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说略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十三经说略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中华书局出版。好的国学概要书:十三经、二十五史《说略》。
作者:王宁,褚斌杰,王天友、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5-02-01
书籍编号:30436147
ISBN:978710110534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03155
版次:1
所属分类:中外名著-中国名著
版权信息
书名:十三经说略
作者:王宁 褚斌杰 王天友等
ISBN:9787101105346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再版序言
李学勤
《十三经说略》、《二十五史说略》由中华书局修订再版,这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好事。
两部书虽不厚,却是体大思精之作。对作为传统文化核心文献的《十三经》、《二十五史》(《二十四史》加《清史稿》)逐一介绍。执笔的二十几位学者,都是学养甚深的专门名家,堪称一时之选。现有几位先生已经故去,令人不禁感叹,只能读其文而念其人。
全书各篇,既有系统的叙述,又有独到的见解,在行文上更注意深入浅出,便利学人。对于这样的好书,我是不敢随意讲话的,所能说的,首先是我自己一定会仔细绎读,其次是向广大读书界竭诚推荐。
古代学者对经史一贯推重。不少人自立课程,规定“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古人用干支纪日,日干值甲、丙、戊、庚、壬的为刚日,值乙、丁、己、辛、癸的为柔日),坚持多年不废。这表明经史是当时文化的基本内容,为有教养的人所必须掌握了解。经过近百年的社会变革,今天我们的教育已有根本的改变,但是如果想认识传统的历史文化,还不能不对经史有概要的理解。这两部书就是为适应这种需要来设计的。
“经”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经”字的本义是布帛的经线,经线贯穿于整幅布帛之间,从而“经”引申而有常、本的意思。被尊为基本典籍,常相传授的书,便叫做“经”。那些解释或发挥经义的,则称为“传”、“记”、“说”、“解”,后来还有“训”、“诂”、“注”、“笺”等名。
诸子作品也有称“经”的,如《墨子》有《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管子》有《经言》和《解》,《韩非子》的《内储说》、《外储说》也有“经”。不过这些文献,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得到普遍的尊崇,真正称得上是“经”的,只有《六经》。
《六经》见于战国,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庄子》的《天运》和《天下》、《商君书》的《农战》、《荀子》的《儒效》等篇都有记载。其中《天下篇》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文史知识》编辑部编《经书浅谈》杨伯峻《导言》,中华书局1984年版)可见《六经》不是儒家所特有。
曾有学者以为《庄子》等记述或系晚出,战国时的“乐”本来没有成文,质疑是否有《六经》存在。在荆门郭店楚简里发现了《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名,次序与《庄子》等全然一致,这种怀疑便消除了。
秦火以后,《乐经》亡佚,汉朝只有《五经》立于学官。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共为《十二经》。宋明又增添《孟子》,于是定型为《十三经》。宋代有人提到把《大戴礼记》收入,合为“十四经”,但没有成功。
经被宣布为神圣不可侵犯,像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就讲:“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事实上,历代学者的注疏诠释,还是各抒己见,顺应时代的潮流,疑经、改经的事例也复不少,使经学有了丰富多彩的内涵。无论怎样,经在历史上的影响十分重大,不了解经与经学,实不足与言中国学术文化的流变。
