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在北大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相约在北大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邓智海著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12-01
书籍编号:30435354
ISBN:978780145331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45430
版次:1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青少年励志
版权信息
书名:相约在北大
作者:邓智海
ISBN:9787801453310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将临近,“黑色七月”再次笼罩到所有高考考生的头上,考生以及考生的家长、老师们,又再度绷起了神经!
在这种形势下,辅导高考的书籍和言论铺天盖地;但在所有这些当中,过来人(当然是成功者)的经验无疑最有说服力,对考生的直接和间接帮助也最大。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编著本书——相约在北大。
和类似的书相比,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它不仅针对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也针对那些暂时还没有参加高考的师弟师妹,通过三四十位成功走入北大、清华的99级考生的娓娓讲述,告诉他们高中三年如何才能有意义地度过、冲刺阶段如何有效复习、如何应付考试闯关成功、如何填一个完美的志愿……
因此,本书共分四大部分:一是“走过高中”;二是“复习·冲刺”;三是“闯关”;四是“填一个完美的志愿”。四大部分紧密衔接,才能谱写一曲无悔的青春之歌!
编者作为一个走入北大的幸运者,成功的因素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的因素难以把握,本书所要向读者献的,正是这能够把握到的成功因素中的必然因素。
最后说一句:无论你现在的成绩多么不如人意,都不要轻易放弃,北大、清华的大门门槛,谁,都有可能跨过去……
不要放弃哟!
一 走过高中
用理想做动力
唐朝华
掀开记忆中属于高中的那一页,发现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黑色,更主要的还是一种充实的幸福。
坦白地说,三年中我也有浑浑噩噩应付学习的日子。但与某些人不同的是,我会从内心深处为自己的不能自制而感到深深的内疚与自责,从而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这类事情发生的频率。如果要问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思想,我也解释不清,或许是因为我自己想把学习搞好,有主观上的愿望。这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主动想把一件事做好与被迫去完成一件事,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思想上有无学好的要求,正是学习成败的关键之一。
如果要挖掘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那就是——理想。
从小到大,我有过各种各样的理想。应该说,小时候那些荒诞不经的幼稚想法是不能称为理想的,一直到初中,我才开始变得现实起来,到了高中,我在要梦想进入一所好大学的同时,也开始初步勾画未来的美好蓝图。我想,正因为有理想,我在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才会自觉地采取一种比较积极的态度,即所谓自己“要”读。这并非意味着我是多么地热爱学习(无可否认,学习确是一件辛苦的事),而是说,我能在较大程度上克服自己的惰性,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量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这个角度讲,理想本质上就是一种驱动力。学习少不了动力,正如汽车发动需要动力一样。以我自己为例,每当我感到懈怠的时候,我会想起自己的理想,那些曾在胸中涌动的渴望。于是,我会感到那些美好的前景值得我现在作出努力,付出一定的牺牲。想起自己还有许多事没完成,意识到自己没有权利在此时放松对自己的约束,我会设法控制自己,静下心来,继续做该做的事。而与此同时,想到自己目前做的每一件事都会使目标更近一步,焦躁感便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满足,为自己有机会实现理想而满足。
有理想固然重要,但另一方面,如何选择确定自己的理想也很重要。我感到各个时期我都有不同的理想,也就是说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目标。譬如在初中时,我盼望着进入好的高中;到了高中,理想自然成了上大学。我并不反对从小便有宏伟的计划,但这与“好高骛远”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很难把握分寸,如果分阶段实施,那就便于随时调整。理想如果比较切实可行,那么一步步顺着梯子向上爬,渐渐地就会进入良性循坏;如果理想过于宏伟甚至脱离实际,无法一步实现,那么很容易让人产生挫折感,进而迷失方向或是自我放纵。记得余秋雨说过,人生就是不断征服目标同时又设下新目标的一个过程。
以上说了许多关于思想调整的问题,下文我想提一下涉及到具体学习的几个实际问题。
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我有一点体会颇深,那就是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我所指的并非是片面地对某一门课的偏好——原本便喜欢,也就谈不上培养了——而是对整个学习生活的一种投入。这虽然比较难办到,但却是相当有必要的。以我学习物理为例:当初我物理成绩并不好,对物理的兴趣也不浓,后来阴错阳差,“3+1”选了物理,为情势所迫,必须对它进行强化学习。刚开始时,情况真艰难,对难题一窍不通,心中有抵触情绪和无助失落的感觉。于是我决定换一种方式,先挑些简单的题目做,有了一定基础后再逐渐增加难度。先给自己一些成就感,积累了一定的自信后再进一步向深层次题目进发,循序渐进,形成良性循环。随着题目越做越顺利,最初的恐惧和抵触也就慢慢消退,久而久之,兴趣便自然形成了——这正验证了一句话:万事开头难。迈出了第一步后,只要有恒心坚持下去,一切都会慢慢步人正轨!
