定


中国古代历法通常把冬至作为一年的起算点。冬至时刻确定得准不准,关系到全年节气预报的准不准。


2.中国古代对回归年长度的测定


原则上说,如果准确测定了两次冬至时刻,就可以求出它们之间的时间间隔,用这两次冬至之间的年数去除,就得到一年的时间长度。

六、历法的制定


1.阴阳历


我国古代的历法,属于阴阳历,既考虑到月亮的运行周期,取一个月为29天或30天,它的平均长度就是一个朔望月;又考虑到季节、寒暑的交替主要决定于太阳的位置变化,所以取年长为一个回归年。


2.历法的安排


历法,就是依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来计量年、月、日的时间运行,判断气候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

七、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重要创造。西方国家至今也只有二分、二至。它的产生说明历法的制定和发展是由生产所决定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度和其他古代各种节气的划分法相比,有它的优越性。

八、时刻制度


1.日的划分和记法


记日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决定一日的开始,定出什么叫“一日”;一个是用什么方法来记录。


黄昏和夜半,特别是夜半作为日期分界的标志,是在天文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天文历法的需要才产生的。


2.时刻制度


中国古代的时刻制度极为复杂,历史上主要有十六时制、百刻计时制和十二时辰制三种计时制度,其中十六时制是一种不等间距计时制。


3.关于月的安排和记法


最古的时代大概是从新月初见作为一个月的开始的。确定了每个月的朔日,确定了每个月的天数,就能排出一年的历谱。

九、圭表


圭表是最简单、最古老的测天仪器。


(1)定方向。


(2)定节气。


(3)定时刻。


(4)定地域。


(5)定回归年长度。

十、中国古代漏刻


漏刻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计时仪器之一。漏是指装满水的漏壶,刻是指一天的时间划分单位。


1.单壶泄水型沉箭漏


单壶泄水型沉箭漏的特点是,水位降低而下降,指示水位。  


2.多级补偿型浮箭漏


浮箭漏的特点是,由两只漏壶组成:一只是供水壶,一只受水壶,因壶内装有箭尺,通常称为箭壶。


3.秤漏


秤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漏刻,公元5世纪由北魏道士李兰发明,它是用中国秤称量流入受水壶中水的重量来计量时间的。


4.漫流型浮箭漏


宋代对漏刻的研制丰富多彩,在型式、结构、精确度等方面都有新的进展。


5.漫流补偿混合型浮箭漏


漫流平水壶可以保证壶内水位不会有较大的变化,但在上壶加水前后,漫流平水壶内的水位还是有很小幅度的变化的。


6.其他漏刻


香漏计时源于民间的焚香习俗,在点燃香枝时根据香枝被燃烧的情况可以计时,于是发明了香漏。


7.小型民用漏刻


盂漏的显时方法有两种,分别是探筹法和浮鱼法。

十一、中国古代日晷


1.明代以前的日晷


日晷作为最早的计时器之一,起源于圭表。圭表本身具备一定的计时功能,起着某种程度的地平式日晷的作用。


2.明清时期的日晷


日晷在明清时期由于西学的传入和影响而得到科学化的发展,清代朝野研究日晷之风日盛,日晷形成一个庞大家族。

十二、浑仪与浑象


(1)浑仪


主要由刻有度数的几个大圆环和观测天体的窥管组成,环和窥管都可以在经纬两个方向转动,可以用来测量天体的方位及天球坐标值。


(2)浑象


它可以绕一个穿过南北极的轴转动,表演天上星象的变化。

十三、论天三家盖天说、浑天说与宣夜说


中国古代在广泛的天文学实践基础上,也在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发展的基础上,从战国和秦汉时代就开始了对宇宙结构、演化以及生成的探讨。这种学说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即认为大地是一个平直的、每边为八十一万里的正方形,天顶的高度是八万里,向四周下垂,大地是静止不动的,而日月星辰则在天穹上随天旋转。浑天说在西汉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浑天仪图注》便是浑天说的代表作。汉代论天有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三家。它们的思想渊源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十四、岁差的发现


按照现代天文学,岁差就是二分点沿黄道缓慢西退的现象。

十五、刘焯与《皇极历》


刘焯是隋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他于开皇三年至开皇二十年期间撰成《皇极历》,是当时最好的历法。其后在与张宾、刘晖、张胄玄的斗争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方法。


1.张子信及其天文学发现


约公元六世纪,北齐的平民天文学家张子信在一个海岛连续进行天文观测长达30年之久,做出了几个重要的天文学发现:太阳、五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以及视差的影响。


2.平气与定气


所谓“平气”,就是二十四节气间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每过一定时间就是下一个节气了;所谓“定气”法,就是根据太阳的实际运行来确定节气。


