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京范儿:北平怀旧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大家京范儿:北平怀旧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从明堂朝会到巷议街谈,听齐如山八卦老北京。
作者:齐如山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3-21
书籍编号:30449468
ISBN:978720012880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6514
版次:1
所属分类:文学-散文随笔
版权信息
书名:大家京范儿:北平怀旧
作者:齐如山
ISBN:9787200128802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北平
前言
友人嘱写写北平的情形,按北平建都七八百年,各省人都有,是人人知道的,不必介绍,不过自民国十七年政府迁到南京之后,往北平的人渐渐减少,于是真知道北平的人当然也就日见其少。照这样说是应该写写的,不过未写之前须先声明一句,这里并非考古,若想考古则有金、元、明等朝的正史及各种志书在,里边记载得都很详细,不必我再饶舌。现在只把我几十年来耳所闻、目所见的实在情形来谈谈,不过谈起来话也很长,若想详细地写写,则非几十万字乃至百万字才成。倘写那许多的字数,则不但非此文所能允许,且恐读者因嫌太长,根本就不愿看了,所以只能简单着写写。但简单只管简单,可以说都是紧要的事情,而且都是史书志书中不载的事情,如此则于读者方能感兴趣或者有益。若大量地把史书志书抄来,则大家自可看原书,何必看抄的这个呢?是不但于读者无益,而且令识者齿冷。还有一层,我手下一本书也没有,又从何处抄起呢?
提起北平来,确是一个使人留恋不忘的大城,吾国人无论南方人、北方人,凡在北平居住过的,都认为它是全国最好的一个城。就是各国人之到过北平者,对于它也都是刻不去怀的思念。我在瑞士国看到一位瑞士的小姑娘,才十七岁,在北平住过十年,她回到本国之后,时时念及北平,后来渐渐忘却,但有人一提“北平”她就要哭。又有一位美国人,已六十余岁,他说世界上最好的地方莫过于北平。我问他,北平什么事情最好?他说都好,有一件事情,我可以对您谈谈:“我前者回到美国,到了家乡,看到我的儿子孙子自然很高兴,一次小孙子淘气,我打了他脊背一下,我的儿媳妇登时不高兴,问我‘你有什么资格打我的孩子呢?’我听到这句话,我真是立刻就想回北平,永远不再回美国。在北平是什么都好,就只说家庭的情形,那真是人生的热情、家庭的温暖,永远是甜蜜的。爷爷、儿子、儿媳妇、孙子、孙女住在一起,每日工作回来,儿媳妇接大衣,给倒茶,问长问短,吃饭的时候给你盛饭,小孙子前来管爷爷要钱,买糖果吃,你就是没有钱,你也愿意给他,一家子熙熙融融,多有意思。最有意味的是小孙子偶尔淘气,妈妈说他,他不听,妈妈便说‘再不听话,爷爷就要打了’。听到这句话,心中不但高兴,而且舒服。这些情形在西洋各国一定没有,美国就更不必说了。美国家庭的情形仿佛永远和在法庭上一样,是讲法律的,父母到儿子媳妇家中就是客人,其实客人二字就等于路人,于是暗含着都讲合法,就像我不过摸了小孩子一下,他妈妈就问我,凭什么资格打她的孩子,这岂不是讲法律?这种风气离血统人情太远,所以永远愿居住北平。”他这一套话虽然是有感而言,但也确系实情。我对他说:“中国的礼教都是如此,各处皆然,不止北平。”他说固然如此,但其他的城池就不成,如台湾就差得很多。按北平这个城中,优良的风俗确是很多,第一是纯朴,虽然做了七八百年的都城,但浮华的风气总很少,不像上海,做码头不过百余年耳,其浮华叫嚣之风已令人不能忍受。北平则绝无机巧奸诈、斗心眼儿、坑陷人之事情。就是商家,也多是规规矩矩地做生意,绝没有投机倒把、买空卖空等情形。真可以说是融融和和,承平世界。总之要想写北平的情形,是可以写或该写的都太多,写不胜写,现在只把较有趣味的事情、大家不容易听到的事情写写,然而即此就已经够写的了。
北平的沿革
