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上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西游记(上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中华书局出版
作者:李天飞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7-11-01
书籍编号:30436237
ISBN:978710110452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03163
版次:1
所属分类:中外名著-中国名著
版权信息
书名:西游记(上下册)
作者:【明】吴承恩,李天飞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7-11-01
ISBN:9787101104523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前言
《西游记》是一部奇书,其想象之瑰奇,情节之生动,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这自然不必细说。但是若深究起来,还是有许多东西,悬浮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当然,不懂这些知识,并不妨碍我们欣赏这部伟大的著作,但是终究有许多问题无法回避。例如《西游记》的著者究竟是谁,书中各个有趣的故事有无原型,各路神仙是什么来历,大量动物、植物、器物、典制是怎么一回事,诗词歌赋有没有出处,神奇的修炼口诀、法术咒语都是什么意思等。甚至小朋友都会问,齐天大圣为什么能大战十万天兵,取经路上的孙悟空却反而没那么厉害?
以下就这些问题,作一些简单的阐述。
关于《西游记》的著者
严格来说,讨论《西游记》的著者是谁,这个问题的表述本身就有点问题。因为古代通俗小说,不比晚近小说出于某个人的创作,它们往往源于话本、口头传说、戏剧,从开始流传到写定成书,经历了很长时间和很多人之手,很难说谁是主要的著者。如同一块石头经一锤一斧的雕凿,慢慢成了雕像,是渐渐而不是一次冲压成型的。即便是摆在我们眼前的这部世德堂本《西游记》,也很难说有一个明确的作者,因为那时对小说的著作权,通常没有专属的意识,文人和书商合作,对书稿你加一段,我改一段,和现在作者投稿给出版社并声明著作权的模式很不一样,所以很难说本书究竟写定于何人之手。另外,古今对文学作品价值的认识,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明清,专注于科举的文人,连嗜好写诗填词都有可能被歧视,做这种通俗小说的作者,更不是多么露脸的事。清代《西游记》重要版本《西游证道书》,是黄周星所纂。然而无论是他自撰的墓志铭,还是万言、陈鼎、汪有典为他作的传(分别见《管村文集》卷二、《留溪外传》卷五、《国朝耆献类徵》卷四七三),洋洋数千言,对此事却只字不提。所以,《西游记》同很多明清通俗小说一样,都不署作者真名(如世德堂本只题“华阳洞天主人校”)。当然,这更给书商随意增删提供了很大的余地。笔者接触到的一般读者,往往以为古书和今天的书一样,都会在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名字以便公众知晓,这是一个可以原谅的误解。
在清初或更早,当市面上流传着《西游记》这部著作的时候,人们普遍相信,它是金末元初道士、全真教祖师丘处机作的。因为书中有很多金丹修炼的内容,而历史上确有一部《长春真人西游记》,记录丘处机去见西征的成吉思汗的事迹(这本来也是一桩极具传奇色彩的壮举,在金庸《射雕英雄传》中便有艺术化的描述),作者是丘真人的高徒李志常。但这部书太冷僻,一般人没见过;自清代大学者钱大昕将此书从道教经典总集《道藏》里抄出后,这个误解就逐渐消散了。
直到胡适的年代,人们对《西游记》的作者还没有共识。现在一般认为,《西游记》的著者是吴承恩。其主要证据即天启《淮安府志》中记录了吴承恩著有《西游记》一书,清吴玉搢《山阳志遗》与阮葵生《茶余客话》,均据此记录,认为此《西游记》即小说《西游记》,此说法经胡适、鲁迅等人的肯定,逐渐被人接受。此外还有一些旁证,例如认为《西游记》多淮地方言;吴承恩性喜谐谑,喜野史,所以能著此书;《西游记》据说曾出于王府,而吴氏恰做过荆王府的纪善(明代亲王属官,掌讲授之职)等。
