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中的智慧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舍得中的智慧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刘明著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1-01
书籍编号:30435163
ISBN:978756027090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73231
版次:1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成功哲学
版权信息
书名:舍得中的智慧
作者:刘明
ISBN:9787560270906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Preface
职场舍得中的智慧,不仅仅是表面上看起来的舍和得,它还蕴藏着潜伏的玄机。
商周时期,姜太公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他在没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时候,隐居在陕西渭水边的一个地方。那里是周族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统治的地区,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对自己的注意,建立功业。后来,姬昌听闻太公的贤德,便亲自带着厚礼前往太公隐居之地,邀请太公出来辅佐自己。太公见姬昌如此诚意,便答应为他效力。这样,姜尚便开始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他自己也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姜太公的成功,一方面固然与他的才能分不开,另一方面,与他懂得潜伏的道理也是密切相关的。
潜伏,指隐藏,埋伏。《逸周书·时训》曰:“苦菜不秀,贤人潜伏;靡草不死,国纵盗贼。”可见,真正聪明的人,不但拥有足够的智慧,而且懂得适时地潜伏起来。
潜伏不是退却,不是甘于失败,就此销声匿迹,而是以退为进,等待时机,伺机而动。潜伏,是人生的一种处世智慧,更是职场的一种成功法则。
职场中,很多人并不懂得潜伏的道理。他们脑中被高薪、高职、高福利、一步登天等塞得满满的,完全忽略了潜伏的重要性。殊不知,任何职场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甚至要经过一段“炼狱”般的历练,才能达到人们眼中的小有成就。
所以,对于职场中那些初次踏入工作岗位就眼高手低的人,初到一个新环境就锋芒毕露的人,初次遇到挫折就知难而退打退堂鼓的人……适时的潜伏对他们来说,是尤为必要的。
潜伏,是一种选择,是一种进退。因此,无论是做人处世,还是职场生存,一旦潜伏起来,就必然会失去一些因隐藏起来而得不到的东西。不过,这些失去都只是暂时的。正所谓“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职场的潜伏不是永远的,它的最终目标仍是争取上位,一旦时机成熟,从潜伏中走出来,你就会像春秋时期的楚庄王一样,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职场潜伏,舍得中见进退,舍得中见高低,舍得中见成败。这就是职场潜伏中的舍得智慧。
无论是初次毕业求职的职场新手,还是辞职跳槽的职场老手,甚至是如鱼得水、春风得意的职场达人,了解和具备一些初入职场的舍得智慧,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能帮助你选择一个正确的职业,获得一份合适的工作,过上一种好的生活,还能助你赢得一个美好的未来。
树立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
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的人物,在其生活和事业的旅途中,无不以坚强的自信为先导。拿破仑就曾宣称:“在我的字典中没有‘不可能’。”正是因为他的这种自信激起了无比的智慧和巨大的能量,使他成为一个伟人。
的确,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起进取的勇气,才能感受生活中的快乐,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自信的人才拥有世界;畏缩自卑的人,则会被世界所抛弃。成功的人必定是有足够自信心的人,一个连自己的实力、特长都认不清的人,是难以迈进成功之门的。要相信自己的独特魅力,相信自己的能力,信心会助你达到预定的目标。
