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新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中华书局出版
作者:马世年译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4-02-01
书籍编号:30436370
ISBN:978710109808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50298
版次:1
所属分类:中外名著-中国名著
版权信息
书名:新序
作者:马世年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101098082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一
《新序》是西汉后期的著名学者刘向编撰的一部重要典籍。
刘向(前79—前8,此从钱大昕、钱穆说),字子政,原名更生,汉成帝时更名为向,西汉沛(今江苏沛县)人。刘向出身于西汉皇族,门第尊贵、家世显赫。其先祖楚元王刘交为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的幼弟。祖父刘辟疆、父刘德历任宗正一职,刘德被封为关内侯、阳城侯。刘向家学渊源深厚。楚元王刘交“好书,多材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祖父辟疆“亦好读诗,能属文”。父刘德“少时数言事,召见甘泉宫,武帝谓之千里驹”(《汉书·楚元王传》),深受汉武帝的赞赏。正是在这种家学传统的熏陶下,刘向“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汉书·楚元王传》),一生博涉群书、好学不倦,成为博通古今的大学者。成帝时更是领校中秘、校理群书,为我国的文献整理与文化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刘向能文善赋、著作丰硕,《汉书·艺文志》著录辞赋三十三篇,今仅存《九叹》等几篇。其所撰著除《新序》外,现存的还有《洪范五行传论》、《说苑》、《列女传》等,而《五经通义》、《别录》、《世说》等已佚。原有集,也已亡佚,明张溥辑佚有《刘中垒集》。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辑有辞赋、奏议等30篇及《新序》、《说苑》、《别录》佚文。
刘向主要活动于西汉后期宣帝、元帝、成帝三朝,元、成两朝,正是外戚、宦官交相用事、刘氏皇权日渐衰落之时。元帝时,外戚许、史在位放纵,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弄权于朝,恣意干政,刘向与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等一起,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曾两度下狱,被免为庶人。成帝时,刘向复被任用,但其时“赵氏乱内,外家擅朝”(《汉书·成帝纪》),外戚王氏“依东宫之尊,假甥舅之亲,以为威重”(《汉书·楚元王传》),帝舅王凤辅政,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河平二年(前27),其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一日皆封为侯,世称“五侯”。一时间政出王氏,以至于“公卿见凤,侧目而视,郡国守相、刺史皆出其门”,终于导致“群弟世权,更持国柄,五将十侯,卒成新都”(《汉书·元后传》),王氏代汉的局面已隐隐形成。作为宗室之后的刘向,对汉室的衰微深感忧虑,力图挽救刘氏的颓势,因而尤为激烈地反对王氏专权,曾数次上封事极谏,还专门写《洪范五行传论》11篇上奏。成帝虽甚感其言,“叹息悲伤其意”,“然终不能用也”。《新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书的。
《新序》一书,是刘向“采传记行事”而成的一部“谏书”。《汉书·楚元王传》载:
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及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虽不能尽用,然内嘉其言,常嗟叹之。
