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儿童的课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写给儿童的课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蒋明珠著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8-01
书籍编号:30443154
ISBN:978754448687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13368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教师用书
版权信息
书名:写给儿童的课程
作者:蒋明珠
ISBN:9787544486873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序 为儿童奉献最美好的课程
与蒋明珠校长相识已近20年,人生最值得庆幸的事之一就是能与自己相似的人成为朋友。我自以为与蒋明珠校长有颇多相似之处,比如,我们都没有什么心计,又比如,我们都希望与周围的世界友好相处并为此不惜委屈自己。我甚至认为,以上两种特质在她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而且以上两种特质也已经充分体现在她的办学行为中。
我一向认为,办教育的人应该天真一些。一个天真的人,因为不容易受到世俗的功利性目的的误导,也就更容易靠近真理,靠近教育的本源;一个天真的人,往往单纯、朴实和率真,这使得人变得十分可爱,也增添了教育的趣味和美感;更重要的是,一个天真的人,相比一般的人,更愿意也更有能力理解儿童、倾听儿童心底里的声音。
也许是蒋明珠校长个人的鲜明特质——她所做的正是她要做的,或者说,她所做的就是她所想做的,使她与大部分校长区分开来。从某种角度看,她是一个直觉大于理性的职业女性,她的直觉的基础是“自然论”。与她交往你会发现,她从不矫揉造作。正因为如此,她所主张的“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发展”这一观点,本身不是逻辑推演的结果,而是发自内心的信念。无论是她“响应儿童需要”的理念,还是她对“爱弥儿”课程的顶层设计,又或者是她所倡导的无边界课堂、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环境等理念,都是她从心底里流出来的念头,于是,将其应用于实践,也就显得自然而然。
在不少人看来,教育应该将儿童作为中心,更大程度上了解儿童的兴趣,尽一切可能满足儿童的兴趣。但是,“儿童中心论”似乎又不是蒋明珠校长的出发点。她所倡导的“响应儿童需要”的理念,不是放任儿童自由学习,因为这种自由无疑会限制他们在未来生活中的自由和幸福。蒋明珠校长所看重的,是儿童的利益,即负责任的教育并不必然尊重每个儿童的每个兴趣,却必须考虑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尊重、保护和促进了每个儿童的利益。对此,我深表赞同,如果说教育有所缺失的话,最大的缺失在于教育者心中没有儿童,而所谓的教育者心中没有儿童,指的是教育者心中没有儿童的权利。
与成人相同,儿童也有其作为人的基本需求,也有其作为人的权利。这些权利涉及儿童作为人的生命维系、生存境遇乃至生活尊严。因此,这些权利不仅构成了儿童利益的基础内容,还是儿童维持和实现其独特利益的必要条件。可是,作为成年人的教师往往认为儿童是不成熟的,他们没有资格享有这些权利。更可怕的是,又有多少成年人能守护好自己作为人的权利呢?
除了与成年人享有同等的权利,儿童还享有成年人所不具有的独特利益。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儿童不只是要长大成人的,童年不只是成年的准备。与同伴嬉戏玩耍、在试误中成长、获得家庭抚育和教师的爱护等,都是儿童才有的权利。而儿童发展的权利无疑是一项最具本质性的权利。1990年8月29日,中国政府签署了《儿童权利公约》,我们期待,真正将儿童利益置于一切利益之上的观念尽快树立起来。
《写给儿童的课程》一书,呈现的是蒋明珠校长领导下的安亭小学这些年来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我读下来感觉有三个方面值得大家学习。
第一,课程设计和开发以学习者为中心。课程设计和开发以学习者为中心并非简单满足儿童的兴趣,而是强调作为学习者的儿童,应该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强调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拓宽他们的视野,并创造环境以帮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生活与课堂学习建立联系。
第二,课程实施基于优化的学习情境。安亭小学努力营造“会说话”的活的环境,拓展课程有效实施途径。阅读长廊、魔法城堡、七彩空间、绚烂舞台以及12间教师自主经营的教室,都是在积极响应儿童的生命需求,丰富儿童的生命体验。此外,借助课堂合作学习和无边界课堂,安亭小学大大改善了学校的人际环境,拆除了师生心里的“围墙”,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第三,学生评价有情感、有温度。针对儿童的评价应该有情感、有温度,促进儿童的发展,给儿童带来美好的体验。安亭小学的“彩卡制”评价,以四种彩色卡片为载体,以教师的评价言语为激励手段,在学生有了相应的表现后,教师及时赠送相应的卡片。一张彩色卡片“好似一朵适时绽放的花”,使得教师适时的鼓励与表扬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另外,“积分制”“打包制”“梯级制”等富有创意的评价制度,与课程设计、实施一起,共同构成了以促进儿童发展为主旋律的交响曲。
这是蒋明珠校长的第一本书。作为一本学术著作,显然,它在结构化方面和语言的精准度方面还有所欠缺。不过,作为一本以促进儿童发展为主题的书,一本承载了一位天真而质朴的校长的所思所想的书,鲜活才是其最大的看点。
蒋明珠校长还会有第二本、第三本书,对此我很有信心。因为,正是通过这本书,她坚定了事业的出发点——儿童,也坚定了事业的归宿——儿童。
自由教育人、教育咨询师
郑杰
2018年7月12日
前言
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泰勒曾经说过:“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办学理想的实现必须以课程为依托。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确立科学的课程理念。因为一旦课程理念出现偏差,学校的课程体系就会崩塌。
古往今来,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1)社会本位论,强调课程的编制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应当从培养社会所需公民的要求出发建立课程结构;(2)知识本位论,认为课程就是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应当遵循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来确定课程门类、组织课程内容;(3)学生本位论,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力图构建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
必须承认,以上三种价值取向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学校管理者要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开发深受社会本位论和知识本位论的影响,较少顾及学生的需要。为此,课程改革赋予学校一定的课程管理权力,使学校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升格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这就给学生的自由发展预留了时间和空间。