另一点很重要的便是高度的自觉自律。我刚进高中时,不太适应老师那种高度宽松的教学方法。起先觉得无人管束非常自在,但很快发现,这正是考验自己自觉性的时候,作业少,那就自已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习题;课文没说要背诵,但背了对自己有帮助,那就背吧……诸如此类的事本来都不必由老师说,但要是疏忽了,吃亏的是自己。我就曾目睹某些人轻松地打发了高中,但到了来不及后悔的时候,才感到,三年宝贵的时光都荒废了。
还有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诸如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劳逸结合等等,我于此没什么特殊经验,仅是照别人的方法而已,就不再赘述了。
三年的学习心得可能不止这些,以上几点,希望对大家能真正有所帮助。
回味无穷的高中三年
邓小卓
多姿多彩的高中生活已经过去,现在回过头来看高中三年的生活,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中,社会上有一种“一切向钱看”的思潮。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也不例外,心想:现在学习这样辛苦,考大学时一定挑一个学习轻松、毕业后能挣大钱的专业。到于国家的需求根本不去考虑。可是高一时的一次报告会却完全改变了我原来的想法。
记得那天,学校请了浙江哲学系的一位教授为我们做报告,讲得十分精彩,近千名学生都被牢牢地吸引住了。他回顾了自人类产生以来的科技发展,尤其是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指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科学技术。听了这次报告,我深深体会到,在当今世界上,科学技术的强弱与否,往往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中华民族屡遭劫难的历史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我由衷地感到: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科学家、工程师。一个人口众多、科技水平总体上还较落后的大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一定要有强大的科技实力作为后盾。在这次报告会后,我初步确定了做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志向。以后,我又进一步了解世界经济形势、中国科技现状以及我国同世界强国之间的差距,更坚定了自己的理想。最后我选择了现在所学的专业——电子与信息工程。
人一旦有了理想,就有了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随后我拟订了一份高中三年的学习计划。每当我想偷懒的时候,理想就警告我:要勤奋、勤奋、再勤奋;每当我一有成绩产生骄傲情绪时,理想迫使我去查漏补缺,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当我因困难想退却时,理想就激励我继续向前。三年来,我常到图书馆借阅各类科技书籍,广泛涉猎;坚持每天看新闻,关注国内外科技最新动态。同时,我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休育活动,因为有一点我也清楚,要想报效祖国,没有一个强壮的身体是绝对不行的。这样,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调动来了。我对各门学科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数学和物理。
如果高中生活只是学习,那也未免太枯燥了。其实高中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每年一次的校运动会就是同学们大显身手的好机会。我班的一位高个子女同学是跳高“能手”,每次比赛的跳高桂冠非她莫属。还有我班四位男生组成的4×100米接力队战无不胜,别的班级休想得到该项目的金牌。不过有一次却出了意外。记得那一天,第一、二、三棒跑完后,我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到第四棒接手后,那位同学不小心滑了一下,重重地摔在地上,全班同学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1秒、2秒、3秒,只见那位同学顽强地爬起来,膝盖的血已染红了裤子,但他仍坚持着朝前“跑”,大家被他的那种拼搏精神深深感动了。大家眼含热泪拼命喊“加油!加油!……”。虽然这次没得名次,但同学们都说这种精神比获得一张奖状更珍贵。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需要的不就是这种拼搏精神吗?
