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史学要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史学要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史学要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史学要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作者:李大钊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7-01

书籍编号:30446232

ISBN:978720012093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6851

版次: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史学要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 以上所引见《狱中自述》,载《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888、889页。下引本书,随文只注《文集》上、下及页码。
  • 这一部分内容的撰写,参考了《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卷首所载《李大钊同志生平事略》一文、张静如教授等所编《李大钊生平史料编年》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 《白寿彝史学论集》,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40页。
    前言
    瞿林东
    一 生平述略
    李大钊(1889—1927),河北乐亭人。字守常,笔名李钊、孤松、猎夫。二三岁时,父母先后去世,随祖父母过活。幼时,在乡村私塾就读。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6岁时,应科举考试,中秀才;因科举停办,遂入卢龙县永平府中学读书,肄业。1907年,因家境贫困,又“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乃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是年冬,东渡日本。次年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时年25岁。这时,李大钊广泛地阅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同时参加中国留日学生的反袁斗争,秘密组织神州学会、中国经济财政学会和留日学生总会,发表有关国情和反袁文章。李大钊“益感再造中国之不可缓”,毅然弃学归国,于1916年5月到达上海,旋创办《民彝》,7月至北京主编《晨钟报》。1917年1月,任章士钊创办的《甲寅日刊》编辑,发表文章,抨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和封建专制主义文化。
    1918年1月,李大钊继章士钊后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此后,他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并于1918年底与陈独秀等人创办《每周评论》,次年主编《晨报副刊》,传播新文化,撰写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成为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1919年,李大钊参与领导五四运动,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创办《少年中国月刊》,与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标志着他开始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他发起和组织北京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并在北京大学史学系担任唯物史观研究课程。同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负责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工作,兼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书记,先后发动开滦五矿大罢工、京绥铁路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总同盟罢工。在中共“二大”、“三大”、“四大”上他均当选为中央委员。1922年,他受中国共产党委托,同孙中山商讨国共合作问题,并经孙中山主盟,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为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1924年5月,李大钊(署名李守常)所著《史学要论》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同年6月,他任中共代表团首席代表,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并在苏联参观、讲学。1925—1926年,李大钊发动和组织北方地区人民群众响应“五卅运动”,领导北京“三一八”群众运动。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不幸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在狱中和法庭上,李大钊坚贞不屈,表现出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4月28日,这位坚定的革命者在绞刑架下慷慨就义,时年38岁。他所撰《狱中自述》概括了他所走过的道路,其中有几句是:“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言,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文集》下,第893页)此可谓心如日月,志比山河。
    李大钊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是追求进步、投身革命的一生,他的志向是要改变国家受帝国主义侵略、人民受军阀专制压迫的命运。他是革命的理论家,又是革命的实践家,他的思想和人格受到人们崇高的景仰和永久的纪念。
    二 历史观和史学观
    通观李大钊的论著,有两个方面的特点是应当受到重视的:第一,李大钊的思想、理论往往是通过对历史和对史学的阐发而表现出来的。第二,李大钊“夙研史学”,在史学方面不仅有兴趣,而且有造诣。他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和北京大学教授后,曾在北京大学、朝阳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讲授唯物史观研究、史学思想史等课程,今《李大钊文集》中有关论著即是当年之讲义;而《史学要论》一书,则是一本可贵的系统论著。这两个方面的原因,确立了李大钊在20世纪中国史学上的重要地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这里,试就李大钊的历史观、史学观作扼要的概括。
    (一)关于历史观
