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外名著 > 中国名著 > 人物志(精)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人物志(精)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人物志(精)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人物志(精)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中华书局出版

作者:梁满仓译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4-02-01

书籍编号:30436373

ISBN:978710109826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50619

版次:1

所属分类:中外名著-中国名著

全书内容:

人物志(精)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一)


《人物志》是中国古代典籍名著之一。唐李德裕说:“余尝览《人物志》,观其索隐精微,研几玄妙,实天下奇才。”宋人阮逸说:“是书也,博而畅,辩而不肆,非众说之流也。王者得之为知人之龟鉴,士君子得之为治性修身之檠栝,其效不为小矣。予安得不序而传之!媲夫良金美玉,籝椟一启,而观者必知其宝也。”王三省说:“(《人物志》使)修己者得知以自观,用人者持之以照物,焉可废诸!”明代郑旻说:“(《人物志》)事核词章,三代而下,善评人品者,莫或能逾之矣。”清人纪晓岚说“其书主于论辩人才,以外见之符,验内藏之器,分别流品,研析疑似”,“所言究悉物情,而精核近理”。在现当代,人们对《人物志》的关注程度及评价,丝毫不亚于古人。汤用彤先生说,从《人物志》中可以看出曹魏初期学术杂取儒名法道诸家的特点,“故甚具历史上之价值”。钱穆先生说:“我自己很喜欢刘劭此书,认为他提出‘平淡’二字,其中即有甚深修养功夫。在我年轻时读《人物志》,至‘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一语,即深爱之,反复玩诵,每不忍释;至今还时时玩味此语,弥感其意味无穷。”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施赖奥克将《人物志》翻译成英文,取名为《人类能力的研究》,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近几年来,市面上关于注释整理《人物志》的书籍不下三四种。上述事例表明,《人物志》是一部值得我们去关注和了解的中国古代典籍。


人物志前言关注和了解一部著作,首先应从它的作者入手。《人物志》的作者刘劭,字孔才,广平郡邯郸(治今河北邯郸)人。建安年间,在郡府中做上计吏。在一次岁末进入京城洛阳向朝廷汇报地方政务时,上天给了他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当时朝廷太史发出了天象预报,说正月初一将有日食发生。正月初一是朝廷举行大会之礼的日子,但根据当时制度,遇到日食应当停止举行会礼。当时在场的数十人都主张废朝却会,只有刘劭持不同意见。他说,古代著名的太史,也有计算天时错误的时候,所以圣人提出不因为异常天象而废朝礼,这是因为有时候灾异之象会自动消失,有时候太史推算错误。他主张不要因为这个预报而废却朝礼,得到了当时正在负责上计工作的尚书令荀彧的赞同。结果是会礼如期举行,日食也没有发生。


这件事以后,刘劭是否被提拔到中央朝廷任职,由于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不得而知,但刘劭受到朝中权贵的重视是没有疑问的。御史大夫郗虑就曾经有过征召刘劭出来做官的想法。郗虑是曹氏的党羽,曹操忌恨孔融,郗虑就给孔融罗织罪名进行构陷。曹操欲废献帝伏皇后,郗虑就奉命率兵入宫逼杀。因此被从光禄勋提到御史大夫的位置。刘劭被这样的权势所看重,也预示着他仕途的前景光明。正在这个时候,却又发生了郗虑被免官的事。然而这件事并没有使刘劭的仕途发生逆转,不久他就被任为太子舍人,又升迁为秘书郎。任太子舍人的经历,使刘劭和太子曹丕有着密切的接触,所以当曹丕登上帝位后,先后任用他为尚书郎和散骑侍郎。曹丕去世后,其子曹叡即位,是为明帝。刘劭又先后任陈留太守、骑都尉、散骑常侍等职。不断变化的各种任职,也给他多种才能的展示提供了各种舞台。


刘劭有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并善于用这些知识影响当时的礼仪制度,前述关于日食与朝会关系的论述即是一例。明帝景初二年(238),朝廷欲改祀太极中和之气。刘劭不同意改祀,主张祀六宗之气。他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六宗者,太极冲和之气,为六气之宗者也,《虞书》谓之六宗。”(《通典》卷44《礼典·吉礼》)刘劭的意见得到了众人的支持并被采纳。前一个是利用天文知识影响礼仪制度的事例,后一个则是用气象知识影响礼仪制度的事例。


