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外名著 > 中国名著 > 红楼梦(全3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红楼梦(全3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红楼梦(全3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红楼梦(全3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中华书局出版。高考必考的经典名著!

作者:(清)曹雪芹,(清)高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4-11-01

书籍编号:30436207

ISBN:978710110533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048110

版次:1

所属分类:中外名著-中国名著

全书内容:

红楼梦(全3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总目录




出版说明


在中国小说史上,无论就哪个方面而言,《红楼梦》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它代表了古典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他名霑,字梦阮,祖籍辽阳(今属辽宁)。在历史上,曹家和《红楼梦》中的贾家一样,是个“钟鸣鼎食”之家。在康熙一朝,从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开始,祖孙四人相继出任江宁织造,达六十年之久,成为江南显赫一时的望族。雍正帝即位后,曹家失宠,连受打击,最后被籍没家产。


曹雪芹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他生于康熙末年(约1715前后),死于乾隆二十七(1762)或二十八年(1763)除夕。少年时代,他过的是“锦衣纨袴”、“饫甘餍肥”的富贵生活。十三岁时,家产被抄,一家离开了南京,迁回北京,开始了“茅椽蓬牖”、“绳床瓦灶”的贫苦生活;到了晚年,更是陷入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境地。乾隆二十七年,曹雪芹幼子夭亡,使他陷入极度忧伤之中,最终贫病而死。曹雪芹性格傲岸,豪放不羁;多才多艺,工诗善画。他一生的心血,可以说都倾注在《红楼梦》中,据说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部小说真正是他呕心沥血之作。


《红楼梦》的全本应为一百二十回,但曹雪芹生前主要完成了前八十回,在八十回以后,仍写有不少片断、甚至整回的手稿,可惜都佚失了。今见的后四十回,是程伟元、高鹗搜集残稿,续补而成的。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用活字排印《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从此,《红楼梦》便迅速地在社会上流传,“遍于海内,家家喜闻,处处争购”。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反映时代最深刻的作品。曹雪芹身经从荣华富贵到贫困潦倒的大悲欢,使他对社会和人生有着清醒透彻的理解。他对贾氏家族的种种弊病劣迹和子弟们的荒淫腐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揭露,并借以批判整个社会日益朽坏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包括皇权制度、官僚制度、科举制度、宗法等级制度、婚姻制度以及礼法、道德观念。小说通过贾府在政治上的衰落、道德上的腐败、经济上的崩溃、子弟的一代不如一代,预示着旧的制度必将走向没落的趋势。


曹雪芹具有强烈的反判精神,对封建正统的道德思想持决绝的批判态度。他渴望一个合乎人性发展的社会环境,所以,在书中创作了一个大观园。现实生活愈晦暗、沉滞、没有前途,就愈加显得大观园明媚、欢娱、充满生机。同时,他又塑造了两个饱含着他的理想的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体现着思想自由、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而宝、黛爱情的悲剧,正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


《红楼梦》代表了中国通俗小说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曹雪芹从真实的生活出发,写出人物的真实性、复杂性。他着力刻画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形象,真正是凝聚着曹雪芹人生经验和人格理想的活生生的“这一个”。其他人物如王熙凤、晴雯、探春、湘云、妙玉、紫鹃、贾母、刘姥姥等,都是每人有每人的个性,让人有如在目前之感。


《红楼梦》的语言运用,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它以北方口语为基础,兼采传统文言中的精华,融汇贯通,形成高度艺术化的文学语言。人物的语言高度个性化,像宝钗的雅、黛玉的尖、薛蟠的粗、凤姐的俗,都可以看出其生活背景、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来。其叙述语言则表现为形象化和诗化,简炼、准确而又重细节,有气氛、有意境、有神韵。


《红楼梦》卓越的思想成就和艺术创造,使它成为中国文学的代表。它还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精品。


1998年,我们出版了由启功先生主持,张俊、武静寰、周纪彬、聂石樵、龚书铎先生校注的《红楼梦》校注本,它是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程甲本为底本进行整理的。此次出版,保留了启功先生1979年为注释本撰写的序言,作为本书之序,刊于卷首。并征得作者的同意,删去了校记。在此,我们再一次对校注者们杰出的工作表示感谢。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14.10


