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侠五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七侠五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清)石玉昆,俞樾编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1-01
书籍编号:30452064
ISBN:978755400800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18849
版次:1
所属分类:中外名著-中国名著
版权信息
书名:七侠五义
作者:(清)石玉昆
ISBN:9787554008003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出版说明
清道光咸丰年间,评书艺人石玉昆说唱《包公案》,名重北京曲坛。后此说唱文字经人记录,去其韵语,题名为“龙图耳录”。同治、光绪间,问竹主人(真实姓名不详)、入迷道人(有人考证为文琳)先后对《龙图耳录》加以修订,于光绪五年(1879)印行,题名为“忠烈侠义传”,扉页镌“三侠五义”。
《七侠五义》一百二十回,是清代学者俞樾对《三侠五义》做的修订本。俞樾因喜《三侠五义》“事迹新奇,笔意酣恣”,遂于光绪十五年(1889)对之进行修订,重写了他认为“狸猫换太子”“殊涉不经”的第一回;又以书中三侠——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双侠(丁氏兄弟)实为四人,与“三侠”之命名殊不相符,且认为艾虎、智化、沈仲元亦足称侠,于是将此三人与前四侠并列而称七侠,改书名为“七侠五义”。此外,俞樾对《三侠五义》的字句文辞等也做了部分正讹或增删。此前通行的《三侠五义》版本,无论是写作还是刻版均稍显粗糙,存在较多字词方面的错误,细节描述上的失误或不精细处亦时或有之,因此俞樾在修订中对这类错误进行了修正。字词方面的修改如:“包公见赵大一死”,改为“已死”(第五回);“在白家堡祖房三间居住”,改“祖”为“租”(第十回。按:韩氏母子租人房屋居住,非祖房)。细节描述上的修改如:“不要管他,我也跟进去瞧瞧。(那个要饭的有良心呢?非偷即摸,若有良心,也不要饭了。)”(第十回)“临行又将自己得用的一个小厮名唤李才,留下服侍包公,与包兴同为内厮心腹。”(第七回)嗣后,这两种本子并行于世。
由石玉昆开创,经问竹主人、入迷道人和学者俞樾的修订,这部小说在叙述上保留了评话的特点,在文字上则更加规范、洁净了。正如鲁迅所评论的,这部小说“绘声状物,甚有平话习气”,而且也存在随意捏合的情节,存在部分不合理合情的细节,但描绘人物性格鲜明,特征明显,“写草莽豪杰,辄奕有神,间或亲以世态,杂以诙谐,亦每令莽夫生色”(《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七篇)。因此,这部小说一经问世即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此次出版,以光绪十六年(1890)上海广百宋斋石印本为底本,在文字处理上,尽可能遵照原版,对个别现在已弃用的异体字做了修改。由于评话的特征,所以文中存在许多方言俚语,部分较难意会,编者对这部分做了简洁注释,方便读者理解。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方家不吝指正。
重编七侠五义传序
往年,潘郑盦尚书奉讳家居,与余吴下寓庐相距甚近,时相过从。偶与言及今人学问,远不如昔,无论所作诗文,即院本、传奇、平话、小说,凡出于近时者,皆不如乾嘉以前所出者远甚。尚书云有《三侠五义》一书,虽近时所出,而颇可观。余携归阅之,笑曰:“此《龙图公案》耳,何足辱郑盫之一盼乎?”及阅至终篇,见其事迹新奇,笔意酣恣,描写既细入豪芒,点染又曲中筋节。正如柳麻子说《武松打店》,初到店内无人,蓦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甏皆瓮瓮有声。闲中着色,精神百倍。如此笔墨,方许作平话小说,如此平话小说,方算得天地间另是一种笔墨。乃叹郑盫尚书欣赏之不虚也。惟其第一回叙述狸猫换太子事,殊涉不经,白家老妪之谈,未足入黄车使者之录。余因为别撰第一回,援据史传订正俗说,改头换面,耳目一新。又其书每回题“侠义传卷几”,而首叶大书“三侠五义”四字,遂共呼此书为“三侠五义”,余不知所谓三侠者何人?书中所载南侠、北侠、丁氏双侠、小侠艾虎,则已得五侠矣。而黑妖狐智化者,小侠之师也;小诸葛沈仲元者,第一百回中盛称其从游戏中生出侠义来,然则此两人非侠而何?即将柳青、陆彬、鲁英等概置不数,而已得七侠矣。因改题“七侠五义”,以副其实。至颜昚敏为后半部书中之主,而以“昚敏”二字为名,殊不可解。此人在后半部竟是包孝肃替人,非如牛驴子、苦头儿、曲先生、米先生诸人,呼牛呼马无关轻重也。余疑“昚敏”二字,乃“昚敏”之讹。“昚”为古文“慎”字,以“昚敏”为名,取“慎言敏行”之义。箫管中郎衣冠优孟,本无依据,何惮更张?奋笔便改,不必如圣叹之改《水浒传》,处处托之古本也。惟其中方言俚字,连篇累牍,颇多疑误,无可考正,则姑听之,读者自能意会耳。
