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外名著 > 外国名著 > 老妇还乡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老妇还乡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老妇还乡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老妇还乡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迪伦马特——布莱希特死后*重要的德语戏剧天才。

作者:(瑞士)迪伦马特,叶廷芳,韩瑞祥等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8-08-28

书籍编号:30441125

ISBN:978702012504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08957

版次:1

所属分类:中外名著-外国名著

全书内容:

cover






作者简介


老妇还乡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迪伦马特


迪伦马特(1921—1990)


瑞士戏剧家、小说家。代表作有戏剧《老妇还乡》《罗慕路斯大帝》《密西西比先生的婚姻》,小说《隧道》《法官和他的刽子手》《诺言》等。


本书收入迪伦马特戏剧代表作《老妇还乡》《天使来到巴比伦》《罗慕路斯大帝》《物理学家》和《流星》。


译者


叶廷芳(1939— ),浙江衢州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1964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历任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著有《卡夫卡——现代文学之父》《现代审美意识的觉醒》等;译有《迪伦马特喜剧选》《卡夫卡传》等。


韩瑞祥(1952— ),陕西礼泉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先后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主编有《卡夫卡小说全集》《彼得·汉德克作品集》,译有《上海,远在何方?》《地方法院》《卡尔腾堡》等。

出版说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社之初即致力于外国文学名著出版,延请国内一流学者研究论证选题,翻译更是优选专长译者担纲,先后出版了“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世界文学名著文库”“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名著名译插图本”等大型丛书和外国著名作家的文集、选集等,这些作品得到了几代读者的喜爱。


为满足读者的阅读与收藏需求,我们优中选精,推出精装本“名著名译丛书”,收入脍炙人口的外国文学杰作。丰子恺、朱生豪、冰心、杨绛等翻译家优美传神的译文,更为这些不朽之作增添了色彩。多数作品配有精美原版插图。希望这套书能成为中国家庭的必备藏书。


为方便广大读者,出版社还为本丛书精心录制了朗读版。本丛书将分辑陆续出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年1月

  • 卢古鲁斯(前114—前57),古罗马大将,以好享受著称。
  • 见杨·克诺普夫:《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第142页。
  • 迪伦马特:《关于〈罗慕路斯大帝〉的第二次说明》。
  • 迪伦马特:《戏剧问题》。
  • 迪伦马特:《喜剧解》。
  • R.格林:《迪伦马特作品中的滑稽与怪诞》,见评论集《令人不舒服的迪伦马特》,1962,巴塞尔。
  • 这是阿里斯托芬的话,引自曼弗雷德·杜尔察克《迪伦马特、弗里施、魏斯》,1972,斯图加特。
  • 迪伦马特:《关于〈物理学家〉的二十一点说明》。
  • 见1963年2月21日苏联《文学报》:《在欧洲的十字路口上》。
  • 见1963年1月11日《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劝世剧》。
  • 迪伦马特:《戏剧问题》。
  • 迪伦马特:《戏剧问题》。
  • 迪伦马特:《戏剧论文、演讲集》第146页。
  • 迪伦马特:《戏剧问题》。
    译本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西方德语剧坛明显存在着三代作家,以成就而论,其中第二代是奠基性的。这一代人一般出生在两次大战之间,在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期这十来年时间内,他们以资本主义叛逆者的姿态,竞相写出一部部杰作,造成了战后德语戏剧园地的鼎盛时期,为现当代德语戏剧赢得了世界声誉。这一代人中名声最大的,当推瑞士德语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在西方评论界,有人称他是“布莱希特死后最重要的德语戏剧天才”,有人认为他是“当代最受人欢迎的两个欧洲作家”之一,甚至有人把他同阿里斯托芬、易卜生和萧伯纳相提并论。迪伦马特作为西方作家,他的艺术在资本主义世界备受赞扬当然是不难理解的,令人瞩目的是,他的戏剧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也广受欢迎,以至有的国家把他的全部剧作都搬上了舞台。这不禁使人想到另一位德语戏剧家布莱希特,他与迪伦马特在政治信仰和基本艺术观上格格不入,但他的艺术也越过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层峦叠嶂,在迪伦马特所隶属的世界里受到普遍的尊重。这种现象在现代世界戏剧史上并不常见。奥秘在哪里?恐怕是:这两位戏剧大师都是独树一帜的巨匠,他们继承传统,又不抱残守缺;着眼于创新,立足于实践,以至在戏剧理论、戏剧创作和舞台实践方面都有独特的建树,构成自己的体系,成为德国现代戏剧史上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