启 功
每部文学作品,无论在生活背景、语言词汇各方面,都有它的时代和地区的特点,《红楼梦》自然不会例外。但《红楼梦》由于作者的水平高,成书的时代近,用的语言又基本是北京话,因此今天广大的读者并不觉得难懂。但也有些容易发生问题的地方,我常听到读者提出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某些北京俗语;
2 服妆形状;
3 某些器物的形状和用途;
4 官制。
这些当然是一般读者容易不太熟悉的,但此外的是否就都易懂呢?不然。我每遇到有人向我提出关于书中问题时,我总预料必将包括一些诗歌、骈文的内容。但常常与我所料相反,一般并无这方面的问题。是一般读者都理解了吗?未必,大多数是把它们翻过去。我还有时进一步向问者提出,他认为明白的某些部分怎么讲?得到的答案,往往并不确切,可见那些认为“不成问题”的部分,也未必没有问题。因此在前举四个方面之外,至少还有四个方面值得探讨的:
5 诗歌骈文的内容;
6 生活制度和习惯;
7 人物和人物的社会关系;
8 写实与虚构的辨别。
大家都知道,除了法律的爰书、医疗的病历之类以外,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不能无所加工、无所虚构,这原是事理之常,无须声明交代的。而《红楼梦》一书中,作者却屡次发出关于真假问题的宣言,读者容易看作是对故事、对人物虚构时的声明,免得当时被人怀疑他有所讽刺,因而产生什么文字之祸。其实我们在书中许多天花乱坠、逼真活现的场面中,不难推敲出若干关键的东西全是“子虚乌有”。或“以假作真”,或“以真作假”。因此《红楼梦》这部和白居易诗一样可使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得懂的作品,而许多饱学的老公却未必都能理解得透。于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就成了新旧“红学”千猜万考的广阔园地。
《红楼梦》既需要注释,注释起来,又不是那么省事的。一个典故的出处,一件器物的形状,要概括而准确的描述,颇为费力。即使极平常的一个语词,在那个具体的环境中,究竟怎么理解,也常常不是容易的。推广到前举八个有待注释的方面,也都如此。现在试各举例来谈谈:
1.语言问题:全书基本用的是北京话,这是人所共见的,但也运用了古代汉语,并吸收了其他旧小说的成语。由于作者取精用宏,信手拈来,化他人所有的为自己固有的,读者便毫无生硬的感觉。因此有人一一加以追溯,某一语词,某地曾有,于是作者的籍贯被猜得忽南忽北。如果以这点为衡量古书作者产地的唯一根据,那么李白、杜甫将不知同时有多少家乡了。本书中语言方面有待注释而又难于注释的约有两类:第一类是有些俗语词汇,现在已经消失的:例如“不当家花拉的”一词(二十八回),前于本书的,《金瓶梅》和《醒世姻缘》中有过;后于本书的,《儿女英雄传》中也有过。我在五十年代初注释本书时曾经望文生义,以为是“不了解”的意思。后读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才知道“不当家”即是“不应当”、“不应该”、“不敢当”的意思。“家”是词尾,“花拉的”是这个词的附加物,是为增加这个词的分量的。类似本书中所说“没事人一大堆”(十六回),“没事人”即指没关系了,“一大堆”是附加物,增加“没事人”的分量而已。又如“积古”一词(三十九回),也已失传,至今我还没有找到精确的解释和用法。第二类是常见的词汇,例如“嬷嬷”和“妈妈”,一般读起来,很容易认为是同义词,但在北京的习惯上,奶姆称“嬷嬷”,保姆称“妈妈”。又如黛玉所说的“呆雁”(二十八回),是讽刺宝玉看宝钗出了神时说的,这个词本是形容发呆的,雁有何呆,呆何必雁,这都没有什么理由可讲,但北京人都懂得,这是讽刺痴心,形容发愣,但又分量不重的一个词。在本书中这个人物,这个场合,这个情节中,便具有既冷峭又温柔,既尖酸又甜蜜的作用,精密符合这时三个人的关系。试问这在注释中应该怎么去写呢?
