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侠五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三侠五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中华书局出版
作者:(清)石玉昆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3-07-01
书籍编号:30436502
ISBN:978710109376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19552
版次:1
所属分类:中外名著-中国名著
版权信息
书名:三侠五义--中国古典小说最经典
作者:[清]石玉昆述
ISBN:9787101093766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天地间另是一种笔墨——《三侠五义》
我国章回体的白话通俗小说,往往是以“话说”开头,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中间还时不时加上些诗词。这种唯有中国所独有的小说形态,正说明了我国小说的渊源——说书。如果没有宋代说书艺人的奇思妙想和巧舌如簧,很难想象《三国》《水浒》能如此精彩绝伦。而说书人口中滔滔不绝的故事又是如何记录、整理、加工、修订而最终成为历经千百年而不衰的文学作品的呢?您面前的这部清代后期的小说《三侠五义》就是一块“活化石”,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说书—话本—小说”的层层演进成型的全过程。
话说清道光年间,北京城里来了一位技艺高超的说唱艺人石玉昆,他表演的“包公案”内容丰富、精彩动人,一时风靡了北京城,不论是贵族阔老,还是贩夫走卒,都被他吸引住了。这“包公案”正是我们今日所见的《三侠五义》的雏形。
石玉昆字振之,天津人。从现有资料看,他在闯京城说“包公案”时,对以前的各种包公故事传说,不论是书面上的野史笔记和小说,还是舞台上的戏曲、说唱,都进行过一定的研究,因而他说唱的包公故事就显示了较为完整、重点突出、故事定型等显著特点,为此后人们对包公故事的认识和了解提供了来源。由于石玉昆对包公故事进行了融汇和创新,加上讲唱技艺的不同凡响,使他卓然成家,誉满京城数十年。
由于石玉昆出色的表演,当时就有人把说唱内容记录下来,抄录成《龙图公案》唱本。同治年间,有个问竹主人,将《龙图公案》唱本“翻旧出新,添长补短……取名曰忠烈侠义四字,集成一百二十回”。同治十年(1871)春天,又有一个入迷道人从问竹主人那里借来一部抄录,于光绪元年(1875),重新“校阅”,“另录成编”。至光绪四年(1878)冬,有一个退思主人从入迷道人处借走此书,“爱不释手”,不忍独美,索性“付刻于珍版”了。于是,光绪五年(1879)初秋,北京聚珍堂用活字版推出了这部一百二十回的《忠烈侠义传》,又名《三侠五义》。封面题有“石玉昆述”四字,大概为了显示此书渊源,也为了宣传推广之用吧。可惜对于问竹、入迷、退思三位成书功臣的姓氏生平,书上只字未提,我们也就一无所知了。
《忠烈侠义传》一经问世,即畅行北京,几年之内,多次再版。号称据石玉昆原稿本出版的《忠烈小五义》、《续小五义》也相继出笼,流行北方地区。而此书在全国形成广泛影响,还要归功于晚清鸿儒俞樾。光绪十五年(1889),俞老先生读到《三侠五义》后,大为赞赏,叹为“如此笔墨,方许作平话小说;如此平话小说,方算得天地间另是一种笔墨”。当然,他对此书又有些挑剔,于是技痒难耐,起而参与改订,“援据史传,订正俗说”、“改题《七侠五义》,以副其实”。
光绪十六年(1890),上海广百宋斋出版了俞曲园老人的《七侠五义》。此后,江南读书风气竟为之一变,公案侠义小说一时取代言情小说,成为小说创作与出版的主流。以此为发端,全国范围内,陆续出现了百十种诸家公案,形成了一股公案侠义小说的狂潮。直到清末民初,旧派武侠小说霍然崛起,公案侠义小说才渐渐走向沉寂。
《三侠五义》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侠义小说作品。小说的主人公,那些智勇双全、义薄云天的侠客义士,都被赋予了撼人心魄的力量,令读者欲罢不能。鲁迅先生对此也给予了由衷的赞叹:“独于草野豪杰,辄奕奕有神,间或衬以世态,杂以诙谐,亦每令莽夫分外生色。”这也正是《三侠五义》流行一百多年来始终深受各阶层人士、尤其是平民百姓喜爱的主要原因。而其酣恣淋漓又点染细腻的文笔,更是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使得《三侠五义》成为清代公案侠义小说的代表作品。
