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大视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实战分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CIO大视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实战分享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来自壳牌、宝洁、GE、京东、诺华、联通等多家知名企业的31位CIO与你共同分享信息化实战盛宴
作者:田野编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1-01
书籍编号:30470923
ISBN:978711544477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28615
版次:1
所属分类:互联网+-互联网思维
版权信息
书名:CIO大视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实战分享
作者:田野
ISBN:9787115444776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内容提要
“互联网+”时代,分享已成为必然趋势,知识要想实现价值最大化,也必然通过分享。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就是推行知识分享的先行者和实践者。
《CIO大视野》的内容是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推行“智造+V课堂”一年来的知识沉淀,是30位行业专家思想碰撞的成果。围绕“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两大热门领域,本书从政策、理论、实战三个层面,将内容分为企业信息化战略、中国制造2025与智慧制造、工业发展实战分享、“互联网+”时代定义新世界、“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互联网+”战略实战六大板块,为企业信息化管理者、从业者更全面地理解信息化建设的未来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CIO大视野》一书适合企业管理人员、CIO、IT运营人员以及政府行业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推荐序一
今天,以互联网和物联网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给社会和产业带来巨大的变化,“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英国著名文学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描述以蒸汽机发明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们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如今,随着影响信息产业和IT技术发展的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一轮工业变革和产业革命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展开。全球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在工业4.0、工业互联网战略的引领下,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制造重振与欠发达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的双向挤压,中国企业的变革创新正处于这个既美好又残酷的时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国制造正面临最严峻的危机,如何突破发展的难题,全靠我们这一代人的智慧!
顺势者昌,从古至今一直是大自然不可逆的法则。身处这个时代,我们要养成遇到问题寻求创新、解决问题依靠互联的弹性思维,争取跟上互联时代的步伐,踏准节拍,顺势而上,争当工业互联网的弄潮儿,推动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创新做强。在变革创新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和企业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抢抓“中国制造+互联网”重大机遇,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以“互联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回首看江苏,江苏产业基础雄厚、经济体量大、创新发展潜力十足,江苏省两化融合水平、智能制造水平、大数据生产力等在全国都位居前列。目前,江苏正处于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全面抢占“中国制造2025”制高点的重要时期,《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江苏省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江苏省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等顶层设计正加速推动江苏智造走上快车道。江苏企业在政府领导和自我转型创新的驱动下,逐步实现了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嵌入、集成到产业中,改变了从产品到产业链的制造全流程,实现了产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热情与激情,需要跟随潮流的敏感度。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的这本书以品牌栏目“智造+V课堂”授课内容为依托,围绕“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两大热门话题,汇聚30位权威政府专家和知名企业CIO,亲授工业4.0、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工厂以及智慧制造等热点议题,从国家政策到行业理论再到企业实战经验分享,涵盖传统制造、零售、医药、人力资源、IT等众多行业,为读者展现了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的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建设、应用推广等内容。
我相信,本书将为读者了解中国智能制造、大数据、企业信息化、工业互联网、“互联网+”等重要领域的最新发展和应用实践有所裨益,并将为处于变革、转型、创新大环境下的中国企业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推荐序二
促进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工业领域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市场服务等环节渗透,对传统工业的发展理念、产业形态、生产方式、经营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和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大趋势。“十三五”是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制造业正感受着新时代的到来。在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大潮中,制造业企业作为推动融合创新发展的主体,必须顺应潮流、适应变革,深入开展两化融合,大力推动智能制造;企业经营管理者要破除思维的藩篱,快速行动,拥抱新机会,学习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之路,在不断地创新实践中逐渐融入新时代工业浪潮中。