“天生我材必有用”出自诗仙李白的名篇,这句脍炙人口的名句鼓舞了古今多少失意者,更促成了无数功成名就者。李白,一位妙笔生花的才子,一位放荡不羁的傲者,他曾想通过仕途一展才华,报忠祖国,然而朝廷的黑暗将他逼上绝境,但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最终放下了官位,仗剑游历,饮酒作诗,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也让后人铭记住了这位伟大的诗人。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并非自负才高的狂傲之语,而是一种信念,他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百无一用的废物,每个生命都被赋予价值。
一个孤儿院的孩子茫然地望着天空,他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有何价值。有人把一块普通的石头放进他的手心,要求他到集贸市场出售,但无论别人给出什么价,都不能成交。几个怀着好奇心的人给出了价钱,男孩子绝不让步的态度使价格不断提升。第二天他把石头带到古玩市场出售,石头已有了不菲的价格。当他从珠宝市场回来时,石头的价格已是一个天文数字。把石头放进他的手心,要求他这么做的不是上帝,而是孤儿院的院长。院长没有神奇的力量把石头变成真的宝石,但是,他让这个孤儿的生命从此绽放出宝石般的光芒。
故事也许只是故事,但它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道理:一块随意从路边捡来的石头原来也是有价的,只要你相信它有价值,放到适合它的环境中去,它便拥有不菲的价值。
石头如此,生命也如此。我们大多数人的体内都潜伏着巨大的才能,但这种潜能酣睡着。一旦潜能被激发,就能使我们做出惊人的事业来,能使我们对人生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
音乐家莫扎特是人尽皆知的“神童”,四岁时就写出了让父亲高兴得流泪的“处女作”,六岁时开始作为“神童”被父亲带到欧洲各大城市举行音乐会,所到之处总能引起狂热的轰动,可谓风光至极,但这种马不停蹄、每场动辄数小时的商业表演,对孩子来说是残酷的挑战——莫扎特的童年是在琴凳上度过的。他的音乐作品明朗轻松、温润儒雅,主题多为歌颂和平、幸福、友爱和人间的美与温暖,但他一生遭受了许多的苦难和生活的重压。他像宗教殉道者和苦行僧一样,一边忍受一边唱着温馨甘美的颂歌。一个人要发挥人生价值,是需要付出艰苦的代价的。
居里夫人说过:“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那样,也许在我们最不抱希望的时候,诸事都会变得很好。”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尊,要有自信,不可以自轻自贱。也许我们会有痛苦、悲惨的经历,也许生活会暂时把你逼进绝境,但只要还拥有一双勤劳的手、一颗坚忍的心,我们就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再次创造美好的未来。
自信是一个人的灵魂,是其事业的精神支柱。要相信自己,“我行,我一定会成功!”每个人尤其是求职者,都应该学会培养自信心,让自己变得自信起来。
(1)培养耐心。自信确实需要培养,所谓的“培养”,即是说并非朝夕可达。所以,培养自信的最重要前提就是要具备耐心,如若缺乏耐心就要培养耐心。没有耐心就什么都做不成,更别提什么“自信了”。有所成就,就会伴随着自信的增长。
(2)学会并精通一种技能。具备学习能力的人通常都很自信,反过来也一样,真正自信的人通常是因为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所以面对挑战的时候他们不会怕,不会心虚,因为他们知道“大不了去学么”。自学能力的基础是耐心,而习得任何一种技能都会让人更加懂得耐心的重要,并且同时因为具备耐心与学习能力而更加自信。只要花时间真正精通了一种技能,那么学会其他一种技能的时候就会变得更轻松——这是良性循环。
(3)相信积累的力量。再大的石头也无法阻挡种子发芽,只因为种子一旦开始发芽,那细胞的分裂尽管速度不快但不见天日永不终止。滴水可以穿石的道理谁都懂但又好像谁都不相信——处于起点的人就好像是一粒细胞或者一滴水,大多数人却误以为或者希望自己在起点上就强大锋利犹如一束激光,但这不现实。要通过学习培养耐心,运用耐心去等待长期积累之后可以获得的难以想象的好处与力量。
(4)了解自己的局限。没有人无所不能。就算拥有真正强大学习能力的人也无法做到无所不能——因为时间不够。有些领域确实必需天分。在自己确实不擅长的地方该自卑就要自卑——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该自卑的时候不自卑,就多了一份心理负担——并且还是永远摆脱不掉的负担,最终,肯定会拖累自信。凡事儿做得好必然容易自信,做得不好就很难自信,但是还没上阵呢,就背着一个又一个的包袱,能走多远?能做得多好?
