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联络:保持沟通和会面的渠道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圈子联络:保持沟通和会面的渠道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肖淑琛著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2-01
书籍编号:30435050
ISBN:978750345597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52720
版次:1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为人处世
版权信息
书名:圈子联络:保持沟通和会面的渠道
作者:肖淑琛
ISBN:9787503455971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应酬》作为一个专业名词,它的产生可谓历史悠久,它贯穿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可以这样说,自从人类产生,应酬也就随之诞生了。
应酬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生意上的应酬、生活上的应酬、同事之间的应酬、朋友之间的应酬。总之,应酬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应酬是你待人接物的度量衡。你的应酬功夫到家,生活一定充满愉快。应酬的最高境界就是在绝无强迫的气氛里,把你的一份诚意传达给别人,从而使别人感应,并产生共识。
应酬左右了个人的命运,你去求职,主要是笔试和面试,其中面试多半是最后一关,成功或失败取决定于此。面试的本质是应酬,应酬得好,你成功了;应酬得坏,就算你有天大本领,人家也不会对你有兴趣。结婚也一样,而婚姻关系到我们的幸福。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是勤奋者未必成功,机遇也不一定青睐作好准备的人。成功之法,自然包括奋斗、敬业、吃苦耐劳等你我共知的途径,但是也包括圆融、糊涂等和应酬有关的学问。如果要在人生的河道上架设一座成功的木桥,前者就是那一块块的木板,而后者就是连接那些木板的链条。
成功者在为人处事时往往马到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精通应酬之道,熟悉应酬的各种技巧,这样他们就能根据不同的人和事对症下药,找准庙门,走对路子,自然也就少有求不动的人,有办不成的事。
综上可知,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也就离不开应酬。要打好应酬这场大仗,要有一定的天赋,也要平时留心、不断练习,这就需要应酬攻心术。如果你能够应酬自如,那么事业的成功也就离你不远了。应酬是强大的助推剂,有了它的帮助,你的事业必将成功,你的人生必将幸福、精彩。
应酬不是吃饭聊天
有人认为应酬就是大家一起吃吃饭,聊聊天,以真诚打动每个人,和技术无关。这种见解不一定全对,因为即使你有诚意,也需要把这一份诚意传达给别人,这的确需要技术。
我们举一个最普通的例子。假设你今天上班之后,要吩咐你的部下办一些小事情,或者要他汇报一下昨天所办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你已在不知不觉间面临着重要的“应酬关头”了,因为这样做,是你迫近了对方。如果你不好好考虑到对方的处境和适应他的心情,一味我行我素的话,你会使事情伏下危险。
上班一族的生活中最令人困扰的是,在工作岗位上无法与上司、同事及部属好好地相处。例如:上司唯独苛待自己,老职员暗地里使坏,同事由于嫉妒到处散布坏话,同事心存抗拒,部下不按命令行事,等等。遇到这些事时,一部分人很难突破这种人际关系的障碍,而常有逃避放弃、辞职离开的想法;一部分不死心,没法耐心继续工作的人,则往往过着趣味索然的上班生活。
小刘在一家电视台工作,由于某同事比小刘多五年的工作经验,而小刘又是刚到,因此小刘对其心存尊敬,视为前辈,刚开始还以为与他关系非常友好,然而实际上完全错误。因为同事小赵对小刘说:“你是否做了一些令前辈疏远你的事?前辈似乎对科长说了许多对你不利的事情,你最好注意一点。”
原来是小刘和前辈商量了许多有关公事之后,总会在公司附近的酒吧一起饮酒,当时前辈说了许多对科长的不满及工作的不如意事,小刘于是也放松警觉,说了一堆有关科长及科内的问题。据说前辈就根据这些话,再加油添醋地向科长打了小报告。
由于这件事情,小刘对前辈的态度转变,并采取警戒的态度,而前辈在情感上明显地对小刘表示不满,并且在工作上,不管是明或暗,总是扯小刘的后腿。小刘原来对工作充满干劲,认为公司是富有意义的场所,但由于与前辈发生不合后,开始觉得公司是灰色沉闷的工作场所。
如果在工作岗位上应酬得不好,像小刘一样,大部分的人都会认为是对方不好相处,以致无法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一类人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因为人际关系的培养是相对的,而不是孤立的、不和睦的事,是双方的问题。不过,大部分的人都觉得自己是正确的,错的应该是对方,从而仅看到对方的缺点。诚然,就像小刘一样,这是错误的。
于是就涉及应酬的问题——下面看看美国“最佳雇员”洛斯特身为下属是怎样协调他与上司的工作的:美国宾州人洛斯特曾被评为“最佳雇员”。他的工作是替一家百货公司处理文件。他当选后,对记者透露他的“应酬术”时说:“我只是尽量地干。”他的上司,百货公司的总经理说:“洛斯特并不是个唯唯诺诺的人,你要他办事,他总是答以‘很好,我尽量做’,但一小时后,他会告诉上司,说他办了一个钟头,但还没有做好十分之一,看来当天很难完成了,如果有误公事,我再去想想办法吧。”
他的应酬真的成功,因为上司的自尊心被维护了,他得到的答复是什么呢?不出下面两个:(1)“这样啊?明天也行。”(2)“我叫别人来帮你。”
站在上级的一方,通常是较容易控制场面的。控制场面应该是一种义务,而不是权利——既然是义务,你不妨使对方轻松一些,千万不要让他有“紧迫感”,这也涉及协调的问题了。
有人以为命令行事是讲求效率的善策,但心理学家指出,其实任何人都喜欢自己拿主意做事,除了故意怠工者外,谁都有“按自己的方式做事”的意欲。身为上司的人,如果充分利用这种心理,不只可以维持对方的自尊心,也可使工作事半功倍!