近年来,江苏省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重点实施“两化融合百千万计划”“制造企业装备升级计划”“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和“智能制造”等重点工程,在许多行业中涌现出一批融合创新的先进典型企业和优秀案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培养了大量的信息化人才。这些宝贵的经验如何推广应用、放大效应,亟待我们研究与探索。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首创“智造+V课堂”品牌活动,邀请行业内的专家通过微信、喜马拉雅音频平台讲授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大数据、工业云等热门话题,分享创新应用经验,目前粉丝已超过14万,为我省加强两化融合宣传培训、强化两化融合服务体系建设、全面促进两化融合发展和智能制造开辟了一个新的阵地。
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将一年内“智造+V课堂”的授课内容整理成文,编撰成书。这本书集百家之所长,融百家之所思,其内容是行业权威专家、优秀CIO、政府领导等30位作者思想碰撞出来的信息化成果。本书紧贴实际,用数据说话,用案例引领,对企业经营管理者、两化融合实践者以及相关人员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为“智造+V课堂”这一创新举措和本书的正式出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深感振奋,衷心祝愿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为全省企业信息化创新发展作出更大更新的贡献。
胡学同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编者序
此刻,我在首届江苏智造创新大赛创新训练营现场的主持岗位上,忙里偷闲地打开电脑,为了即将出版的这本凝聚了很多人心血、支持和指导的新书写一个编者序,屏幕上的时间提示说,现在是2016年11月24日——感恩节。
岁月静好,听着台上智能制造顶级专家的精彩分享,身旁是来自全球50家创新智造服务机构标杆的参赛选手正在认真聆听。置身其中,我不禁把“江苏”“智造”“创新”“训练”“感恩”这些关键词串联在一起,感觉心里很踏实。
嗯,一切都刚刚好。
一年零两个月前,我离开待了十多年的北京,来到江苏负责省企业信息化协会的秘书处工作。转换的不仅是地域,还包括我的角色。我离开之前在赛迪集团和计算机世界集团做了十多年的企业级IT媒体工作,我的代号也从“田记”变成了“田秘”。
可以说,“智造+V课堂”是我们秘书处策划的第一个大项目。规划之初,我们也曾经有太多担心:每周一期,有那么多专家可以请到吗?这种授课方式,大家可以接受吗?预告、现场提问和文字全文实录,工作量很大,我们可以及时做好吗?一个群最多只有500人,怎样才能让更多人听到?有很多问题。
但是,在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大批政府领导、CIO、专家、企业家等各界新老朋友的积极参与下,在几十个CIO和企业信息化专业群的热情参与下,我们不仅坚持了下来,一年多坚持做到每周四大咖授课,风雨无阻。讲座从最初只有一个群直播发展到今天将近40个群直播,每次覆盖近两万专业人士。同时,我们的课程还在网络广播平台进行语音点播,粉丝达到近15万。
太多的难忘瞬间仿佛就发生在刚才:忘不了第一堂课,中国BI第一人朱东老师的语音突发状况时,我们工作人员的抓狂;忘不了第一个专题,四位来自世界500强企业——壳牌、GE、宝洁和诺华制药的CIO和我们一起反复策划和优化选题及操作方案的认真与信任;忘不了每次课程后一个个听众提出的问题,虽然很多问题因为时间关系都没办法当时回答;忘不了课程结束后的红包雨,还有导师在省协会主群经常发来的进一步思考和引发的再一次讨论。
大家看到的这本书,就是这一次次课程的精华集锦,也是几十位授课专家老师的心血凝结。他们关于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和“互联网+”等领域的专业分享,相信一定会让您开卷有益。
这本书的出版也更加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从业15年来,我已然成为一名IT优化商业的信仰者和实践者。在江苏这个经济大省和信息化强省,有专家型领导,有关注信息化的企业家和CIO们,有火热的企业信息化工作氛围。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这是最好的时代。从支撑商业到引领和创新商业,企业信息化的作用正在日益彰显,这也使我坚信,拥有十多年的信息化相关工作的知识和经验、业界资源以及我国大量CIO和企业家的积极支持,我和我的团队在这里将会有更大的平台,发挥更大的价值。很幸运有机会为营造健康的两化融合生态体系贡献一份绵力。
因为有您,心怀感恩!
田野
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副秘书长
第1章 企业信息化战略
1.1 云计算与大数据对信息化的启示——气象业务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1.1.1 现代气象业务简介
目前,我国气象部门的核心业务由探测、预报、服务三个部分构成。
探测业务主要是采集或获取自然界所有与气象状态有关的信息,以用于气象预报业务。因此,探测业务是服务于气象预报业务的,其业务工作由探测系统完成。探测系统以传感器工作所在的空间位置进行分类,可分为地基、空基和天基三部分。其中,地基观测系统主要是指传感器位于地球表面或直接架设在地球表面的观测系统,如各类地面观测站。空基探测主要是指传感器位于地球表面以上,但是在大气层以内的观测系统,如无线电探空、飞机探测等。天基观测是指传感器位于地球大气层以外的观测系统,主要是指气象卫星。
气象预报主要分为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两部分。其中,天气预报又分为短时天气预报、短期天气预报和中期天气预报。短时天气预报是指1个小时以内的天气预报。短期天气预报是指数小时到一天之内的天气预报。中期天气是指数天的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则分为月季气候预测、季度气候预测和长期气候预测。月季气候预测是指一个月到一个季度的气候预测。季度气候预测是指几个月到一年的气候预测。长期气候预测是指时间跨度在10年左右的气候预测。
对于气象部门而言,其硬实力无疑体现在气象预报的准确率上。而其软实力则有很多,包括气象工作服务的效果,工作的效率、效益、效能,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敏捷程度等。综上所述,气象业务是典型的信息业务,气象业务系统是典型的信息业务系统。
1.1.2 气象信息化概述
1.气象信息化阶段性特征
就发展态势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气象信息化发展经历了艰苦创业、稳步发展、快速发展、高速发展四个时期,目前正在步入创新发展时期。从气象信息化建设内容的特征分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气象信息化发展实际上经历了20世纪的资源建设阶段以及21世纪初至今的技术应用阶段。
资源建设阶段(1949—1999年)。这一时期由于公共基础设施(如通信、计算等方面)无法满足气象业务正常运行所需达到的标准,因此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不断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陆续列装信息技术设施,以满足气象业务在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应用等方面对传感、通信、计算、存储等基础信息技术资源的需求。这一阶段是IT资源由稀缺状态向满足基本需求的温饱状态过渡的阶段。
技术应用阶段(2000—2014年)。到2000年,气象部门基本解决了以通信、计算和存储为主要内容的IT资源稀缺问题。信息技术在气象部门各级单位的应用实践工作全面展开,并逐步波及业务、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互联网、移动通信、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与气象业务逐步深入融合的现象日趋显著,各级单位自身业务能力得到空前提高。
与此同时,管理工作也从无纸化办公逐步转向过程的系统化和流程的规范化。这个阶段的特点之一是信息技术与气象部门业务、科研、管理等各个领域工作的深度融合。以信息系统为特征的各种业务系统纷纷涌现,并广泛代替了原有的传统业务工作环境,大范围拓展了气象部门的业务。
这个阶段的另一个特点是气象信息资源的价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