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生命教育”大中小学衔接的实践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区域推进“生命教育”大中小学衔接的实践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区域推进“生命教育”大中小学衔接的实践研究项目组著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8-07-01
书籍编号:30443143
ISBN:978754446832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56694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教师用书
版权信息
书名:区域推进“生命教育”大中小学衔接的实践研究
作者:区域推进“生命教育”大中小学衔接的实践研究项目组
ISBN:9787544468329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项目主持人 邵志勇
核心组成员 冯芸 窦忠霞 张海森 徐佑翔 戴耀红 王白云 安桂清 杨岚 庞维成 胡昊然 倪京凤 徐群 王芳 宁道夫 李晓茹 徐向东 史昱 薛为群 方向红 徐晶 葛琛静 赵静菡 李萍 陈冉苒 于屹 缪姝
序 以“一体化”理念开展生命教育的探索
近些年,上海学校德育工作始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注学生生命成长,我们确立了“一体化”的改革理念和思路,整体推进上海学校德育体系创新。
2014年,上海市教委和杨浦区人民政府签订“学校生命教育区域试点”框架协议,共同开展生命教育“一体化”研究。在落实《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同时,我们不断把学校生命教育工作引向深入,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杨浦区把“生命教育”推进融入区域教育综合改革,把“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生命教育体系”作为核心项目予以推进,在生命教育的机制建设、队伍培养、课程架构、资源整合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是提升生命教育的科学性。2005年,上海市教委颁布《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至今已经过去了10多年,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现状究竟如何,下一步深化生命教育究竟应该怎么做?杨浦区开展“杨浦区生命教育的实施现状与课程建设需求调研”,通过采集、分析数据揭示了区域各学段学生、学校生命教育的发展现状,厘清了当前的问题和需求,总结了已有的经验和成果,为学校生命教育区域试点工作有序、有效的推进奠定了实证基础,真正体现了生命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二是提升生命教育的系统性。杨浦区通过实证调研,聚焦生命教育深入推进的难点和关键点——课程一体化建设,将之作为突破口进行了潜心实践,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协作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生命成长、发展的基本特点、内在需求和一般规律,以“道德教育理论”“核心素养理论”“生命教育理论”为依据,编写完成了《杨浦区生命教育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形成学生生涯、性别、生态、情绪、健康、家庭、生存等区域跨学段生命教育特色课程群。《纲要》和课程群,使原本零散的生命教育课程具有了系统性,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学段目标衔接、内容螺旋上升、实施有序推进、评价恰当有效的生命教育课程形态。
三是提升生命教育的协同性。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某一类科目、某一个环节、某一支队伍,必须坚持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杨浦区在生命教育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尝试突破职责边界和校际壁垒,通过市区上下联动、区域横向联动、区校跨段联动、校内外联动,建立起了各方通力合作、协同创新的机制,既做好资源整合的“加法”,也做好协同创新的“乘法”,充分整合了区域内各类专业力量,实现了生命教育工作质的突破。同时区域创造性地建立了“三三制”或“三三加一制”的生命教育联合研训基地,61所学校、6所高等教育院系、7个跨学段联合研训基地,构建了杨浦区域生命教育实践、研究、培训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本书向我们全面展示了杨浦区生命教育“一体化”的研究成果,初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生命教育工作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它将为全面提升本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质量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启迪。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世界各国、各地区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而生命教育衔接亦成为当前亟待重新审视和关注的话题,这不仅是顺应国际生命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直面学校生命教育点状发展态势这一现实瓶颈的应有行动,还是落实上海市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政策诉求,更是杨浦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心所系。基于此,杨浦区教育局开展了《区域推进“生命教育”大中小学衔接的实践研究》并成功立项为2014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编号:DEA140333)。过去四年中,在充分认识教育变革复杂性的基础上,为改变过往区域更多依赖行政力量推动教育变革的“运动化”倾向,杨浦区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凝聚专业力量协同设计研究方案,在过程中以扎实的实践和大兵团作战的方式推进项目纵深发展,本章则重点围绕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和区域研究现状、研究设计及研究历程等展开论述。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际生命教育的发展昭示着生命教育需要进一步关注衔接
纵观世界各国的教育内容,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重视生命教育,开发和建设生命教育课程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整体趋势的一个重要举措。
英国早在1765年就出现了生命教育思想,Joseph Priestly发表了《论一种旨在文明而积极生活的自由教育课程》即是标志。而到了1990年,英国政府把经济和工业的认识、健康教育、公民教育、环境教育、生涯教育等学科规定为跨领域课程,跨领域课程的实质就是生命教育课程。到了1997年,在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教育部长David Blunkett增订公民教育与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为新课程,公民教育课程从2002年8月开始,成为中等学校的正式课程和必修课程,而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是对公民教育的补充。通过国家干预、政府积极参与生命教育的推行运作,加强对生命教育的管理,英国建立了以促进学生灵性、道德、社会与文化发展为主的公民教育以及以增进个人身心健全、人际关系与民主社会之角色扮演的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为辅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这标志着生命教育被纳入国家和学校的正规教育课程,在国家正式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英国重要的教育改革政策。
至于美国,J.Donald Walters在1968年就创办了阿南达智慧生活学校(Ananda Living Wisdom School),开始倡导并践行生命教育(Education For Life)。他还在1986年出版了《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通过这本书拓展了学校教育的含义,认为教育是融书本学习和人生体验于一体的过程,应该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元素。
澳大利亚的Rev.TedNoffs牧师针对当时青少年吸毒致死的问题,在1974年提出了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1979年,悉尼成立了旨在预防药物滥用、暴力和艾滋病的生命教育中心,这一组织目前已经成为一个正式的国际性机构,属于联合国非政府组织的成员之一。
日本在面对学生自杀、杀人、浪费、破坏环境等严峻的现实情况下,1989年开始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在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中提出了“尊重人的精神”“对生命的敬畏”,用来对道德教育目标进行定位。其中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余裕教育”,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的美好和重要性,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并且还开展了包括寒冷教育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来推动生命教育的开展。
在我国香港,天水围十八乡乡事委员会公益中学率先开展了生命教育课程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