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修订本):上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国富论(修订本):上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中华书局出版
作者:(英)亚当·斯密,谢祖均译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7-01-01
书籍编号:30432622
ISBN:978710108794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99261
版次:1
所属分类:中外名著-外国名著
版权信息
书名:国富论(修订本)上下册--国民阅读经典
作者:亚当 斯密著,谢祖均译,焦雅君校订
ISBN:9787101087949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出版说明
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中国,国民的阅读生活中最迫切的事情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阅读经典!
在承担着国民基础知识体系构建的中国基础教育被功利和应试扭曲了的今天,我们要阅读经典;当数字化、网络化带来的“信息爆炸”占领人们的头脑、占用人们的时间时,我们要阅读经典;当中华民族迈向和平崛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时,我们更要阅读经典。
经典是我们知识体系的根基,是精神世界的家园,是走向未来的起点。这就是我们编选这套《国民阅读经典》丛书的缘起,也因此决定了这套丛书的几个特点:
首先,入选的经典是指古今中外人文社科领域的名著。世界的眼光、历史的观点和中国的根基,是我们编选这套丛书的三个基本的立足点。
第二,入选的经典,不是指某时某地某一专业领域之内的重要著作,而是指历经岁月的淘洗、汇聚人类最重要的精神创造和知识积累的基础名著,都是人人应读、必读和常读的名著。我们从中精选出一百部,分辑出版。
第三,入选的经典,我们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尽量选择最好的版本,选择最好的注本或译本。
我们真诚地希望,这套经典丛书能够进入你的生活,相伴你的左右。
中华书局编辑部
二○一二年四月
译者的话
在六十余年的翻译生涯中,我曾译过不少优秀作品。在翻译它们的过程中我也曾激动过,并且得到了欢乐。也正是这些欢乐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驱使着我去翻译它们。不过,一经完成出版后,我就很少再去探视它们了。唯独这本《国富论》,自从2000年着手翻译以来,我就再也丢不下了。总觉得这本书实在是写得太好了,值得细嚼。我要尽我毕生之力把它译好,给读者提供一本正确无误、清晰易懂的译本。因而这十余年来,我对原文中的有些词句和段落进行了反复的推敲,对译文进行了无数次的重译和修改。在力求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的同时,本着忠实于原著的精神,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意和原作风格。
在为这本书打上句号的时候,我想借此机会对在本书翻译和出版过程中所有给予过我帮助和支持的同志和朋友表示我的谢意,感谢他们的支持与合作,并望大家指正!
谢祖钧
2012年8月长沙
序言
每个国家的年劳动就是向国家提供一年所消费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原始资源,而这些消费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不是国家年劳动的直接产物,就是用该劳动产物从别国购买来的产品。
由于这个产物(或者说用它购买来的产品)与消费它的人数之间保持着一个时大时小的比例,这也就将是一个国家随时所得到的、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供应的好坏。
不过这个比例在每个国家必须受两种不同条件所调控:(一)受国家通常运用的劳动技能、熟巧和判断力的调控;(二)受用于有用的劳动的人数与用于非有用的劳动人数之间的比例的调控。不管一个国家的土壤、气候或幅员如何,国家的年供给充裕或是匮乏在那个特定环境里必须取决于上述两个条件。
