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北大学生欢迎的88个人生哲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最受北大学生欢迎的88个人生哲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孙朦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1-01
书籍编号:30435247
ISBN:978750646715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05587
版次:1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青少年励志
版权信息
书名:最受北大学生欢迎的88个人生哲理
作者:孙朦
ISBN:9787506467155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北京大学建立于1898年,初建时名为京师大学堂。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早的一所国立综合大学。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至今。百年沧桑中,传统的精神和创新的学风在这里一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百年北大,向我们无声的诉说着她的坎坷与成功。从戊戌变法到五四风云,从拒绝世俗到兼容并包,从封闭到个性开放,这中间已不仅仅是历史的沿革,还包涵了多少代北大人精神与文化的积淀。优秀的文化传统与沧桑革命历程的完美结合,不仅为我们积累了丰厚文化底蕴,还形成了北大所特有的人文魅力,无需太多的言语,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砥砺。相信这种精神财富的馈赠远比学科知识本身会为我们带来更多启发、感悟和引导。历经百年沧桑的北大是质朴的,用她自己所特有的精神和文化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才,用激荡人心的历史往事教导人们怎么做人;而北大的精神从来不是单一的概念,我们只有细细品味,才能感知她的博大与深邃。
而今,北大的精神随着时代发展而更加富有内涵,为我们打开向往光明的天窗,让我们在这部历史书卷中吸吮更多的精神养分。走近北大,我们可以让自己的精神得到更深层次的升华,可以实现从平凡到优秀,再到卓越的历练,从而能更多的领略别样的人生风景,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能保持心灵的宁静与积极向上的品质,永远处于竞争优势。
曾经就读于北大和正在北大就读的优秀学子们表示:北大教会他们知识本身还在其次,在北大几年中,学到的更多是北大伟大的人文精神及北大优秀的思想传统和不断创新的文化所带来的启迪,因而北大人身上所显现的是外人少有的独特的自信、宽广、厚重与坚强。然而,百年北大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及她所积淀的人生哲理,并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的清道的明的。《最受北大学生欢迎的100个人生哲理》一书,通过一些浅显的文字和通俗的小故事来讲述百年北大教导学子掌握本领、开拓人生、提升境界所必需的人生哲理,给大家带来感悟和启发,让曾经灰暗抑郁的心灵得到明亮阳光的照耀,从中找到一份平和与踏实,在绚丽多彩的人生中再搭起一座直通成功的云梯。就算我们没有考入北大的天赋,也将从本书丰富的人生哲理中获益匪浅。
汉朝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高尔基先生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伟大的人物对话。”“欲走成功路,先读成功书。”优秀的北大人可以说是广大学子们成功的榜样,他们的为人之道、处世之法、独特的思考以及成功之路也能为我们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本书编者希望大家透过这些文字,去感知那于百年沧桑中积淀的精神来激励我们自己。让我们于平凡中学会思考人生、面对挫折挑战;摆正心态,笑对人生,快乐成长。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
包容是北大第一品格。包容意味着胸怀坦荡、意味着心灵纯洁、意味着终止猜忌;我们老觉得是生活与我们做对,却常常忘了问一下自己是不是太斤斤计较;我们总以为针锋相对是种原则,却常常忘了“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常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那么试问一下,你自己的世界到底多大呢?
