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未来:基于物联网、机器人与基因技术的UX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设计未来:基于物联网、机器人与基因技术的UX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写给十年后的产品交互设计师写给前沿技术主导的科幻未来
作者:(美)Jonathan,Follett,寺主人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1-01
书籍编号:30468293
ISBN:978712127838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00761
版次:1
所属分类:互联网+-人工智能
版权信息
书名:设计未来:基于物联网、机器人与基因技术的UX
作者:(美)Jonathan Follett
译者:寺主人 等
ISBN:9787121278389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美)Jonathan Follett 著
寺主人 译
徐津平 责任编辑
张春雨 其他贡献者
Ellie Volckhausen,张健 封面设计
O’Reilly Media,Inc.介绍
O’Reilly Media 通过图书、杂志、在线服务、调查研究和会议等方式传播创新知识。自1978年开始,O’Reilly一直都是前沿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超级极客们正在开创着未来,而我们关注真正重要的技术趋势——通过放大那些“细微的信号”来刺激社会对新科技的应用。作为技术社区中活跃的参与者,O’Reilly 的发展充满了对创新的倡导、创造和发扬光大。
O’Reilly为软件开发人员带来革命性的“动物书”;创建第一个商业网站(GNN);组织了影响深远的开放源代码峰会,以至于开源软件运动以此命名;创立了 Make杂志,从而成为 DIY革命的主要先锋;公司一如既往地通过多种形式缔结信息与人的纽带。O’Reilly的会议和峰会集聚了众多超级极客和高瞻远瞩的商业领袖,共同描绘出开创新产业的革命性思想。作为技术人士获取信息的选择,O’Reilly现在还将先锋专家的知识传递给普通的计算机用户。无论是通过书籍出版、在线服务或者面授课程,每一项 O’Reilly的产品都反映了公司不可动摇的理念——信息是激发创新的力量。
业界评论
“O’Reilly Radar博客有口皆碑。”
——Wired
“O’Reilly凭借一系列(真希望当初我也想到了)非凡想法建立了数百万美元的业务。”
——Business 2.0
“O’Reilly Conference是聚集关键思想领袖的绝对典范。”
——CRN
“一本 O’Reilly的书就代表一个有用、有前途、需要学习的主题。”
——Irish Times
“Tim是位特立独行的商人,他不光放眼于最长远、最广阔的视野并且切实地按照 Yogi Berra的建议去做了:‘如果你在路上遇到岔路口,走小路(岔路)。’回顾过去 Tim似乎每一次都选择了小路,而且有几次都是一闪即逝的机会,尽管大路也不错。”
——Linux Journal
译者序
超越形态
如果你是一名设计师,对设计定义仍然是设计一张海报、一个UI或者一只杯子,那你一定要看这本书,它会改变你现在的看法,它会告诉你:
设计是什么?
设计的未来是怎样的?
你需要如何应对未来?
五年前我第一次进入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大门,拿到了一个学院的布袋。布袋上写着:
Design is_______
设计究竟是什么?许多设计师仍然停留在以介质命名的设计上,比如说平面设计、工业设计、UI设计等。而抛开这些介质,设计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开放的、值得探索的话题。
刚接到这本书原稿的时候,我刚刚离开微软,坐在五道口的桥咖啡里为我的智能手表创业项目发愁,而截稿的时候我已经放弃了智能手表项目开始了生活方式电商“女神进化论”的征程,并小有发展,顺利拿到了第一轮融资。
看似方向发生了重大的跳跃,但实际上仅是介质发生的变化。无论智能硬件还是媒体电商,其本质和设计方法论是不变的,都是去探究用户的根本需求,使用当前最佳工具来使之得以最佳实现,只是介质、工具和手段有所不同。
放在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小到写一篇文章、制作一份简历,大到管理一个公司、制定一个社会制度,都可以放在设计思维的框架下,万变不离其宗。
设计的未来必将是超越形态和介质的存在,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思维。
