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教你掌控人生36计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南怀瑾教你掌控人生36计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孙朦著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8-01
书籍编号:30435187
ISBN:978750447271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99317
版次:1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成功哲学
版权信息
书名:南怀瑾教你掌控人生36计
作者:孙朦
ISBN:9787504472717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已经越来越快,我们有着太多的压力,诱惑,欲望和痛苦……于是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只要遇到一点儿挫折他就想要避世。他们想象着陶渊明般在山边水畔与花草虫鱼、日月山水为伍,粗茶淡饭,不与俗人交往只与诗书为伴的日,是何等的在?但要反问的是:你说你已经厌倦这个世界,但你真的了解了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吗?你说你讨厌俗人俗事,但你体验过他们的生活吗?你说社会黑暗,那你又知道什么叫黑暗吗?
怀有大志却在坎坷的仕途上往返颠簸、看尽官场的尔虞我诈以及世俗社会的污浊混乱的陶渊明,在经历了人牛的苦辣酸甜后,终于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那就是飘逸洒脱的淡泊归隐生活,并从中找到自己人生的理想乐园。
但当今可是百业待兴、垂青人才的时代,年纪轻轻的你遇到了一点挫折,就想要学着陶渊明的样了避世?一个人刚进入社会没多久,对世界的经验是直觉的、片面的,你甚至还不了解人生,谈避世又是何等可笑?
陶渊明的淡泊与你的避世,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陶渊明站在山脚下,你也站在山脚下,但你却未必能体会到他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胸襟和气度,也不可能有他那份淡泊,更不可能在那份淡泊中体会人生的真谛!
南怀瑾先生分析说:“所有人似乎都在永不满足地争斗着,以期望达到自己想象中的目标。有人要入仕为官,有人要事业有成,有人想腰缠万贯……但现实生活与我们的理想是有差距的。”
南怀瑾不仅是国学大师、诗人,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人一生行迹奇特,常情莫测,有禅学大师、国学大师种种称誉,今人犹不尽识其详者。
南怀瑾的著述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对无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作了一个重要引导,南怀瑾的言谈生动有趣、博大精深,可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代言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普及的作用功不可没。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
南怀瑾先生将儒、释、道三家思想之精华,西方哲学与诸子百家之智慧融合,深入浅出,化深奥晦涩为平易晓畅,向你讲述人生大得大失间的成败智慧。大师之言,字字珠玑;大师之语,意蕴无穷。平实的话语挥洒如诗,智慧的箴言豁达飘逸。
《南怀瑾教你掌控人生三十六计》使读者有机会在南怀瑾先生轻松家常的口气中,领悟到“人生遭遇,有幸与不幸。虽曰人事,岂非天命哉!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深刻道理,明白人生遭遇和事业成败皆在于自己,不要以外来因素掩饰性格中的缺陷,内讼自省,让自己人生更圆满,事业更上层楼。
本书仿佛一泓清水,清明透彻又无边无底。南怀瑾先生就像一个布道者,他把老子、庄子、孔子的智慧,以通俗的方式,一讲来,趣味横生。让我们在轻松阅读中领略生活的艺术,知晓生存之道。学习一代国学大师不避风霜劳苦,唯以天下苍生为念的品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篇》中讲到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意思是说: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一个人待人接物要严肃认真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论在朝在野都不要去发牢骚。”仲弓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要牢记先生的话。”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有一次,南怀瑾的内侄王先生从上海给他带来了一盒酱猪肘。这个上海话叫做“酱蹄膀”的带骨酱猪肘,外观齐整,酱色也美观,就是欠火候,里外都偏生,肉丝显得老而粗硬,嚼着实在费劲,而且品味不佳。就餐时,南怀瑾只尝了一口,确实咬不动,只得搁置一旁。其他人一尝,也有同感。然而,他并未就此加以品评,而是借别的话题将这事岔过去了。
酱猪肘之所以遭受冷遇,皆因王先生临赴港前比较匆忙,没时间到好一点的商店去购买,只是在附近的小店临时购来。南怀瑾先生深知侄儿一定也想带上好佳肴来看望自己,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无心之过。而此时他。里也必定深感愧疚。所以,万不可再“火上浇油”,让他更加难堪。
所以,南怀瑾说:一个人,能够推己及人,由自己需要,想到别人大众也需要,我要吃别人也要吃,我要穿别人也要穿,我要发财别人也要发财,我要便宜别人也要便宜,人与人之间的目的都是相同,都是相等的。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与梁亭瓜田的长势根本无法相比。楚亭的人觉得没有面子,有一天乘夜无月色,偷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
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向县令宋就报告,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扭断好了!”宋就说:“这样做当然很能解气,可是,你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你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别人的瓜秧?别人不对,你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要让他们知道。”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
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过一天,仔细观察后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十分惭愧和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