和《十三经》类似,《二十五史》的形成也有相当复杂的过程。据文献记载,唐朝试士,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为《三史》。北宋时刻书,增加《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唐书》和《五代史》,称作《十七史》。明代再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为《二十一史》。至清加以《明史》,称《二十二史》;武英殿本又有《旧唐书》、《旧五代史》,合成《二十四史》。民国时开明书店印行《二十五史》,是于《二十四史》外增收《新元史》一种。但在《清史稿》印行流布后,人们又逐渐将《清史稿》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新元史》慢慢就很少有人提到了。今天人们所言《二十五史》就是指《二十四史》加《清史稿》。
《二十五史》以西汉司马迁《史记》居首,然而中国修史的起源要更古远得多。我们看商代甲骨文已有“史”这一职官,又称“作册”,专司文书记述之事。西周史职分工更细,金文如史墙盘详叙国史,史惠鼎引据《诗》文,都可看出当时史官的博学。至于《左传》、《国语》所载东周各国史官秉笔直书,不畏强权,尤其是众所周知的佳话。周代的史多为世袭,史墙一家即其明证。直到秦朝,法律仍然规定不是史的儿子不准去培养史的学室读书(参看李学勘《试说张家山简〈史律〉》,《文物》2002年第4期)。司马迁也是继承父业而任太史令的。此后公私修史,历代不绝,《二十五史》正是这一传统积累的主要成果。
在目录学上,《二十四史》称为“正史”。《四库总目》认为“正史体尊,义与经配”,广泛流行的《书目答问》也主张“事实先以正史为据”。这些正统的看法自然带有偏见,贬低了所谓“别史”、“杂史”等的作用。连四库馆臣也以《资治通鉴》编纂时兼收博采为例,承认各类史书并存的必要(《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不过《二十四史》中,有的如《史记》、《汉书》等是不朽名作,就是《宋史》、《明史》之类,也属集体撰修,取材宏富,规模恢远,仍为研究者所必读。
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通读《十三经》、《二十五史》,但是希望大家对这两部最重要的文献有基本的知识,而且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怎样去阅读和使用。《十三经说略》、《二十五史说略》正是帮助读者取得这方面知识的良好指导。
二〇一四年七月二十四日于清华园
《周易》说略
郑万耕
《周易》乃《十三经》之一,并居其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之一。其作为一部古老的典籍,最初是用于算卦的迷信之书,后来随着对它的解释,逐渐演变为一部讲哲理的书。关于《周易》名称的意义,有三种解释:一是所谓“周”是指周朝,“易”为简易,《周易》即是周代人简易的算卦之书;二是“周”是周普的意思,“易”为变易、变化之义,《周易》乃探求普遍的变化法则之书;三是“周”即圆,《周易》就是研究循环变易的规律之书。多数学者认为,第一种解释比较符合原意。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传是对经所做的解释。
一、《易经》的著作年代和作者
《易经》成于何时,作者何人,迄今仍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认为伏羲开始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东汉经师又提出周公旦作爻辞说。宋朝朱熹概括为“人更四圣”说。“五四”运动以后,新史学兴起,对传统说法提出怀疑,认为卦爻辞中讲到周文王以后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足证《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因此出现了周初说、西周末说和战国说。
顾颉刚先生写有《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第一次从《易经》的卦爻辞中的故事来考证《易经》的著作年代。其中有“康侯用锡马蕃庶”的故事。顾氏指出,“康侯”即卫康叔,封于卫,乃武王之弟,称康叔,其事迹在武王之后,故卦辞非文王所作。而《易经》中没有引用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据此,《易经》当成于西周初叶。
郭沫若先生在《青铜时代》一书中,收有《〈周易〉之制作年代》一文,认为《易经》乃战国初期的作品。其证据是《周易》中有几个地方提到“中行”。他以为“中行”是人名,指春秋时晋国的荀林父,在与楚国交战时统帅中军,又称“中行桓子”,其子孙以“中行”为氏。据此,认为《易经》不能早于春秋中叶;可能是孔子再传弟子馯臂子弓所作。其实,这种解释十分牵强。因为《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前672)就讲到“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的事情。这发生在荀林父做统帅八十多年以前,证明《易经》不是作于战国乃至春秋中叶,而在春秋初叶就存在了。《周易》中的“中行”二字,旧注解释为“中道”,是有理由的,并非人名。
