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成功励志 > 思维与智力 > 学曾国藩的九九方略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学曾国藩的九九方略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学曾国藩的九九方略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学曾国藩的九九方略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孙朦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2-01

书籍编号:30435248

ISBN:978750646059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23784

版次:1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思维与智力

全书内容:

学曾国藩的九九方略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六十年。


曾国藩的功业无人可以效仿,他的著作和思想却影响深远、泽泣后人。难怪二十世界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个巨人,也是半个多世纪的一对宿敌——毛泽东和蒋介石,都不约而同地将曾氏学问作为自己枕旁必备之书。


曾国藩生活在动乱不堪、风雨飘摇的晚清时期。就是在这种悲剧色彩浓重的年代里,他仍旧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他由科举人仕途,随后青云直上,出将人相,成为大清一根顶梁支柱。这其中的原由正是百年来人们好奇和关注的焦点。


曾国藩出身于耕读之家,本身资质并不出众。但他凭借自己出众的品格修为和独特的处世哲学力挽狂澜,平定大乱,广揽天下英才,成就一番伟业。也正因此,他思想谋略的精华,他的为人处事之道对后世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他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了,但却影响了几代人。


对自己,他能克己修身,不骄不躁,实学进取,一生不变。在每一个发展时期都自省自知,同绕自己在官场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对自己进行思想上的洗礼,并不断进步。


对朋友,他认为“朋友贤否,关乎一生之成败”。因此,他能做到不嫉不妒,广交师友,以诚待人,教学相长。这些能人雅士在他的官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其出谋划策,同渡难关。


对家人,他本着“苛教于己,严教于人”的原则,以兄长之责教弟有方,对外大公无私,对内爱护有道。


对国家,他一生为官铭记“忠”字。不论是腥风血雨的战场之上还是功成名就之后,都能怀抱一颗广济天下的心,对君主至忠至诚,为国家荣誉赴汤蹈火。


曾国藩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许多历史名人都对他推崇备至。毛泽东曾说:“他是地主阶级里最厉害的人物。”并在军事纪律方面借鉴了曾国藩组建湘军时提倡的精神。蒋介石更是认为曾国藩可以做他的老师,并把曾氏学问作为枕畔必备读物。从他独特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中,从他的人格品位和素养里我们可以学到的东西太多太多。


如何能做到立身如针,处事如线;如何在多方利益纠葛的时局里营造自我发展的舞台;如何与人相处发展人脉;如何应对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挫折……所有的问题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精彩的答案。


本书从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刚柔并济的处世哲学、孝悌忠信的家书家训、出奇制胜的文韬武略等多个方面解析曾国藩的一生,用他真实的经历向人们展示打造辉煌成功的方略。希望世人能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益的部分加以利用,缔造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学曾国藩的九九方略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曾国藩作为晚清中兴名臣,之所以能以待藉侍郎一匹夫举兵湘乡,镇乡压勃然兴起的太平军,挽狂澜于既倒,成大清之柱石,多得益于其观人之术,鉴人之略,使他在很短的时间,就在门下罗致了一大批俊彦才杰,如李鸿章、李瀚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沈葆桢、江忠源等等。这些俊彦才杰,不仅帮助曾国藩成就一代伟业,而且各有建树,名垂史册。


曾国藩的相人术和识人思想与传统的中国相术有着本质的不同。他强调观察透视人的言行、表情和态度中所流露出的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再通过对世事人生的体验,总结归纳这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他的这些套路与现代心理学、行为科学和预测学有许多相似之处,其路径是基本一致的。


¤上篇——识人选将之道


作为有清一代的中兴名臣,曾国藩的修身砺志、勤奋治学、处世为官之道颇受现代人的推崇。曾国藩之所以能在举世滔滔之中产生砥柱中流的作用,可能有诸多因素,但他广泛网罗人才,把一大批才俊智囊聚集在自己的周围,把别人的能力化为己用,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No.01知人善任,为国得人


名人导语


只有有天才的人才能发现天才的幼芽,发展这些幼芽,并善意地给予他们以必要的援助。必须让有天才的人独立,而人类应当深刻地掌握一条真理,即人类要使有天才的人成为火炬,而不要让他们放弃真正的使命。


——圣西门


本节要点


成汤重用伊尹为相;刘备“三顾茅庐”;曾国藩略施小计得人才;曾国藩为国得人,知人善任。


故事案例


说到求才,我们自然就会想到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千古名言来自战国时期的一则故事。