关于译者
除我以外,本书的其他几位译者基本都是各大互联网公司的资深设计师,他们是:
许格格,前微软资深色彩材质设计师,毕业于新南威尔士大学艺术学院。
柴博茹,Frog Design商务拓展,毕业于上海政法学院。
谢雪婷,百度高级交互设计师,百度地图主设计师,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刘雨,百度高级交互设计师,百度图片主设计师,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
李卿怡,用户体验设计师,毕业于美国设计名校ACCD(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刘亚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讲师,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胡倩颖,阿里巴巴交互设计师,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谭皓丹,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人机交互专业博士在读。
李歌翼,工业设计师,曾任职于诺基亚、联想、微软等企业,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刘夏,百度用户体验部实习生,浙江大学软件学院研二学生。
谢彬欢,前知乎主设计师,现如戏设计总监,毕业于复旦大学及香港理工大学。
周安博,交互设计师,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赵韵,独立平面与UI设计师,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
许世杰,网易高级交互设计师,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感谢以上译者在百忙之中能够参与此书的翻译,还要感谢本书编辑张春雨,他在我经常拖欠稿件的时候依然给予温柔的鼓励。
寺主人
2015年11月4日
于北京三里屯
前言
请系好安全带,设计同行和创新迷们!正如谚语里所说,我们就像孩子走进了糖果店,在诱惑之下窥视新兴技术相关的爆炸性故事之间的灰色地带,这些事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改变这个世界。在品读这几页给出的整个剖面之前,请抵制贪婪阅读任何一个故事的诱惑。或许有一个更好的比喻——尤其在欣赏了为新兴技术设计包含的所有可能性之后——你会觉得自己像沙箱中的孩子;一个填满了新生技术的沙箱,吸引像我们这样的设计同行和创新迷们一起玩耍,以释放邻近的潜在可能性。要用新的方式组合和重组新兴技术,来改变我们、解决我们在21世纪面对的重要社会挑战的方法。你知道我在谈论什么:细微的体制难题,比如教育、医疗保健、能源和政府。Jon Follett创建了一个非常完美的沙箱,启发你,让你思考,最重要的是,它可以使你付诸行动,帮助设计一个更好的未来。
“新兴的”是一个美好而积极的词汇。这本书里试图吸引你的故事就是与新兴技术相关的。这些故事有关于成型阶段的性能,此时他们具有最强的可塑性且能提供最大的可能性边界。新兴技术是社会未来的干细胞。如此多的生物研究都专注于干细胞是有原因的。干细胞是未分化的,它们有分化成为大多数其他种类细胞的潜力。人类再生医学的希望存在于干细胞研究和应用。我一直为蝾螈着迷,具有最高再生能力的动物。当一个蝾螈失去或伤到了身体的一部分,干细胞会奔赴身体这部分帮助它的再生,这太神奇了。这本书所阐述的新兴技术是未分化的,它们有无限的再生潜力,可以释放惊人的价值。我们生活在一个魔法时代,技术已经不再是限制我们解决所面临巨大社会挑战的一个因子。是时候由我们人类自己来释放我们内在的“蝾螈”了!
为新兴技术设计真正的超能力在于它使我们连接跨越不同新兴技术的点。Stuart Kaufman首先阐释了什么可以成为相邻的可能性这一尚未挖掘的潜力。大部分的创新并不是有关发明新技术,而是用新的方式重组已有的部分,来解决问题或创造价值。我们创新所需的一切都在我们的沙箱里,并且可以在我们的行业、学科和技术仓库之间的边界被找到。创新是关于探索相邻的可能性的一切。作者Stephen Johnson说得好:“创意就是拼合的工作。几乎不可避免地,创意都是其他创意的连结。我们提取偶然发现的创意,然后把它们拼装在一起塑成新的形状。相邻的可能性是一种未来的影子,悬停在当前状态的边缘,它是一张地图,包含当下如何改造自身的所有方式。”[1]