2和3.即服妆和器物的问题:在不知本书作者底悉的人,一定以为什么名称的东西,即有什么样的形状,只要照样描述,或用笔一画,即可解决。这好像清末的一个故事,有人应考作“廉吏为民之表论”,不知题目怎讲,便写道:“夫表者,有摄氏表,有华氏表,而独未见有廉吏为民之表。”最后他说:“因画图以明之。”我们现在的画家最困难的是画《红楼梦》人物图,某个人物的服妆,在书中写得花团锦簇,及至动笔画起来,又茫然无所措手了。例如“俱各按品大妆”(十八回),什么品,每品又是什么样?怎样叫“大妆”,另外还有没有“中妆”、“小妆”,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又如“金丝八宝攒珠髻、朝阳五凤挂珠钗”(三回),我从前也曾强不知以为知地注过一番,事实上是画了一次“廉吏为民之表图”,后来明白作者是在暗写清代命妇戴的“钿子”,写得却天衣无缝,使读者觉得眼前有一个珠围翠绕的青年贵妇的发髻,但谁也说不出它具体是什么样子。这样迷离惝恍的发髻,又教注者怎么去写得十分具体呢?
至于其它物品,如莲叶羹(三十五回)等稀奇古怪的食品,固然今天谁也不易看到它是什么样子,但只看作者的描述,读者也会理解它是一种“富极无聊”的人们折腾出来的一种吃法,也就够了。至于“瓟斝”、“点犀”(四十一回)又是什么东西?有一位老先生曾向我说:“瓟斝即是壶芦器,故宫陈列着许多,你看见过吗?”其实不止故宫,从前我在我祖父的案头也看见过,但作者同时并举的点犀又在哪里去找呢?后来我恍然,又上了当,这里仍是作者故弄狡狯,和什么武则天、杨贵妃用过的什么器皿(五回)正是一类的“调侃”手法,一下笔描述它的形状,便等于又画了一次“廉吏为民之表图”。
4.官制问题:作者所避忌露出的清代的特点中,官制方面尤为严格。凡是清代以前有过而清代也沿用的,便不属清代特有,才出本名称;凡清代特有的,一律避开。像“龙禁尉”、“京营节度使”等等,不但清代没有,即查遍《九通》、《二十四史》,也仍然无迹可寻。又书中说明“五品龙禁尉”,下文则说“秦氏恭人”(十三回)。各种八十回抄本(即所谓“脂批本”)都如此。有人因为清代五品命妇称“宜人”,六品命妇称“恭人”,认为作者这里是笔误。于是高、程刻本一系的版本都直接改为“宜人”。要知作者用意正是要使品级和封号差开,才露不出清代官制的痕迹。改为“宜人”,于清代官制虽对了,而于作者本意却错了。
5.诗歌骈文的问题:书中有不少古、近体诗和骈体文,似乎只有词藻、典故的问题,至多需要加一些解题和串讲也就够了。其实本书中这方面的作品,和旧小说中那些“赞”或“有诗为证”的诗,都有所不同。同一个题目的几首诗,如海棠诗(三十七回)、菊花诗(三十八回)等,宝玉作的,表现宝玉的身份、感情;黛玉、宝钗等人作的,则表现她们每个人的身份、感情。是书中人物自作的诗,而不是曹雪芹作的诗。换言之,每首诗都是人物形象的组成部分。作者曾为王熙凤安排了一个联句场面,使她被逼得脱口说出一句眼前的景物“一夜北风紧”(五十回)。这句中既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深奥的典故,又恰是唤起下文的联句首唱。宋代欧阳修、苏轼曾作过“禁体雪诗”,所谓“禁体”,是“不以盐玉鹤鹭絮蝶飞舞之类为比,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王熙凤这一句,不正是绝好的禁体雪诗吗?王熙凤又怎能作出呢?读者都知道,王熙凤不识字,但她聪明、机智,具有泼辣、大胆的性格和遇事满不在乎的作风。所以她能作这一句,也只能作这一句。这样一句,又绝不能换到宝钗、黛玉等人的口中、笔下。诸如此类,又不是诗选、文选注释办法所能负担得了的。
6和7.即生活习惯和人物的关系问题:这方面看来像是书中最容易了然的部分。我十几岁时看到母亲那里有一套《红楼梦》,但不许我看。偷着看了几次,怕被发现,都是匆忙地翻阅,没头没脑地打开快看,只觉得都是一些“家常里短”,人物是些姥姥舅妈之类,情节是些吃饭喝酒之类,真使我废书而叹。认为这有什么看头,还值得那么神秘?后来知道,即是吃一桌饭,其中也有不少文章。例如“寿怡红”的“夜宴”(六十三回),哪个人坐在哪里,本是毫无可注的,也是并不须注的。但如果有人问起某个人为什么坐在某处,恐怕许多读者未必都考虑过。又如赵姨娘已生儿育女,在贾府是妾而非婢,她的娘家弟兄,当然是探春、贾环的亲舅舅,为什么探春在她亲娘面前却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