当时沉埋于民间的贤能之士汗明问春申君说:“君听说过千里马的故事吗?千里马到了可以乘用的年龄,就拉着载盐的车子上太行山,伸蹄曲膝,垂着尾巴,皮肤一块一块地溃烂,嘴和鼻子喷着白沫,大汗淋淋漓漓地直往下落。到了半山坡,它再也走不动,驾着车辕,不能向山顶爬。这时,正好碰上伯乐。伯乐一见,就从车上下来,拉着马络头哭了。伯乐脱下自己穿的麻布上衣,盖在它的身上。它被感动了,就低下头喷着鼻子,抬起头发出长鸣。它的声音响彻高高的天空,就像从金钟石磬里发出的乐音。为什么这匹马会这样呢?因为它认出伯乐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1.成汤重用伊尹为相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不仅千里马常有,那些慧眼识人、看重贤才的伯乐也世代皆有。先说说周代的伯乐们。


商末,周族的势力大增,引起了商王朝的注意。后来西伯季历被商王文丁杀死,他的儿子姬昌即位。姬昌为了替父亲报仇雪恨,开始积蓄力量,图谋灭商。商纣王昏庸无道,整H淫逸玩乐,不听群臣劝谏,甚至杀死自己的兄长比干、囚禁箕子、逼走微子。有一次纣王又开杀戒,正在殷都的周侯姬昌闻听后悲叹,也被纣王网罗罪名禁闭在菱里城(今河南汤阴县北部)。直到周人闳天、散宜生进献美女宝器,姬昌才被放了出来,还被纣王授予了征伐诸侯的特权。


姬昌回到周地后,自己称王,即周文王。文王尊老爱幼,礼贤下士,赢得了不少诸侯的拥护,前来归降投奔的贤人志士络绎不绝,其中包括劝谏过纣王75次的商朝贵族辛用大夫。周文王还出游访查人才。一次,他在渭水南岸遇见了老人姜尚,即太公望,又名吕尚。姜尚向文王陈述了治国安邦的见解,正中姬昌的心怀。自此,太公望辅助文王治理周族,训练军队,准备灭商纣王。因为周文王本是贤能之士,治国又尽力委任于吕尚等贤能之士,所以周族迅速强大起来,在诸侯中的威信与日俱增。周文王虽然早死,但他所开创的事业却为儿子周武王消灭商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距今三千年前,中国处于夏朝。夏朝最后一个王夏桀荒淫无度,残忍成性,使得民不聊生,夏王朝日趋衰落。


此时,夏王朝的一个属国——商却日趋强盛起来。商国国君成汤胸怀大略,贤明能干,广施仁义,礼贤下士,注重农耕,使百姓安居乐业,商国也越来越强大富庶。


成汤每年要向夏王朝纳贡。沿途他听到夏王朝百姓怨声载道:“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意思是,你夏王朝哪一天结束啊?我们情愿与你一起灭亡!成汤看到桀王把国家搞成这样,非常不安,他四处寻访贤才,想推荐给夏王,使他纳贤从谏,治好国家。


成汤听说伊尹是贤能之士。伊尹每日耕作桑田,细心养蚕,还潜心读书,研究尧、舜、禹等英明先王的治国之道。


成汤派使者带着重礼前去聘请伊尹。伊尹婉言谢绝说:“我只是一个农夫,自耕自食,不懂国家大事,多谢商王。”


成汤对伊尹的一请不就并不灰心,派使者带更多的礼品,再次去请伊尹。伊尹对于成汤的再次聘请虽有些惶恐,但仍推托道:“我只是一个庄稼汉,没有一点功劳,怎么能无故受商王的礼物,坦然受任呢?”


成汤对伊尹的两次拒绝既不灰心也不恼怒,认为自己有真心有诚意,定能打动伊尹。就派人再次带着更珍贵的礼品去请伊尹。


伊尹早听说成汤宽仁大德,礼贤下士。现在看到成汤能够屈尊来聘请自己这个农夫,决定助他一臂之力,伊尹于是欣然从命,随使者来到商都亳。成汤非常高兴,亲自出迎,并想留下伊尹帮助自己治理国政。但伊尹认为:桀虽然暴戾跋扈,却是夏朝的君主;成汤虽然贤德,却只是臣子,他不能舍君而辅臣。于是伊尹来到夏都。


桀见到伊尹,并不很看重他,仍每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伊尹看到桀王倒行逆施,荒淫无道,实在无可救药,料定夏灭亡已成定局。于是他仔细考察了夏朝朝廷内外的形势,离开了夏都。