北平是古代《尚书·禹贡》冀州的地方,在颛顼时代名幽陵,帝尧时代名幽都,帝舜时代名幽州,夏、商都名冀州,周代也名幽州,春秋、战国时代为燕国,秦为上谷、渔阳二郡。汉代初为燕国,又分置涿郡,到了元凤初年,改燕国为广阳郡,本始初年,改为广阳国。三国魏改为燕郡,晋名燕国。以后苻坚、慕容垂、慕容儁曾在此地建都,后魏也为燕都。隋初废郡,仍名幽州,大业初年,改名涿郡。唐初又名幽州,天宝初年名范阳郡,唐末为刘仁恭据有,后唐也名幽州。石(敬瑭)晋初年,归于契丹,改名南京幽都府,又改为析津府。宋宣和初年,改为燕山府,金仍名析津府。废主亮改为中都大兴府,蒙古初为燕京路,至元初年,名大都。明代初年名北平府,永乐初年建北京,七年改为顺天府。
北平有险峻的关山,有流通的川泽,形势雄强,号为天府。周代的召公初封于此,享受国祚八百年,开辟千里的国境。汉代以后,幽燕都是国家的重镇,东汉光武借幽燕的兵力,恢复汉业。后来慕容儁窃据此地,便兼并河北。唐代中季,渔阳击鼓,藩镇叛乱,一直和唐代相终始。石晋以燕云十六州奉与契丹,跟着便有出帝之祸。宋代虽然有意恢复燕云,但是力量不够,靖康的耻辱又和石晋相像。自从契丹、女真,以及蒙古,前后建都燕京,而中原受其控制达数百年之久。金代梁襄曾说:“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皇,而俯视庭宇也。又,居庸、古北、松亭诸关,东西千里,险峻相连,近在京畿,据守尤易。”元代木华黎又说:“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驻跸之所,非燕不可。”
所以明成祖在燕都建藩,就凭借这一地理形势而统一全国。或者有人说:燕都,北方有边防要塞,南方和齐赵相通,固然成为用兵之地,但飞刍挽粟,非跋涉数千里之外不为功,似乎不是万全之计。元代虞集曾说:“京师之东,濒海数千里,北极辽海,南连青齐,萑苇之场也。海潮日至,淤为沃壤,宜用南人法筑堤,捍水为田,召富民耕之,三年而征其税,可以卫京师,可以防岛夷,可以省海运矣。”
后来脱脱做宰相,至正十二年,就用此一策略,立分司农司,西面从西山起,一直到南方的保定、河间,北面到檀、顺,东面到迁民镇,都设法开垦和屯兵,后来又停顿了。明代徐贞明说:“京东诸州邑,皆负山控海,负山则泉深而土泽,控海则潮淤而壤沃,自密云以东至蓟州永平之境,河泉流注,疏渠溉田,为力甚易。而丰润境内,濒海之田几二百里,与吴越沃区相埒,国家据上游以控六合,而远资东南数千里难继之饷,近弃可耕之田为汙莱沮泽,岂计之得者乎?”
现代的北平是辽、金、元以来的故都,《旧志》:“辽太宗耶律德光升幽州为南京,亦曰燕京,改筑都城,其地在今城西南,内为皇城。……金废主完颜亮改燕京为中都,命增广都城。……元至元初,谓之中都,四年,于旧城东北改筑都城,亦建皇城于其中。……明初改置北平布政使司。永乐初,建为北京。四年,营建宫殿,百度惟新。嘉靖二十三年,又筑重城包京城南面,转抱东西角楼。……四十二年,又增修各门瓮城,但后以时修治,所谓京邑翼翼,四方之极也。”
北平是我国故都中最近海而足以供吐故纳新的都会,它的铁道四通八达,平津间二三小时即到,虽不滨海而几等于滨海。大沽口冬天成为冻港,然另外有一秦皇岛的不冻港,也是北宁路所经过的所在。
国父实业计划,当以青河口和滦河口距离渤海深水线比较近,要在此两口间筑一个北方大港,如果实行,那么秦皇岛离北平更近了。
以上所说的是北平的历史沿革和地理形势。从前曾和友人谈到北平,我说:“北平实在太美了,中西合璧,贫富咸宜,各安所安、各乐所乐的社会环境,宫阙嵯峨、湖山明秀、园林整洁、寺观幽深的地理环境,有很多为别处找不到的特色。”友人的看法则又不同,当时他说:“你这些都是一种消闲享乐的看法,北平实在没有一点蓬勃的生机,而充满了深沉的暮气,笼罩着偌大的城池,在中国历史上不知埋葬了多少的青年志士。我看它只是葬送历代皇朝的坟墓,而不是创业垂统的源泉。雄丽的皇宫虽值得欣赏,而沦落的皇子王孙尤令人悲悯不已。煤山的柏树是缢死崇祯的工具,南海的瀛台是囚死光绪的监牢。历史上的很多悲剧都是从那里演出,残渣剩滓有何值得赞美和留恋呢?”友人这番说法不无愤激的成分,然而就中国地势而论,北平的重要是不能忽视的,它是控制东北数省以及热河、察哈尔、绥远等,对内对外军事交通的枢纽,是国防上的重镇。同时河北省境内,储有相当富厚的铁和煤,四邻各省,无论矿产和农产,都以北平为集散地,所以在经济方面,也是适宜于建设轻重工业的区域。因此我对于北平,不是重视它的陈旧、静止的历史,而是重视它重新创造的将来。