光绪己丑七月既望曲园居士俞樾书
第一回 据正史翻《龙图公案》 借包公领侠义全书
累朝事迹总如新,唐宋元明阅历身。
青史古人多故友,传中事实半非真。
这首诗,乃曲园先生《小蓬莱谣》二百首中之一首。托言有一得道不死之士,阅历唐、宋、元、明四朝,当时名公巨卿,一半是他的朋友。及至沧桑变换,史策流传,看他传中所载事实,与当日所见所闻往往参差不合。照此看来,一部二十四史,竟无一部可信之史。又况稗官小说,委巷传闻,从古以来,尧幽囚,舜野死,太甲杀伊尹,黎山女为天子,诸如此类,三代以前已是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臣寿《周纪》七篇,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其中怪怪奇奇何所不有?惜其书不传耳。至于后世,梨园子弟扮演登场,商女盲词沿街弹唱,海市蜃楼不可究诘。汉朝一个蔡伯喈,被人凭空捏造出牛相府招亲、赵五娘寻夫种种奇文,至今倒弄得妇竖皆知。陆放翁诗云:“身后是非谁管得,沿村听唱蔡中郎。”正谓此也。
到了宋朝,又有个包龙图,至今日也是妇竖知名,有《龙图公案》一书,衍说其事。说得包公昼治阳间,夜治阴间,竟是一个活阎罗。谨按《宋史》第三百十六卷,有《包公本传》。包公名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老,辞不就。亲亡,庐墓终丧。久之,赴调,知天长县,徙知端州,迁殿中丞,拜监察御史,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徙陕西,又徙湖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徙知瀛洲。以丧子乞便郡,知扬州,徙庐州,又知池州,徙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又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拜枢密副使,迁礼部侍郎。以疾卒,年六十四。包公一生,宦迹如此。因曾除天章阁待制,故在当时称之曰“包待制”;以曾除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世称之曰“包龙图”。以曾权知开封府,故至今开封府中犹相传有包公遗迹,其中包公扬历,中外不止一处。其权知开封府,亦不甚久。后世说他在开封府任内,有多少奇异之事。至于他始而知天长县,终而知江宁府,全不说起,倒像他终身只做开封府尹者,由不考《本传》之故。
《本传》称,包公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此言其正色立朝,非谓其装神装鬼也。后世以包公为活阎罗,即以此讹传。《传》又称:包公恶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则知包公居官,并非专尚严明。惟知天长县时,有人来告:家中所蓄之牛,被人割去舌头。包公道:“既割去舌头,牛不能活。汝竟杀牛而卖其肉,亦可得钱。”其人遵命而去。未几,又有人来告:某人私宰耕牛。包公道:“你为甚么割他的牛舌,如今又来告他杀牛?”这人被包公一口道破,惊惶无措,叩头服罪。此事见于正史《本传》。即此一事,可见包公之善于断狱。《龙图公案》一书,即从此敷衍出来。
至元人百种曲中,有包公断立太后一事。此事子虚乌有,而亦非无因。考之《宋史》:李宸妃杭州人,初入宫,为章献太后侍儿。真宗以为司寝,遂生仁宗,章献太后以为己子。及仁宗即位,宸妃默然退处先朝嫔妃之中,仁宗竟不知为宸妃之子。直至章献太后崩,燕王始为仁宗言之。其时宸妃已薨逝多年,仁宗号恸,追尊为皇太后。李宸妃事只是如此,何尝有狸猫换太子之事!但以宸妃生前为章献所压,当时本有死于非命之疑,故后人从而造此一重公案。据宋人王铚所作《默记》载包公一事,正与相反。那《默记》中称:当时有王氏女,到官自言曾经得幸于神宗皇帝,生下一子,名曰冷青。有旧日宫中绣抱肚一个可以为证。包公细审,全然诬罔,因将他母子二人论死。此事与李宸妃不相干,与元曲中断立太后事正相反。
