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在中国:它将如何颠覆未来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区块链在中国:它将如何颠覆未来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刘兴亮著
出版社:杭州蓝狮子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9-03-01
书籍编号:30449342
ISBN:978750574312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13478
版次:
所属分类:互联网+-大数据
全书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区块链在中国:它将如何颠覆未来
作者:刘兴亮
ISBN:9787505743120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导言 从区块链谈起
区块链到底是什么
随着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手段的普及,我们的线上消费变得越来越简单,但是同时,各种可能的风险也伴随其中。回忆一下我们使用支付宝消费的流程:
第一步,你需要开通支付宝,进行各种实名认证,将手机号、银行卡信息与支付宝绑定;
第二步,将银行卡的支付信息与支付宝绑定,并且确认可以通过支付宝消费;
第三步,开始我们愉快的购物之旅,需要消费的时候拿出支付宝;
第四步,这是一个关键的步骤,也就是你其实并没有与商家直接交易,而是通过支付宝这个中介,将银行卡中的钱转给了商家;
第五步,商家收到你支付的费用,支付宝返回支付信息,整个交易流程结束。
在这个过程中,支付宝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消费者购买的是卖家的商品,卖家也将商品提供给消费者,但是这中间却没有消费者和商家的直接交易,取而代之的是消费者与支付宝、支付宝与商家之间的联系。这种设计的好处在于互不信任的消费者和商家之间有了一个信任保障机制——支付宝,通过这种机制,解决了交易双方不信任的问题。
这种模式基于一种对权威背书的信任。支付宝首先确立了自身在消费者和商家心中的地位,让“消费者—支付宝”的交易与“支付宝—商家”的交易获得信任,然后以支付宝本身作为信用中介,打通双方的信任。
但是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这种交易真的可信吗?消费者与商家的信任都交给了支付宝,但是支付宝并不直接承担交易。假如我们信赖的这个中介出现问题,是不是整个交易体系都会出现问题?
这种交易具有一定的风险。即使不考虑支付宝本身的信用问题,我们也需要担心,我们全部信任建立的基础都依赖于支付宝这个中介,而它是依托自身的信息中心来实现的。如果这个信息中心出现漏洞或遭到黑客攻击,甚至在物理上受到灾害的影响,那么整个交易的信任机制将不复存在。
如果这些假设成真,那刚刚转出去的钱不知去向了,你找谁说理去?就算支付宝是一家有良心的企业,它有什么办法确认这笔转账就是真实发生的?你百口莫辩。
这种危机的本质就是集中式存储带来的问题。消费者本身对交易的不信任,借助一个第三方的权威中心来化解,这本质上放大了权威中心的价值和地位,事实上也就意味着中心的高度价值,而价值的另一面是风险。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假如消费中不再存在集中式交易场景,而是变成一个非中心化的体系,我们会不会获得一种不同的交易体验呢?
