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民族与古代中国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大家小书:民族与古代中国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傅斯年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3-21
书籍编号:30449444
ISBN:978720011917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6512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版权信息
书名:大家小书: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作者:傅斯年
ISBN:9787200119176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序言
袁行霈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和史学著作——一部未完成的中国古代史专著
何兹全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一书,是傅斯年先生生前未能完成的一部讲中国古代史的专著。据他自己说,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夏,“写成的将三分之二矣”。他在《夷夏东西说》的前言里说:“这一篇文是我在‘九一八’以前所作《民族与古代中国史》一书中的三章。这一书已成之稿,大致写在‘九一八’前两年至半年间。这三章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春天写的,因时局的影响,研究所迁徙两次,我的工作全不能照预定呈现,所以这一书始终不曾整理完。”
在《周东封与殷遗民》的“前言”里,他又称此书的书名为《古代中国与民族》。他说:“此我所著《古代中国与民族》一书中之一章也。是书经始于五年以前,写成者将三分之二矣。日本寇辽东,心乱如焚,中辍者数月。以后公私事纷至,继以大病,未能杀青,渐何如之!此章大约写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冬,或二十年(1931年)春,与其他数章于二十年十二月持以求正于胡适之先生。适之先生谬为称许。”
看来《民族与古代中国史》和《古代中国与民族》是一书的异名,绝不会是两部书。书在未杀青定稿之前,对书名做些考虑是正常的。《周东封与殷遗民》的“前言”写于“二十三年六月”(1934年6月),《夷夏东西说》的“前言”写于“二十三年十月”(1934年10月)。就是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使用在后。傅斯年可能认为用《民族与古代中国史》作为书名好些。尤足以证《民族与古代中国史》为他的中国古代史的书名的是《东北史纲》一书中的一段话:“商之起源当在今河北东北,暨于济水入海处,此说见吾所著《民族与古代中国史》一书,二月后出版。”因此,我就用它作了本书的书名。
《夷夏东西说》和《周东封与殷遗民》都是《民族与古代中国史》一书的一部分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傅斯年自己已说《夷夏东西说》是他所作“《民族与古代中国史》一书中的三章”,《周东封与殷遗民》是他“所著《古代中国与民族》一书中之一章”。