    李大钊的历史观的核心是唯物史观,他是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并把它系统地介绍给中国读者的学人。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以通俗和简明的笔触,表明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理解和认识。他首先指出:“唯物史观也称历史的唯物主义。他(它)在社会学上曾经,并且正在表现一种理想的运动”,它代替旧有的历史观是不可遏制的发展趋势,是历史观的本质上的变革。接着,他着重指出唯物史观的核心是:“唯物史观的要领,在认经济的构造对于其他社会学上的现象,是最重要的;更认经济现象的径路,是有不可抗性的。”(《文集》下,第5l、52页)李大钊认为,从经济现象去研究历史、说明历史,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进而指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把从前的历史的唯物论者不能解释的地方,与(予)以创见的说明,遂以造成马氏特有的唯物史观,而于从前的唯物史观有伟大的功绩”(同上)。同年,他发表的《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一文,对此也有深刻的论说。在中国史学上,这是第一次极明确地阐述唯物史观的内容与价值,因而在史学发展历程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史学走向科学化道路的开端。
    1920年,李大钊发表《史观》一文,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阐说什么是“历史”,他写道:“吾兹之所谓历史,非指过去的陈编而言。过去的陈编,汗牛充栋,于治史学者亦诚不失为丰富资考的资料,然绝非吾兹所谓活泼泼的有生命的历史。吾兹所云,乃与‘社会’同质而异观的历史。同一吾人所托以生存的社会,纵以观之,则为历史,横以观之,则为社会。横观则收之于现在,纵观则放之于往古。此之历史,即是社会的时间的性象。一切史的知识,都依他为事实,一切史学的研究,都以他为对象,一切史的记录,都为他所占领。他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故纸,不是陈编,乃是亘过去、现在、未来、永世生存的人类全生命。对于此种历史的解释或概念,即此之所谓历史观,亦可云为一种的社会观。”(《文集》下,第264~265页)运用这种“史观”来解释“历史”,揭示“历史”是运动的和有生命的内在本质,在中国史学发展上也是第一次。李大钊还强调“历史观本身亦有其历史,其历史亦有一定的倾向”;“吾侪治史学于今日的中国,新史观的树立,对于旧史观的抗辩,其兴味正自深切,其责任正自重大”(《文集》下,第266、268页)。从李大钊的这些论述来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认识:五四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史学上所固有的历史观即发生了极大的革命性的变化。可见,20世纪20年代初,确是中国史学发展上的一座巨大的界石。这就是唯物史观的丰碑。
    在提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核心的基础上,李大钊在历史思想方面尤其重视如下一些原则:
    ——强调思想变动的原因应当到经济变动中去寻找。1920年,李大钊撰《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指出:“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文集》下,第177页)他分析了中国的农业经济因受到世界工业经济的压迫,从而使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这变化中显著的一点是大家族制的崩颓,于是风俗、礼教、政治、伦理也都跟着发生变化,种种“思潮运动”、“解放运动”均由此而起。
    ——重视阶级斗争学说。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写道: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很有密切关系的,还有那阶级竞争说”。“历史的唯物论者,既把种种社会现象不同的原因总约为经济的原因,更依社会学上竞争的法则,认许多组成历史明显的社会事实,只是那直接,间接,或多,或少,各殊异阶级间团体竞争所表现的结果。他们所以牵入这竞争中的缘故,全由于他们自己特殊经济上的动机。”(《文集》下,第60页)他又撰写《阶级竞争与互助》一文指出:“所谓阶级,就是指经济上利害相反的阶级。”(《文集》下,第17页)李大钊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来看待历史、说明历史,这在中国史学发展上是第一次。
    ——突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李大钊早年曾撰《民彝与政治》一文,认为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在历史运动中起着决定的作用。他写道:“古者政治上之神器在于宗彝,今者政治上之神器在于民彝。宗彝可窃,而民彝不可窃也;宗彝可迁,而民彝不可迁也。”(《文集》上,第155页)这是充分肯定“民彝”在历史运动中的重大作用。1918年,他还写了《庶民的胜利》一文,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究竟应当为谁而庆祝:“我们庆祝,不是为哪一国或哪一国的一部分人庆祝,是为全世界的庶民庆祝。”(《文集》上,第593页)这些都反映了李大钊的历史观念中民众占有极重要的分量。1920年以后,他的这种观念又有了新的发展,他写的《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平民主义》等文章,就是这种观念对于现实的历史运动的诠释。
    ——对“历史”的新概括。客观历史是什么,中外学人有不少解释。李大钊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什么是活的历史,真的历史呢?简明一句话,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因为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是进步的,发展的,常常变动的;所以换一句话,亦可以说历史就是社会的变革。这样说来,把人类的生活整个地纵着去看,便是历史;横着去看,便是社会。历史与社会,同其内容,同其实质,只是观察的方面不同罢了。”(《文集》下,第714页)他还指出:“有生命的历史,实是一个亘过去、现在、未来的全人类的生活。过去、现在、未来是一线贯下来的。”(《文集》下,第763页)他说的“活的历史”、“真的历史”、“有生命的历史”包含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它同“社会”的实质、内容是相同的;第二,它是变革的;第三,它不只是指的过去而是贯穿于过去、现在和未来。
    (二)关于史学观
    ——历史与史学的区别及联系。李大钊明确地指出“历史”是“活的历史”、“有生命的历史”即客观历史运动。与此相联系的是,他对史学也作了解释。他认为史书不是历史:“这类的书,固然浩如烟海,但不是历史,而是供给吾人研究历史的材料。从前许多的旧历史学家,都认这是历史。其实这是研究历史的材料,而不是历史。”此其一。其二,“历史学是起源于记录”,“发生事件而记录起来,这是史学的起源。”(见《研究历史的任务》,《文集》下,第673、674页)其三,史学包括记述历史和历史理论,他说:“今日的历史学,即是历史科学,亦可称为历史理论。史学的主要目的本在专取历史的事实而整理之,记述之;嗣又更进一步,而为一般关于史的事实之理论的研究,于已有的记述历史以外,建立历史的一般理论。严正一点说,就是建立历史科学。”(见《史学要论》,《文集》下,第724页)把历史与史学的关系作如此明确的论说,在中国史学上也是第一次。
    ——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李大钊最早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概括,他指出:“因为人类的生活,是人在社会的生活,故个人的生存总是在社会的构造组织以内进动而受他(它)的限制,维持生存的条件之于个人,与生产和消费之于社会是同类的关系。在社会构造内限制社会阶级和社会生活各种表现的变化,最后的原因,实是经济的。”“这就是历史的唯物的解释。这种历史的解释方法不求其原因于心的势力,而求之于物的势力,因为心的变动常是为物的环境所支配。”李大钊在比较了旧史观与唯物史观在解释历史方法及其结果的种种不同之后指出:“我们要晓得一切过去的历史,都是靠我们本身具有的人力创造出来的,不是哪个伟人、圣人给我们造的,亦不是上帝赐予我们。将来的历史亦还是为此。”(以上见《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文集》下,第360、362、365页)从他的论述可以看出
  •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