可见,《新序》的编撰宗旨与《说苑》、《列女传》一样,就是“言得失,陈法戒”、“助观览,补遗阙”,从而“以戒天子”的。关于这一点,清人谭献在《复堂日记》卷六中说:“《新序》以著述当谏书,皆与封事相发,董生所谓陈古以刺今。”可谓中肯之论。朱一新《无邪堂答问》也说:“刘子政作《新序》、《说苑》,冀以感悟时君,取足达意而止。”可见,刘向编撰《新序》的目的就是以之为“谏书”、以古鉴今。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新序》撰者的问题。《楚元王传》著录该书,说是刘向“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汉书·艺文志》则说是刘向“序六十七篇”,班固注曰“《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也”;《隋书·经籍志》则称“刘向撰”;《晋书》与本传同,谓“刘向所著”;《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颜师古注引张晏曰“刘向作”;刘向自己又将其称为“校”(《说苑叙录》)。“著”、“序”、“撰”、“作”、“校”的差异使得前人对《新序》的著作权多所争议,一些学者由此否定刘向所作。如东汉王充《论衡·超奇》就批评刘向之作是“因成纪前,无胸中之造”,清人沈钦韩则明确说《新序》、《说苑》二书是“旧本有之,向重为订正,非创自其手也”(《汉书疏证》),认为《新序》是旧有之书,刘向只不过对其进行了整理编次而已。今人罗根泽则进一步说:“向于《说苑》、《列女传》皆曰‘校’。校字之义,据《文选·魏都赋注》引刘向《别录》云:‘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然则二书,刘向时已有成书,已有定名,故刘向得读而校之,其非作始于刘向,毫无疑义。惟《新序》一书,《叙录》久佚,无从考证。然《说苑叙录》言‘除去与《新序》重复者’云云,则《新序》亦当时已成之书,非自刘向撰著。”(《〈新序〉〈说苑〉〈列女传〉不作始于刘向考》)基本上否定了刘向的著作权。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汉书·艺文志》此处所谓的“序”,既是说序次篇第、条别篇目,更是指纂辑撰述、编为一书。这一点,陈新在《新序校释》的“整理说明”中有明确的意见,他在肯定石光瑛所论“书虽非向造,而弃取删定,皆出向一人之手,其反复启沃,积诚悟主之心,千载下犹可窥见。其编订之大义,亦具有终始,非徒以掇拾为博也”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新序》文字与所据诸书的出入,决非出于版本的差异,而且同一则故事中,常有一部分采用这本书,一部分采用另一本书的现象,可见确经刘向“弃取删定”。其次,不少故事的结尾部分,有刘向所加的按语式文字,系原本诸书所无……据此可知,刘向纂辑并奏上《新序》,以古人的成败得失作为昭鉴,是上书言事的另一种谏诤方式,有明确的政治动机和目的。……应该说,《新序》一书由刘向纂辑而成,这是从书中的内容可以得出的结论。
“《新序》一书由刘向纂辑而成”可为确论。前人还曾据《晋书·陆喜传》“刘向省《新语》而作《新序》”一句,认为《新序》旧有底本《新语》,刘向将其简省删略成书。其实,此句之下,还有“桓谭咏《新序》而作《新论》。余不自量,感子云之《法言》而作《言道》,睹贾子之美才而作《访论》,观子政《洪范》而作《古今历》”数句,结合文义看,这里的“省”并非是“简省”、“缩略”之义,而应是“内省”、“感悟”的意思;《新语》也并非是姚振宗所说的“旧有《新语》之书”,而是指陆贾的《新语》(参王苏凤《刘向〈新序〉著作性质考辨》)。因此,“刘向省《新语》而作《新序》”也就是张国铨《新序校注·自序》所说的“向之此编,本感陆生著书而成,此亦用意一证也”。至于刘向自己所说的“校”,由《说苑叙录》看,主要是说《说苑》的成书过程,并非是刘向对该书所做的全部工作。《说苑叙录》云:
所校中书《说苑杂事》,及臣向书、民间书,诬校雠。其事类众多,章句相溷,或上下谬乱,难分别次序。除去与《新序》复重者,其余浅薄不中义理,别集以为《百家》。复令以类相从,一一条别篇目,更以造新事十万言以上,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号曰《新苑》,皆可观。
可见,在校书之外,更多的还是“更以造新事”与“以类相从”,“条别篇目”。因此,说“校”也是不全面的。当然,本传所说的“著”与颜师古所说的“作”也不妥帖:毕竟,《新序》与《说苑》一样,都只是历史故事的汇集而已。要之,在“著”、“序”、“撰”、“作”、“校”诸说中,以今天的眼光看,称其为“撰”是更为恰当的——《新序》一书,刘向的工作主要就在编辑、撰述上。