另外,《姜原》《大东小东说》《论所谓五等爵》,无论从内容上看或从写作时间上看,大约都是《民族与古代中国史》的一部分。三篇所谈,都是中国古代史的问题,都发表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五月《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论所谓五等爵》,傅斯年说明“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一月写于北平”,其他两篇没有注明写于何时,但肯定都写于1930年5月之前,正符合傅斯年所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已成之稿,大致写在‘九一八’前两年至半年间”。傅斯年所说“与其他数章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十二月持以求正于胡适之先生”的“其他数章”,极可能包含《姜原》《大东小东说》和《论所谓五等爵》。
傅斯年在文章中还常常说见某某篇。如他在《夷夏东西说》中说:“又有所谓伯夷者,为姜姓所宗,当与叔齐同为部族之号,别见姜姓篇。又祝融八姓之分配在东海者,亦号曰夷,别有祝融八姓篇,今具不入此文。”大约此所谓某某篇者,或属尚未完稿,但看来肯定都属于《民族与古代中国史》书中的一部分。
《性命古训辨证》(本文所引傅斯年著作,均收入《傅斯年全集》,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0年)是他的专著,但不是史学著作。《东北史纲》是傅斯年和别人合著的,虽然他亲手写了第一卷,书的主要论点也是傅斯年的观点,但究竟是和别人合著的书,不能作为傅斯年的史学代表著作。能作为他的史学代表作的,就是这部未完成的《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但就这五篇已发表的篇章来看,篇篇都有精意,篇篇都有创见,篇篇都是有突破性、创始性的第一流的好文章。这一本未完成的书之已完成的几篇文章,已足以使傅斯年坐上20世纪中国史学大师的宝座,享有大师的荣誉。
创始性、突破性的史识
中国古代先秦时代,是东西两大族群、两大文化系统的对峙时期。傅斯年看到了这种东西对峙的形势,提出“夷夏东西说”。
傅斯年根据《左传》《国语》《诗》《史记》各书所记夏地说:“夏之区域,包括今山西省南部,即汾水流域,今河南省之西部、中部,即伊洛嵩高一带,东不过平汉线,西有陕西一部,即渭水下流。”“东方界线,则其盛时曾有济水上流,至于商丘,此便是与夷人相争之线。”
夏在西方兴起强大的时候,东方却是夷人的天下。
傅斯年说,所谓“夷”,“实包括若干族类,其中是否为一族之各宗,或是不同之族,今已不可评考”。孔子曰“吾欲居九夷”,也是说“夷”之多。
他把夷人分作两大族类:一、太皞之族,二、少皞之族。太皞与太昊为一词,古经籍中多作伏羲氏,或作包羲氏。太皞氏主要有风姓,古代传说中的华胥、女娲、大庭氏、葛天氏等都属于太皞这一系统。傅斯年引证了经籍中关于太皞之记载后,归纳出两条:一、太皞族姓之国部(按,指国家或部落。傅斯年对中国古代的族姓是国家还是部落概念并不十分清楚。他大概认为这些古族姓还是部落)之分配(按,分配指“分布”),西至秦,东括鲁,北临济水,大致当今河南东隅,山东西南部之平原,兼包蒙峄山境,空桑在其中,雷泽在其域。古代共认太皞为东方之部族,乃分配(布)于淮济间之族姓。二、太皞继燧人而有此土。在古代之礼乐系统上,颇有相当之贡献;在生活状态上,颇能做一大进步。当是已进于较高文化之民族,其后世并不为世所贱。在周代虽居卫而为“小寡”,世人犹以为“明祀”也。
少皞一系,据傅斯年所述:“其地望大致与太皞同,而位于空桑之野之曲阜,尤为少皞之本邑……‘太少’二字,金文中本即大小,大小可以地域大小及人数众寡论,如大月氏、小月氏。然亦可以先后论,如太康、少康。今观太皞、少皞,既同处一地,当是先后有别。太皞之后今可得而考见者,只风姓三四小国;而少皞之后今可考见者,竟有嬴、己、偃、允四著姓……种姓蕃衍……比起太皞来,真是有后福了。”
傅斯年从《左传》、《史记》、《世本》佚文、《左氏杜注》中所录出的嬴姓所建国有:郯、莒、奄、徐、江、黄、赵、秦、梁、葛、菟裘、费。秦、赵后来成为战国时大国,秦且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帝国。另有群舒、六、蓼、英氏,为偃姓国家。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大人物,很多是属于夷族的,如:伯益、皋陶。
