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9理论 > 词曲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词曲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词曲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词曲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龙榆生著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7-01

书籍编号:30446229

ISBN:978720011993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12285

版次:

所属分类:文学-文学理论

全书内容:

词曲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词学宗师龙榆生


钱鸿瑛


2001年7月,曾冒着酷暑为龙榆生先生《中国韵文史》写“导读”;今年的酷暑刚从上海飘然远去,又一次有机会为先生大作写“序”,不禁感慨万千。


龙先生名沐勋,字榆生,别号忍寒居士,以字行。1902年生,1966年病逝,为20世纪中国词学宗师之一。敏于词作,长于论述,勤于编撰。1929年开始写词学论文,具有同时代一般研治诗词学者所不及的敏锐思辨力和广阔的视野。其论文一变往昔词界评点论词的形式,推进了当时词学研究的学科建设。1933年创编《词学季刊》,至1936年9月共出11期,后因抗战爆发而中止。上海书店于1985年12月重印此刊。夏承焘先生题词云:“《词季》问世,颇为词坛耆宿所赏,同时学者,如叶恭绰、张尔田、夏敬观,并为延誉,多所匡赞。盖词之为学,久已不振,旧学既衰,新学未兴。龙君标举《词学》,使百年来倚声末技,顿成显学,厥功甚伟。”此言公正。龙先生对词之起源和发展、词的创作、词的艺术风格以及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了全面探讨;对全部词史作了研究,重点为唐宋词。所著《唐宋词格律》、《词曲概论》、《词学十讲》、《龙榆生词学论文集》等书,深受词学界重视和一般读者欢迎。所编《唐宋名家词选》自1934年12月开明书店初版,一而再、再而三重版,至今在广大读者中影响深远。


《词曲概论》原是龙先生大学任教时讲稿,1979年经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论源流,主要论述词曲的特性及其起源、发展、流变,并对唐宋词、元曲、明清传奇的重要作家、作品加以评价。下编论法式,着重探讨声韵对词曲的重要作用,阐明词曲中平仄四声的安排、韵位的疏密和平仄转换等对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本书对许多问题的阐发细致深入,且具独到见解,对研究词曲史、声律学以及词曲写作,都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书中所引例子,多为脍炙人口的名作,通过介绍和评析,有助于提高读者的鉴赏力。当然,由于当年政治环境的影响,书中不免留下一些“左”的痕迹;今天的读者从历史观点出发,应能鉴察。


龙榆生先生和笔者相识于1964年春。当时他是著名词学家,我是高校青年教师,他不但没有丝毫“架子”,且对我十分热情。每当去香山公寓拜访,先生总是替我冲一杯麦乳精,旁置一盒饼干。我有一次问他:“我吃了这么多的麦乳精和饼干,从来没带礼品给您。您爱吃什么呢?”他笑着说:“我喜欢碧螺春。”我又问:“碧螺春是什么?”他说:“是茶叶啊!”我就买了一小罐碧螺春茶叶给先生,他非常高兴。那时期的龙先生,总是神采飞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谈论有关词的话题。有一天他在高亢的发言中,突然压低了声音,对我这唯一的听众神秘兮兮地说:“有人来上海,送我一首词。”我问:“是谁?什么词?”他迟疑一下,目光向四周迅速扫视一遍,见客厅门是关上的,就急急走向里间,拿了一张纸出来,递给我,低声道:“是陈毅将军的。”“啊!”我感到惊奇,不由自主发出这么一声,低头看词。我分明感觉到龙先生是经过考虑而持非常谨慎态度让我看的,似乎等我一瞥后就即抽走,也就急急忙忙、慌里慌张地往纸上搜索;可怜连词牌都未看清,只记得标题是《蟹》,内容咏物而富有讽刺意味。等我急急“搜”毕,龙先生果然急急拿走词稿,放回里间了。我惊魂甫定,脑中一闪:是否可请先生让我抄录这首珍贵难得的词呢?我终于未敢启齿。当时形势虽尚未“山雨欲来风满楼”,但自1951年以来不断的政治运动,使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宛如惊弓之鸟;龙先生让我看陈毅的词,已经是对我莫大的信任了。“文革”一开始,龙先生和我就无法联系,此词的最后命运,也就不得而知。我猜想先生那时对陈毅同志的《蟹》,极可能彼此唱和。


先生文思敏捷,诗情横溢,每次相见总有新作相示。赠我词数首,都写在宣纸制的精美信笺上,毛笔小楷的字迹是长长的、瘦瘦的。第一首赠词是《浣溪沙》:


掩卷低回暮色稠,藕风吹面冷于秋。算来词女总工愁。飘絮雪花行踽踽,织烟丝雨思悠悠。梅花知是几生修。


写得空灵而婉美。后来我看到原稿的结句本是“梅花笛里又江楼”,可见先生是用心改的。最后一首赠词《蝶恋花》云:


肯向邯郸轻学步?青眼相看,那复伤迟暮。只恨芳韶留不住,消凝洛浦凌波去。一霎沧桑经几度。月上潮平,静爱幽花语。合共湘累绵坠绪,澧兰沅芷迷归处。


可见内心交织着寂寞、伤感和期盼。龙先生还告诉我昔日朱彊村先生收他为弟子时,赠他一方端砚。他也赠我一块端砚,是圆形的,至今我仍珍藏着。


悠悠十几年过去了,1986年春,龙先生长公子龙厦材学兄寄来上海音乐学院印发的《悼念龙榆生先生》小册子,才知先生被错划右派问题,“已由中共上海音乐学院委员会于一九七九年一月十六日予以改正,恢复名誉”。那么,1979年“改正”,离先生1966年逝世,已有13年了。所幸新时期以来,龙榆生先生之著作得以不断出版和重版。2003年1月18日,先生曾经工作过的暨南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文学评论》编辑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研讨会,纪念“龙榆生教授百年诞辰”。来自境内外的4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着先生的学术成就,纷纷发言,赞扬先生在词学上所作的重大贡献。中国社科院文研所陶文鹏同志赋诗云:“风云激荡蛰龙吟,壮烈声情赤子心。拗怒和谐分析妙,清雄婉约探求深。构思体系开高路,咳唾珠玑泽后昆。今日暨南春光暖,词林葱绿慰骚魂。”“慰骚魂”,也是此诗标题。啊!在这春光融融的纪念会上,代表们座前都泡着一杯香茗。我默默想:每当春天来临的日子,碧螺春茶总会上市的吧?


2003年国庆期间于上海

词曲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第一章 词曲的特性和两者的差别


词和曲都是先有了调子,再按它的节拍,配上歌词来唱的。它是和音乐曲调紧密结合的特种诗歌形式,都是沿着“由乐定词”的道路向前发展的。宋翔凤《乐府馀论》讲过:“宋、元之间,词与曲一也,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如果就它们的性质来说,这话原来不错。但是一般文学史上都把词和曲作为两种不同体裁的名称。宋词、元曲,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它的名称的由来,是从乐府诗中的别名,逐渐扩展成为一种新兴文学形式的总名的。唐诗人元稹在他写的《乐府古题序》中,把乐府的发展分作两条道路。他说:


《诗》讫于周,《离骚》讫于楚。是后诗之流为二十四名:赋、颂、铭、赞、文、诔、箴、诗、行、咏、吟、题、怨、叹、章、篇、操、引、谣、讴、歌、曲、词、调,皆诗人六义之余,而作者之旨。由操而下八名,皆起于郊、祭、军、宾、吉、凶、苦、乐之际。在音声者,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句度长短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由之准度。而又别其在琴、瑟者为操、引,采民氓者为讴、谣,备曲度者总得谓之歌、曲、词、调。斯皆由乐以定词,非选调以配乐也。由诗而下九名,皆属事而作,虽题号不同,而悉谓之为诗可也。后之审乐者,往往采取其词,度为歌曲。盖选词以配乐,非由乐以定词也。


《元氏长庆集》卷二十三


这前一种就是先有了曲调,按照每一个调子的节奏填上歌词;后一种就是先有了歌词,音乐家拿来作谱。照道理讲,后者比较自由,应该可以大大发展,然而为什么反而把前者作为一个时代乐歌的主要形式,作者甘心受那些格律的束缚,甚至不惜牺牲内容来迁就它呢?仔细一想,这原因也很简单。《旧唐书·音乐志》上不是说过“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吗?我们检查一下崔令钦所写的《教坊记》,它所记载的开元教坊杂曲,就有三百多个调子,除极小部分是来自外国或宫廷创作外,都是从民间采来的。这些来自民间的调子,当然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大家都唱熟了。应用这种在民间生了根的形式来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自然容易被广大人民所接受而引起共鸣。