让我们来重新构建一个交易流程。如果要购买一件商品,假设这件商品是一个杯子,我们也许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第一步,消费者挑选到了喜欢的杯子,于是在网上联系商家,并且双方同意进行交易;
第二步,消费者和商家都确定了一个记账的区域和范围。假设我们将这个范围称为“公共账本A”,消费者将自己的交易需求写入“公共账本A”;
第三步,为了保证交易可靠,消费者将交易信息广播出去,向所有人说明,自己已经确认了一笔交易,虽然这笔交易还没有支付,但是用于支付的“金钱”已经被预定了。除非重新写入一条交易撤销的信息,否则这些“金钱”已经不能用于其他交易了;
第四步,卖家查阅“公共账本A”,确认交易信息,同时在自己手中的“公共账本B”上写明自己的商品已经被人购买;
第五步,卖家把这条消息广播出去;
第六步,交易双方确认交易成立,并且在公共账本A和公共账本B上记录信息;
第七步,卖家发货,消费者收到杯子。
在这样一种模式下,原本处于交易中心的“权威”就不再具有意义了,原来对集中式框架的“权威中心”的威胁,也就不存在了。所有的信息都存在于一个公共的广播体系之中,很难找到一种方法可以将这么多中心里的内容一并改变。所以这笔交易一旦发生,就再也抹不去痕迹。
我们也许会发现,现阶段很多社会机制都是“集中”的机制,包括政府、银行、评级机构、交易中心甚至我们最熟悉的公司。这些组织围绕权力、权威的分配形成一系列的集中式组织,这种“集中”的背后,其实都是为了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中介”问题。
最典型的是政府机构出具的各种“证明文件”,比如我们熟悉的身份证,其实就是为了在完全陌生的人群之间或交易之中,确认个人的身份。
在现阶段,“集中”是社会运行过程中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方法。但是不可否认,集中式的权威背书会产生很多问题。各种各样的专家丑闻、政策丑闻,就是这种集中制度带来的副作用。面对这些副作用,采用一种新的、去中心化的模式,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而实现这种模式的技术基础就是区块链。
区块链的颠覆力量:底层技术
从根本上来讲,区块链是一种数据存储技术,只是这种技术与曾经的存储模式有非常大的区别。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存储方式。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倾向于将信息存储与U盘、硬盘、云盘这类存储技术相关联,但是事实上,信息的存储从人类进入文明就开始了。
有据可查的人类记录行为是结绳记事。为了记录部落的打猎收获和分配情况,人类祖先采用给绳子打结的方式来记录。
这些记录行为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后来的U盘、硬盘、云盘这类有形的存储模式,只是信息的一种载体,它们从本质上讲,与人类社会最早期记事的绳子、画壁画的岩石和后来改变世界面貌的纸张是一样的。
在过去,人类记录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由存储介质的能力决定的。比如我们采用纸张记录的时候,就很难记录数字化信息,直到磁盘介质开始进入存储领域的时候,人们才真正地获得数字信息存储和处理的能力。这也是大部分人对于信息存储的认识都会不自觉地向存储介质方面倾斜的原因。
但是区块链的出现则打破了以往的规则。区块链从本质上讲,并没有改变我们信息存储的介质。就信息存储的载体而言,区块链使用的依然是数字时代的存储介质。但我们依然把区块链技术看作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技术革新,而这种革新,最主要是体现在信息存储模式上。
区块链的本质是用一种链式结构连接多个数据区块。
数据区块本身可以理解为一种信息的集合。区块可能是几个数字,也可能是几个文字,这些数据区块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们可能代表不同的意义。比如,这几个数字可能是你的银行卡密码,那几个文字可能是某个重要岗位即将任命的人员名单。
当然,如果这些信息区块失去了特定的作用环境,也就不存在意义了。而这些作用环境信息又被拆解为无数个不同的数据区块。就像银行卡的密码,如果不是与某个人的银行卡相联系,这些数字就没有意义了。而银行卡的账户信息又是一串数据区块,账户信息内的货币又是一堆的区块信息。
每一个区块信息单独拿出来可能都没有意义,但是如果用一种方式把这些数据区块组合起来,就有了意义。