夷族所居住的区域,“西至今河南之中心,东尽东海,北达济水,南则所谓淮夷徐舒者皆是。这个分布在东南一大片部族名为夷者,和分布在偏于西方的一大片部族名诸夏者,恰恰成对峙的形势”。
在夷夏东西对峙的时代,夷夏之间曾有矛盾和斗争。传说中反映夷夏间大的斗争有三次:一是启与伯益争统。关于这件事,战国的传说有两种,一谓启、益相让,二谓启、益相争。《孟子》说相让,古本《竹书》说相争,“益干启位,杀之”。傅斯年说伯翳(傅斯年考证伯翳和伯益是一人)是秦、赵公认之祖,即是嬴姓之祖,亦即是徐方之祖,亦即是盈族之祖。“然则伯益正是源源本本的东夷之祖,更无疑义。”益、启之争,即是夷夏之争。二是后羿与夏争国。后羿逐太康而代夏政。传说中后羿亦称帝羿或羿帝,又说是“帝降夷羿”“革孽夏氏”“阻穷西征”“夷羿作弓”等。傅斯年认为,后羿(帝羿、夷羿),是东方夷人之主,是“奉天帝之命降于下土者,为夷之君”。三是夏商之争。汤放桀,等于夷灭夏。“商人虽非夷,然曾抚有夷方之人,并用其文化,凭此人民以伐夏而灭之,实际上亦可说夷人胜夏。商人被周人呼为夷,有经典可证。”
夷族的文化,在远古时代是很高的。“如太皞,则有制八卦之传说,有制嫁用火食之传说。如少皞,则伯益一支以牧畜著名,皋陶一支以制刑著名,而一切所谓夷,又皆以弓矢著名。可见夷之贡献于文化者不少。”
傅斯年说,中国夏商周或虞夏商周古史,“乃周人之正统史观,不免偏重西方,忽略东方。若是殷人造的,或者以夷代夏。所谓‘裔(疑即“殷”字)不谋夏,夷不乱华’者,当是西方人的话。夏朝在文化上的贡献若何,今尚未有踪迹可寻,然诸夷姓之贡献都实在不少。春秋战国的思想家,在组织一种大一统观念时,虽不把东夷放在三代之系统内,然已把伯夷、皋陶、伯益放在舜禹庭中,赓歌揖让,明其有分庭抗礼的资格。《左传》中所谓才子、不才子,与《书》‘尧典’‘皋陶谟’所举之君臣,本来是些互相斗争的部族和不同姓的酋长或宗神,而哲学家造一个全神堂,使之同列在一个朝廷中。‘元首股肱’,不限于千里之内,千年之间。这真像希腊的全神堂,本是多元,而希腊人之综合的信仰,把他们硬成一个大系。”傅斯年这段话非常精辟,本非一家人的古代各族传说中的祖先,却被编排在一起成了君臣、父子关系。
商和夏、周,仍是东西对峙。傅斯年从神话传说、地望所在及其迁移活动诸多方面,分析考证商是兴起于东方的一族。商和东北、渤海沿岸各族以及淮夷,都有祖先是由卵生的神话传说。他引证了古籍中有关东北各族、商及淮夷的祖先来源于卵生神话传说的记载。他说:“持此以证商代来自东北,固为不足,持此以证商代之来源与东北有密切关系,至少亦是文化的深切接触与混合,乃是颇充足,很显然的。”
商建立基业之地早期是在河济之间的古兖州地。傅斯年说,殷之地望,在河济之间古兖州,即今河北省南部安阳、大名、汲县、滑县一带。上古时期,活动在这一带的有:殷、衣、韦、郼、衛(卫)、沇、兖。据他考证,这“殷、衣、韦、郼、卫、沇、兖,尽由一原(源),只缘古今异时,成殊名耳”。郼,读如衣,汉代兖州人谓殷氏为衣。郼,殷,都读作衣。韦、郼、卫三字,当是一字之异体。《左传》哀公二十四年(前471年)杜注说:“东郡白马县东南有韦域。”晋朝白马县,当今滑县东境一带。《吕氏春秋·有始览》说:“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韦、卫之地望如此,殷之原来所在,由此可知。
《诗·商颂》:“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相土,为商代甚早之先王;海,最近之海为渤海。相土能戡定海外,则其根据地必去渤海不远。而所谓海外,最有可能的是辽东半岛或朝鲜之西北境。纣殁后,殷人箕子仍得以亡国之余退保朝鲜,则殷与朝鲜之关系必甚密切。傅斯年说,箕子之东,盖“从先王居而已。犹之金亡后犹在混同江边保其女真族,元亡后犹在漠南北保其蒙古族”。
相土之后,殷之世系中有王亥、王恒、上甲微,皆与有易氏有斗争;王亥且为有易掳去做奴隶,“牧夫牛羊”。有易之活动地区,必在今河北易水流域。傅斯年说:“则此时殷先公之国境,必与有易毗连可知,即必在今河北省境北部或中部可知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