在高中三年学习生活中,我还结交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几个好友常在一起谈论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科技文化,古今中外无所不谈,真可谓是“纵论天下”了。在交谈中,我们的关系更加亲密,彼此从中也得到了许多知识与有益的启迪。我们几个还一起搞了几次社会实践,虽说不很成功,但收获还是不小的。
朝夕相处了三年,一朝分离,无不心怀惆怅。我们几个到餐厅聚了一次。大家举着可乐杯,相互祝词道别。大家不由诵起了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不断完善自我
何洪月
对我来说,高中三年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概念,而且更多的应该是一段心智的体验,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是为步入大学、踏上社会作准备的阶段。现在回想起来,那三年才是我人生旅途真正的起点。
我小时候乘凉时爱看天上的繁星。随后从浅薄的天文知识中知道,那迷人的光芒有的竞旅行了几十万到几百亿年才到达我的身边。这种时空的永恒,使我感到自己和周围的一切是多么渺小。在这短暂如一瞬的生命里,我可以做些什么呢?人可以有很多种活法。我又如何选择呢?“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许许多多的诗句和事实告诉我,不抓紧青春时光干出番事业来,可能会遣憾终身。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和与社会的接触面不断扩大,困难和不如意接踵而至。高中的课程更多地趋向于能力的培养,而不再像初中那样强调简单的识记。所以大多数同学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适应新的学习坏境和教过程。另外,因为大多数同学在高中阶段已具备了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人格,所以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往往是困难所在。那么该如何从容应对困难和不如意呢?我的法宝是乐观的情绪和不懈的努力。我一直认为,世界在每个人眼中是什么样的完全取决于他如何看待世界,这好似一个正比例函数:你乐观,世界便灿烂夺目;你悲观,世界便呈现铅灰色。所以我总是努力保持乐观的情绪,凡事都往好处想。例如测验成绩不好时,我就告诉自己的漏洞正在得到弥补;长跑中上气不接下气时,想着自己的毅力、耐力和体力都在提升。我还经常想着孟子的千古名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你是不是觉得我有些“阿Q”呢?其实“阿Q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能让人在不太理想的环境中得到心理上的平衡。另外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大都从心底里认为自己了不起,常常喜欢把自己的标准强加到别人头上,这种做法的结果往往是四处碰壁。我认为比较明智的做法是理智、宽容地接纳他人,倾听别人的意见,择其优而从之。
曾经有一项统计显示:现在大多数学生遇到问题更倾向于和同学、朋友交流,而和父母的交流甚少。究其原因,可能是母亲没完没了的唠叨和父亲严厉的眼神与学生自认为成熟的心理相冲突。然而我们应该知道,虽然我们的学历可能比父母高,脑子的反应可能比父母快,但是我们缺乏社会经验,而这恰恰是父母所具有的。作为我们最亲的亲人,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他们的经验教给我们,虽然我们和父母之间存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差异,但是家庭仍旧是我们汲取经验和力量的源泉。据我观察,能够健康良好发展的学生大多与父母和家人有着良好的沟通。所以说,我们应尽量跨过代沟,增进交流。
以上便是我在高中阶段所领悟到的。我认为在高中阶段把一些事情想清楚,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建议大家每天抽出10~15分钟进行思考,思考一些关于学习、为人处事的问题。我还建议大家闲暇时读一些励志书籍,例如《思想致富——人人都能成功》等。
从幼稚走向成熟
朱志武
对我来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度过的三年高中生活中,并没有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然而现在回想起那段日子,我才开始体会到高中生活的那么特别,那么重要;才体会到正是它使我从幼稚走向成熟。
刚进入复旦附中的时候,班里许多同学也并不觉得高中崭新的生活向我们提出了什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