    迪伦马特是个道地的瑞士人,祖辈居住在主要讲德语的伯尔尼州,为政治家和作家世家;他父亲则为牧师。迪伦马特一九二一年一月五日生于伯尔尼市附近的科诺芬根,一九三五年随家庭迁往伯尔尼市,在那里读完中学。一九四一年起在苏黎世度过一个学期后,又回伯尔尼攻读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他同时对美术很感兴趣,作了许多具有“怪诞”特征的绘画和雕刻。毕业后在苏黎世《世界周报》担任过美术和戏剧编辑。这时期他也写了些尝试性的剧作和小说,后收集在一九五二年出版的《城市》(四卷)一书。青年时期的迪伦马特文学上主要受古希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影响,哲学上接受了十九世纪丹麦哲学家克尔恺郭尔的存在主义学说,并对表现主义艺术发生兴趣。一九四七年,迪伦马特的第一部剧作《立此存照》被搬上舞台,作者随即走上文坛。从这一年起,他开始了专业写作生活。先后在巴塞尔和比勒湖畔一个村子居住几年以后,于一九五二年迁至诺因堡居住,其间一九六八年至一九六九年任巴塞尔剧院经理。一九七〇年任苏黎世话剧院艺术顾问。一九七二年他谢绝了这个剧院要他担任的领导职务,决心从事具体的舞台实践工作。
    迪伦马特比他许多同时代的德语作家幸运,由于瑞士的中立地位,他的家园没有遭受过纳粹铁蹄蹂躏,他的精神没有受过法西斯奴役的创伤。他在安静的环境和气氛中接受着缪斯一次又一次的拜访,收获着一个又一个艺术硕果。截至他去世时的一九九〇年,这位勤奋的作者已写出戏剧、小说、广播剧、电视剧、电影剧本、儿童文学作品以及戏剧理论著作等达三十六种。尤其是小说和戏剧的写作交替进行,仿佛二者在进行着比赛一样。因此,仅仅说迪伦马特是戏剧家显然是不全面的,凡读过他那脍炙人口的小说《隧道》(1950)、《法官和他的刽子手》(1952)、《择偶记》(1955)、《抛锚》(1956)和《诺言》(1958)等的人,谁都不会怀疑:他是个出色的小说家。但在迪伦马特的创作中表现了他杰出才能的,使他的艺术着上了独特的色彩,并把他的名字远远带出了国界的则是戏剧,是他那令人啼笑交迸的“喜剧”。