我们此次整理《三侠五义》,以聚珍版原刊本《忠烈侠义传》为底本,校以《龙图公案》和《七侠五义》,采用最流行的《三侠五义》作书名。我们的目的,只是想把这部流行了一百多年的小说原汁原味地奉献给今天的读者,让看惯了电视、读惯了晚报的人们也能欣赏到这“天地间另是一种笔墨”的妙处。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13年3月
第一回 设阴谋临生换太子 奋侠义替死救皇娘
诗曰: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
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
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
天下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
话说宋朝自陈桥兵变,众将立太祖为君,江山一统。相传至太宗,又至真宗,四海升平,万民乐业,真是风调雨顺,君正臣良。
一日早朝,文武班齐,有西台御史兼钦天监文彦博出班奏道:“臣夜观天象,见天狗星犯阙,恐于储君不利。恭绘形图一张,谨呈御览。”承奉接过,陈于御案之上。天子看罢,笑曰:“朕观此图,虽则是上天垂象,但朕并无储君,有何不利之处?卿且归班,朕自有道理。”早朝已毕,众臣皆散。转向宫内,真宗闷闷不乐,暗自忖道:“自御妻薨后,正宫之位久虚,幸有李、刘二妃现今俱各有娠,难道上天垂象就应于他二人身上不成?”才要宣召二妃见驾,谁想二妃不宣而至。参见已毕,跪而奏曰:“今日乃中秋佳节,妾妃等已将酒宴预备在御园之内,特请圣驾今夕赏月,作个不夜之欢。”天子大喜,即同二妃来到园中,但见秋色萧萧,花香馥馥,又搭着金风瑟瑟,不禁心旷神怡。
真宗玩赏,进了宝殿,归了御座,李、刘二妃陪侍。宫娥献茶已毕,天子道:“今日文彦博具奏,他道现时天狗星犯阙,主储君不利。朕虽乏嗣,且喜二妃俱各有孕,不知将来谁先谁后,是男是女。上天既然垂兆,朕赐汝二人玉玺龙袱各一个,镇压天狗冲犯。再朕有金丸一对,内藏九曲珠子一颗,系上皇所赐无价之宝,朕幼时随身佩带,如今每人各赐一枚,将妃子等姓名、宫名刻在上面,随身佩带。”李、刘二妃听了,望上谢恩。天子即将金丸解下,命太监陈林拿到尚宝监,立时刻字去了。
这里二位妃子吩咐摆酒,安席进酒。登时鼓乐迭奏,彩戏俱陈,皇家富贵自不必说。到了晚间,皓魄当空,照得满园如同白昼,君妃快乐,共赏冰轮,星斗齐辉,觥筹交错。天子饮至半酣,只见陈林手捧金丸,跪呈御前。天子接来细看,见金丸上面,一个刻着“玉宸宫李妃”,一个刻着“金华宫刘妃”,镌的甚是精巧。天子深喜,即赏了二妃。二妃跪领,钦遵佩带后,每人又各献金爵三杯。天子并不推辞,一连饮了,不觉大醉,哈哈大笑道:“二妃子如有生太子者,立为正宫。”二妃又谢了恩。
天子酒后说了此话不知紧要,谁知生出无限风波。你道为何?皆因刘妃心地不良,久怀嫉妒之心,今一闻此言,惟恐李妃生下太子,立了正宫,何况正宫李妃居左,自己在右。自那日归宫之后,便与总管都堂郭槐暗暗铺谋定计,要害李妃。谁知一旁有个宫人名唤寇珠,乃刘妃承御的宫人。此女虽是刘妃心腹,他却为人正直,素怀忠义,见刘妃与郭槐计议,好生不乐。从此后各处留神,悄地窥探。
单言郭槐奉了刘妃之命,派了心腹亲随,找了个守喜婆尤氏,他就屁滚尿流,又把自己男人托付郭槐,也做了添喜郎了。一日,郭槐与尤氏密密商议,将刘妃要害李妃之事,细细告诉。奸婆听了,始而为难。郭槐道:“若能办成,你便有无穷富贵。”婆子闻听,不由满心欢喜,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对郭槐道如此如此,这般这般。郭槐闻听,说:“妙!妙!真能办成,将来刘妃生下太子,你真有不世之功。”又嘱咐临期不要误事,又给了好些东西。婆子欢喜而去。郭槐进宫,将此事回明。刘妃欢喜无限,专等临期行事。
光阴迅速,不觉的到了三月,圣驾至玉宸宫看视李妃。李妃参驾,天子说:“免参。”当下闲谈,忽然想起明日乃是南清宫八千岁的寿辰,便特派首领陈林前往御园办理果品,来日与八千岁祝寿。陈林奉旨去后,只见李妃双眉紧蹙,一时腹痛难禁。天子着惊,知是要分娩了,立刻起驾出宫,急召刘妃带领守喜婆前来守喜。刘妃奉旨,先往玉宸宫去了。郭槐急忙告诉尤氏。尤氏早已备办停当,双手捧定大盒,交付郭槐,一同齐至玉宸宫而来。