许多上司对于下属常有“脱口而出”的习惯,明知需要尊重他,但讲起话来那种意识却一去不复返。
因此,上司对下属的应酬,应有下列三个原则:(1)完全记得部下的名字;(2)完全避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3)尽量使用可以鼓舞对方的字眼。
这不只适用于单位里面,也适用于生活的其他方面。
编者小语
明白在应酬中不被别人左右的人,一定能成为左右别人的人。当然,我们不是为了左右别人,而是为了在应酬中左右自己,掌握自己。
“不经意”的成功
俗语说“人材容易被人嫉妒”,但在交际圈子里,招人妒者是蠢材。真正聪明的人往往在积极争取往上前进的同时,还能很自然地表现出一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超然态度,在“不经意”间取得成功,而又不为人所妒。
因此,为人处世时要懂得运用“不经意”这门应酬艺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前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受“自我尊严”的驱使,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唯我独尊”的个性使他不允许世上有比他高明的人。莫斯科保卫战前夕,朱可夫将军曾建议放弃基辅城,以免遭德军的合围。这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建议,但斯大林听不进去,当面骂朱可夫“胡说八道”,并把朱可夫赶出了大本营。不久,基辅遭德军合围,守城的精锐部队全军覆没。等到斯大林对朱可夫说“你是对的”时早已没有任何意义了。但是,苏军大本营总参谋长华西里耶夫斯基,却往往能用他独特的进言策略,使斯大林不知不觉采纳他的意见。
在斯大林与华西里耶夫斯基的“闲聊”中,华西里耶夫斯基往往“不经意”地“顺便”说说军事问题,既不郑重其事也不头头是道。但奇妙的是,等他走了以后,斯大林便会想出一个好计划。不久,斯大林便会在军事会议上提出这个计划。大家都惊讶斯大林的深谋远虑,纷纷称赞。斯大林十分高兴。而华西里耶夫斯基本人,也与大家一样显得惊异,并与众人一道表示赞叹折服。这样,没有人想到这是华西里耶夫斯基的主意,甚至斯大林本人也不这样想。但是,统帅部实施的却正是华西里耶夫斯基的计划。
在军事会议上,华西里耶夫斯基常用令人啼笑皆非的方式进言。他首先口齿不清,没有条理地讲三条正确的意见,因为他的座位通常靠近斯大林,所以只要使斯大林一个人明白他的意思就行了。接着他又画蛇添足地讲两条错误的意见。这会儿,他来了精神,条理清楚,声音洪亮,振振有词,必欲使这两条错误意见的全部荒谬处都明明白白才肯罢休。这往往使在场的人心惊胆战。
等到斯大林定夺时,自然首先批判华西里耶夫斯基那两条错误的意见。斯大林往往批判得痛快淋漓,心情舒畅。接着,斯大林逐条逐句、清晰明白地阐述他的决策。他当然完全不像华西里耶夫斯基那样词不达意、含混不清。但华西里耶夫斯基心里明白,斯大林正在阐述他刚刚表达的那几点意见,当然是经过加工、润色了的。不过,这时谁也不再追究斯大林的意见是从哪里来的。
这样一来,华西里耶夫斯基的意见也就移植到斯大林心里,变成了斯大林的东西,因而得以实施。
华西里耶夫斯基运用的就是一种看似“不经意”,却很有效用的智慧,这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大多数人都是因为自信心太强而无法操纵别人。他们总以为我是天下第一,最了不起,把自我抬得太高,而对别人却视而不见,不屑一顾。因此,在无意之中,他们往往伤害、打击了别人的虚荣心,而结果当然是自己也没有得到想要的利益。
保持低调,在“不经意”中让对方唱“主角”的人,真正的主角已经或迟早是他自己了。
编者小语