    迪伦马特的舞台戏剧作品已发表或上演过的除改编者外约有十七部,其中大部分都收集在自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七〇年出版的《喜剧集》一至三卷中。这个译本所收的迪伦马特的五部剧作主要选自他的《喜剧集》。一九八〇年编纂二十九卷集时,作者普遍进行了修改,作为最后的定稿本。这次本书再版时,译者根据他的一九八〇年的修订版作了校订。下面分别予以分析、介绍。
    四幕喜剧《罗慕路斯大帝》(Romulus der Große)是迪伦马特的成名作,成于一九四八年,上演和发表于一九四九年。作者对自己的写作要求十分严格,他的许多剧作发表后,都一改再改。《罗慕路斯大帝》直到一九八〇年先后经过了五次修改。剧本主人公罗慕路斯·奥古斯都是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他在一座乡村别墅里饱食终日,专心致志饲养着一群母鸡。一天,专差从早到晚不断飞报:前线失守,日耳曼人正向罗马进军……他却无动于衷,依然向古董商出售他的历代皇祖们的胸像。东罗马皇帝向他要求联合抗击入侵,他不予理会。廷臣们和他的妻女以及从敌狱逃回的未婚驸马爱弥良心急如焚,一致要求退到西西里岛去组织抵抗,他也不答应。这时“实业家”鲁普夫趁火打劫,他愿意替皇帝出一千万金币换回被敌人占领的意大利领土,条件是:公主必须嫁给他。皇后和爱弥良为了挽救“祖国”,忍辱负重,愿意接受这个苛刻的条件。但罗慕路斯皇帝却予以拒绝,并且反驳了大家对他的斥责,认为:当罗马已变成了罪恶深重的帝国时,我当一个只知吃喝的无为皇帝,正是为了充当“罗马的法官”来宣判这个帝国的死刑的。不久,他的家属们在逃往西西里的途中葬身鱼腹。后来,正当众人对他以匕首相见的时候,日耳曼人到了。罗慕路斯要求日耳曼首领鄂多亚克把他杀死。对方说,不,我是和我的侄子特奥德里希与全体百姓来归顺你的。但紧接着他又要求罗慕路斯搭救他,因为他预见到他的侄子一旦继承了皇权以后,必将恢复旧罗马的一切,那时他会把他杀死。最后罗慕路斯在日耳曼人的军礼前宣告引退。
    《罗慕路斯大帝》选择的历史背景是欧洲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转折时期。公元三世纪以后,以奴隶制为基础的西罗马帝国已过了它的全盛期而走向衰落,社会内部封建性的生产关系已开始萌芽。这时他面对北方处于原始公社末期的日耳曼人的迅速崛起和不断入侵已不能抵御,到了公元四七六年,罗慕路斯皇帝终于被鄂多亚克所废,一度称霸欧洲的西罗马帝国随之宣告灭亡。但鄂多亚克却于四九三年被东哥特国王特奥德里希所杀。从作品看,作者所展示的历史背景的大轮廓是真实的,他把日耳曼首领鄂多亚克塑造成正面形象也是正确的,因为日耳曼人对罗马的入侵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故事情节无疑是虚构的,所以作者加了个副标题:“非历史的历史剧”,并作过如下的说明:
    罗慕路斯·奥古斯都十六岁登基,十七岁退位,迁往坎帕尼亚,住进卢古鲁斯别墅。年俸六千金币。他把他最心爱的母鸡叫作罗马。这是史实。历代称他为奥古斯都鲁斯。我则把他当作成人来写,将他的统治时间延长二十年,并称他为“大帝”。
    作者的用意显然不是想通过这个剧来再现历史,而是借用历史来阐述某种政治的、历史的和哲学的观点。为此,他让主人公代表正义,穿上“傻瓜”的外衣,主持“审判世界的法庭”,揭露暴力统治的反人民本质,谴责“世界帝国”的强权政治,批判沙文主义和盲目的爱国主义等等。但是这个审判世界的法官最后却不得不接受“世界法庭”对自己的审判。因为在作者看来,历史的轨道是无法改变的,任何人在这方面的努力都必然得到悲剧的结局。因此鄂多亚克还在胜利之时,就预感到他的悲惨之日。这是作者强加给他的人物的宿命论哲学。
    《罗慕路斯大帝》在形式上采用了古典主义“三一律”的原则:故事发生在一昼夜之间(时间统一);始终在皇帝的乡村别墅(地点统一);情节始终围绕着主人公单线发展(情节统一)。人物不是根据情节的发展而刻画的性格典型,而是按照主题的需要设计的思想类型,例如东罗马皇帝泽诺是沙文主义的化身,皇帝的未婚驸马爱弥良是狭隘爱国主义的代表,骑兵队队长马玛是盲目英雄主义的样板,皇后是小市民功名欲的标本。主人公开始是个滑稽可笑、为人所不齿的废物。但第三幕以后,他逐渐显示出是个捍卫正义的“法官”,越来越高大起来,人们对他由厌恶到同情到尊敬。迪伦马特认为,整体世界是不可把握的,但个人世界是可以驾驭的,所以每个人都应“做他所应做的事情”。罗慕路斯大帝做了他应做的事情,因此他在整体世界中是失败者,而在个人世界中却是胜利者。迪伦马特的其他作品也往往以个人世界的成功与整体世界的灾难或政治领域的失败相对峙。
    在创作《罗慕路斯大帝》以前的许多年里,迪伦马特就被一个更为古老的历史题材所吸引,这就是古巴比伦的塔楼。一九四八年,在写完了《罗》剧以后,作者即着手这一题材的写作,但不成功。五年以后,即一九五三年,作者在完成了一部艺术上更臻成熟的喜剧《密西西比先生的婚姻》(1952)以后,终于实现了他的久蓄之志:写成了三幕喜剧《天使来到巴比伦》,这是一部交织着美丽童话和历史传说色彩的浪漫主义之作,它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和巨大的戏剧才能。
    一个乞丐打扮的天使下凡到人间,他带着上帝赋予的使命,要把上天刚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少女库鲁比作为恩赐交给人类中最卑贱的人。这时,正值内布卡德内察尔推翻了他的前任尼姆罗德,在巴比伦称王。他声称要创造一个“完美无缺”的“福利国家”,为此下令禁止行乞,所有的乞丐必须为国家供职,但最后只剩下一个名叫阿基的乞丐顽固到底,拒绝服从。国王在惩罚他以前,想表示一点“人道”的姿态,当面劝诫一次。于是他化装成“尼尼微的乞丐”,在幼发拉底河的岸上坐等阿基。结果两个“乞丐”聚到了一起。阿基向“尼尼微的乞丐”提出条件:两人进行一场行乞比赛,如果我输了,就照你的意见办;你输了,你就回尼尼微继续行乞。在比赛中,阿基心灵嘴巧,从各行各业的人的手中乞得大量金钱,以至把被绑的废王尼姆罗德也乞到了手,“尼尼微的乞丐”根本不是对手。于是天使以为这个赌输了的无能又无助的乞丐就是人类中的最卑贱者,就把“上天的恩赐”库鲁比交给了他。但内布卡德内察尔却嫉恨上帝把礼物赐给乞丐,而不赐给国王,
  •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