但是,凭天启《淮安府志》著录了一部叫《西游记》的著作,就把著作权判给吴氏,这是非常草率的。因为古今中外同名的书太多了,如宋金盈之、罗烨均著有《醉翁谈录》,何文焕、吴景旭均著有《历代诗话》,“古人读书著书,对流略之学较少注意。寒士接触书林的机会不多,古书流传不广,见闻有限。因此他为自己著作题名时,就各行其是”(杜信孚等《同名异书汇录》序)。至于今天名为《中国文学史》、《心理学》、《多媒体教程》等同名书,更是多如牛毛。且方志之类的官修志书,出于对俗文学的歧视,一般没有著录通俗小说的习惯。例如苏州人冯梦龙是短篇小说集《三言》的纂辑者,但此事并不见于《苏州府志·艺文志》的著录,只散见于一些当时刊行的小说的序跋里。另外,根据淮方言和《西游记》可能源出王府等情况来裁判吴承恩的著作权,就更加等而下之了。因为我们知道,即便这些证据都成立(况且有学者考证,《西游记》中未必有那么多淮方言),也只能证明作者是一个满足这些条件的人,而未必就是吴承恩。至于津津乐道于吴承恩是怎样写《西游记》的,甚至演绎出许多吴承恩的光辉思想和事迹来,那就更不是科学的态度了。
相反,不支持此书作者是吴承恩的证据,反而越来越多。例如明末清初大藏书家黄虞稷似乎见过吴承恩的书,他的《千顷堂书目》里,把吴氏《西游记》归入地理类,而不是小说。还有学者发现,书中“承恩”二字随意使用(第七回“受箓承恩在玉京”、第九回“承恩的,袖蛇而走”),至于与不怎么光彩的八戒连用(如黄寿成先生指出二十九回回目为“承恩八戒转山林”等),这在有自讳其名习惯(如古人作文,提到自名往往作“某”;清代诗人王士禛写手谕,把自己的名字画个圈代替)的古人来说,是很可怪异的。
关于《西游记》作者的论辩,已经延续了一百多年,看来在没有找到新材料的情况下,它仍是一桩悬案。双方都拿不出铁证来驳倒对方,但是正方已经提出一位经得起部分考验的候选人;反方虽然有诸多反驳的证据,却没有一位更可靠的候选人(也有人说是明隆庆首辅李春芳、道士阎希言著的,但所谓的证据更加不可靠)。所以本书作为一部普及读物,仍然遵从习惯,题为“明吴承恩著”。
最后补充说明一点:世德堂本《西游记》,前有陈元之的序,署“壬辰夏端四日(壬辰年五月四日,端指端午,端四是一个习惯说法)”。据黄永年先生考证(见黄永年、黄寿成点校《西游证道书》前言,中华书局1993年),这个“壬辰”是嘉靖十一年(1532)而不是万历二十年(1592),这个判断应该不错。因为书中还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寻绎,举一小例:第八十二回,八戒见到无底洞的两个女怪“见他头上戴一顶一尺二三寸高的篾丝鬏髻,甚不时兴”。篾丝鬏髻,即用篾丝编的假髻。范濂《云间据目钞》卷二记上海、松江一带妇女发饰:“妇人头髻,在隆庆初年皆尚圆扁。”陈大声《嘲北妓》:“头上鬏髻高尺二,村娘,那里有雾髻云鬟宫样妆。”今天的人,尤其是女士都知道,服饰时尚有一定的时间性。陈卒于1520年前后。可知当时视尺二高髻为村俗,和黄先生考证陈元之序作于1532年的时间正相去不远。另外,据杨光熙考证,《西游记》中各处反映的物价,也相当于嘉靖年间的水平(如第八十四回马价、八十九回猪羊价、棉衣价等,参见杨著《<西游记>中的货币与物价及其反映的时代》)。所以若《西游记》真是吴承恩(约生于1500年至1510年之间)所作,则此时他只有二十几岁,大也不过三十出头,求学科举之余,以如此年少即能写出一部百万言的皇皇巨著,这于情理似乎说不过去。
关于《西游记》的思想和主旨
对于文学作品我们惯有的思路是:它总会有一个中心思想,于是《西游记》几百年来也就被解读出不同的“主旨”。清代道士刘一明等很多人,相信《西游记》是一部讲金丹修炼的著作,并作了大量的评注。这种看法,甚至到今天还有人重提。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起义说”又占据了话语权,认为孙悟空的造反代表了反抗统治者的农民起义。但由于难以对猴子进行“阶级分析”,“农民起义说”渐渐失去市场。又有学者提出《西游记》是讲市民阶层传奇的、战胜大自然的、人生成长历程的、灵魂救赎的、寻求自由的理想世界的,等等。也有人认为,《西游记》本是一部游戏之作,读者只是通过阅读获得一些快乐而已,没有什么高远的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说法虽然各立一派,但未必互相排斥,这正是经典名著的巨大包容性。所以,笔者既不强作解人,也不勉为折衷,而是本着“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态度,老老实实地先作文本上的解读,这样,虽然提不出一套像样的理论,但是至少会使读者在理解《西游记》时,不致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出现偏差。我们知道,一部伟大的著作,总会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心中产生不同的回响;但自来也不曾听说,哪部经典一定就能被人轻易概括出了无可移易而类似标准答案的“中心思想”。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这些说法,但不要被任何一种说法,哪怕是权威的论断所左右;而是用自己的头脑,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经典,才能获得真正的收获。