把握这一时机,在“响应儿童需要,享受教育生活”理念的指导下,安亭小学以“课程统整”为突破口,确定了把学生培养成“善于思考的探究者、勤于实践的行动者、乐于分享的合作者、勇于担当的责任者”的学校课程目标。学校针对教育生活中儿童求知、审美、解决问题的需要,建构了“响应儿童需要”的学生本位课程(以下简称生本课程),在课程建设中着重运用多种资源,满足儿童的求知愿望,追求儿童的个性化发展。
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做好课程分析的关键在于回答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学校已经或正在开展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来达成这些目标。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所指出的,传统教育的一大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在我国,课程的统一化特征更为明显,极大地限制了儿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因此,回归人的需要、关注人的差异、促进人的发展,应当成为学校在课程建设时的自觉追求。
有鉴于此,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就成为一种必然。因为课程的选择性体现了学校教育对学生主体性与差异性的尊重,服务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基础和个性需要,引导着学生面向未来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进行人生规划,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除此,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还应该基于校情。课程开发不仅需要科学理念的引领,而且必须立足校情去推进。在科学理念的引领下,不同的学校应当走出不同的课程开发道路,体现学校的特色。也就是说,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管理者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循序渐进,逐步完善,最终达到理想的状态。
课程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但如果没有课程实施环节的变革,课程构建的良好初衷最终也是无法实现的。当前,以学定教的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是达成“课程:让学生更具个性”目标的重要基石。如何将这一理念转化为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无疑需要学校在教学方法上做出重大变革,做好“教学重心向学生快乐感悟转移”等变革推进工作。
关于教学重心,历来争议不断。我国传统课堂将教学重心放在教师这一边,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严格支配、控制教学活动的一切方面(包括目标、内容、手段、方式)和全部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中教学、课后作业);教师行为(尤其是系统讲授行为)成为课堂的主要行为;教师从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学生的期望出发,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缺乏独立学习的时空和能动的学习行为。
不可否认,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在系统知识的传授、教学效率的提升方面有其优势,但它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探究思考能力方面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强调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学重心向学生偏转是必然的趋势。这种偏转意味着:第一,从教与学的功能差异看,把学生能动、有效的学习活动作为整个课堂活动过程中的本体性或目的性活动,即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教导活动旨在引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不能直接代替学生的学习。第二,从教与学占用的时空看,要求学生能动、有效的学习活动占用主要的时空,即少教多学,减少教师单向讲授的时间,要求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动机激发、方法指导、反馈评价、个别答疑、互动交流。第三,从选择教学问题的决策看,要求把学生的学习基础作为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依据,即以学定教,要求把学生的现实(兴趣、知识、思维方式)及其制约学习的可能性作为教学决策的基础,通过有效的教导行为促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主动关注知识结构与学科逻辑。
当然,随着时代、科技等的发展,我们可以借用的媒介越来越多样化,这使得我们可以采用的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比如在实践中广泛推动的“前置学习”。关注课堂结构,就是要关注课堂结构化设计,合理安排课堂呈现的时空顺序,通过少教多学、丰富经历、增加体验、激发兴趣,实现减负增效。在课堂上,教师既要关注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也要关注学生认知的逻辑结构,结合这两方面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结构,从而更好地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所有上述学校课程改革的措施,在实践中落实都是艰难的,需要作为一校之长的管理者给予系统思考和设计。本书就是对安亭小学这个典型的并且是相对成功的实践个案所进行的深度剖析。本书从安亭小学办学传统出发,立足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其特定发展阶段特点,将课程改革的目标最终定位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参与性体验。为此,学校系统、深入地推动和实施了课程内容重整、学习时空重置、评价体系再造等有效改革措施。这些有效改革措施所取得的成效,是一走进这所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区镇小学就能够感受得到的!
爱是最好的教育,受卢梭、杜威教育思想启示,安亭小学立足本校历史文化,建构顺应儿童天性、响应儿童发展的校本课程。
安亭小学(以下简称安小)自成立以来,经历了多个社会变革时期。安亭小学立足本校历史文化,将卢梭、杜威等名家的教育理念与当今教育改革实践结合,衍生出“响应儿童需要,享受教育生活”的办学理念。在产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安亭小学开始了校本课程统整与地方产业资源紧密结合的探索,形成了来源于学生生活实践、基于学生兴趣和发展需求、促发展、乐童年的“创意·汽车·城”校本课程。
第一节 学校历史与发展瓶颈
一、安亭小学校史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小学前身为江苏省立第二师范黄渡分校附设小学班,校址在嘉定县黄渡镇吴淞江南。1927年,江苏省立第二师范黄渡分校改组为江苏省立上海中学乡村师范部。1928年,江苏省立上海中学乡村师范部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