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民族文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作者:郑振铎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7-01
书籍编号:30446235
ISBN:978720012140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14681
版次: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版权信息
书名:民族文话
作者:郑振铎
ISBN:9787200121407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一个民族要记住的故事
蒙木
一代大学者郑振铎,生于戊戌变法稍后的1898年12月;1958年外访途中,因飞机失事而遇难。其著作已经进入公版期,所以他的作品市面上很多,但反复出版的基本上是《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那几部煌煌巨著;而他很多趣味性的小册子似乎被淡忘了,例如这里选择的《民族文话》和《桂公塘》,它们均是作者在抗日期间写就的,为我们讲述一个民族不该忘记的故事。
抗战早期,他在1934年写了《桂公塘》讲南宋末年文天祥故事,文天祥赴元讲和被扣押后,设法逃离,辗转脱险的故事,得名于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句。最早载于《文学》月刊第二卷第四期。鲁迅在1934年5月16日给郑振铎的信中说:“得来函后,始知《桂公塘》为先生作,其先曾读一遍,但以为太为《指南录》所拘束,未能活泼耳。”郑振铎接着又写作了《黄公俊之最后》《毁灭》。《黄公俊之最后》写黄公俊参加太平天国,后来为了挽救危局,两次只身前往湘营,试图说降曾国藩和曾国荃,反遭囚禁后慷慨赴难。《毁灭》写明末阮大铖和马士英结党营私,弄权欺诈,最后家国俱毁的可耻悲剧。这三篇作品在1936年结集为《桂公塘》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单行本,署名“郭源新”,列入“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
1939年6月郑振铎又创作历史小说《风涛》,写明末东林党人与阉党的斗争,既抨击了魏忠贤的专横残暴,又突出了李应升等人的浩然正气。
比《风涛》创作稍早,1938年春夏间,作者以“源新”为笔名分别于《申报·自由谈》和《鲁迅风》发表了《民族文话》,从周民族立国到孔夫子,共15则先秦故事。本计划写到民国初,却因为上海沦陷而被迫停止。1946年2月该书由国际文化服务社单行出版。郑振铎在《民族文话·自序》中说:“在现在这个异族侵略的时候,我们民族表现得更一致、更勇敢了……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把往古的仁人、志士、英雄先烈们的抗战故事,特别是表现在诗、文、小说、戏曲里的,以浅易之辞复述出来……我们将这往昔的伟大的故事、不朽名著里,学习得:该怎样为我们民族而奋斗。气节、人格、信仰乃是三个同意义的名辞,坚定、忠贞、牺牲乃是每个人所应有的精神。”
在今天的图书市场上《民族文话》和《桂公塘》都不大容易见到了。本书将《风涛》备列《桂公塘》,按照主人公所处的年代重新排一下顺序,作为本书第三编;《民族文话》,建国以来它一直没有单独再版过,列为本书第一编。作者另有和《民族文话》题材相近的《古事新谈》,篇幅最小,列为本书第二编。为尊重作者原意和历史原貌,本书对原作中不符合今天规范的用词和概念均予以保留,不做任何修饰,请读者明鉴。
《古事新谈》的写作背景是:抗战胜利后不久,郑振铎和马叙伦、林汉达、许广平等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办《民主》周刊,鼓动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抗争。1946年,作为一位杰出作家和编辑的郑振铎在自己担任主编的这份杂志的第29——33期,发表了《古事新谈》,共24则先秦和西汉故事,除了《囤积居奇》《钱币与粮食》来自《盐铁论》,其余22则全部改写自《史记》。
《古事新谈》不仅仅编写经典老故事,还在部分篇末发了一句直截了当的议论,例如第1篇“秦政焚书坑儒”最后的议论是:“难道今天还有学他样子的人?”第19篇“公仪休不受鱼”最后的议论是:“今日有不与民争利的官么?”理解这些故事和议论的针对性,我们可以参看他同期发表的《把主人当作了什么人?!》(1946年5月25日《周报》第38期):
中华民国的主人们,何曾做过一日的主人呢?