这里仅就笔者所知见的范围,谈几个小问题。例如《西游记》中的佛教、道教关系问题。有学者认为,《西游记》宣扬了佛法无边的思想。但是第五十八回真假猴王打到西天,正遇到佛祖讲经,讲道:“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不经意间容易忽略:这段经文并非佛经,而是道教经典《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作者即便如鲁迅所谓“尤未学佛”,也不至于糊涂到这步田地,把道经当作佛经抄了进来。至于用意如何,可以讨论,但它出于作者的故意,却是无可否认的。
第二十回卷首的偈语“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的出处,未见前人提及。有人据此研究《西游记》的“禅宗思想”。但这首偈子实出自元全真派道士何道全(号松溪道人、无垢子)《般若心经注解》。此偈置于全书之末,还有“注经已毕,更留一篇,请晚学同志详览研穷,二十年后有出身之路,休要忘了老何”云云的题注。《心经》对于宋元以后的道教是一大思想宝库(如全真教祖师王重阳主张三教平等,以《道德经》、《心经》、《孝经》作为传教经典。全真七子中,马钰有“悟彻心经无挂碍”的诗句,郝大通作过《心经解》等);所以我们看到,终《西游记》一书,佛教经典被正经八百提到并加以参详的,只有《心经》一卷,此外就是一些用作经忏的《孔雀经》、《梁皇忏》,甚至《劝修功卷》等宝卷、《受生经》等伪经也被唐僧堂而皇之地宣说起来。其余如最早进入中国的《四十二章经》、净土重要经典《阿弥陀经》、玄奘亲笔编译的《成唯识论》、在文人中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楞严经》与《维摩诘经》,甚至与《心经》有密切关系的《金刚经》、广泛流传于民间号称佛家孝经的《地藏经》,却均较少被提到,有的甚至完全未提及。所以,此偈与其说是和尚家风,不如说是全真道士借禅说事。至于在佛教总部的大门口修一座道教的“玉真观”,要进灵山必须借路,就更是明白不过的暗示了。另外,从如来自称“阿弥陀佛”,诸菩萨献佛俗不可耐的“福禄寿”诗来看,也实在不能说作者对佛学有多高的造诣。
相反,作者对道教经典却相对熟悉一些。第七回讲玉帝的排场,有“八景鸾舆,九光宝盖”云云,是出自《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九灵元圣故事中多处袭用《太乙救苦护身妙经》;车迟国斗法中道士求雨的仪轨,大体符合“雷霆三要一气火雷使者法”;各种《宝诰》中的文句,更是随手拈来。不过我们也可看到,这些经典,也仅限于有广泛民间影响的,甚至是否是纯正的道教还需要讨论。第四十七回称“和尚家岂不知斋事”,并列举了青苗斋、平安斋、了场斋、预修寄库斋、预修填还斋等,其实若注意到道教有青苗醮、平安醮、寄库醮、填还禄库醮等科仪,民间有青苗会、平安会等傩祭,则这里斋事的实际来源,恐怕还要作进一步的思考了。
关于本书的校勘
目前所见到的明代百回《西游记》刻本有:1. 《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二十卷,由明中期南京书坊世德堂刊行,故学界简称“世德堂本”或“世本”。2.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简称“李本”。3. 《唐僧西游记》二十卷,简称“唐僧本”。4. 《鼎镌京本全像西游记》二十卷,简称“闽本”。此外还有几个删略的简本(据潘建国先生介绍,法国巴黎图书馆有一明刊《西游记》残卷,条件所限,未能寓目)。这些版本中,以世德堂本时间早,影响大,在《西游记》诸版本中最为重要,本书即以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影印本为底本进行校勘(世德堂本现存四部,一部在台湾,天一出版社据以影印,另三部在日本,承曹炳建先生垂爱,将日藏世德堂本的若干校勘成果见示)。李本是世德堂本之后另一个质量较优的本子,所以本书以李本为主要参校本,并参校了唐僧本、闽本以及清代《西游证道书》、《新说西游记》等。《西游记》的版本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本文限于篇幅,不拟介绍,读者可参考曹炳建著《西游记版本源流考》(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至今为止,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