百年北大的过程告诉我们:兼容并包不只在学问,更在做人。
严律己,宽待人
一个真正有胸襟的人都能做到这样的一点:责己严,待人宽。因为别人对我们的失误可能不是刻意的,但我们自身的问题多数时候是人为的,也是可以避免的。对自己要求严格并不是坏事。把包容列为第一品格的北大,多少年来一直秉承着这一传统。
古有明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于我们自身的小过失,理当严加戒律,严加苛责自我,这是关于修身的问题,不可轻忽。但是对于别人的小过失,我们却该给予宽容,切不可一味加以谴责,而伤了他人的自尊,影响彼此之间的和气。对于他人的秘密或难言之隐,我们知道了,更当视同自己的秘密来守着,千万不可当众揭露甚至四处张扬,所谓“君子扬善不扬恶”就是这个道理。若是将别人的隐私揭露并宣扬,会使别人无地自容,也造成了彼此间的怨隙。这是相当不值得的,而且也损及了私德。至于别人与你有过怨隙、过节,更当予以宽恕,不可时时谨记于心,勤思报复之道。正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我们应该有结束纷争的修养,而不是该再将它扩大。
人与人之间贵在和谐,如果谴责别人的小过失,揭发别人的隐私,念念不忘别人的旧恶,将使我们的心受到挟制,更造成自己与别人相处时的潜藏危机,为自己树立更多的敌人。相反,一个用宽恕待人之人,必定是心胸开阔、宽恕仁爱,他自身的修养不但臻于完美,与他人之间也是一团和气。没有敌人,灾害自然也不会降到他的身上了。
清代的著名文人郑板桥曾说过:在通往佛殿的小径上,既有鲜花又有毒素,可见佛能包容。又说:兰草有了荆棘的护卫,生长得越发旺盛。这兰草就是君子,荆棘就是小人,君子离不开小人的滋养,他能容纳小人,如此他就成了君子。
古语说:不因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从古至今,纵观那些成大事者,他们没有一个人不是严于律己的典范。凡有成就的人,都会时刻注意检查自己的品行,并且能持之以恒,从身边点滴做起、从小处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为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品格基础。
北大人在这个问题上更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放纵自我还是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生活中我们羡慕那些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强者,同时,我们对那些放纵自己、无所作为的颓废之士总会给予批评。
北大人无论是做学问也好、做人也好,不管外界如何,不管周围的环境如何具有吸引力,即使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从未放纵过自己。
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说:“在人和人的接触中,有时候最容易做的是小事,因为它无处不在;最难做到的也是小事,因为它很琐碎。譬如,随口答应别人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可随即就忘了,别人却常常惦记着并寄厚望于你;约好的时间,也并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就迟到几十分钟,甚至个把小时,也不大在意。这些虽然事小,但却都能体现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怎样要求别人,怎样要求自己,这是一个做人的态度与原则问题。人们在交往中产生矛盾和恩怨,工作中发生缺点与错误,总有自己和别人两方面的原因。解决矛盾,克服缺点错误,需要从自己和别人两方面找原因,并且能严格要求自己,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如果只看到别人的问题,而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只要求别人,却不要求自己,矛盾和问题就永远不能解决,甚至有时候会更加使矛盾激化。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古人教给我们:与人相处有了矛盾,只有消除怨恨,才能为你以后的人生之路扫清不该有的障碍。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在责人之前先责己,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好,才会“身正”、“令行”。
蔡元培先生严格要求自己,一直以来被人们奉为典范。当时曾有人问他如此的身份何必对自己这么严格呢?蔡元培对此问一笑,举了两个古人的例子:
三国时期,刘备率兵攻克成都,召集众人,于帐中饮酒庆祝,并对军师庞统说:“今天的聚会,可以说是让人十分的高兴啊。”庞统说:“攻克了别人的国土后以此为乐,这不是仁义的队伍。”刘备当时已喝多了,有些醉态,听了这话,就不高兴了,生气地说:“昔日周武王讨伐商纣成功,宫殿里前歌后舞,难道说周武王不是仁德之君?你这话说得太让人扫兴了,你还是出去吧。”庞统于是起身退出。不一会儿,刘备酒醒后想起自己的做法感到很后悔,于是命人把庞统又请了回来。庞统坐回到自己的座位后,不言不语,自顾自地吃东西。刘备对他说:“刚才咱们的谈话,谁说得不好啊?”庞统回答说:“咱们君臣俩都有不对的。”刘备听了笑了起来,不再生气,整个酒宴气氛如初。庞统的说法不是很中肯固然是为刘备开脱,但从这里我们能看到,刘备知错便改,能及时承认错误,身为君主,可见其对自己的要求之严。
还有战国时燕昭王知人善任,重用贤能。他听从乐毅的建议,联合赵、楚、韩、魏等国攻打齐国,拜乐毅为上将军,攻下了齐国七十余城。昭王死后,继位的惠王中了齐国的反间计,以才智不如乐毅的骑劫取代了乐毅的职务。乐毅被迫逃往了赵国。乐毅离开燕国后,齐国的田单立即领兵攻打燕国,收复了全部失地。燕惠王后悔以骑劫取代乐毅,但他又不检讨自己的错误,反而指责乐毅忘恩负义。
他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父王任命你做将军,你也为我们燕国攻克了齐国,报了先王的仇恨,全国上下无不为之震动。我作为人主,不敢有一天忘了你对国家的功劳啊。如今先王逝世,丢下咱们君臣,我又是刚刚继位,我听了左右群臣的话,让骑劫取代你做了将军,是因为你长年征战在外,现在召回你休息一段时间,并且再从长计议。你偏听了话,以为我对你有嫌隙,就离开燕国去赵国,你这样做,对你自己来说没有什么,但是你想一下,这样做,你拿什么来报答我父王对你的知遇之恩呢?