刘劭熟知古代的爵位制度。他曾著有《爵制》一书,此书现已亡佚,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部分文字,是记述秦朝二十等爵位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二十等爵位的内容等等。文中对秦朝二十等爵位的记述十分清晰具体:一爵曰公士,二爵曰上造,三爵曰簪褭,四爵曰不更,五爵曰大夫,六爵为官大夫,七爵为公大夫,八爵为公乘,九爵为五大夫,十爵为左庶长,十一爵为右庶长,十二爵为左更,十三爵为中更,十四爵为右更,十五爵为少上造,十六爵为大上造,十七爵为驷车庶长,十八爵为大庶长,十九爵为关内侯,二十爵为列侯。从书名上看,《爵制》的全部内容不应当是仅仅记述秦代爵位制度,如果此书能够完整保存下来,一定会为我们了解三国以前的爵位制度提供清晰的线索。但我们从保存下来的部分内容中,可以看出刘劭对古代爵位制度的熟知程度。


刘劭的法律知识对当时的法律制度建设也很有影响。他在《人物志》中对法家从人才分类角度进行定义,认为是建立法律制度使国强民富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劭也可以称为法家,因为他在曹魏的法律制度建设方面有过作为。在他任骑都尉期间,与议郎庾嶷、荀诜等人制定科令,著《新律》十八篇。此外,《隋书·经籍志》中还著录了刘劭所著的《律略论》、《法论》等书籍。


刘劭博览群书,精通儒家经典。他在任散骑侍郎时,受魏文帝诏,把五经群书分类汇辑,编成《皇览》一书。他还为儒家的经典《孝经》作过注。在他的晚年,在家专门执经讲学。《人物志》把“能传圣人之业”作为儒学家的特征,从这个角度讲,刘劭又具有儒学家的才能。


刘劭在任陈留(今河南开封)太守的时候,敦崇教化,受到百姓称赞。《人物志》中把“能受一官之任”作为伎俩之才的特征之一,从这个角度讲,刘劭又具有伎俩之才。


明帝青龙元年(233),割据辽东的公孙渊与南方的孙吴政权来往甚密,孙权派张弥、许晏等人带着珍宝从海路出使辽东,册封公孙渊为燕王。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曹魏政权有人主张出兵讨伐辽东,刘劭却反对这样做。他认为当初袁绍的儿子袁尚被打败后,投奔辽东。当时是公孙渊的父亲公孙康执政,他把袁尚斩杀,将他的首级送来。这表明公孙渊的先世是忠于曹魏政权的。再说公孙渊是否接受了孙吴的册封,还需要证实。历史上明智的做法,当边远之人不服时,要用美德征服而不使用武力。应当对公孙渊采取宽缓策略,给他以自新的机会。后来公孙渊果然像公孙康一样,杀了张弥、许晏等人,把他们的首级送来。还有一次,孙吴出兵围攻合肥。当时驻守那里的曹军正在轮番休息,兵力不足。驻守合肥的征东将军满宠一面上表朝廷,请求派兵增援,一面召集正在轮休的将士,主张待兵力集结后再对吴军发动攻击。刘劭分析这种形势说,敌兵现在正处在士气高涨的阶段,满宠如果以少于敌人的兵力发动攻击,必定不能取胜。他采取等待兵力集结后再发动攻击的做法是正确的,不会有所失。可先派遣步兵五千,精骑三千作为前锋,张扬声势。骑兵到合肥以后,疏散队形,多设旌旗鼓乐,在城下炫耀兵力,然后开到敌军后面,做出阻断他的归路、截断粮道的样子。敌人闻听支援大军来到,又见到骑兵欲断归路,必然害怕逃走,这样就可以收到不战而胜的效果。刘劭的建议被明帝采纳,而事情发展的结果也和刘劭所预料的一样。《人物志》中把“遭变用权”作为智意家的特征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劭也具有智意家的才能。


在魏明帝在位的时候,刘劭还写过一些文学作品,见于记载的有《赵都赋》、《许都赋》、《洛都赋》,其中《赵都赋》深受明帝赞美。刘劭所写的三赋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但我们仍可从《赵都赋》的一些片断领略他的文采:“声曜纷纭,泽浸宇内,元正三朝,莫不来届。”“北连昭余,南属呼池,西盼大陵,东结潦河。”(宋杨简《慈湖诗传》卷20)著名史学家陈寿对刘劭的评价是“该览学籍,文质周洽”。《人物志》中把“属文著述”作为文章家的特征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劭也具有文章家的才能。