李镜池先生在《周易探源》中,则折中以上两说,主西周末年说,认为《周易》之编著,出于周王朝的卜史之官,成书于西周晚期。
总起来说,虽然说法不一,但多数学者认为,《周易》的基本素材是西周初年或前期的产物,其成书非一时一人之作,而是陆续形成的作品。我们倾向于周初说。
《易经》是怎样编成的?可能是当时掌管卜筮的人,于每次占卜之后,将所得的兆象和占断的词句记录下来,到年终,又将积累的筮辞和卜辞加以统计、整理,看其有多少条已经应验。已经应验的则筛选出来,作为以后卜筮的参考或依据。经过无数次的筛选、编排和文字加工,最后形成了《易经》。近人认为,《易经》的编纂,出于周朝史官之手,也是可信的。
二、《易传》的著作年代和作者
过去传统的说法,认为《易传》是孔子所作。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即持此说,影响很深。直到北宋中期,欧阳修著《易童子问》,才开始怀疑《系辞》以下为孔子所作。理由是其言繁衍丛脞而乖戾,众说淆乱;所谓“子曰”,乃讲师之言。南宋叶适继承了欧阳修的观点。清朝史学家崔述于《洙泗考信录》中,又作了更加详备的考辨,进而怀疑《彖》、《象》为孔子所作。近人通过研究,几乎一致认为,《易传》十篇确非孔子所作。这已成定论。但这十篇的作者究竟是谁,已无可考。多数学者认为,《易传》各篇非出一时一人之手,乃战国以来陆续形成的解《易》作品。但对各篇形成的年代,仍有不同意见。大的分歧有二:一是战国前期说,一是战国后期说。争论的焦点为《彖》、《象》和《系辞》的年代。
战国前期说以张岱年、高亨先生为代表。张先生根据战国末至前汉初期的著作中对《易传》的引述,以及哲学命题的立定和否定,基本范畴的提出和运用,来考定《易传》的著作年代。其结论是:“《易大传》的年代应在老子之后,庄子之前。”(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系辞传》的若干章节,当成于梁惠王以前,即写成于战国前期。”(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彖传》应在荀子以前”,《文言》、《象传》“应当是战国中后期的作品。”(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
战国后期说以冯友兰、朱伯崑先生为代表。朱先生于《易学哲学史》第一卷中,对《易传》形成的年代,主要从《易传》所提出的概念、范畴、命题、术语和学说,如太极、道德、性命、天尊地卑、时中说、顺天应人说、养贤说等,同战国时期的作品如《孟子》、《商君书》、《管子》、《庄子》、《吕氏春秋》、《中庸》的联系进行考证。其结论是:“《彖》文当在《孟子》以后”,“孟子和荀子之间”;《象》出于《彖》之后,“《象》的下限,当在秦汉之际以前,同样可以看作是战国后期的作品”;《文言》多引《象》、《彖》文意,加以发挥,其“下限当在《吕氏春秋》以前”;“《系辞》的上限当在《彖》文和《庄子·大宗师》之后,乃战国后期陆续形成的著述,其下限可断在战国末年”。考辨精详,比较有说服力。此不一一赘述。
三、《周易》经传的流传和演变
从现在流传下来的材料看,《易经》作为占筮的依据,在春秋时期已经十分流行。据《左传》和《国语》记载,当时人以《周易》占问吉凶,共有二十余条,且讲论《周易》的情况,涉及周、陈、晋、鲁、齐、秦、郑、卫等国,足证春秋时代《周易》流传之广泛。这说明,当时人已经把《周易》奉为神圣的典籍。
春秋时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对《周易》也颇有研究。司马迁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马王堆帛书《要》篇也有“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之说。《论语》中有两处讲到《周易》,视其为道德修养的重要典籍。《论语·子路》引述南人的话“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解释恒卦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强调卦爻辞道德修养的含义,认为善于学易的人,不必去占筮。《论语·述而》又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认为《周易》对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具有重要意义,予以高度评价。
西晋太康二年,在魏襄王(前318—前296)墓中出土了一批有关《周易》的著作,有《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爻辞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可以代表战国时期《周易》流传的情况。这说明,战国前期和中期,人们已经开始系统地研究和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