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互联网+ > 电子商务 > 互联网商务模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互联网商务模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互联网商务模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互联网商务模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胡广伟著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8-01

书籍编号:30461941

ISBN:978730519188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90525

版次:1

所属分类:互联网+-电子商务

全书内容:

互联网商务模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自序


关于本书,我想讲个故事。


2006年,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如火如荼,似火的暑假是我在南京大学担任教职的开始。当时,系(当时为信息管理系)里安排了一个暑期小学期的项目,是给选课的本科生讲一些新的信息技术应用进展。当然,我就把硕士、博士读书期间研究方向上的收获做了梳理和总结,给同学们讲了电子政务上的最新进展。同时,也开始筹备即将到来的新学期课程。我的感受是淘宝网发展很快,大街上的公交车身都是淘宝网的广告,eBay、易趣的市场份额受到很大挤压;当当网上购买图书可以货到付款,服装、食品、化妆品等由于质地、运输、保鲜等原因是否适合电子商务争议还很多,支付保障也可能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等等。


直觉告诉我,电子商务的发展已是一股难以抵挡的大潮,而且在公共领域的应用,如政府网上采购、电子招标等也日益被看好,有利于提升政府商务活动的公开透明度。从博士研究期间对电子政务发展与应用模式的思考来看,政府业务的电子化与商务活动的电子化应该有异曲同工之处。那么,这个“同”是什么?是否具有规律性?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吗?是否具有学理上的体系,并可以作为知识体系来讲授?


由于系里正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希望新入职的教师能开设新的课程。但恰逢有位教授出国访学,《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两门课程暂由我代上,开新课的事情就暂时搁置下来。一学年下来,通过讲授电子商务的课程,加上在电子政务研究工作方面的深入,对基于互联网(Internet)的业务活动有了更多的认识。毕竟一个学年结束还需要开设新课,能否与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共同思考、讨论互联网平台上各类业务发展应用的问题呢?这与电子商务等课程一脉相承,又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在Google(当时还不叫谷歌)搜索“互联网业务”,“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es”出现在屏幕上。由于之前的课题组对B2B、B2C、C2C等电子商务模式有研究,我对商务模式也了解一二。又看到关于2000—2001年互联网泡沫的破裂主要是由于商务模式的同质化过于严重所致,加上当时自己的感受,不禁自问:难道商务模式(Business Model)具有如此威力(破坏力)?今天淘宝网的成功也是商务模式的成功吗?当时没有找到中文版,的确也没有中文版,就想买原著看。于是跑了当时位于南京湖南路的外文书店(不知道现在是否还在)、图书发行大厦、新街口新华书店(南京最大的书店),都没有销售!当当网也没有,Amazon(最早的网上书店)还没有收购卓越,所以没有国内业务。联系国外的朋友,原版图书非常昂贵!试试淘宝网吧,Great!还真找到一家店,销售原版二手书,且仅有1本!欣喜之余赶紧下单买下。图书在贝索斯创立Amazon时被认为是最适合网上销售的商品,果真不负众望,收到后感觉不错,淘宝网不错,电子商务不错!到底商务模式是何方神物?一口气读完。


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es的结构并不复杂,内容也不难懂,介绍了互联网商务模式的分析框架、IT和价值网、互联网的特性、互联网商务模式的组成部分、动力机制、分类方法、价值结构、评价方法、环境和案例等,体系脉络比较清晰,完全可以支撑一门课程。它突破了电子商务的范畴,拓展到整个互联网平台的视角,对培养电子商务管理人才、实操人才,尤其是创新创业人才应该具有很大价值。2007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它的译本——《电子商务教程与案例》。可见,教育界也认可了!


于是2007年我决定开设《互联网商务模式》的专业课,向信息管理专业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讲授,随后面向全校开放,还在南京大学“三三制”改革中开设了创业指导课。备课的过程中体会到商务模式对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互联网公益等的重要性,综合了头脑风暴、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商业计划实践等方法,逐渐发现要讨论清楚《互联网商务模式》的知识体系,需要补充大量的内容。特别是,互联网商务模式是不断变化的,受宏微观环境的影响,受技术发展的影响,受用户习惯的影响,受国情民风的影响,不单一般意义上的淘宝网、当当网、亚马逊网等电子商务的标杆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门户网站、社交平台、游戏平台、点评平台、众筹平台等也相继出现,丰富了互联网商务的内涵与知识体系。


经历了近五年“讲授—更新—讲授”的往复循环,2010年萌生了编写一部带有更多新内容和更丰富场景教材的想法。时至今日,从开始讲授到编写完成,已历经10年,互联网平台上的商务类型已经大大扩展,由单纯的电子商务拓展而来的社交媒体、共享经济、共创经济等,每种经济模式的背后都是商务模式的创新或者互联网特性的增殖。特别是,随着我国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乃至“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的发布,意味着更新商务模式的孕育,也意味着对商务模式进行研究、思考、变革、构建的重要性。在这种波澜壮阔的发展大潮中,尤其希望能尽快推出一部专业的著作,以达到共同探讨、思考、推进互联网商务健康发展的目的。


简单而言,商务模式是一组营利逻辑的组合,互联网商务模式就是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开展商务活动而达到营利目的的一组逻辑的组合。当然,表现在企业、政府、社会组织(比如NGO)以及个人不同主体之间业务活动收益的衡量指标可能有所区别。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均需考虑,政府、社会组织的业务模式,企业参与的商务模式,以及政府、企业等之间的混合模式都会为社会的价值创造做出贡献,也都在本书讨论的范畴。