(5)凡事提前做足功课。大声说话也好,穿着正式也罢,最多只能让一个人“显得”自信,而非真正自信。“坐在第一排”可能是因为近视,“快速走路”往往是因为时间观念不强——这些都与自信没关系。做任何事情,提前做足了功课,想不自信都难。自信不等于自以为是,自以为是的人最终都会被现实砸烂。中国人说“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西方人说“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从某个层面上来说都是一回事儿:不要理会运气(该来的时候它自然会来),重要的是专心做好功课。
(6)注意细节。俗话说,“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当我们关注一样东西足够久了之后,就会发现自己犹如“开了天眼”一般,能够看到的、看清楚的越来越多。在自己必须做的事情上,一定要保持专注;不仅要专注,还要专注很长时间。只有这样,才有能力看到更多的细节,才有能力做足功课,才有能力处变不惊。很多时候,所谓“成功”只不过是一个中间状态,“更大的成功”才是挑战。忽视细节的人都并非故意,只是因为功夫未到;功夫未到,“中间状态”之后就是更大的失败。
(7)培养从容的态度。走路慢一点,姿态自然从容;说话慢一点,声音小一点别人也能挺清楚。但这些都是形式而已,关键在于脑子不能慢。动作太快往往只是因为脑子太慢,所以想得太少不够周到。有演讲经验的人都知道,说话太快实际上更可能是因为紧张。越有能力的人越容易从容,因为他们的能力足以使他们掌控局面。从容不是能够模仿的,而是养出来的——靠实力。
(8)关心身边的人。谁都需要身边的人的支持与关心,正如身边的人也需要他的支持和关心一样。与很多人相信的相反,朋友太多,不见得一定是好事儿。因为关心一个人、支持一个人都是需要花费时间的,而每个人不可逾越的终极限制只有一样东西——时间。小心地选择朋友,因为你将与他们分享你的生命。没有这样的态度,就不会有真正的朋友。有那么三两个真正朋友的人,都会比较自信。
选择一份合适的工作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身边的人这样抱怨:“找工作真难”,“我要找一份好工作”,等等。诸如此类的想法,相信大多数职业人都曾有过。其实,这是对工作认知的一种误区。这种误区,几乎成了大多数职业人的一种普遍心态,成了一种“找工作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方面,职场上求职者众多,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大批求职者涌入职场,然而岗位只有那么多,一般情况下供总是小于求的。这种供求不对等的局面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找工作很难。而且每一种学历和年龄层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所有人都想在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找一份优越一些的工作。这样往往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另一方面,求职者对工作认知的误区,导致工作中的恶性循环。求职者中的绝大部分人会用“好与不好”、“喜不喜欢”来评价工作。在求职过程中,如果求职者找不到心目中所谓的好工作,但又迫于生活的压力,往往会被动地跨出一步,先找个工作稳定下来,然后伺机再跳。几番跳槽、转行折腾下来,才发现不但没有找到“好工作”,连当初的一点模糊的职业想法也没有了,完全迷失了职业发展的方向。同时,频繁地跳槽会使个人的职业竞争力分散,不利于个人职业目标的达成。这样就更增加了对“好工作”的渴望。
其实,“找工作现象”也是无可厚非的,它是人生职业的一种选择。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选择,正确的选择有助于人的成长,不正确的选择也许会成为今后发展的障碍。选择是一种舍得的智慧,舍弃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工作,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工作,会使自己更容易接近成功。
古今中外的许多成功人士,无一不是扬长避短地优选了最适合其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并与主客观条件及环境相适应的职业和工作;反之,如果选错了职业,可能会遭遇许多挫折与坎坷。因此,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能马虎。要找到一份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充分认识自己。
(1)能力特征(职业核心能力)。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社会上任何一种职业对工作者的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如对会计、出纳、统计等职业,工作者必须有较强的计算能力;对于工程、建筑及服装设计等职业,工作者要具备空间判断能力;对于飞行员、外科医生、运动员、舞蹈演员等职业,工作者则要具备眼与手的协调能力。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好高骛远或单从兴趣爱好出发,要实事求是地检测一下自己的学识水平和职业能力,这样才能找到“有用武之地”的合适工作。
(2)兴趣爱好。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人的发展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人们对某种职业感兴趣,就会对该种职业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在工作中调动整个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开拓进取,努力工作,有助于事业的成功。反之,强迫自己做不愿意做的工作,对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