楚王听说这件事后,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给梁王,既以示自责,也用来表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与人和睦相处,就要以己度人、推己及人,不把自己不愿意的事再强加给别人。这就需要我们将心比心,多多替别人着想了。
而现代人自我意识极强,谁都不甘心被别人驱使,没有人会委曲求全做自己不乐意的事。强加给他人意志的人最后只会得到他人的反抗和背叛。站在别人立场上,体会一下被指使来指使去的感觉,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不能做一个独断专行的自我中心主义者。
但更多时候,与自己无关的事,我们还会给出客观的评价和议论,因为这个世界总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是,当这件事和我们息息相关时,我们就很容易失去理智和耐心,开始钻起牛角尖,开始痛恨那些没有按我们自己理想去做的事,开始希望一切都按照我们的意愿去进行,希望别人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在无形之中“强人所难”,要知道,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用一颗包容的心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国学话谋略:
“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核心实际上就是换位思考。一个人如果能够常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别人想一想,便会减少很多不满和抱怨,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轻松愉快,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美好。
做人有方圆,做事有尺度
“方”是做人之本。
“方”确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那些世界上最受欢迎、最受爱戴的人物无不具有“方”之灵魂。武打小说之所以备受欢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正在于它歌颂了一种侠义精神,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没有“方”之灵魂的人,有悖于社会伦理,只会遭到大众的唾弃,永远无法取得最辉煌的成功。但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需要掌握为人处世的技巧,才能无往不胜。
“圆”是做人的一种必要。
人生也像大海,处处有风浪,时时有阻力。做人是与所有阻力进行较量,拼个你死我活,还是积极地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有些人面对人生疑问时,总是消极地逃避。
做人就要实际一点,为了绚丽的人生,必须忍受许多痛苦,向一些强大的势力妥协。必要而合理的妥协,便是这里所说的“圆”。不会“圆”,就相当于没有驾驭感情的意志,往往会碰得焦头烂额,甚至一败涂地。
人生本来就是人生方圆,方圆人生。在《红楼梦》有句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意思就是说只有对社会上的各种事情都透彻明白了,才算是学问;只有处理人情世故干练而通达,才算得上是文章。而人的一生无非就是为人处世,这就要求我们为人处世要方圆有度。“方”是规矩,是准则,是框架,是做人之本。“圆”是通融,是弧线,是润滑,是处世之道。它要求人能适应,会变通,左右逢源。而圆是没有角的,因此不伤人,当然也不易自伤。无方,世界便无秩序,便无约束。无圆,世界负荷太重,便不能自理。做一个有“心机”的人,只有方圆相济,圆时则圆,方时则方,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因此,方圆人生,就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度,就是一门兼顾与情理的艺术。与圆要各守疆界,恰到好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方圆要把握好度。
南怀瑾经常说:他把自己以为是道德的东西,固执地抓得很牢,他自己以为的道德,其实是错误的。这叫邪见,也叫戒禁取见,“未达人气”。许多人的道德修养很好,所谓方剐的人,很方正,很刚强,觉得道德是不能碰的。方者就是方者,圆者就是圆者。道理讲得非常对,可是他实在是“未达人气”,对人生的气味,生命的气息都不懂,他自己虽然也是个人,但不通人情,不懂得做人的道理。
南怀瑾曾经说过:过去的读书人是“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在现代商业社会,读书人则是“学会数理化,卖给资本家”。但南怀瑾自己,既没有把自己“货于帝王家”,也没有把自己“卖给资本家”。早年,人家拉他进入官场,他没有干。后来,在台湾蒋家父子当权的时候,他有机会踏进仕途,也没有动过心。
另一方面,他并不拒绝与台湾当局的一些高层人士有来往。一天,南怀瑾在给他所创办的协会中的一个“特别班”上课,看到底下坐的全是少将中将,一数他们军衔上的星星,一共有二十八颗。这些人都是“党国重臣”,握有实权的大人物,是一些台湾政坛的重量级人物。
远离政治是南怀瑾先生的一贯标准,也就是他所坚持的“方”。因此他一生不愿为官,不愿与蒋氏父子过于亲近;另一方面,他并不反对与政要人士来往,只要是专程来听课的,他都来者不拒,并不有意回避。这又体现了他处世的“圆”,或者他所说的“达人气”,也就是有人情味。所以,他不从政,却不反对与政要人士来往。这就是“方圆有度”处世的大智慧。
其实,南怀瑾先生所指的“圆”、“达人气”,实际上是说,要通晓人情世故。他对“人情世故”四个字还曾作出了一种另类的解读。他指出,其实,不管是为政或做事,都要靠人生经验的累积,懂得“人情世故”,方能自在做人。“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懂得人,懂得事。
人生可以没有方圆,但不可以太迂,在人生中不可以缺少方圆,但并不可以太滑,方而有度,圆而有限,才能存于一心,游刃有余。
以三国人物而论,兼顾方圆而臻于化境者当推诸葛孔明了,看他忠心耿耿,襟怀坦白的精神,可算是方的典范。
诸葛亮在隐居隆中时,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关心时势,每自比管仲乐毅,负有担大任、致高远的远大抱负。但他又绝不是那种陶醉于功名利禄、汲汲于荣华仕进的俗子。事实上,当时曹操称雄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朋友石广元、孟公威皆投其麾下,他却不为所动,其兄诸葛瑾在东吴颇得重用,他也不去投靠。最后,刘备三顾茅庐,以千古未有的求贤至诚深深打动了他,他才毅然步出草庐,一匡天下。在著名的《戒子书》中,诸葛亮曾如此谆谆告诫:“夫君子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皇帝,可谓是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刘备很信任他,临死托孤于他,并大义地提出让出天下,但他没有夺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阿斗,更加殚思竭虑,“亲理细事,汗流终日”,最后以身殉职,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辅佑后主,实际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