《新序》的成书年代,前人也多争议。主要说法有三:其一是成帝永始元年(前16)。《资治通鉴》主此说,钱穆的《刘向歆父子年谱》亦从之。其说大致是据《成帝纪》“永始元年六月丙寅,立皇后赵氏”及本传“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等推论。所以上书《新序》以劝诫。但本传只是说“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并未明确具体上奏的时间,故此说只是推测而已。其二是成帝河平四年(前25)。唐人马总《意林》说:“(《新序》三十卷)河平四年都水使者谏议大夫刘向上言。”但钱穆认为:“向为谏大夫,为宣帝甘露三年(前51);而光禄勋中之谏大夫、议郎为二职,谏议大夫之名,始于后汉。所以马总《意林》所引之《七略》、《别录》实不可信。”(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其三是成帝阳朔元年(前24)。宋本每卷卷首都标有“阳朔元年二月癸卯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刘向上”字样,当是曾巩整理时所见到的《新序》旧迹。王应麟《玉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等也主此说,其年代与《汉书·艺文志》所载亦相符,故多为今人所从(参赵仲邑《新序详注》)。
卷第一 杂事第一[1]
【题解】
《杂事》共5卷,各卷之间没有明确的主题,这大概与《新序》一书在北宋的散佚有关,今本所存,或即散佚之后的遗存,因而很难看出明显的主旨。“杂事”之“杂”,正在于其内容涉及多个方面、难以用统一的主题来归束。不过总体看来,大体论及敬德、修身、尚贤、忠谏等君臣规范。各卷所论也大致有所侧重,体现出一定的思想倾向。故虽名曰“杂”,其实可以看做是明君贤臣嘉言善行的汇集,间有一些庸主佞臣的恶行败德,从中也可以看出刘向的政治理想。
本卷共21章(底本为19章,今据撰述体例及各章文意,分“昔者舜自耕稼陶渔而躬孝友”与“孔子在州里”为2章,“禹之兴也以涂山”与“樊姬,楚国之夫人也”为2章,详正文注),主要是称颂明君贤臣的仁德与善行,尤其是对贤智之士与忠直之臣的赞扬,兼及后妃的美德。其中“昔者舜自耕稼陶渔而躬孝友”章颂扬舜之孝悌,“孔子在州里”章赞美孔子之“积正”,可作为一卷之主旨。而“秦欲伐楚”一章,盛赞昭奚恤、令尹子西、太宗子敖、叶公子高、司马子反等贤臣,尤能体现本卷的思想旨归,其事虽未必确实,而其精神却是千载之下,凛凛不磨。至于虎会之论“人君侮臣”(“赵简子上羊肠之坂”章)、固桑之论“好士”(“晋平公浮西河”章)、宋玉之论“圣人之行”(“楚襄王问于宋玉”章)等,均能见出士人自尊自信、特立独行的品格。相较而言,本卷当中君主的形象倒是不甚突出,在贤臣面前总是显得有些“后知后觉”。
1.1 昔者舜自耕稼陶渔而躬孝友[2]。父瞽瞍顽[3],母嚚[4],及弟象傲,皆下愚不移。舜尽孝道以供养瞽瞍。瞽瞍与象为浚井涂廪之谋[5],欲以杀舜,舜孝益笃[6]。出田则号泣,年五十犹婴儿慕[7],可谓至孝矣。故耕于历山[8],历山之耕者让畔[9];陶于河滨,河滨之陶者器不苦窳[10];渔于雷泽[11],雷泽之渔者分均。及立为天子,天下化之,蛮夷率服。北发渠搜[12],南抚交趾[13],莫不慕义,麟凤在郊[14]。故孔子曰:“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15]。”舜之谓也。
【译文】
从前,舜亲身从事耕田、播种、制陶、捕鱼等工作,孝敬父母、爱护兄弟。他的父亲瞽瞍顽固,母亲愚昧,还有他名叫象的弟弟,狂妄自大,他们都禀赋愚昧、无法教化。舜一心一意地行孝道来供养瞽瞍。瞽瞍和象合谋,想趁着舜淘井、修缮谷仓这样的机会来杀死舜,却未能得逞,但是舜对父母却更加孝顺了。舜因自己未能使父母满意,到了田里便哭泣,五十岁时,还像小孩子一样依恋父母,真可以说是做到孝的极致了。所以舜在历山耕种,历山的农民能够谦让地对待田界争端;在黄河岸边制陶,岸边的陶匠制作的陶器没有质量不好的;在雷泽捕鱼,雷泽的渔夫把捕得的鱼平均分配。等到舜做了天子,天下的人都受到他的感化,边远地区的部落都顺服于他。北起渠搜、南到交趾,受到舜的安抚,没有不仰慕舜的大义的,麒麟、凤凰这样的祥瑞之兽,也出现在郊野。所以孔子说:“孝悌到了极致,就能够感动神灵,光照四海。”说的就是舜啊。
【注释】
[1]杂事第一:底本无“第一”字样。按,本书前五卷皆为“杂事”,未标明顺序。为便于区分,今据四部本补“第一”、“第二”等字样。下文不再一一注明。
[2]舜:历史传说人物,五帝之一。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名重华,冀州之人,以孝闻名,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自、躬:亲身践行。
[3]瞽瞍(ɡǔ sǒu):舜之父。瞍,长者之称。顽:愚昧,顽固。一说瞍顽为官名,虞国之君。
[4]嚚(yín):愚昧,顽固。
[5]浚(jùn)井涂廪(lǐn)之谋:据《孟子·万章上》与《史记·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