本书共有十一章。第一章有关互联网商务(业务)的概念,涵盖营利组织、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三类主体有关的互联网商务类型,也阐述了互联网商务的发展脉络;第二章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构建了互联网商务模式的分析框架,用系统、全局的思想阐述了互联网商务模式在战略管理中的位置;第三章为互联网商务模式的主体,系统讨论了互联网商务模式的组成部分以及不同视角的分类方法;第四章为“互联网+”环境下的商务模式,主要有16种,并择重点给出了案例;第五章阐述了互联网商务模式的动态性特征以及有哪些类型的技术模型在推动它的变革,被热炒的“破坏性创新”模型位列其中;第六章为价值结构,从更为系统的视角看待互联网商务的价值创造逻辑;第七章为评价方法,告诉我们如何比较和评价一个商务模式;第八章有关互联网创业,涉及投融资的相关知识;第九章提供了集中环境分析方法,特别是产业环境分析中常用的Porter教授的“五力模型”、宏观环境分析的“PEST”模型等;第十章有关管理,重点是从战略管理的视角讨论管理者的角色定位;最后是案例,精挑细选了9个互联网商务模式的经典案例,以供思考、讨论。


本书历经多年,材料亦是精挑细选,凝结了很多人的汗水与付出。感谢温倩宇、杨金龙、罗雨宁、白玥、杨安琪、阮振秋、孔嫒嫒、张佚凡、陈雨儿、司文峰、刘柳、李妍、徐蕾、沈晶、徐铭等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编撰期间的辛勤工作!在历时两年多的材料整理,选材、编写、校改过程中的认真工作!感谢南京大学出版社施敏、卢文婷两位老师的辛勤编校!感谢我的家人,在编写期间给予的支持与理解!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电子政务服务价值共创机制及实现模式实证研究”(编号:71573117)、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政务大数据资源开发技术与实证方法研究”(编号:2015-XXRJ-001)、南京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项目以及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资助。也感谢近10年的教学工作中给出建设性意见的专家、学者、学生等,让我得以不断思索、不断完善!


互联网商务模式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本书的编写,是对近30年来本领域知识的一个系统梳理,可能被未来所证实或证伪,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谨志于南京大学仙林校区


2017年7月

第1章 互联网商务


1.1 社会中的组织


1.1.1 社会组织


在社会的演进过程中,功能性的群体逐渐演化成正规的组织(Organization),一些社会群体的正式化,也促进了组织的形成。20世纪初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最早把组织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加以界定,并做出系统研究,被后人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等。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组织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组织不仅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基本单元,而且可以说是社会的基础。


1.1.2 营利组织


营利组织(Profit Organization),顾名思义,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就中国而言,指经工商行政管理机构核准登记注册的以营利为目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如企业、公司及其他各种经营性事业单位。


具体阐述“营利性组织”的含义,首先有必要区分几个概念,即“营利”与“赢利”、“盈利”的区别。从现代汉语的基本含义上,我们知道“赢”意为“赚”,相对于“赔”,从而,“赢利”指赚得利润(用作动词),或者指利润(用作名词)。“盈”,意为充满、多余,“盈利”即指利润,或者较多的利润。而“营”的意思是谋求,“营利”相应地是指以利润为目的。因而,“营利性”的含义,并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一定有利润,而是一个用以界定组织性质的词汇,它指这种组织的经营、运作目的是获取利润。


1.1.3 政府组织


政府(Government)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指行使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包括国家的立法、司法与行政机关,其中立法机关负责制定法律,行政机关负责执行法律,司法机关负责运用法律审判案件。狭义的政府仅仅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执掌行政权力、执行行政职能、推行政务、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机关体系,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政府作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阶段性、系统性、服务性、法制性的特点。本书所涉及的均为广义上政府的概念。


1.1.4 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是指那些具有为公众服务的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所得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组织自身具有合法的免税资格并可为捐赠人减免税的组织。


非营利组织一词源于美国的国家税收法,因其涉及的范围广泛,包含的组织团体种类繁多,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称谓也五花八门。除了非营利组织之外,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NGO)、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独立部门(Independent Sector)、慈善组织(Chariable Sector)、志愿组织(Voluntary Sector)、免税组织(Tax-exempt Sector)、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邻里组织(Neighborhood Organization)、社区组织(Community Organization)等称谓同时并用。


作为一种组织形态,非营利组织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就已经存在,但作为一种在20世纪后半期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政治现象,这类组织的界定并不完全确定,不同国家的用法也有所不同。目前,国际上广为接受的是美国研究非营利组织的专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莱斯特·萨拉蒙(Lester M.Salamon)教授在他的非营利组织国际比较研究项目中的界定。萨拉蒙指出,非营利组织有六个最关键的特征:(1)组织性(正规性),即有一定的组织机构,是根据国家法律注册的独立法人;(2)民间性,即非营利组织在组织机构上独立于政府,既不是政府机构的一部分,也不是由政府官员来主导;(3)非营利性,即不是为其拥有者积累利润,非营利组织可以盈利,但所得利润必须用于组织使命所规定的工作,而不能在组织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中进行分配;(4)自治性,非营利组织有不受外部控制的内部管理程序,自己管理自己的活动;(5)志愿性,在组织的活动和管理中都有相当程度的志愿参与,特别是形成有志愿者组成的董事会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