词和曲都是“倚声”而作。词所倚的“声”,大部分是“开元以来”的“胡夷里巷之曲”。这些曲调,虽然大多数出自民间的创作,它所用的音乐却已掺杂了不少外来成分。这由于魏、晋以来,直到隋朝的统一为止,中国的北部,长期经过少数民族的统治和杂居,把许多外来的乐器和曲调,不断地传了进来,与汉民族固有的东西逐渐融合,从而产生一种新音乐,也就是隋、唐间所称的燕乐。这种新音乐,由于国家的统一而普遍流行起来,民间艺人因而不断创作新的曲子,这就是“倚声填词”者的唯一来源。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标举的“近代曲辞”,表明了“倚声填词”由尝试而逐渐形成的关键。他说:


近代曲者,亦杂曲也。以其出于隋、唐之世,故曰近代曲也。隋自开皇初,文帝置七部乐:一曰《西凉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至大业中,炀帝乃立《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以为九部。乐器工衣,于是大备。唐武德初,因隋旧制,用九部乐。太宗增《高昌乐》,又造《燕乐》,而去《礼毕》曲。其著令者十部:一曰《燕乐》,二曰《清商》,三曰《西凉》,四曰《天竺》,五曰《高丽》,六曰《龟兹》,七曰《安国》,八曰《疏勒》,九曰《高昌》,十曰《康国》,而总谓之燕乐。声辞繁杂,不可胜纪。凡燕乐诸曲,始于武德、贞观,盛于开元、天宝。其著录者,十四调,二百二十二曲。又有梨园别教院法歌乐十一曲,《云韶乐》二十曲。肃、代以降,亦有因造。僖、昭之乱,典礼亡缺。其所存者,概可见矣。


《乐府诗集》卷七十九


这些乐种,除《清商》部外,全是外来的。由于文化交流,经过长时期的消化作用,到了唐玄宗时,一种新的民族音乐,便如春花竞放,普遍在民间盛行起来了。看了上面所说“声辞繁杂”的话,这许多曲调原来不但有歌谱,而且是也有歌词的。是不是和后来一样,按着长短不齐的节奏去填上歌词,现在很难猜测;但这里面必定会有很多来自民间的作品,或者因为它不够“雅”,没有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所以很快就散失了。


在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所谓“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庾信《哀江南赋序》),有了自己丰富的内容,自然会创造出自己的新形式。至于上层人物,往往落在后面,而又不甘心于放下自己的架子,偏要群众去迁就他,直到群众的力量发展到了不可抵抗的地步,而自己的东西却为群众所拒绝,才会回过头来,朝着群众的方向去跑。这样,凭他们的艺术修养,找到了正确方向,就能够在群众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所以,在唐代新音乐兴起之后,与它相应发展的新体长短句歌词必须经过一个酝酿的过渡时期,这是毫不为怪的。


郭茂倩在“近代曲辞”中,列举了开元、天宝间流行的一些大曲,如《伊州》、《梁州》、《甘州》之类,每一段都配上当时诗人所写的五、七言诗,有的只是截取全篇中的四句,勉强凑合着来歌唱。例如《伊州歌》共有唱词十段,第三段就是用沈佺期《杂诗》的前半首:“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偏照汉家营。”(《乐府诗集》卷七十九)《水调歌》共有唱词十一段,第七段(入破第二)就是用的杜甫《赠花卿》一首七言绝句:“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乐府诗集》卷七十九)也有摘取李峤《汾阴行》的结尾“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碧鸡漫志》卷四),作为《水调歌》中一段歌词的。这些大曲,有的多到二十四段,如《凉州排遍》;有的十二遍,如《霓裳羽衣》。王灼曾经说:“后世就大曲制词者,类从简省。”(《碧鸡漫志》卷三)可见唐诗人对新体歌词的创作,远远落后于民间流行和教坊传习的新兴曲调;而那些整齐的诗句,是由乐工加上虚声,勉强凑着来合拍的。这种偷懒的过渡办法,可以看出士大夫的怠性和不甘适应群众的要求,从而延缓了长短句歌词的发展速度。这偷懒办法,却也有它的历史根源。据北宋音乐理论家沈括说:


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今管弦之中缠声,亦其遗法也。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此格虽云自王涯始,然贞元、元和之间(公元785—820年),为之者已多,亦有在涯之前者。又小曲有“咸阳沽酒宝钗空”之句,云是李白所制。然李白集中有《清平乐》词四首,独欠是诗。而《花间集》所载“咸阳沽酒宝钗空”,乃云是张泌所为,莫知孰是也。今声词相从,唯里巷间歌谣及《阳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