3.平朔与定朔


所谓“平朔”,就是在制定历法时以平均朔望月长度为依据,采用月亮视运动是匀速的方法进行计算,这与实际情况有相当大的差距;所谓“定朔”,就是考虑月亮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在计算中能够较好地拟合实际天象,极大地提高了计算精度。


4.李淳风与《麟德历》


李淳风的《麟德历》以刘焯的《皇极历》为基础加以改进。《麟德历》对许多天文数据采用同一个分母,这比过去各家历法都是一种数据一个分母的办法当然要简便得多。


5.上元积年


进行历法推算,必须有个起算点。这个起算点叫做历元。对于现代天文学而言,对不同的天文数据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各种不同的历元。

十六、一行及其《大衍历》


《大衍历》不仅是当时最优秀的历法,也是我国历法史上优秀的历法。它有很多成就值得重视。


1.首先它发明了定气的概念。


2.《大衍历》采用平气注历,而以定气计算太阳的视运动。


3.《大衍历》在日月食计算上考虑到视差对交食的影响。


4.交食食分和亏起方位的计算。


5.《大衍历》研究了历代历法的编算结构。

十七、唐代的中印天文学交流


佛教传入中国早期,有相当丰富佛经被翻译成了汉文,而这些佛经中包含了大量天文学知识。  


围绕随佛经传入的主要的印度天文学内容是“七曜术”。瞿昙悉达在开元六年任太史监期间,奉召翻译印度历法《九执历》,这部历法在印度天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唐朝的历法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1. 印度古代天文学


为了研究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古印度人对恒星也作了许多细致的观测。


2.中印其他数学和天文学知识的交流


自南北朝佛教在中国盛行以来,我国与印度的关系日益密切。

十八、沈括的《十二气历》一部中国自己的阳历


沈括一生都关注着天文学方面的问题,除了前述的两项外,他最有影响的一大成就是发明《十二气历》。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提出了一个《十二气历》,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建议。在这部历法中,沈括主张完全按节气来定历。沈括认为,历史上以朔望月作为测算时间的基本单位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气、朔相争”其实质是一个无聊的问题,因此大胆提出废除旧制历法,“以十二气为一年”。

十九、郭守敬与《授时历》


郭守敬,元代著名科学家与天文学家。他与王恂等人共同编制的《授时历》标志着我国古代历法的巅峰。郭守敬认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


《授时历》吸取了历代历法的先进经验,所用天文数据几乎都是历史上最先进的。


郭守敬在测量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了以下数据:(1)至元十三年到至元十七年的冬至时刻。(2)回归年长度及岁差常数。(3)冬至日太阳的位置。(4)月亮过近地点的时刻。(5)冬至前月亮过升交点的时刻。(6)二十八宿的赤道坐标。(7)元大都日出日没时刻及昼夜时间长短。

二十、元代的中阿天文学交流


蒙古政权就在此地颁行了赵知微的《重修大明历》。这个建立在和林的司天台,是蒙古人兴起后在自己本土建立的第一个天文台。


1272年图西根据测量结果,完成了一部《积尺》,历史上称为《伊尔汗表》,它是根据托勒密《实用天文表》而编纂的包含大量天文数表的历数书,还介绍了数表使用方法。


图西一生著述极为丰富,据统计,数学书籍有28种,天文学有23种,其他有14种,总共65种,都有抄本流传。

二十一、从《回回历法》到《七政推步》


回历是伊斯兰教历在中国的传统称法。  


明朝的另一部重要天文学著作贝琳的《七政推步》是中国人自己完成的第一部完整的回回历法,相比《回回历法》,它增加了一些注释,补充了原稿中所没有的内容,增加了十份历算表;刊载了第一份中西星名对照表,还有十三幅黄道坐标的星图。

二十二、利玛窦与徐光启


利玛窦是第一个深入到中国内陆并进行终生传教的耶稣会士。他重新修订和补充了绘制的世界地图。


利玛窦根据徐光启提出的“新奇而有证明”的标准,选择《几何原本》作为翻译西书的奠基性工作。


徐光启“释义演文,讲究润色,校勘试验”,负责《崇祯历书》全书的总编工作。

二十三、明代的历法改革


1.历法改革的背景


明代中国宋元时期的学术辉煌已不复存在。明初禁止普通人私习天文和历法,甚至收藏有关书籍也是不允许的,这是非常严苛的一条禁令。


2.《崇祯历书》的编撰


历局成立初期已经勾画出编撰大型天文学丛书《崇祯历书》的总体框架,反映为《历书总目》一卷。《崇祯历书》自崇祯二年起至崇祯七年编撰完成。


3.从历法改革中取得的一些思想成果


(1)对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重新认识


(2)“天行有恒数而无齐数”


(3)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