你道此盒内是甚么东西?原来就是二人定的奸计,将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认不出是何妖物,好生难看。二人来至玉宸宫内,别人以为吃食之物,那知其中就里。恰好李妃临蓐,刚然分娩,一时血晕,人事不知。刘妃、郭槐、尤氏做就活局,趁着忙乱之际,将狸猫换出太子,仍用大盒将太子就用龙袱包好装上,抱出玉宸宫,竟奔金华宫而来。刘妃即唤寇珠提藤篮暗藏太子,叫他到销金亭用裙绦勒死,丢在金水桥下。寇珠不敢不应,惟恐派了别人,此事更为不妥,只得提了藤篮,出凤右门,至昭德门外,直奔销金亭上,忙将藤篮打开,抱出太子。且喜有龙袱包裹,安然无恙。抱在怀中,心下暗想:“圣上半世乏嗣,好容易李妃产生太子,偏遇奸妃设计陷害。我若将太子谋死,天良何在?也罢!莫若抱着太子一同赴河,尽我一点忠心罢了。”刚然出得销金亭,只见那边来了一人,即忙抽身,隔窗细看。见一个公公打扮,踏过引仙桥,手中抱定一个宫盒,穿一件紫罗袍绣立蟒,粉底乌靴,胸前悬一挂念珠,斜插一个拂尘儿于项左,生的白面皮,精神好,一双目把神光显。这寇承御一见,满心欢喜,暗暗的念佛说:“好了!得此人来,太子有了救了!”原来此人不是别人,就是素怀忠义、首领陈林。只因奉旨到御园采办果品,手捧着金丝砌就龙妆盒,迎面而来。一见寇宫人怀抱小儿,细问情由。寇珠将始末根由,说了一回。陈林闻听,吃惊不小,又见有龙袱为证。二人商议,即将太子装入盒内,刚刚盛得下。偏偏太子啼哭,二人又暗暗的祷告。祝赞已毕,哭声顿止。二人暗暗念佛,保佑太子平安无事,就是造化。二人又望空叩首罢,寇宫人急忙回 宫去了。
陈林手捧妆盒,一腔忠义,不顾死生,直往禁门而来。才转过桥,走至禁门,只见郭槐拦住道:“你往那里去?刘娘娘宣你,有话面问。”陈公公闻听,只得随往进宫,却见郭槐说:“待我先去启奏。”不多时,出来说:“娘娘宣你进去。”陈公公进宫,将妆盒放在一傍,朝上跪倒,口尊:“娘娘,奴婢陈林参见,不知娘娘有何懿旨?”刘妃一言不发,手托茶杯,慢慢吃茶,半晌,方才问道:“陈林,你提这盒子往那里去?上有皇封,是何缘故?”陈林奏道:“奉旨前往御园采拣果品,与南清宫八大王上寿,故有皇封封定。非是奴婢擅敢自专的。”刘妃听了,瞧瞧妆盒,又看看陈林,复又说道:“里面可有夹带?从实说来!倘有虚伪,你吃罪不起。”陈林当此之际,把死付于度外,将心一横,不但不怕,反倒从容答道:“并无夹带。娘娘若是不信,请去皇封,当面开看。”说着话,就要去揭皇封。刘妃一见,连忙拦住道:“既是皇封封定,谁敢私行开看!难道你不知规矩么?”陈林叩头说:“不敢,不敢!”刘妃沉吟半晌,因明日果是八千岁寿辰,便说:“既是如此,去罢。”陈林起身,手提盒子,才待转身,忽听刘妃说:“转来!”陈林只得转身。刘妃又将陈林上下打量一番,见他面上颜色丝毫不漏,方缓缓的说道:“去罢。”陈林这才出宫,倒觉的心中乱跳。这也是一片忠心,至诚感格,始终瞒过奸妃,脱了这场大难。
出了禁门,直奔南清宫内,传:“旨意到。”八千岁接旨入内殿,将盒供奉上面,行礼已毕。因陈林是奉旨钦差,才要赐座,只见陈林扑簌簌泪流满面,双膝跪倒,放声大哭。八千岁一见,唬得惊疑不止,便问道:“伴伴,这是何故?有话起来说。”陈林目视左右。贤王心内明白,便吩咐:“左右回避了。”陈林见没人,便将情由细述一遍。八千岁便问:“你怎么就知道必是太子?”陈林说:“现有龙袱包定。”贤王听罢,急忙将妆盒打开,抱出太子一看,果有龙袱。只见太子哇的一声,竟痛哭不止,好仿佛诉苦的一般,真是圣天子百灵相助。贤王爷急忙抱入内室,并叫陈林随入里面,见了狄娘娘,又将原由说了一遍。大家商议,将太子暂寄南清宫抚养,候朝廷诸事安顿后,再做道理。陈林告别,回朝覆命。
谁知刘妃已将李妃生产妖孽,奏明圣上。天子大怒,立将李妃贬入冷宫下院,加封刘妃为玉宸宫贵妃。可怜无靠的李妃受此不白之冤,向谁申诉?幸喜吉人天相,冷宫的总管姓秦名凤,为人忠诚,素与郭槐不睦,已料此事必有奸谋。今见李妃如此,好生不忍,向前百般安慰。又吩咐小太监余忠:“好生服侍娘娘,不可怠慢。”谁知余忠更有奇异之处,他的面貌酷肖李妃的玉容,而且素来做事豪侠,往往为他人奋不顾身,因此秦凤更加疼爱他,虽是师徒,情如父子。他今见娘娘受此苦楚,恨不能以身代之,每欲设计救出,只是再也想不出法子来,也只得罢了。
且说刘妃此计已成,满心欢喜,暗暗的重赏了郭槐与尤氏,并叫尤氏守自己的喜。到了十月满足,恰恰也产了一位太子,奏明圣上。天子大喜,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