……民主不是赐予的,是要争取的。不争取,便不会有民主政治的实现。赐予的民主,决不是真的民主。我们人民们很明白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积极奋起的向争取民主的大路上走去。前途的绊脚石还多极多极。但不用怕,一个个的把他们搬移开去便好了!但要有勇气,有耐力去搬移。
……争取民主,争取人民的基本的权利与自由,这是今日一切政党的目标,更是某一个政党里进步分子们所应尽心致力于此的假如那个政党还想存在下去的话。
这些匕首般的议论正是古事值得新谈的意义。所有历史故事,重新讲述的价值就在于对思考当下问题有所启发。历史事件真相湮没难辨,留下的乃是古人所谓三不朽的立言,要么是“喻世明言”,传递一个群体的光荣梦想;要么是“警世通言”,告诉我们要从失败中汲取的教训。本书第一编《民族文话》和第三编之《桂公塘》《风涛》《黄公俊之最后》,属于“喻世明言”。本书第二编《古事新谈》和第三编之《毁灭》,属于“警世通言”。
庄子有所谓得意忘言,为了这个警醒世人、晓谕世人的“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都不是那么重要。例如黄公俊,根据罗尔纲的考订,太平天国根本没有这个人(罗尔纲于1934年12月在《大公报》上发表《读太平天国诗文钞》)。后来南社诗人胡怀琛也在上海《时事新报》承认自己为了反对清朝,鼓吹革命而捏造一个太平天国叫黄公俊的人写的诗文。
本书几乎囊括了郑振铎所编写的中国历史故事。他们均有关乎民族存续和民生抗争重大指向,是作者在我们民族面临危机和转型的时候,为了提高民族凝聚力、鼓舞民气而讲述的故事。至于1957 年,郑振铎还写出以屈原为主人翁的《汨罗江》,因为其写作背景和以前大不相同,本书就割舍了。作者另有《取火者的逮捕》等古希腊故事的演绎,歌颂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反抗精神,毫无疑问也是一样有所寄托的,有心读者可以参照看,但不是本书编选范围,所以也割舍了。
历史故事是常读常新的,希望大家能够从郑振铎的这些历史故事中读出新意来,借用《古事新谈》第二篇“刘邦打陈豨”最后的话:
自序
我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里,经历的“惊风骇浪”实不在少数;但却继续的发展下去;消纳了无数的少数民族,扩大了许多的领域。到了现在,我中华民族是:汉、满、蒙、回、藏和其他小民族的一个集体。经过了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同化、消纳、混合、迁移的种种阶段,我中华民族已混然的凝为一体;成为不能离间,不能分拆的一个集体。
我中华民族是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却始终维持着最年青的面貌。我们民族不仅并没有衰老,而且还是最年青的在积极发展着的。——这一个民族是永远不会衰老的!
虽然有许多民贼,便利个人的私图,以“家天下”之私心,用尽了间接或直接的方法,来阻碍全民族的发展,来摧残士气,来压抑人民的进步,来剥削人民的生活的权利,然而我们的先哲,我们的无量数的人民,却继续的在重重压迫之下,大无畏的反抗着,呼号着,发展着。像长江大河的东流,没有一个阻碍能够阻止我们民族的整个的生存与发展的。
我们民族是一个慷慨悲歌,舍生取义的民族;没有一个民贼,没有一次外来的侵略,能够消减了,或减低了我们民族意识的。我们民族必要而且必能继续的生存下去、发展下去!
诚然,我们民族曾经经过了不少的“惊风骇浪”,曾经经过了几个黑暗的时期,然而每一次风平浪静之后,每一个黑暗时期之后,一个更光明的时代便很快的跟着来了。不仅不曾打击着我们的生活力,而且只有更坚定了我们的信仰!我们民族必要而且必能继续的生存下去、发展下去!