后人有诗叹曰:
史策流传已不真,稗官小说更翻新。
柳麻子与季麻子,嚼烂古今多少人。
列公,为何今日将包公事实表白一番?只因这部侠义传,本名《龙图公案》,正以包公为书中之主,而叙包公事,又以审狸猫换子一事为最大一案。
据说宋真宗皇帝宫中有刘、李二妃,同时怀孕。适逢中秋佳节,天子与二妃在御园赏月。饮到半酣,天子十分高兴,因说:“汝二人皆有孕,朕心喜悦。偏偏昨日司天监奏天狗星犯御座,于储君不利。朕今赐汝二人玉玺龙袱各一个,镇压天狗。再有金丸一对,内藏九曲明珠一颗,系无价之宝,如今赐汝二人每人一枚。”说着,将金丸解下,命太监陈林拿到尚宝监携刻刘、李二妃宫名。不多时,陈林到御前复命,呈上金丸。天子看时,一个刻着“玉宸宫李妃”,一个刻着“金华宫刘妃”,甚是精巧,即赏与二妃。二妃跪领叩头谢恩。天子又笑道:“二妃中有生太子者,即立为皇后。”天子酒后一言,那知刘妃就生了不良之心。回宫与总管都堂郭槐暗暗设计,要谋死李妃。旁边有一宫人名唤寇珠,虽是刘妃名下宫人,却为人正直,素怀忠义。知道此事,好生不乐,从此各处留神窥探。一日,真宗在玉宸官与李妃闲话,想起明日乃南清宫八千岁生辰,便命首领陈林往御园办理果品,与八千岁祝寿。陈林去后,李妃一时腹痛难禁。天子知要分娩,即起驾出宫,急召刘妃前来照料。刘妃一面遵旨前来,一面分付郭槐与守喜婆尤氏照先前所定计策行事。郭槐与尤氏捧着一个大盒到玉宸宫来,众人只道盒中是产中应备食物,那知正是他们所定奸计,盒中是只剥皮的死狸猫。及至李妃临盆分娩,刘妃、郭槐、尤氏趁忙乱中将狸猫换去太子,把太子用龙袱包好,装入藤篮,命寇珠抛弃在金水桥下。寇珠到水边,好生不忍,拚与太子同死河中。却好那陈林奉旨到御园办理果品,手捧金丝砌就龙盒,迎面走来。寇珠喜道:“此人来了,太子有救矣!”乃将此事告知。二人商量,仍将太子用龙袱包裹,装入盒内。陈林捧了,竟到八千岁府中,见了八千岁与狄娘娘,哭诉其事。八千岁与狄娘娘大惊,且将太子暂留南清宫抚养,再做道理。当时刘妃将李妃产生妖孽奏闻,有旨将李妃贬入冷宫。幸得冷宫总管秦凤为人极好,又有小太监余忠作事豪侠,往往为他人之事奋不顾身,更有奇异之处,他的面目与李妃有七八分相像。李妃在冷宫得他两人照应,暂且相安。及至刘妃十月满足,生下太子,即立为皇后。那知太子到六岁上一病身亡。真宗郁郁不乐,八千岁入宫劝慰。天子问:“弟有几子?”八千岁一一奏对,并言第三子亦年六岁,与太子同年。天子立刻召见。须知此子即是李妃所生之太子,父子相见,天心感动,自难分舍,便命留养在宫中。后来真宗宾天,此子嗣位,便是仁宗皇帝。这是后话。当日刘后见了此子,初时也不在意,后来转辗生疑,即召寇珠勘问。寇珠那肯说出真情,一任非刑拷打,触阶而死。刘后又想李妃尚在,总是祸根,便诬奏其在冷宫诅咒,奉旨赐死。秦凤得信,慌忙报与李妃。余忠便慨然道:“奴婢情愿代死。”当时不由李妃作主,移至下房。余忠即解发挽个髻儿,穿了李氏衣服,卧在床上。须臾圣旨到来,派孟彩嫔验看,秦凤请至偏殿暂坐。须臾,报李妃已死。孟彩嫔到床前约略一看,那辨真伪,便复旨去了。那余忠尸首照例埋葬,自不必说。李妃充作余忠,报了重病,立命移出。秦凤将他送至陈州家内去了。后来秦凤因与郭槐不对,亦为其所害而死。
这一段事便是“狸猫换太子”的缘由,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惟八大王则实有其人,大王名元俨,太宗皇帝之子,真宗皇帝之弟。宋人王辟之所作《渑池燕谈录》,称庆历中,皇叔燕王元俨薨,仁宗追悼尤深,特赠“天策上将军”。王性严毅,威望著于天下,士民识与不识,呼之以八大王。又沈淑所著《谐史》云,富郑公上《河北守御十二策》曰:燕王威望著于北边,燕蓟小儿每遇夜啼,其家必惊之曰:“八大王来也!”八大王威名如此,宜小说中每称道勿衰。然所谓狄娘娘者,又无可考。世传狄青见姑娘,与秦叔宝见姑娘同一荒唐。今侠义传中既无狄青事,则亦不必与辨矣。
此书本为“七侠五义”诸人写真,而以包公为七侠五义之主,立言颇为得体。今据正史,将包公一生宦迹表明,又照原书叙明狸猫换子缘由,以后便径接原书,不再删改,正是“小说原无青史笔,闲谈聊慰白头人”。未知包公如何出场,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回 奎星兆梦忠良降生 雷部宣威狐狸避难
话说江南庐州府合肥县包家村有一包员外,名怀,家资巨富,天性好善,人人称他为“包善人”,又称他“包百万”。院君周氏生有二子,长名包山,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