成汤见伊尹没被重用,就把他聘请到商为相。伊尹帮成汤发展农业,屯集粮草,铸造兵器,加紧操练亲兵。


公元前711年,成汤联合各诸侯,兴师讨伐夏桀。夏王桀荒淫无道,不得人心,兵败被俘,夏朝灭。各路诸侯推举成汤为天子,建立了商朝,此后,伊尹又帮助成汤安定了天下。


2.刘备“三顾茅庐”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其祖先是西汉的宗室,以后支系疏远,家世没落,到了刘备这一代便以织席贩鞋为生。


东汉末年,各地割据称雄,统一全国便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共同理想。胸怀大志的刘备为了扩充实力,也在注意访求人才。


起初,刘备始终没有机会扩充实力,无固定的地盘,没有多少兵力,辗转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四处奔命,寄人篱下,前程渺茫。


刘备为了摆脱力单势孤的困境,迅速扩充实力,必须得到有智谋的人辅佐自己。于是,他注意访求有才干、有见识的人物。


刘备得知诸葛亮是当时的俊杰,很想见到他,便让徐庶把他请来。徐庶说:“这样的人不能采取召见的办法,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便冒着严寒,亲自到隆中去请诸葛亮。前两次没有见到,第三次才受到诸葛亮的接待,这就是历史上流传的“三顾茅庐”。


诸葛亮字孔明,琅蚜阳都县人。他在隆中居住了十年,这期间,他并没过着真正“隐居”的生活。他是一个很有政治理想的青年,常把自己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乐毅相比,表明他立志要兼有将相的才能,干出一番事业。


刘备见到诸葛亮后,诚恳地对他说:“现在汉朝崩溃,群雄混战,权臣控制朝廷,我不度德量力,想伸大义于天下,完成统一大业,恢复汉朝的统治。但由于才疏德薄,智术短浅,屡遭失败,至今一无所成。不过,我的壮志并未因此减退,还是想干一番事业的,希望你能为我出谋划策。”


刘备谦恭诚恳、礼贤下士的态度,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于是,他便将天下形势,向刘备作了一番精辟的分析,并提出了实现统一的战略策略。他分析曹操、孙权的情况时说:“自从董卓之乱以来,四方豪杰并起,割据天下。曹操同袁绍相比,名望低微,兵力也少,但他最后竞能打败袁绍,由弱变强。这不仅是由于客观形势对他有利,而且也因为主观努力。现在曹操已拥兵百万,又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确实不可以同他争。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因此,可以与他联合,而不可去谋取他。”


接着,他又分析了荆州刘表和益州刘璋的情况。


诸葛亮的这个《隆中对》,注意从客观实际出发,分析当时各割据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为刘备提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策略。


刘备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对他以后势力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3.曾国藩略施小计得人才


有趣的是,历史上的伯乐们为了得到千里马,不是光靠诚心就能成功的,有时还需略施小计。


而曾国藩在求才时,则是什么手段都用。他根据不同对象,或结以交情,或待之以诚,或激之以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因此,他每到一地,即广为寻访,延揽当地人才,如在江西、皖南、直隶等地,他都曾这样做。他的幕僚中如王必达、程鸿诏、陈艾等人都是通过这种方法被他求得的。与捻军作战期间,曾国藩在其所出的“告示”中还特别列有“询访英贤”一条,以布告远近:“准徐一路自古多英杰之士,山左中州亦为伟人所萃。”“本部堂久历行间,求贤若渴,如有救时之策,出众之技,均准来营自行呈明,察酌录用。”“如有荐举贤才者,除赏银外,酌予保奖。借一方之人才,平一方之寇乱,生民或有苏息之日。”薛福成就是在看到告示后,上《万言书》,并进入幕府,成为曾国藩进行洋务的得力助手的。


在直隶总督任内,为广加延访,以改当地士风,曾国藩除专拟《劝学篇示直隶士子》一文并广为散布外,还将人才“略分三科,令州县举报送省,其佳者以时接见,殷勤奖诱”。曾国藩与人谈话、通信,总是殷勤询问其地、其军、其部是否有人才,一旦发现,即千方百计调到自己身边。他幕府中的不少幕僚都是通过朋友或其他幕僚推荐的。为了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以免因自己一时言行不慎或处事不当而失去有用之才,曾国藩力克用人唯亲之弊。同时,自强自励,“刻刻自惕”,“不敢恶规谏之言,不敢怀偷安之念,不敢妨忌贤能,不敢排斥异己,庶几借此微诚,少补于拙”。从其一生的实践看,他基本上傲到了这一点。曾国藩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各类人才,幕府之盛,自古罕见,求才之诚,罕有其匹。事实证明,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