清帝的生活
世界上的人当然都以为做皇帝是最愉快的事情,尤其是前清这种政府,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然更是万事如意的人了。其实这话得分两面来谈:若是一个坏皇帝当然是任意而行,自古暴虐胡为的皇帝多得很,大家都知道,不必多谈,现在只说一说规矩的皇帝。清朝的皇帝说起来都不算坏,可以说除了西太后一人外,都比明朝皇帝稍好。好的皇帝一定要照国家的规定行事,固然不能完全按照规矩,但不能离开大格。现在把宫中的规矩大略谈一谈。
先说饮食。按照宫中的章程,所有席面、碗盘的件数都是按品级规定的。
皇帝的菜品是一百零八种。
皇太后的菜品也是一百零八种。
皇后是九十六样。
皇贵妃是六十四样。
以下妃、嫔、皇太子、皇子等都有准的数目。吃饭的时候都是各人吃各人的,不但各做各吃,连买菜的时候都是由御膳房买来,把肉菜等原料分给各宫,每日某人应分多少,如猪肉几斤、豆腐几块、鸡蛋多少个、白菜若干斤,等等,都有详细的规定,每日照单往各宫分送。按一家人吃饭都是各人吃各人的,这话乍听或者有人不相信,但是请想,宫中的规矩当然都是每人单住一宫,每人应有太监若干,宫女若干,都有规定。若人太多了,也实在不能住到一起。此宫到彼宫,远者有二三里之遥,近者连出门、进门、转弯,等等,也不在一里地之内,过几个院落,风风雨雨,也真难在一起吃饭;再者二人不能同住一宫,规定也相当严重,所以皇帝的儿子到了岁数,离开母亲,就得单住,更有老辈的妃嫔,比方在光绪年间,同治、咸丰,甚至道光的妃嫔都有存在的,这些人更不能住在一起,所以都得各住各吃。就说皇帝的一百零八样,不必说一个人吃不了,就是都端到桌上也非凉不可。但他们另有办法,吃饭前就都把菜做好,盛在黄砂碗内,摆在一大铁板上,碗上都有盖,盖上再放一大铁板,下边上边都有炭火,烤的碗中总扑哧扑哧冒泡,听到一声“传膳”——外边曰开饭,宫中曰传膳——则把大铁板掀至旁边,把所有的菜由砂碗中倒到细瓷碗内,因为人多,倒菜的倒菜,擦碗的擦碗,有几分钟就可把所有的菜端到桌上去,当然也有些样留以现炒之菜。按这种办法本算不错,但是口味不会太高妙的。这还不要紧,最不舒服的是只许一个人独吃,虽皇帝也是一样,不能再找别人。比方皇帝想找皇后或心爱的妃子来陪着他吃饭,那是很不容易的。不是不可以,而是相当费事,他得预先告知敬事房,敬事房者乃伺候皇帝的太监办公的处所,敬事房把此事登录簿记,然后传知皇后或妃嫔之敬事房(每宫都有敬事房),该敬事房禀知皇后或妃嫔,一切事情也得登记,皇后或妃嫔这才妆饰打扮,预备一切,到时候传知舆夫预备肩舆,才乘舆到皇帝宫中。进门先得叩头,侍膳入座前又得一叩首。这种礼节不但妃嫔见皇帝如此,就是皇帝陪皇太后吃饭也是如此,赏第一杯酒第一样菜时,也都得叩头,以后就可以随便吃,但吃完了还得叩头谢宴。请看这有多么麻烦,吃饭之前已经费了许多的手续,吃饭的时候又得郑重其事,旁边一大群太监、宫女伺候,想说一句爱情话都不能说,这样的规矩就是把心爱的找来,又有什么意思呢?但这是皇帝家的体制,不能随便,所以皇帝也就不找人来陪了,但若在骊宫中吃饭,则可随便得多,此层容后边再谈。
再谈到起居。皇帝于办公之外,闲暇之时自然可以传妃嫔来谈天消遣,但也相当麻烦,和传来侍膳也差不了多少,也得走敬事房的公事手续。皇帝若亲身到各宫中似较省事,然事后敬事房也得补行记录,而且也得预先派人口头传知,因为皇帝进门,她们还得迎接,皇后则在房屋门外,妃嫔则须在宫院门内跪接,宫中有许多宫女、太监围随,说话也很不方便,这有什么意思呢?夜晚睡觉也是一人独睡,床前紧靠着床有一窄矮凳,乃太监睡处,以备夜里伺候。民国初年宫中旧有的陈设,有许多御榻前还有此凳,后来就都移动了。到睡觉之时想找一妃来陪,也得传旨敬事房,告知该妃预备,装扮好后,用肩舆抬来,在另一屋换衣服,由太监抱到皇帝床上,才能同睡,恐身带暗器,有行刺之心,故须在另一屋中换好衣服。此事更须详细登记,因为将来该妃倘有了孕,则日期须与此相符,倘日期不符,那就成了大问题了,所以该妃被召之前必须声明月经如何,是几天前过去的,倘正在经期,亦须预先声报。这固然是一件极平凡的事情,但必须形诸笔墨,则未免显着麻烦,然体制如此,登录账簿是万不能通融的!这就等于殿庭的起居注。御史起居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