在领导做重大决策时,要学会三缄其口。一方面,锋芒过露,会引起上司的戒备;另一方面,个体无法负担决策失误的后果,需要决策时,也应谨言慎行。
应酬是一门艺术
说起应酬,里面的学问可以说是深不可测,每个人在应酬中都有各种各样的技巧,那些在交际中如鱼得水的人往往都各有神通,已然将应酬演变成了一门艺术。不妨看看不同人的表现:有的人站起身来就有人鼓掌,有的人举起杯来就有人呼应,有的人一个微笑、一句问好就能换来现场热烈的气氛。可是同样的动作在某些人做起来,却乏味了不少,仿佛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已,其中的深意荡然无存。这就是应酬的真谛所在,那些繁文缛节、程式化的过程不过是表面的套路罢了,真正懂得应酬的人将应酬变成了艺术加以发挥,从而发挥了无穷的功效。
历史上有不少好官,他们生在忠奸俱存的时代,如果想为民做实事,就不能卷起铺盖一躲了之,他们必须学会在官场中周旋,学会与各种各样的官员应酬,只有自己混得明白,才能用手中的权力为国家做实事。张之洞就是一个深得应酬这门艺术的精髓并且运用自如的神人。
清末,封疆大吏中以袁世凯与张之洞声望最高。袁世凯曾经这样描述两人的差别:“张中堂是读书有学问人,仆是为国家办事人。”简单说,老张有才华,适合做学问,老袁没学问,只能办具体事。看上去是自谦,其实是最阴损的贬彼扬己。官场是做学问的地方吗?中国传统观念里,读书人简直就是不明事理和迂腐的代名词,等同不称职。官员的内心深处,不担心你说他像个官僚,就怕说他像读书人,尤其是在上司面前。
但跟袁世凯比起来,张之洞的确有点理想主义色彩。他在任上大力支持洋务运动,支持维新,还给康有为等人的强学会捐过款。当时的知识分子们也愿意把他引为同类,看作做学问的总督。不过,胡思敬著《国闻备乘》中记述了张之洞两件小事,其霸道、蛮横完全是个官场老手,一点也不像读书人。
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潮州府出缺。张提名一人,交给主管民政工作的广东布政使司游百川,而广东巡抚(相当于省长)也提名了一个人。游百川采用了后者的意见。张之洞大怒,即日传见游百川,厉声问,你胆子不小啊,竟敢藐视本督而谄媚巡抚!游百川答,谁敢小瞧您老人家。但是按惯例,总督分管军事,巡抚分管政务,我就是个副手,一个儿媳妇上面有你们俩婆婆,只能按规定办事啊!张之洞说,巡抚归总督节制,地球人都知道。既然你有此一说,请马上找来文字材料,我当按你的材料告知朝廷,免得朝廷怪我不问吏事。
这个游百川也是笨人,回去居然真的检索大清《会典》,而且居然真的没找到。连忧带吓以致呕血,遂称病辞职,逃离了是非之地。从此广东政事均归总督,巡抚成了摆设。戊戌变法后,朝廷下旨:“督、抚分管兵政、吏治,虽同居一城,各有所司……”正如游百川所说。其实从明朝到清朝,总督和巡抚各管一摊儿,的确是惯例,但中央政府始终没有明确给出过指示。张之洞并非不懂规则,而是抓住漏洞,以势压人。这也给后人启示,无论什么职位,哪怕是出于互相牵制的目的,也应尽量明确各自的管理范围,免得闹得太过,无法收拾。
现代职场虽然“水也很深”,但是还远没到张之洞所处的朝廷那么复杂。可是我们都难免遇到这样的情况:单位里领导之间争权,同事之间分派系。如果你是一个处于这样尴尬境地的人,就要充分展开应酬术,既不能薄了左边,又不能惹了右边,只有把两边都应酬好了,你才有好日子过。
“商场中最怕不机灵。”刘经理所说的机灵,就是“察言观色”。“尤其是与外单位往来,如果被派出去的人很机灵,那对谈判成功有很大的作用。”从事电子信息行业的刘经理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次,刘经理请一位大客户吃饭,顺便带上刚招聘来的小李,为了让他见见世面。菜刚上桌,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