那么,这种把一个完整的信息切分成多个数据区块、并形成这样一种组合起来才存在意义的方式,就是链式的区块信息保存技术。
这种信息保存方式本身并不新鲜,比如我们最熟悉的电脑硬盘,其实就是用这种块状的模式来存储信息的。
区块链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其本质是存储的模式不同。
传统的信息存储方式是中心节点的方式。也就是说,关键的、核心的信息是存储在某一台电脑主机上的,信息的所有区块组合都放在一起,而把它们串起来的数据链条也存在于这台电脑中。一旦这台电脑被人窃取,所有的数据也就丢失了。
而区块链用了一个不一样的逻辑来解决这个问题。区块链的底层其实是一个拥有数量巨大但有限个解的数学公式。例如,我们可以把区块链理解为这样一个公式:
(X+Y)×3=123
为了让这个逻辑简单一点,我们假设X与Y都是正整数,那么我们知道,会有有限组的数字组合能够让这个公式成立。那么我们认为其中每一组X与Y的解,就是一组存储密码。
这个数学公式拆分成几个数据区块,可能包括一个解答的区块123,一个计算规则的区块乘号,一个乘数3,以及有限个解。
这样,计算规则是不确定的,数据也是不确定的,将这些数据分散放到不同的电脑中,即所有的“X”“Y”“123”“3”分布在不同的电脑中。
我们需要一个公共的计算共识,假设定义一个公共共识是“=”。如果我们将“X”作为我们想要储存的信息,那么对于“X”就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Y”对应。如果我们不知道某个特定的Y,就无法知道对应的X。
而知道某个特定的Y的时候,掌握这个信息的人就能得到X。假如我们的X与Y接近无限个,那么没有得到Y的人永远无法知道X是什么,这种模式保证了数据X的安全。
这是一种相对好理解的方式,而真正的区块链中则是针对乘号来运算的。也就是我们将数字组合X和Y作为数据区块存储起来,但是运算规则是我们的解密条件,这种情况下,每一种运算模式就代表了一种数据含义。
这就让我们摆脱了集中式数据存储的风险,让我们能够随意地把数据区块存储在不同的位置上,而我们自己掌握运算规则。结合具体的应用模式,就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区块链应用场景。
基于这样的结果,我们就得到了区块链匿名性、自治性、开放性、去中心化的特点。
匿名性最好理解。因为我们看到信息区块的时候,只能看到信息,并不知道信息的储存者。同样,由于存储的分布性,当信息被提取的时候,别人也不知道信息被什么人提取。这保证了信息基本的匿名特征。
自治性与匿名性一脉相承。由于信息的存储与提取都是绝对自由的,人们相互之间也就不存在管理关系,信息与人的关系简化为人与存储信息的机器的关系。人们不需要考虑各种限制条件或复杂的保密协议,只要把自己的秘钥输入机器,就可以得到结果。
开放性则是前面两个特点带来的应用结果。因为人们不用再担心数据的管理责任与安全的问题,因此也就不用再担心存储的客观性,只需要担心存储的正确性,因此就可以更加简单地存放信息。
去中心化是区块链的基础特征,所有的其他特性都是基于这个特点形成的,而这带来了极大的信息安全性。如果一个人想要篡改某个数据,就需要找到分布在所有存储介质中的可能相关的信息,同时再修改运算规则,而这几乎就是对全世界所有数据进行一次筛选,不可能完成。
正是这样的技术特点,让区块链为我们的信息存储带来了新的模式。这也正是区块链可能带给各个行业的最有价值的应用。
比特币的“前世今生”
比特币最初的发明可能是一种偶然,也可能是一种有意而为之的创举。今天来看,已经很难确定中本聪最早设计比特币的缘由,但是比特币的发明最终让人们看到了一种打破现有银行体系甚至所有金融体系的、新的支付方式的可能。随着比特币的日渐风靡,人们对于比特币底层的区块链技术也越发熟悉,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光芒甚至已经掩盖了比特币本身。
那么追本溯源,比特币是如何实现替代银行的呢?首先要知道银行是怎么在两个账户间进行交易的:
A账户有2000元,B账户有1000元,A支付了100元给B,银行就在A的账户上标记一笔“A付了100元给B,余额1900元”,在B的账户上标记“收到A的100元,余额1100元”。
简单讲,货币交易的过程,就是一个记账的过程。之所以通过银行,是因为它权威、可信,不会作弊。但是,银行的记账之所以能不出错,也是借助了一些外力的。比如,当你通过网银付款时,银行怎么确信就是你付的呢?还是得借助密码、验证码等计算机、互联网方面的技术。
这种通过银行的交易过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种高效的方式,甚至可以说,从银行业开始出现并发展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