而这个供给的充裕或匮乏看来更多地还取决于两个条件中的前者。在狩猎和捕鱼的野蛮国家中每一个能够工作的人多多少少都是从事有用的劳动,而且是竭尽全力,同时他也能为他自己或者为他家庭中或部落中年岁太大,或太小,或体弱不能狩猎和捕鱼的人提供他们所需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不过,这些民族的生活都是极端悲惨和穷困的,他们仅仅出于匮乏,经常被迫或者至少他们认为是被迫必须直接杀死和有时遗弃他们的婴儿、老人以及患有缠绵的疾病的病人,让他们饿死,或被野兽吞食。反之,在文明和兴旺的国家中虽然有许多人没有劳动,而其中的许多人消费的劳动产物却10倍、甚至经常100倍于大部分从事劳动的人所消费的劳动产物。而社会的整个劳动产物又是如此巨大,以致所有的人常常是都得到了充分的供应。一个工人,甚至属于最低层和最穷困阶层的工人,如果他是节俭而勤劳的话,他就可以享受到比任何一个野蛮人所可能获得的大得多的一份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
劳动生产力的这种改进的原因以及劳动生产物在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条件下的人们中的自然分配的顺序,它们是本书第一篇所要探讨的主题。
不论任何一个国家在劳动运用中的技能、熟巧和判断力的实际状况怎样,在那种状态的持续过程中,国家的年供应是充足或是匮乏必然取决于从事有用的劳动的人的数目与不从事有用的劳动的人的数目之间的比例。从事有用的和生产性的劳动的劳动者的人数,今后看来在任何地方都应与用于把他们投入工作的资金的数量以及资金运用的途径成比例。所以,本书的第二篇探讨资金的性质、资金逐渐积累的方式以及根据资金投入的不同途径如何把不同数量的劳动投入运转。
在技能、熟巧和判断力方面相当进步的国家,在劳动应用中对劳动的指导或导向遵循着极不相同的方案;而那些方案并不是都同样地有利于劳动产物的增长。有些国家的政策对农村的劳动予以特殊的鼓励,有些国家的政策则对城镇的劳动予以特殊的鼓励。自从罗马帝国瓦解后,欧洲的政策一直是对艺术、制造业和商业、城镇劳动的发展比对农业、农村劳动的发展更加有利。第三篇就是专门阐述引进和建立这种政策的各种条件。虽然这些不同的方案也许最初是由某些特定阶层的人的私人利益和偏见所引进的,完全没有考虑或预见到它们对社会的公共福利的影响,然而它们却促成了十分不同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其中的某些理论推崇城镇产业的重要性,某些则推崇农村产业的重要性。这些理论不仅对有学问的人的观点有相当大的影响,而且对君主和主权国家的社会行为,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在第四篇中我已尽可能充分和清晰地对这些理论作了解释,并对它们在不同年代和不同国家所产生的主要影响作了充分说明。
对于人民这个大的集体的收入是由什么构成的以及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为人民提供年消费的那些资源的性质是怎样的,是前四篇研究的对象。第五篇,也是最后一篇,探讨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在这一篇中我竭力显示,首先什么是君主或国家的必要费用,其中哪些费用应由全社会的共同贡献来支付,哪些应由社会某一特殊部分,或社会某些特殊成员的贡献来支付;其次,全社会可以用什么不同的方法来支持全社会义不容辞的那些费用,以及什么是每一种方法的主要好处和不方便之处;再次,也是最后,是什么理由和原因使得几乎所有现代国家都用其收入的某些部分进行抵押或者发行国债,以及这些国债对社会的实际财富、土地和劳动的年产量有什么影响。
第一篇 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及劳动产物在不同阶层人们中分配的自然顺序
第一章 劳动的分工
劳动生产力的最大提高以及生产中所表现出的大部分技能、熟巧和判断力看来都是分工的效果。只要对个别制造业中的分工进行一番考察,我们就将更加容易理解分工在整个社会运作中的效果了。人们通常认为在一些最无关重要的制造业中分工进行得最彻底。也许它们并不是真的比其他比较重要的制造业中分工分得更细,而只是因为那些不甚重要的制造业只需生产少数人所需要的少量产品,它们雇用的工人少。各个工种所雇用的工人通常都可以集中在一个车间里,旁观者一看就可一目了然。反之,在那些大的制造业里,由于它们的产品要供应大群的人、要满足他们大量的需求,于是每个工种需要雇用大量的工人,他们也就不可能都集中在同一个车间里了。因此,每次我们能看到的最多也只是一个工种的工人。在这种大的制造业中,尽管生产过程可能划分得比那些不大重要的制造业还要更细,但是由于所有工人不集中在一处,分工看起来就不那么明显,因而也就比较难以被觉察。