在现在这个异族侵略的时候,我们民族表现得更一致、更勇敢了;回族的勇士们和山东、广西的健儿比肩的在作战;满族、蒙族的长老和有志之士们则在中央共同策划着大政方针。我们现在不是为了一家一姓或一朝一代而争斗着,我们是为了整个民族的生存和解放而争斗着的;我们是整个民族成为一体而一致争斗着的。其意义较历来之对外抗战更为深刻、更为澈底、更为重大。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把往古的仁人、志士、英雄先烈们的抗战故事,特别是表现在诗、文、小说、戏曲里的,以浅易之辞复述出来,当不会是没有作用的。
我们知道:往哲们是怎样的慷慨激昂的在呼号着,在鼓励着、在抗争着。我们崇敬他们的火般的热情,钢铁般的意志,赴死如归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勇气。我们将在这往昔的伟大的故事、不朽名著里,学习得:该怎样为我们民族而奋斗。气节、人格、信仰乃是三个同意义的名辞,坚定、忠贞、牺牲乃是每个人所应有的精神。每一个人,都应为“大我”而牺牲“小我”。成功不必“自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人有此信念,民族乃得永生。读着往哲先民们的故事和名著,乃更坚定了我们的这个信仰。
是为序。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五月十日
一 周民族的史诗
在晋室东迁以前,我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征服者的民族,以黄河流域为中心而向南、向西、向北发展着。
三皇五帝的事,“缙绅先生难言之”。最可靠的史料,直接可得的史料,实始于殷、周民族。惟殷民族的文献,虽经近数十年来的殷墟的发掘工作,而所得过于零碎,且中央研究院所有的重要的收获,也都未发表,所以我们的这个探讨工作,只好开始于周。
在《诗经》里关于民族的史诗很不少。《生民》一篇是写后稷的出生和功业的。后稷为周的始祖,是帝喾之后。周民族以后稷这个“农师”(《吴越春秋》:尧乃拜弃为农师,封之邰。)为始祖,这可说明:周民族已是一个农业的民族;周的时代已进入农业社会的阶段。《公刘》一篇,写公刘避桀迁居于豳的经过。一个农业民族的迁徙,是很不容易的事。故启行之时,必须“乃裹糇粮,于橐于囊”;到了豳时,是“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复慎重的“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徹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然后他才“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在《绵》里,写古公亶父的由豳迁岐,也是很有声色的。但在《绵》里,没有说明周民族为什么要由豳迁岐。据《史记》,是因为戎狄的侵略;古公亶父予之财物,但还侵略不已,欲得地与民。他只好偕其私属去豳,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尽复归古公岐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别邑居之。”《绵》里写古公营筑的事很详细。这时周文化是更进一步了。
古公子季历嗣立,遂以岐为基础,而伐西落鬼戎,伐燕京之戎,克余无之戎,伐始呼翳徒之戎。殷太丁命他为牧师。这时,周民族的兵威是很强盛的。但《诗经·皇矣》一篇里,说季历的,只有第二、第三两章;如说季历的事,只有“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及“其听克明”“王此大邦,克顺克比”的几句话,并没有铺张扬厉的写着他克敌伐戎的故事。
但《皇矣》对于文王却大大的歌颂着。“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于是“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旅,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这便是为周,也为天下而给打击者以打击的一次战争。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周的疆土是不可侵犯的。经了这次的战争之后,周便“四方以无侮”了。他灭了密(密须)之后,又败耆国,伐邗,更进而灭崇。他还西拒昆夷,北备猃狁,谋武以昭威怀(《周书·序》)。殷纣不得[不]赐以“西伯”之号。关于文王的诗还有《灵台》《文王》等篇。
周民族的发展是很快的;从古公定居于岐,没有多少时候,便成为西方诸侯之长,而自命为“大邦”,为“下民之王”。
到了他的儿子武王,便起兵东向,与殷商争夺中原了。
在《今文尚书》二十八篇里,关于武王伐纣的,有《牧誓》一篇;但在《古文尚书》里便多出了《泰誓》三篇,《武成》一篇。在《汲冢周书》里更有《酆谋解》《寤敬解》《和寤解》《武寤解》《克寤解》等篇。这是周民族统治中原的大事业的开始,故铺张扬厉至此。在《诗》里也有《大明》,写伐纣之事。“殷商之旅,其伯如林”,这是写纣兵之众,然而武王有必胜之心。“上帝临女,无贰尔心”,万众一心,遂克了纣军,奠定了帝业。还有《武》《桓》《文王有声(下半篇)》《下武》《时迈》等都是颂歌武王的功业的。“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桓》)只有万众一心,才能成就了克殷的大业。
周民族的成功是我中华民族更伟大的成就了向外发展的开始。
二 武王伐纣
西伯姬发的势力一天天的大了;终于在民国纪元前三千零三十三年(公元前一一二二年)起大兵,从孟津渡过黄河,大败纣师于牧野。纣登鹿台自焚死。姬发遂代殷而占领了“中国”,称为武王。其由岐丰出发,东南下而扩张其势力于黄河的中流及下游,正和秦始皇的统一六国的情形有些相同。关于武王伐纣的故事,今所传的已经都是片面的文章;都是得胜者的纪功纪德,而绝无失败者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