这应该说是一个严于律己的反例,细枝末节的差错都可导致江山的倾覆,对自己严格些,难道还要以地位和身份为准则吗?
从蔡元培的身上,我们可以领悟到,严于律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大至国家君臣,小至布衣百姓,在发生矛盾以后,如果双方都有责己的雅量,任何矛盾其实都不难解决。如果只责备对方,而从来不检讨自己,隔阂怨恨就会越积越深,以至矛盾激化,关系破裂,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既责人,又责己;先正己,后正人。“专责己者兼可成人之善,专责人者适以长己之恶。”责己就是要从每一个我做起,以实际行动和活的榜样去教育人、感化人。这样,别人才会心悦诚服,教育和批评才会起作用。如果只责人、不责己,就会助长自己的错误。只有自身正,其令才会得以行,如果自身都不能正,去教育别人,那又有谁会听呢?
诸葛亮身为蜀国丞相,“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但“刑政虽峻而无怨者”。这不仅因为他“用心平而劝诫明”,还因为他严于律己,能够以身作则。街亭之役,马谡违反诸葛亮的调度,行动失败,使蜀军大败,诸葛亮既斩了马谡,又上书检讨自己“授任无方”、用人不当的过失,还自贬三级。
这种具有感召力的人格均是从严于律己而出的。北大人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对自己的要求严格面全面,对别人的要求宽厚而简约。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蔡元培先生认为:“古之君子”以舜和周公这样的圣贤为标准的,认为他们能做到的,自己也应该做到。因此对自己的要求就严格而周全,对别人则先看他的优点和进步。“取其一不究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唯恐损害别人为善的积极性。这样,对别人的要求自然就能实现宽厚而简约了。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古人的一种思想和主张。构建和谐社会,大兴人文举业,拓新修养之道,切记切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换句话说,严律己宽待人也就是多做批评和自我批评。可是现在这一优良传统似乎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取而代之的多数时候是表扬与自我表扬。
放眼看来,现在的许多人往往喜欢苛求别人,却从来不扪心自问,想想自己做得怎么样。
其实人无完人,凡夫俗子难免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学学大肚弥勒佛吧,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我们说的胸襟的宽广是一个人的肚量,也可以说是度量。一个非常可笑的以讹传讹:“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后来竟然被很多人说成了“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显然不是偶然的口误,而恰恰代表了许多人的内心想法。
生活中指责别人或许是容易的,而反省自己确乎是难上加难的!还是多些宽容吧,对社会、对他人、对环境,这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还是多点苛刻吧,对自己、对自我、对自私,这才是提高自我能力的动力源泉。所以还是要求自己严格一点,对待别人宽容一些。
感悟:在当今的社会中,对人严、对己宽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问题的实质其实也是对人对己要求的标准不同。许多人对别人是马列主义,对自己是自由主义;看别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优点多;批评别人往往苛刻求全,攻其一点,不遗余力,不看别人的现实表现,纠缠过去的恩怨是非;批评自己的时候则轻描淡写,强调客观,覆短护私。自己不求进步,不思进取,又害怕别人进步,获得成就和名声。事实上,我们应该去掉这种不健康的心理,改变这种不健康的风气。如果生活中我们能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严格检查自己思想上、工作上的缺点;同时以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鼓励和支持别人从善、向上的积极性。这样,不但自己和别人共同进步,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