刘劭在各方面所表现出的品格和才能,在夏侯惠推荐刘劭的表章中有精彩的概括。当时魏明帝下诏博求众贤,夏侯惠上表说:“臣私下看见常侍刘劭忠心耿耿,善于思考,擅长周密的谋划,凡是他糅合古制而创立的制度,都源流宏远。所以群臣上下都取自己和他相同的地方去斟酌比量。所以诚实的人佩服他的性情平和端正,清静的人敬慕他的深沉恬静为人谦让,擅长文字之学的人欣赏他的推理详尽而缜密,谙熟法律的人知道他的判断准确没有谬误,善于思考的人了解他的思想深刻而坚定,爱好文学的人喜欢他的著论文章,制定制度的人看重他的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筹划谋略的人赞美他的思维敏捷考虑精到。上面这些评论,都是这些人取与他们自己适合的长处而列举刘劭的局部小节罢了。臣屡次听到刘劭的清雅谈论,观览他的深刻议论,和他相处的时间越长,敬佩他的时间越久,实在为朝廷有这样的人才而感到惊讶。臣认为像他这样的人,应当参赞朝政大事,向陛下出谋献策,以使他和国道一起兴盛,这样的人才不是世间所常有的。”


从夏侯惠推荐刘劭的表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信息,一个是刘劭确实有多方面的才干,另一个是他和曹魏政权的关系。刘劭历事魏武帝、文帝、明帝、齐王四朝,夏侯氏与曹氏的关系又非同一般,他对刘劭的评价如此之高,就连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也认为多溢美之词,有点过分。不过这正反映了刘劭在政治上与曹魏政权的紧密关系。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在他的晚年,当司马氏开始一步步地问鼎皇帝宝座时,刘劭为什么脱离政治,专以“执经讲学”为务了。


(二)


唐刘知几说:“民者冥也。冥然罔知,率彼愚蒙,墙面而视。或讹音鄙句,莫究本源;或守株胶柱,动多拘忌。故应劭《风俗通》生焉。五常异禀,百行殊轨,能有兼偏,知有长短。苟随才而任使,则片善不遗;必求备而后用,则举世莫可。故刘劭《人物志》生焉。”(刘知几《史通》卷十《内篇·自叙》)刘知几这段话包含了这样一个意思:应劭的《风俗通》和刘劭的《人物志》,各自有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时代需要。那么,《人物志》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时代需要是什么呢?


刘劭所生活的汉末三国时代,是一个分裂割据的时代,一个只能谋求局部统一,然后再进一步实现全国统一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中央集权的朝廷土崩瓦解,地方实力派分裂割据争夺地盘。在风云际会的政治舞台上,各种人物纷纷登台表演,诸多英雄龙争虎斗各显本色。因此,这个时代的人才表现也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多样性特点。人才是多种多样的,这在任何时候都一样。但汉末三国的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给各种人才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宽阔的舞台,因此人才多样性的特点尤为突出。人才即有才能的人,按照这个说法,汉末三国时人才所表现出的才能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以人的才能类型分类:有以政治见长的,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有以军事见长的,如周瑜、陆逊、邓艾等;有以武勇见长的,如关羽、张飞、张辽、徐晃、蒋钦、甘宁等;有以智计见长的,如荀彧、郭嘉、庞统、法正、顾雍、诸葛瑾等;有以文学见长的,如王粲、孔融、应玚、陈琳、徐幹、阮瑀、刘桢等;有以儒学见长的,如郑玄、王肃、管宁、邴原等;有以思辨见长的,如何晏、王弼等;有以方术见长的,如左慈、管辂、周宣、朱建平等;有以技艺见长的,如华佗、杜夔、马钧、钟繇、蒲元等。上述各类人才,品德有高有低,能力有大有小,才干有偏有全,这一切构成了当时人才状况的多样性特点。


第二,双向选择的特点。所谓双向选择,即指选才的当权者与被选人才之间的关系。人们常常把曹操“有事赏功能”唯才是举的选择人才标准挂在嘴边,似乎当时只有选择任用人才的一种流向。其实在当时任用人才与人才被用的选择是双向的。往往有这种情形,用人者想把对方作为自己任用的人才,而对方却不买账。例如东汉末杜袭,为避战乱客居荆州,荆州刺史刘表“待以宾礼”。而杜袭并没有把刘表当做主人。他见与他同到荆州的同郡人繁钦多次在刘表前表现才能,便对他说:“吾所以与子俱来者,徒欲龙蟠幽薮,待时凤翔。岂谓刘牧当为拨乱之主,而规长者委身哉?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吾其与子绝矣。”在杜袭看来,他到荆州的目的只是想“龙蟠幽薮,待时凤翔”,而刘表并非拨乱之主,不是投靠的对象,最后终于离开襄阳到了长沙。尽管刘表认可了杜袭的价值,杜袭却不认可刘表,这件事表明,用人与被用要经过双方的价值认可。由于双方认可的程度不同,也产生了多种层次的关系。这种关系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其一,双方价值认可度极高。例如,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就是如此。刘备三顾茅庐,把自己遇到诸葛亮比作鱼儿遇到了水,诸葛亮认为刘备不但是心向汉室的同路人,也是使自己施展才干实现远大抱负的明主。


其二,双方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