本书中阐述的新兴技术最重要的应用还未曾被设想过。设计师们在帮助我们释放临近的可能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设计帮助我们专注于输出而不仅仅是输入。发明是伟大的,但是创新是创造价值的一种更好的方法。当一个“创新”解决了问题而且确实在这个真实的世界创造了价值,才能称之为“创新”。很多时候我们把“发明”和“创新”混为一谈,但它们是不同的。对于让这些新兴技术离开实验室,走下白板,进入真实的世界,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设计师们来说,是时候停止提出“设计思维和流程是重要的”这一论点了。我们约定设计是重要的。对于设计师们来说,是时候创造条件和工具了,这将使得每个人都可以进行设计。是时候把设计对话带入一个新的、可操作的地方了。欢迎来到邻近可能性的沙箱。带上你的桶和铲子,让我们一起设计一个更好的未来。
——Saul Kaplan
商业创新工场创始人兼首席推动者
[1]《玩客(又译作“厅客”)的才华》,《华尔街日报》2010年9月25日。
序言
我们为什么写这本书
在这本文集里,我们将会带你探索设计师、工程师、研究人员和科学家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工作,探讨他们在体验设计中的应对方法。本书跨越了技术的领域,从机器人到环境连接,从3D打印到合成生物学,从基因组学再到可穿戴设备。它既不特定在某个领域,也不包罗万象,但它是少有的将来之不易的经验和愿景囊括其中的文集。它探索用户体验的新领域,深入挖掘这个学科的原始脉络。
想想吧,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到后期,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还没有关于设计如何参与其中的行业共识。而今天,我们却有了一整套互联网的设计规范来迎合各个不同的岗位,从交互设计师到可用性专家,从视觉设计师到前端工程师。道路是平坦的,前途是光明的。
如果你觉得本书像是一堆不同领域想法的大杂烩,那就对了,这是我们故意为之的。因为作为设计师,我们必须和其他领域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从我们从未接触过的领域中汲取灵感,打破各领域之间的边界,去创造新的、人性化的作品。新形态的设计定将会从这种多学科共同酝酿中萌芽成长。
谁适合读这本书
哲学家和作家以赛亚·伯林在他的作品《刺猬和狐狸》中,将擅长在多元的环境中生存、着眼于不同事物并用不同方式去解决各种问题的人称为“狐狸”,而将那些想要专注于一件事,寻求有序专业化的人称为“刺猬”。
如果你是一个用户体验设计师或工程师,对多学科实践感兴趣,视野是灵活的,能够接受复杂和特异的想法,永远不会完全满意而止步于现状,那么这本书就是给你的。我们希望,你能够利用这本书,一方面可为超越屏幕以外更大世界的交互和用户体验设计带来灵感,另一方面也可作为一个解决一系列特殊问题方法的基础资源。
这本书是如何组织的
阅读本书有多种途径。最直接的阅读路径提供了技术和视角的多样性,但也会在不同话题间快速跳转,这适合一部分读者,但当然不适合所有人。如果你属于前者,下面的章节和摘要列表会给你提供广泛和有趣的阅读主题让你去探索;如果你属于后者,更倾向于把你的阅读重点放在某个特定的技术领域,那么我们在本部分下一节中重新组织各章节的摘要,这样你就可以设计自己独特的阅读路径了。
以下就是你将在本书中读到的大咖们:
● Jonathan Follett,在 第1章“为新兴技术而设计”中,介绍了颠覆性设计和设计师贴近新兴技术的方法。
● Brook Kennedy,在第2章“智能材料:设计材料行为”中,介绍了能够让实体产品和环境表现出新的行为和交互的未来材料。
● Gershom Kutliroff和Yaron Yanai,在第3章“掌控手势交互设计”中,探讨了有关手势识别以及如何解决让设备明白和判断我们及其他人的动作指令的一系列棘手问题。
● Michal Levin,在第4章“外观与功能:为可穿戴技术而设计”中,探讨了可穿戴设备的用户体验,以及在多设备生态中如何开发设备间交互的创新潜能。
● Stephen P.Anderson,在第5章“物化思考与学习”中,阐述了关于实体界面和拥有数字化属性的物品对提高学习能力的帮助。
● Jeff Faneuff,在第6章“为协作型机器人而设计”中,深入地讨论了当机器人开始与人类并肩共事时,其设计中的互动、情感、文化与科技框架。
● Hunter Whitney,在第7章“设计呈现出新的维度:为神经科学、宇宙学提供可视化方法”中,阐述了可视化如何帮助我们了解那些规模无法想象的事物,例如神经科学和宇宙学。
● Andy Goodman,在第8章“嵌入设备:可穿戴技术的下一次革命”中,通过回顾历史上的身体修补术以及展望未来的精神和感官修复术,向我们展示了嵌入技术的迷人之处,提升了我们在嵌入技术方面对于周遭世界的认知。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