就以制造大头针作为一个例子。这是一个极不重要的制造业,然而它的分工却常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个没有受过这门训练的工人(分工已经使制针业成为一种独特的行业),又不熟悉制针机械的操作(可能同样是由于分工才导致了机器的发明),即使再努力,一天恐怕也难制造出一枚大头针,而且可以肯定绝对制造不出20枚。但是现在大头针的生产情况就不同了。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行业,而且被细分成了许多工种,其中的绝大部分又同样成为了独特的行当:拉(铁)丝、锤直、切割、削尖、磨光(铁丝的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制作这个圆头又需要两三道不同的作业。安圆头也是一种专门的职业,用白粉擦亮大头针又是另外一种专门的职业。甚至用纸包装本身也是一种行当。于是制造一枚大头针的重要生产过程就这样被划分成了18种不同的作业。而这18种作业在有些制造厂里完全由不同的人操作。不过,在有些厂里也有一个人要完成两三项作业的。我就看见过一个这种小厂。厂里总共只雇用了10个工人,其中有些人要连续完成两三种作业。他们非常穷困,因而对装备必要的机器也十分冷漠。但是当他们努力的时候,一天也可以生产12磅左右的大头针,而一磅有4000多枚中号大头针。因而这10个人一天便可制造出48000枚大头针。每个人做了48000枚大头针的1/10,一天也就做了4800枚大头针。但是如果他们都单独地劳动,而且又没有受过独特的训练,他们一个人肯定一天做不了20枚大头针,也许一天连一枚都还完不成。那就是说他们绝对完成不了他们现今由于适当的分工和组合所能完成的1/240,甚至1/4800。
在其他各个手艺和制造业中,分工的效果与上面所讲的那个极不重要的大头针制造业相似。虽然有许多行业的劳动不可能划分得那么细,操作也不可能简化到那个程度;不过不管怎样,只要采用了分工,在任何一门手艺里分工都会给劳动生产力带来成比例的增长。由于分工具有这个优越性,于是不同行业和不同工种逐渐分化出来。一般说来,在那些工业最发达的国家,这种分工进行得最彻底。在一个未开化的社会里,一个人所干的工作通常在一个开化的社会里要由几个人来完成。在一个开化的社会里通常一个农民就是农民,一个制造业者就是制造业者。劳动也是一样,生产任何一件完整的产品所需的劳动几乎总是要分摊给许多人承担。就以亚麻和羊毛制品来说,从亚麻的种植和羊毛的生产,到亚麻的漂白和平整,甚至到染色和制成衣服,这里面有多少不同的行当啊!固然,农业的性质本身不允许有像制造业那样细的分工,也不能把各种农业劳动这样全然地彼此分开。同样,畜牧业与谷物种植业就不能像木匠与铁匠那样全然地分开独立。纺纱工与织布工几乎总是两个不同的人,但犁田的、耙地的、播种的以及收割的却经常是同一个人。因为这些不同的田间劳动轮流在一年的不同季节里,所以不可能一个人总是只从事某一种工作。也许正是由于农业中的不同作业不可能完全分开独立,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就总是跟不上制造业的发展。诚然,在那些最富裕的国家里,他们的农业通常也同制造业一样要远甚于他们的邻邦;不过他们的制造业一般仍然要更优越于农业。他们的土地一般耕作得较好,在土地上投入的劳力和资金也较多,因而他们的产量不论是从面积上或从土壤的肥沃上相对来说也都要比其邻邦的高一些。但是这种产量上的优势与他们所投入的劳动和资金的优势相比就又要逊色得多了。在农业中富国的劳动生产力不见得总是比穷国的高;至少可以说,它的农业劳动生产力远不如制造业中的劳动生产力那么高。因此,富裕国家的谷物与贫穷国家的谷物在质量相等时,其市场价格并不总是要便宜些。同等质量的谷物,波兰生产的与法国生产的同等便宜,尽管法国要比波兰富裕和进步得多。在生产谷物的省份法国谷物生长得非常好,可是在大多数的年份里其价格几乎与英国相同,尽管在富裕程度和技术进步方面法国也许要逊于英国。虽然英国的农田要比法国的农田耕作得好些,而法国的农田据说又要比波兰农田的耕作要好得多。虽然穷国的土地耕作要落后于富国,但在谷物的价格和品质上却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与富国进行一番较量,而在制造业方面穷国就完全不可能与富国有这种竞争了。至少可以这样说,如果那些制造业在富国又有适宜的土壤、气候和地理位置的话,法国的丝绸就比英国的又好又便宜。因为对于丝绸业来说,英国的大气候不如法国,至少在目前对生丝征收高进口税的条件下是如此。但是英国的五金器皿以及粗羊毛织品的生产则又是法国无法相比的;同样的质量,在英国它们的价格要便宜得多。波兰据说很少有什么制造业,少数的简陋的家庭制造业也只足以维持国家的生存。
由于分工,同一数量的工人能够完成的工作量远远超过了从前。这是由下述三个不同原因造成的:首先,每人专司一职操作娴熟程度获得提高;其次,节省了通常在由一个工种转换到另一工种所花费的时间;最后,发明了许多方便和节省劳力的机器,因而使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